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思北執念南笙

    西遊記的精髓在於小說的質量以及電視劇的質量,在那個年代是出好作品的時候,拍一部電視劇的難度是很艱苦的,向他們致敬。

  • 2 # 千紙鶴影視劇

    雖然《西遊記》採用的是非現實的形象構成,但它的內容並不是荒誕無稽的。作者在看似虛幻的描寫中,融入了他對社會與人生的深刻認識。與一般寫實性作品不同的是,作者在表現這方面的觀察與思考時,不是刻板地照搬生活的原始樣態,而是略貌取神,加以精心提煉,並與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結合在一起,從而使讀者在陶醉藝術欣賞的同時,可以領悟到作品所傳達的豐富資訊。

    人生觀

    作為一部以人的精神品格為描寫中心的小說,《西遊記》多方面的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的認識。

    具啟發意義

    清人張書紳在《新說西遊記》中曾說:「人生斯世,各有正業,是即各有所取之經,各有一條西天之路。」確實,《西遊記》所包含的遷善改過、心誠志堅、勇猛精進、以臻完美的哲理,對每個人都是具有啟發意義的。當然,《西遊記》所反映的人生觀,也不是抽象的。在唐僧師徒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理想人格的頌揚和對人性弱點的揶揄。孫悟空對自由、自尊、自娛的追求,是作者心目中人生的最高境界。

    政治觀

    詆君毀聖的影射

    在《西遊記》中,詆君毀聖的描寫,隨處可見。事實上,小說除了對唐太宗偶有讚詞(但在「遊冥」一節也把太宗奚落了一番)外,所寫的從天宮玉帝到取經路上的西方各國國王,大都昏庸無能。他們往往奉道毀僧,如車遲國國王以妖道為「國師」,毫無主見,聽憑妖道的擺佈。烏雞國、比丘國的國王也都如此。這既有歷史上某些帝王如隋煬帝、宋徽宗的影子,同時很可能直接影射著崇道滅佛的明世宗。

    三教歸一

    渴望救世英雄的出現

    同時,《西遊記》寫到妖怪惑君亂國時,大臣通常無能為力,所謂「真是木雕成的武將,泥塑就的文官」,其間也寄寓著作者的感慨。明代中期以後,政治衰朽、社會動湯,人們渴望出現起弊振衰的強項人物,扶正祛邪的救世英雄,作者對孫悟空的描寫,也順應了時代的要求。

    社會觀

    墮落與沉淪

    在《西遊記》第8回,如來佛說:「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這個南贍部洲就是大唐中國所在的地方。很顯然,這多少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的一種基本認識。

    在作者看來,正是人的貪慾導致了人的墮落、社會的沉淪,取經路上的大小妖魔就是這種墮落、沉淪的象徵。災難深重的人們渴望拯救,於是就天生地養出一個神猴來實現這一企盼,就有了那一連串神采飛揚的降妖伏魔故事。

    當然,作者對社會的認識也不是空洞的,例如從他對市井社會酒樓歌館熱鬧繁華的讚賞性描寫中,我們可以體會出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發達,帶來了新的社會意識形態;從他對牛魔王家族的勾勒中,我們又可以看出《西遊記》對社會人倫關係的準確把握,以及疏中見密的意趣。

    宗教觀

    宗教觀十分複雜

    《西遊記》的宗教觀十分複雜。其中既有佛教教義的宣傳,也有道教思想的闡發。在佛道二教的表述中,作者也有自己的意願傾向。如對佛教,他似乎對禪宗情有獨鍾,所以在作品中,化用了一些禪宗典故、語錄,如菩提祖師用戒尺敲打孫悟空三下,孫心領神會,正是《壇經》所記弘忍向慧能傳法的翻版。

    而對道教,作者則推崇內心修持,所以妖道往往講的只是煉藥燒丹,缺乏修心養性。

    不獨尊一教

    但是,《西遊記》又不是簡單的傳教之作,作者對宗教可以說是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的。這表現在作者並不獨尊一教的理念上,如孫悟空的第一個師父菩提祖師,實際上就是相容佛、道,乃至百家思想的。所以,他登壇講道,是「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並對孫悟空說「功完隨作佛與仙」。而在具體描寫中,作者更有許多譏佛諷道的地方。讀者可以看到,在小說中,被喻為「修真之總經,作佛之會門」的《心經》,從來沒有發揮過驅魔散妖的作用;而屬於道教的三清神像,更被豬八戒棄於茅坑之中。

    民間信仰

    如果說,作者對宗教有真正的信仰的話,恐怕也是世俗氣息很濃的民間信仰,這也就是為什麼代表著民間信仰的觀音形象在小說中那麼突出的原因。

  • 3 # 吾心泰然

    《西遊記》的精髓,表面看是“掃黑除惡”,實際上是樹立英雄主義思想,抵禦誘惑,戰勝自我,最終達成目標,修得正果。

  • 4 # 東海生活

    很多80後90後的網友們在童年時期中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電視劇《西遊記》吧。而最經典的最難超越的《西遊記》要數1986年版的了,86版的《西遊記》中有猴戲的傳承者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而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是非常的出神入化的,被稱為至今都無法超越的一個經典的角色!

    每一次在跟小夥伴玩耍的時候或者打鬧的時候說一句“俺老孫來也”就感覺自己充滿了力量什麼都不害怕了,而這部深受眾多觀眾喜愛的《西遊記》居然是一名女導演,她的名字叫楊潔,這部被稱為我們中國電視劇中其中一部里程碑的電視劇。

    不光光這部電視劇是一名女導演執導的,而《西遊記》中的片頭曲片尾曲包括劇中很多的插曲都是由許鏡清老先生一人完成的作曲的,而劇中的很多的歌曲是流傳至今的,就像《女兒情》,《天竺少女》,《敢問路在何方》等等十多首的歌曲都是由許鏡清老師一人完成的可以說這部電視劇不單單演員是經典的人物就連導演作曲人等等一系列後勤人員包括作者都是創造這部經典作品的偉人!

    而這六個強盜身上展現的是《西遊記》這部電視劇中最大的精髓,那就是這六位強盜的名字他們分別是: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這六個名字代表的是佛家的六根,寓意六根盡才可成佛,這可以說是這部電視劇中的精髓也概括了全部!

    而有的網友看到這個就評論到:”壞人成佛只需要放下屠刀!一心向佛的卻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這卻又是為何?“有一位網友就回復到:”欺負的就是老實人“!其實很少會有人放下自己的惡念,他們已經習慣做壞人享受做壞人的感覺,但是要回歸本心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吧!但是一旦放下那一切前塵往事是否就相當於洗淨了心靈呢?

    西遊記中一個細節,暴露了劇中的精髓,網友:欺負的就是老實人!

  • 5 # 果城袁松

    《西遊記》是一部長篇章回體神魔小說,明代吳承恩著,100回。原型是唐朝名僧玄奘去天絲取經故事。透過對社會矛盾與自然力量幻化為一個整體的神奇瑰麗的神話世界的描寫,表現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曲折地反映出人民蔑視和反抗專制壓迫的鬥爭精神,表達了征服自然,戰勝困難的理想和願望。

  • 6 # 思維技術

    你覺得《西遊記》的精髓是什麼?

    西遊記的精髓:人生要取得成功,必須經歷九九八十一劫難,最終修成“正果”。

    其實,仔細研究一下《西遊記》,其中的管理精髓與理念同樣值得借鑑。

    唐僧西天取經的戰略決策是50年不變、100年不動搖。但要完成這一使命,關鍵還是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毛澤東同志也說過:思想路線、政治路線決定以後,關鍵是組織路線。企業發展也是如此,發展戰略、管理理念決定以後,關鍵是籠絡人才。而唐僧取經團隊的人力資源配置是典型的範例。

    看過《西遊記》之後,最值得令人佩服的是觀音菩薩。她為唐僧取經團隊配置的人才真是少而精,並且建立了有效的制約機制。唐僧直接管理孫悟空,但只有在孫悟空突破底線時才動用緊箍咒,平時則讓其充分發揮能動作用。孫悟空對豬八戒在具體工作上有管理權,但他限制不了豬八戒的人身自由,反而孫悟空的行為受到豬八戒的輿論監督;豬八戒雖然有“散夥回家”的思想,但因孫悟空的金箍棒,使其思想不能轉化為行動。沙僧作為“辦公室主任”,管理行李和白龍馬,踏踏實實,默默無聞。同時,在他們出現矛盾時,沙僧能夠協調孫悟空和豬八戒及唐僧之間的關係,從而推進取經事業的順利進行。分析一下師徒四人,真是一個絕妙的組合。

    一、德者居上

    在一般人的眼中唐僧是迂腐無能的,他何會成為這個取經團隊的領導核心,他又是怎樣帶領這個團隊最終取得真經的呢?在我看來,作為一個團隊的領導人,他並不一定是能力最強、本事最大的。歷史上無數的史實也說明了這一點。

    漢高祖劉邦就曾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餳,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透過劉邦的謙虛,我們不難體會到這位一代梟雄的潛臺詞:“雖然我這個不如、那個不如,但他們畢竟都為我所用,都是圍繞在我周圍為我建立霸業而服務的。”

    唐僧在取經團隊裡的意義就在於,首先,他提出了明確的方針路線,並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要知道一個團隊的能力大小絕不是各個成員能力的簡單相加,而在於各個成員形成的合力以及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形成的一種“場”的力量。唐僧代表著這一團隊的核心價值觀,那就是取得真經。且不說取得真經這一目標到底有多大的意義,單就取經這一目標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向心力。他對自己追求的東西是確定無疑的,懷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在後來取經的路上,不管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他的意志都沒有動搖過,唐僧取經是有著“眾生永遠不得度,則己終生不作佛”的終極關懷的。與此相反,如果沒有對團隊目標的強烈認同感,一盤散沙、各自為政,本事越大反而會使團隊努力的方向南轅北轍。

    其次,作為團隊領導,他必須擁有領導權力。樹立領導權威。具體到唐僧來講,就是他擁有了緊箍咒這一最終拍板權。“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當領導是離不開權力集中,離不開拍板權的。雖然說這師徒四人“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但是西天一去,路途遙遠,苦難重重,沒有一個權威怎麼能行?必須需要一個意志堅定、具有“雖九死猶未悔”這種殉道精神的人才能堪此大任。此外,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唐僧得到了他的上級領導觀音菩薩的鼎力支援,具備了“朝中有人好做官”的人脈優勢,這對一個領導的才能發揮和團隊的成長壯大也是至關重要的。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對於企業家而言,要有意識地淡化自己的專業才能,用人為能,攻心為上。做老闆只要求有兩種本事:一是胸懷,二是眼光。有胸懷就能容人,劉備胸襟狹小,眼裡只有兩個拜把子兄弟。後來遂有“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之說。曹操雅量大點,地盤實力就大點,到他兒子時就有改組漢朝“董事會”的能力。目光如炬,明察秋毫,洞若觀火,高瞻遠矚,有眼光就不會犯方向性錯誤。

    如舵手看不清方向,只能翻船。而唐僧既非擒妖能手,又不會料理行程的事務,只要堅持取經不動搖,嘴裡只會念緊箍咒,便一切皆好。他是許多董事長、總經理的榜樣。

    二、能者居中

    孫悟空是受控的能量,是優秀的職業經理人。需要關注的是,他和唐僧(總經理)以及觀音菩薩(執行董事)的信用關係,孫悟空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一個“人物”,“人物和人才”和人力是不同的。孫悟空參加取經團隊,是“避害”(壓在太行山下的日子不好過),而不是“趨利”(最後撈個“鬥戰勝佛”,遠不如“齊天大聖”過癮、夠爽)。有獨立人格的人,有意願和能力尊重約定,觀音菩薩和孫悟空談判的結果是解放換責任,這個約定才是孫悟空真正的緊箍咒。簽了合同,就應該認真去做,百折不撓,所以,在領導孫悟空對觀音菩薩的承諾,緊箍咒則作為最後手段,雖然也用過,但孫悟空從來沒有因為要放棄自己保衛唐僧的責任而被實施緊箍咒,唐僧也不因為有緊箍咒而處處表現。如果說唐僧代表著這個團隊的“核心價值觀”,那麼,孫悟空就代表著這個團隊的“核心競爭力”。任何團隊都需要孫悟空這樣有能力、有魄力、大刀闊斧、智勇雙全的“拳頭產品”。然而,孫悟空也有著很明顯的缺點,典型的就是有組織無紀律的“山大王氣”。這類人大多是恃才傲物、目中無人,若一任由之,則很可能影響整個團隊的安定團結,進而影響整個取經事業。孫悟空的主流是好的,功勞是主要的,但他的缺點也是客觀存在而且亟待解決的。

    的本事,就必然會有多大威懾力的“緊箍”相跟隨。也許防止下屬功高鎮主的帝王術、馭下術,是“人治”的糟粕應當摒棄,但團隊中制約與平衡的理念則應該是不容置疑並加以繼承的。這是因為在一個團隊裡沒有永遠的正確、永遠的偉人,也不會有永遠的錯誤、永遠的罪人,最有效的是形成一種制約機制,有一種執行良好的“團隊慣性”,從而從“人治”過渡到“法治”。

    三、智者居側

    豬八戒看似好吃懶做,而且好色,在最困難時,老是嚷著回高老莊。但豬八戒之所以要“八戒”,因為他從不掩飾自己的個人要求和慾望,對自己的權益十分看重,他不會頭腦發熱,他認為成僧遠不如作高老莊的女婿瀟灑。他的觀點基於個體生命真實感覺。他從不忽視自己言論自由的權利,取經路上談笑風生,而且多是提反對意見。這是幾乎所有企業所不能包容的。但是,唐僧太迂,悟空太烈,悟淨太儒,這之間就需要一個能緩和關係的人,而豬八戒是最合適的人選。

    豬八戒似乎是最應該剔除出取經隊伍的一員:此人思想上容易開小差,品行上奸懶饞滑一應俱全,見榮譽就上,見困難就退。然而,造化又常常不按照人的臆想所設計,總使得情理蘊含在不合情理之中。我們仔細分析會發現,在一個團隊裡豬八戒這樣的人是有他的存在空間的。

    首先,現實中不可能存在十全十美的團隊,也不可能使團隊成員個個都是精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若沒有了豬八戒就會出現沒有豬八戒的缺陷。其次,豬八戒儘管缺點很多,但還不等同於嚴格意義上的“小人”,他的小奸小滑往往夾雜著憨厚與天真,而且並沒對取經事業帶來真正大的危害。豬八戒善於插科打諢,譁眾取寵,這對於營造一個輕鬆活潑的團隊氛圍也是有益的。此外,他的小聰明、小伎倆如果加以引導,在對付妖怪的陰謀時有著“以毒攻毒”的特殊效果。至於他的挑撥離間、打小報告,則可以看作有牽制孫悟空自以為是、急躁冒進的客觀作用(當然悟空的本領更是對他的制約)。因此,豬八戒這樣的人也有他的存在意義,而且有時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說,豬八戒是取經團隊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上天安排豬八戒參與取經事業,是唐僧團隊的幸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得悟空易,得八戒難。

    四、工者居下

    沙僧、白龍馬是接近領導的工作人員,做大老闆,手下神仙老虎狗,樣樣都得有,沙僧是一個看似可有可無實則每個團隊都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不顯山、不露水,腳踏實地、默默耕耘。

    如果把“取經團隊”的組織結構看作一個“金字塔”模型,那麼,沙僧無疑處在模型的底部,這是人數眾多而又必須得保持恆久穩定性的一個部分。一個團隊應該是需要百分之七八十沙僧這樣的人物才能穩定。魯迅先生說過:“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而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想想十萬八千里的取經路,降妖除魔的機會固然不少,但更多的應該是風餐露宿、跋山涉水、牽馬挑擔、問路化緣這樣的事務性、日常性工作。一個團隊是十分需要甘當綠葉的人的,在工作性質和自身素質都決定了自己無法當元帥的情況下,當一個好兵也未嘗不是一個圓滿的結果。海爾老總張瑞敏也說過:

    “什麼是不簡單?能夠把簡單的事千百遍都做對,就是不簡單;什麼是不容易?大家公認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認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這便是沙僧在“取經團隊”裡的重要意義。

    其實,這也是一種平衡,一個團隊不能都是孫悟空,也不能都是豬八戒,有人喜歡創新,有人喜歡務實,有人喜歡衝鋒陷陣,有人喜歡穩紮穩打,有人激進,有人穩重,但只要各盡所能,揚長避短,最佳化組合,我們一定會最終取得自己團隊的真經,修成自己團隊的正果。

  • 7 # 鄉村燕兒姐

    小時候看西遊記,就感覺熱鬧好看,不知道什麼是精髓。

    現在才領悟到,西遊記是一部特別激勵人心的電視劇。他反應了團隊精神,互相合作,各盡所能。遇到困難永不罷休的精神,為達目的一路向西永不回頭!

  • 8 # 奇味無窮

    其一教育人們要分清敵我是非,否則吃苦在眼前,其二要做好一件事必須持之以恆要有堅強的毅力,必須吃苦耐勞才能成功

  • 9 # CPU11

    西遊記是很多人喜歡的神話小說,之所以位列四大名著,因為小說本身有著其深遠的意義,給觀眾的感覺是老少皆宜,又被改編成諸多版本的電視劇,讓很多人太過深入,甚至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西遊記背後的意義遠比權利遊戲殘酷的多、血腥的多,是對人性的描述,對權利競爭的嘲諷和描述,天庭、佛家、道家之間明爭暗鬥的博弈,神妖之間的愛恨情仇,儒釋道思想的闡述和弘揚,可謂戲中戲、曲折中有曲折,深遠的故事結構,讓人歎為觀止。

    五個主人公: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剛好是五行,唐僧小名為江流兒五行屬水,孫悟空不怕火煉為金,豬八戒木納可愛為木,沙和尚流沙以生為土,白龍馬因火獲災為火,這不是巧合。團隊五人中唐僧為佛教弟子,其餘四人以前均為天庭人員師徒五人均犯過錯誤,但犯錯之後得到的處理結果可不一樣,值得深思,佛家對於犯錯誤的傾向於與教育,天庭對於犯錯誤的則是處罰,除非你有強大的後盾,例如孫悟空,插旗造反,要當齊天大聖,放在當今社會只有死罪一條路,人家孫悟空有師父菩提祖師作為其強大的後盾,再加上無上的來歷,玉皇大帝沒辦法封其為齊天大聖。管理方式的不同,造成人才的流失,天庭討厭孫悟空的桀驁不馴,嚴格的制度淘汰豬八戒、沙和尚和白龍馬,佛家卻以慈悲為懷的方法教化,最終為其所用。道家則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

    如果不是領導指定,以唐僧的本事,無法完成浩大的取經工程,充分說明一句話: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孫悟空業務能力強,出力最多,充分說明一句話:能者多勞。豬八戒是直說不幹,現實社會中,諸如此類的人難道當今社會少嗎?沙和尚屬於溜鬚拍馬的,諸如此類的人難道當今社會少嗎?白龍馬這是最底層的,只幹活又不會說,當今社會最底層的人難道不是這樣嗎?

    天庭為了其威嚴,分別懲治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白龍馬,事件的本質可不是這樣,懲治只是結果,因為他們犯的錯誤是不一樣的,孫悟空幾乎沒有處罰,處罰豬八戒是小題大做,沙和尚處罰太重,處罰小白龍沒有根據。更重要的是豬八戒其實就是天庭安排在取經團隊的奸細,原著第七回中已經說出原由,用釘耙打孫悟空的腦袋,結果猴哥沒事,豬八戒一看不行,再換計策,一有妖怪就說分行李散夥,足能說明豬八戒是天庭派的奸細。

    再說道教,一路的妖怪,多數是道家的多,但都是觀音菩薩安排的,道教只是做個順水人情。孫悟空大鬧天宮,道教放水,能秒殺猴哥的道教人物有幾位,但道家不得罪人,天庭的事,天庭去解決。天庭為什麼封孫悟空為齊天大聖,說白了,天庭沒辦法了,十萬天兵打不過孫悟空。玉皇大帝讓佛祖滅了孫悟空,佛祖只是將猴哥壓在五行山下,並派五方揭諦保護猴哥,以後為己所用。道家礙於猴哥的身世不插手,隔岸觀火。

    所以說取經背後,存在著三方勢力的博弈!三方的博弈也正是小說本身的精華,只是透過小說的形式把社會現象表現出來,難道當今社會不是這樣嗎?

  • 10 # 海娃國學

    古人云:“通人讀書,只往通處解,所以愈讀愈明。不通人讀書,只往不通處解,所以愈讀愈不明。”

    《西遊記》作為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並不只是一本神話小說那麼簡單。而是吳承恩先生藉助唐僧取經的故事,來描寫具體的道家內丹術的秘密。《西遊記》在第一回就明白寫道:“靈根育孕育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在開場詩中寫道:“詩曰: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混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這首很明確地告訴讀者,《西遊記》在寫什麼,怎麼讀《西遊記》。可以說這是一把開啟《西遊記》這個寶庫的鑰匙。

    這首詩表述了“道”的演化程序。詩的前三句就是《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是宇宙生成論,道的演化過程。在這點上與《易經》不謀而合。第一句“混沌”是道的象,在《易經》稱為無極,“鴻蒙”是“一

    ”的象,在《易經》稱為太極。天地、清濁是“二”的象,在《易經》稱為兩儀(亦即是陰陽),用老子的話:“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天、地、人是“三

    ”,稱作三才,在《易經》為四象。群生是“萬物”之象,在《易經》稱為八卦。這裡用天地變化來描寫“道”的演化,長生不老的道理。在《易經》則認為“天人合一”。詩最後一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你若想知道“造化會元功”,想長生不老,必須讀懂《西遊記》。

    《西遊記》用一系列的神話故事,為讀者演示了長生不老大道。從猴王出生、學藝開始,到唐僧眾人取得真經,修成正果為止,共講述了五十多個故事。出場人物有七百多個,從西天佛祖、上天諸位神仙,到地獄閻王、判官、鬼魂,從唐王到凡夫俗子等等。這些角色和故事,寓意都是一致的,用以演示長生不老之道的理論和實踐。

    書中闡述長生之道時,用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的理論和概念。用了大量術語、隱語來說明長生不老的大道。

    後世學者對於《西遊記》寫作的原意,早就領會。例如:清刻汪澹漪本《西遊證道書》,劉一明本《西遊原旨》、陳士斌本《西遊真詮》和張含章的《通易西遊正旨》,它們都認為《西遊記》講:“金丹大道”。近人胡適在《西遊記考證》文中說:“《西遊記》被這三四百年來鴻無數道士和尚秀才弄壞了,道士說,這部書是一部金丹妙訣,和尚說,這部書是禪門心法,秀才說,這部書是一部正心誠意的書。”

    由此可知吳承恩老先生絕對是位修行高手。

    現代人為什麼讀不懂《西遊記》,我認為,大多數人都是從電視劇瞭解《西遊記》的,只知道其中的故事,而不懂吳老先生初衷。即使讀了原著,由於缺少國學知識,也會讀不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翻遍二十四史,你最佩服哪一位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