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村小白哥1

    父母也是兒童成長起來的,都是過來人了,想一想你小時候,你小時候的心理,再想想你的孩子,換位思考一下,就會有相應的對策啦

  • 2 # 宇寶媽咪2019

    上課慢慢悠悠不著急,寫作業能等就等,辦起事來拖拖拉拉……一些孩子的“拖延症”讓家長們十分頭疼,似乎不論怎麼教育孩子都成效不大。家長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從根本上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呢?

    1.幫孩子認識時間的價值:

    孩子做事磨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還沒有時間觀念。家長要想辦法使孩子認識到時間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古往今來的成功人士十分珍惜時間的故事,還可以在孩子的臥室裡張貼一些名言警句來提醒孩子。另外,與孩子一起討論磨蹭的害處也必不可少,家長要明確向孩子指出磨蹭是有害終生的壞習慣。

    2、多一些鼓勵和獎賞:

    如果父母能經常對孩子說:“你如果再快一點兒就更出色了”,“你現在比過去有進步了”, “你看你做得多快”,“做得真棒,加油啊”,“真好,現在用不著老提醒你了”,這些真誠的鼓勵是能夠打動孩子的,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下次做事就會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快點兒。另外,當孩子做事的速度比以前加快時,父母還可以適當地給予一些物質獎勵,比如帶孩子外出遊玩,給孩子買他想要的玩具等等。

    3、讓磨蹭付出代價:

    比方說孩子早晨起床後磨磨蹭蹭的,家長不要急,也不要去幫他,可以提醒孩子一下“再不快點可要遲到了”,如果他依然在那裡磨磨蹭蹭的,不妨任由他去,不必擔心孩子上學會遲到,其實我們恰恰就是要讓孩子親身體驗上學遲到的後果,孩子如果真的遲到了,老師肯定會詢問他遲到的原因,孩子捱了批評後,就會認識到磨蹭給自己帶來的害處,幾次以後孩子自然就會自己加快速度。

    4、不能責備打罵:

    其實,對於孩子做事磨蹭,家長採用發脾氣的辦法是於事無補的,比如有的時候孩子做一件事比較慢,這時如果家長再在一旁火冒三丈,孩子便會越發不知所措,做事的速度反而變得更慢了。另外,面對家長髮脾氣、責備和打罵,孩子的心理感覺一定不好,有時他就有可能採取不理不睬的態度,或者乾脆故意拖延時間來表示對家長的反抗。

    5、讓孩子覺得“快得值”:

    孩子只有感覺到做事快對他自己是有好處的,他的動作才能夠“快”得起來。比如做作業磨蹭的問題,許多家長在孩子完成了學習任務之後,經常給孩子增加額外的任務,老師佈置的作業做完了,家長的一大堆作業還在那裡等著。孩子心裡很不情願,但是父命難違,於是就想出了磨蹭的招數。這個問題解決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老對孩子層層加碼,要把孩子節約出來的時間還給孩子,在孩子較快完成了任務之後,孩子可以用省下來的時間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6、教會孩子必要的技能:

    有些孩子做事磨蹭可能是因為他對所做的某件事動作不熟練,沒有掌握操作的技巧,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以提高做事的效率,家長就必須教會他們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怎樣穿衣服才能穿得更快,怎樣洗漱才能不浪費時間,怎樣整理玩具才能取用方便。另外,對於一些手部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比較差的孩子,家長還應當增加一些有針對性的特殊訓練,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7、消除分心因素:

    比如孩子進餐的時間可能正好是電視裡播放動畫片的時間,於是許多孩子會情不自禁地就邊吃邊看起來了,這樣一來孩子當然會吃得很慢,這時,家長正確的做法應當是關掉電視機,或者把進餐的時間要麼提前要麼推後。再如在孩子學習時,家長應當儘量給他創造一個較為安靜的、不受干擾的學習環境,這時家長不要上網玩遊戲,不要給朋友打電話嘮嗑,不要不時地去問寒問暖,即使是在做家務也要儘量防止發出很響的聲音。

    8、拒絕包辦代勞:

    比如孩子早晨起床後磨磨蹭蹭的,家長由於害怕孩子上學遲到而急得不得了,可是孩子卻在一旁依然慢條斯理的,因為孩子心裡明白,自己動作磨蹭一點沒關係,到時候媽媽會來幫我的,反正上學是遲到不了的。所以,要想讓孩子不再磨蹭,父母就必須剔除對他的多餘的關愛,讓孩子遠離對父母的依賴,更不能因為看孩子幹得慢就包辦代替。

    9、增加緊迫感:

    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可以給孩子的洗漱、穿衣、吃飯和做作業等增加些計時性活動,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事先與孩子一起商定好,然後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裡保質保量地完成,孩子做得好就給予一定的獎勵,做得不好就給予一定的懲罰。

    10、巧用比賽法,在運用比賽法時,可以有三種方式:

    A)讓孩子自己與自己比賽。家長可以針對孩子的某一個磨蹭毛病,幫孩子設計一張自己與自己“比賽”的成績表,首先記錄下孩子做這件事的最初時間,然後每天記錄實際完成這件事的時間,過幾天總結一次,促使孩子不斷地提高自己。

    C)家長與孩子比賽。如比一比看誰吃飯吃得快,比一比看誰衣服穿得快,比一比看誰刷牙刷得快等等。總之,生活中許多你希望孩子幹得快的事情都可以作為遊戲的專案。

  • 3 # 80生活有點酸

    不過度關心孩子的事情,不過度以自己的標準來判斷孩子的對與錯,試著放手讓他獨立完成,既讓孩子有了信心慢慢的有了責任感。自然的這個問題就會解決了。

  • 4 # 願世間只有祝福

    一.當一件事情有時間的要求限制但是卻不需要花費你太多精力。

    像寶媽們處理這樣的事情的時候,各位媽媽們最需要做的就是找出這類事情他們的規律,並且不斷的告訴自己你需要高效完成。比如說在睡前給自己的孩子講一兩個睡前的故事,這樣的小事就不需要讓自己花費太多精力。我這樣說的原因是小編尋找到的那位女性朋友,她對於親子閱讀這類開發孩子的智商並且加固孩子與自己的親情的事情是很支援的。所以小編我就把這件事情提出來並且放在這篇文章重點談論,也是因為我希望各位讀者也可以養成這樣的習慣。再像你家的孩子如果已經到了上小學的年紀,他們的家庭作業是需要家長陪同解決的。如果說你認為你家的孩子她在吃飯過後再去寫作業的效率會比在吃飯前做更高,那麼我就建議各位家長不要逼迫孩子在吃飯前就完成所有作業。當你可以找出做一切事物的規律,這樣做任何事情你都會覺得非常的輕鬆,沒有壓力的負擔。同時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需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和家庭身上。這類事情的解決辦法其實非常的多,只要你們肯用心去解決就不會被固有的思路所封閉。如果說在工作上也有這樣的問題,那小編我建議各位寶媽們可以在孩子睡著之後靜下心來完成,而不是一邊哄著孩子一邊完成工作。沒有孩子對你工作上的干擾,這樣你的工作效率才能夠提高。

  • 5 # 喜仔麻麻

    孩子的“拖延症”是現在令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但其實很多孩子動作不快並不是拖延症,而是跟不上焦急的家長的節奏。

    孩子也知道自己動作緩慢,跟不上別人,可是孩子的控制能力畢竟有限,心裡越想快點的時候,手腳動作就越不聽使喚,怎麼也快不起來。

    試想一個成年人著急慌亂的時候都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何況一個孩子呢?

    原本孩子就已經很著急,假如再聽到父母對自己“動作緩慢”不滿、責備、催促,只會讓孩子更緊張、焦慮。長期處於緊張情緒中,反而會導致彈性疲乏,惡性迴圈永無終止的一天。

    其實,強行要孩子按照父母催促的步調行事,不僅不切實際,也不公平。

    這是因為:

    1.孩子的身體控制能力有限,手腳的協作能力不如大人敏捷。

    如果你期待他早晨起床穿衣像你一樣迅速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因為孩子穿衣速度稍慢就不停的對著孩子碎碎念,那隻會讓孩子更加磨蹭,如果你實在著急,可以心平氣和的走過去,協助他迅速穿好衣服(是協助不是代替)。

    2.容易分心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不管在做什麼事情,只要出現更有吸引力的事,他很容易就會停下當下的活動,轉而去注意另一件事情。由於注意力集中時間短,而周圍的誘惑又那麼多,孩子自然就容易把父母催促的話當成“耳旁風”,很快就把“快點”這兩個字後面的命令內容從記憶中刪除。

    3.缺乏時間觀念

    孩子的時間觀念要到一定年齡才形成,你催他“快一點”,他並不會完全理解你的意思,他無法體會你的擔心、焦慮與著急。他就生活在當下這一刻,而不擔心“等一下”會出現什麼後果。

    雖然孩子會“拖延”有這樣那樣的主客觀原因,但家長運用了合適的方法,也可以改善孩子的習慣。

    1.尊重孩子的成長階段

    要知道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階段所具備的能力是不一樣的,你不可能指望一個5歲的孩子會老老實實坐在桌前一個小時,“不拖延”的完成你佈置的作業。理解孩子所處的能力階段,不對孩子的現狀抱過高的期望,就能減少家長的很多焦慮。

    2.學會利用自然結果和合理的邏輯結果

    例如孩子早上起床總是磨蹭,家長擔心遲到就一直催促,其實只要家長沉住氣,讓孩子體會一兩次遲到的不良後果,或者被老師批評,或者錯過學校的一些重要活動,孩子自然就會明白,起床太慢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3.保持規律

    孩子兩三歲時會進入一個秩序的敏感期,對事情的先後順序有著近乎執拗的執著。這說明孩子天生有一種遵從秩序的內在敏感性。家長可以在一些日常的生活程式方面,和孩子約定好規則,慢慢形成規律。

    例如關於早上起床,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時,可以定好鬧鐘,約定鬧鐘一響就起床,然後接下來穿衣服洗漱等等一系列程式,每天按照差不多一致的步調進行,時間長了孩子自然就形成了一種規律,不再需要家長每天“催促”。

    4.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孩子基本要到7、8歲以後才會慢慢開始認識鐘點,形成時間觀念,在那之前,想讓孩子“趕時間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家長能做的就是儘量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幫助孩子形成合適的常規生活模式。

    當孩子開始開始有了時間的概念後,就要有意識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給孩子制定時間表。什麼時間起床,什麼時間吃飯,什麼時間寫作業,從一開始就要認真。

    和孩子共同完成這張時間表,完成了以後就要共同遵守,堅持下去。

    家長不能朝令夕改,今天有自己的事就改變孩子的時間表,明天孩子不按時間表來就大發雷霆,這樣的行為是沒有辦法改變孩子的“拖延”行為的。

    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真的有拖延症,而是家長內心的焦慮擴大了孩子的問題,只要家長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運用合理的方法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是可以改變孩子的“拖延症”的。

  • 6 # 笑眉戲晚風

    年輕的時候,你覺得自己已經是拖延症晚期了,有了寶寶之後,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拖延症。這個時候,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小巫見大巫。

    早上起床,你七點叫她起床,寶寶眼睛都不睜開,“媽媽,你幫我找衣服”,明明衣服就在她旁邊,她依然閉著眼睛。“媽媽,我眼睛睜不開,我找不到,你可以幫我找一下”。你把衣服放在人家手上,人家又說,“媽媽,你能幫我穿下嗎?”。

    反正一早上有找不完的藉口,你要給她講道理,保準遲到。有的孩子口才好的,可能一早上都說服不了他。

    那麼面對孩子的拖延症應該怎麼辦呢?今天就給寶媽們分享一下幾個特別管用的方法: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熊孩子們的模仿能力特別強,一般父母有拖延症的,孩子必然會模仿。早上叫寶寶起床呢,寶寶都起來了,你還閉著眼睛不起來,磨磨蹭蹭的對著寶寶喊,“你遲到啦,趕快刷牙洗臉去。”

    老公就這麼幹過,結果寶Bora了句,“你都還沒有起床呢,我已經把衣服穿好了”。老公沒轍了,最後還是自己穿起來,陪寶寶一起刷牙洗臉去了。

    其次,你要學會跟寶寶平等的比賽,以遊戲的方式,來提高寶寶的效率。最近一段時間,老公取外地出差,寶寶就有我這個帶,早上我跟寶寶一起比賽穿衣服。有時候我故意讓著她,她嘗試到勝利的喜悅了。第二天主動要求跟我比賽。由我接送的這段時間,從來沒有遲到過。

    最後,你要讓孩子意識到時間在流逝,如果遲到了,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他自己得跟老師解釋。比如我想要讓去刷牙,她還在玩,這個時候我就數數,我數到三的時候,她還是不動。我就跟她說,“媽媽,三個數都數完了,你還沒有去。你馬上就要遲到了,幼兒園的飯也涼了哦。如果你進不去幼兒園,你就自己在家待著,我可是要去上班的哦。”

  • 7 # 桐石媽

    我家孩子就是如此,對於這個問題我總結了自己的實際經驗,如下。

    1,以身作則,不可能大人玩手機讓孩子寫作業啥的吧,所以一定要切實的參與到孩子的娛樂和學習中,教孩子緩慢的獨立。

    2,我家孩子不到7歲,就已經很會問,為什麼這件事我要做,而大人卻不需要做這類的問題了,我的回答是,大人能做的很多事情是孩子完成不了的。我給孩子做了一個實驗,故意不催促孩子寫作業導致孩子忘記,然後第二天去學校的時候才告訴他,他一次就記住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

    3,不要發火,命是自己的,忍無可忍就從頭忍起吧,把要做的事規劃好,預留時間,慢慢改正孩子的拖延症!我自己帶兩個孩子,大的不到7歲,小的不到一歲,從手忙腳亂到順心順手靠的就是忍,忍不住就罵老公,千萬不要動手!

  • 8 # 愛生活的阿澄

    對於成年人,每天的行動都是兩種系統的博弈決定的,對於大腦發育尚未完全的孩子(臨床心理學最新研究發現,人類要到25歲左右大腦發育才能完全、真正進入成年),讓他們進行時間管理,戰勝拖延更是不小的挑戰。一般來說,經過提醒,孩子能夠將事情完成,並不算是嚴重拖延;只有經過三番五次的提醒,事情還是沒有做成,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拖延症。戰勝有拖延傾向的行為或者嚴重的拖延症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方法還是有的。畢竟拖延的問題嚴重化,可能發展成為孩子處理問題的習慣和惡化親子關係的導火索。我們繼續探討一下幫助孩子戰勝拖延的實戰策略。

    0-6歲學齡前兒童

    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從沒有時間觀念到嚴格的遵守時間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增強孩子的時間觀念。

    01

    從小開始認識時鐘上的數字,告訴孩子分針每過一格代表5分鐘,時針每過一格代表一個小時,增加孩子對於時間的認知。這種方法2歲以下寶寶就可以開始實行。

    02

    對於小孩子而言,時間這種抽象的概念可能很難理解,他們也沒有辦法透過簡單數字的變化理解時間的流逝。家長可以利用沙漏這類具體的計時工具提醒孩子,讓他們透過沙子的流量來理解時間的流動,從而培養時間觀念。

    03

    給孩子講一些有關時間的繪本或者故事,或者透過卡通動漫、幽默的方式讓孩子懂得時間。這種方法對於3-6歲寶寶比較適合。

    04

    在談話中引入時間觀念,比如再過10分鐘我們就出發,再過5分鐘活動就要開始,我們鍛鍊的時間為1小時等,加強孩子對於時間的管理意識。對於3歲以上孩子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強化時間觀念。

    2

    小學階段

    引導孩子將目標分解為可行小目標

    拖延造成的後果往往是很少能夠完成設定的目標,這有時候跟目標含混不清有關。喬治·多蘭(George T. Doran)1981年在美國的《管理評論》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題為《用S.M.A.R.T方法寫出願景及管理目標》的文章,提出了SMART原則,從此在美國的企業作為一種目標管理的有效方式而被廣泛使用。SMART原則中,一個可行的目標需要具有以下5個特點:具體的(Specific)、可測量的(Measureable)、可實現的(Attainable)、相關的(Relevant)、有時間限制的(Time-based)。

    例如,一個孩子想要成為一個文學家,這個目標是遠大的,但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有可行的小目標。比如,豐富的知識儲備是成為文學家的必須,那麼“多讀書”就是與成為文學家這個理想相關的小目標,這種聯絡在孩子們心中建立,可以成為主動讀書的動力。

    但是,“多讀書”還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讀了一章是讀書,只讀了兩行也是讀書,所以目標中需要明確讀書的量和內容。例如,每週讀一本書,每天讀一個章節或者一首詩。具體的目標需要限定時間和可測量的量,這些量化的指標可以幫助孩子和家長共同追蹤目標的完成情況,從而給與適當的獎勵或者作出合適的調整。當孩子明確自己在一定時間內需要做到的事,就可以去自主地思考應該在某個時間段做什麼才能完成目標。

    在制定目標時,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把關的一點在於,這個目標孩子能否完成。如果目標太過簡單,孩子很可能很快對這件事失去興趣,只隨便做做;但是如果太難,孩子可能會更加的拖延,因為他覺得自己做不到。當然,難度的衡量也不一定能一步到位,家長和孩子可以在試行一段時間後進行合理的調整。

    中學階段

    幫助孩子養成制定計劃的習慣

    學會制訂計劃對於已經上學的孩子完成學習任務有重要幫助,具體的計劃可以包括學期計劃、周計劃和日計劃等,在計劃中可以列上時間點和重要事件。時間管理專家阿蘭·卡凱因說“計劃是將未來帶入到當下,這樣你馬上就可以做一些事情來創造未來”。

    01

    制訂日程表,具體到每一個鐘點,列出需要做的事情,這樣做是為了確認在即將到來的一週裡已經安排好了哪些時間。透過這張表格可以瞭解自己有多少時間用於完成目標,並將自己的進步記錄下來。

    02

    制訂計劃可以將事件按照緊急和重要程度進行分類,這樣能夠避免拖延者總是用“緊急任務”做藉口,把重要的任務一直往後拖。

    03

    計劃裡的事情需要儘量符合孩子的興趣愛好,一大堆不感興趣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會是負擔,完成起來自然會有出現問題。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9 # Anni媽媽說育兒

    1、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孩子學會管理時間。

    小孩子做事墨跡不著急,主要是他們的時間概念比較模糊,還有就是每個孩子集中注意力時間的長短也不一樣,所以家長要根據孩子專注力的時間長短來制定計劃。

    比如讓孩子做一項作業或某科作業的一部分,你給他定時20或30分鐘,如果專注力好的的話可以30分鐘,一般的話可以20分鐘。在孩子做作業時大人不要干擾,告訴孩子在這個時間段完成這部分作業就可以休息5分鐘。

    家長要有耐心幫助孩子一起學會管理時間,當在大人的幫助下孩子慢慢發現這樣可以很快的完成作業,自己可以有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時。他就會自覺自願的合理安排時間,為自己想要乾的事情贏得時間。

    2、 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有時候孩子做事慢騰騰,不是不願意做,而是害怕做錯了家長批評責罵,在孩子寫作業時家長不要盯著孩子,你越盯著他就越慢。讓他自己寫,寫完你批改,即使孩子有錯題大人也不要著急批評,先讓孩子給你講講這道題,他是怎麼想的,你要鼓勵他,如果是粗心他給你講的時候就會發現,如果是知識點掌握不牢,就需要家長幫助孩子再把書上的知識點鞏固一下。

    家長可能覺得這麼簡單你都能錯,對著孩子一頓批評,那樣只會適得其反。而你的鼓勵會讓孩子自信心增強,更願意做,當他願意做一件事情時,效率就會出來。

    3、 父母也要改變自己,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一些家長說孩子怎麼拖拉墨跡,有沒有先反思一下自己,看自己身上有沒有這些毛病,因為父母的很多習慣和做事方式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身上。想要孩子做事有效率、不磨蹭。家長要給孩子做榜樣,從改變自己做起,從而去影響孩子。

    4、 教孩子學會分清事情的主次

    孩子小對事情主次的分辨能力不強,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分析事情的輕重緩急,那些事情比較重要就把它放在前面做,不重要的事情往後放,合理安排好做事的順序,這樣既有效率又不浪費時間。

    家長與其抱怨孩子磨蹭拖拉,不如和孩子一起努力找到適合孩子自己的做事和學習方法。

    5、 教孩子制定計劃並檢查完成情況。

    教孩子學會合理地制定計劃,比如說這周除了每天的作業我還要做那些事情,制定一個計劃表,這樣出去特殊情況很多事情是可以按計劃執行的。一週結束看看那些計劃已經完成,那些還沒有完成。下週如何調整計劃。剛開始需要家長幫助,慢慢孩子養成習慣以後,家長就可以輕鬆放手了。

    想要改變孩子拖延習慣,家長一定要要有耐心和愛心來慢慢的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前期比較困難,但是一旦好的習慣養成對孩子終身受益。

  • 10 # 豆樂寶媽育兒

    經常會聽到媽媽們說孩子做事各種磨蹭,拖延,比如出門,媽媽們催的都火燒眉毛了,可孩子還是心如止水,無動於衷,媽媽們無奈只能吼叫,而吼完後不到片刻就動身出門了。

    可見有的時候,不是孩子磨蹭拖延,而是他不想做。

    身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獨立走的越來越遠,幼兒時期我們催他學抬頭、學坐、學走路,再大一點孩子還不會說話我們就開始催著學古詩,認字等,稍微比常人慢了一點我們就開始焦慮不安,可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節奏。

    另外說到跟孩子鬥智鬥勇,我覺得不應該用到“鬥”這個字,“鬥”潛意識就是把孩子作為我們的對立面了,孩子只會越鬥越叛逆,我們要學會用智慧贏得孩子的歡樂。

    記得我小時候四年級數學應用題不會做,媽媽每天晚上輔導我,起初脾氣很好,但由於我做的慢效率差,媽媽就忍不住吼罵“這道題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咋這麼笨……”,就這樣天天上演類似的劇情,過了一段時間媽媽要出遠門,就把我放在姥姥家,而從那以後,每當看到應用題就有種深深的恐懼感,有時候題還沒看就感覺自己肯定不會做。

    “牽著不走打著倒退”,有時不是孩子做的不好,而是父母的方法不對,父母總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期望值高,而一旦孩子達不到自己認為的標準後,負面情緒就會爆棚,就會把事情想的很糟糕,其實有時候換種方式,可能效果會更好。

    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拖延。

    每個孩子拖延磨蹭都沒有統一的原因,所以也沒有統一的方法,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孩子為什麼拖延,然後才可以對症下藥。

    比如我數學不好,做題拖拉,背後原因是害怕媽媽的斥責,怕自己又做錯了,假如媽媽換種輕鬆的氛圍輔導我,而不是緊張壓抑,那可能效果會更好。

    其次要尊重並且幫助他。

    比如孩子不想做作業也許是因為有些作業不會做,也許是因為作業量太大,壓力大,比如年幼的寶寶不喜歡去幼兒園,也許是因為跟某個小朋友玩的不開心等,這時的家長應該多傾聽孩子的內心,平和的跟孩子溝通,並告訴他媽媽可以幫助你,或者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讓孩子知道媽媽是可以依靠可以信任的,而不是說出來就會被嘲笑被斥責。

    與其催促不如幫孩子建立時間觀念。

    孩子天生都沒有時間觀念,你希望幼小的孩子跟上成年人的節奏,那可能是痴心妄想。所以與其催促不如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1.父母提前做好準備。比如父母每天早起半小時收拾,生活會更從容的。

    2.做事之前提前告知孩子同時也告知他結果,給孩子緩衝的時間,切勿頻繁的嘮叨。

    3.不要中途打斷孩子。比如孩子正在專心做一件事,突然被叫去做別的,他自然不情願配合。

    4.五分鐘,“你可以再玩五分鐘,五分鐘之後我們就要出門了”“你是不是不想寫作業,那我們一起玩五分鐘再寫好嗎?”不管是五分鐘還是十分鐘,孩子心裡知道父母是信任他並且願意幫助他,他就足以自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孩子磨蹭拖延通常是因為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家長可以利用這一點來管理孩子的拖延症。

    比如學習,父母可以讓孩子感覺學習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而不是為了所謂的分數成績,最好的是做到學以致用,這樣孩子學的開心,父母也減少了催促。

    有些父母從小就希望孩子獨立,推開他讓他自己做一切的事,讓他快馬加鞭的長大,其實想想成年人的世界還有各種拖延症,其背後原因是各種恐懼和不安,何況是孩子呢?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目的,而是過程,與其焦慮的催促和無奈的吼罵,不如放慢節奏,父母無條件的信任是孩子安心的砝碼,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他才能快快的長大。

    所以別再吼他了,快去幫助他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長生和藝術生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