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足行探索發現
-
2 # 巍巍we
關羽的首級究竟葬在了哪裡?
關羽是三國著名將領,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因其勇武忠義,功高蓋世,歷來為人們所敬仰。明清時更推崇為“關帝”、“武聖”,下旨全國大修關帝廟,把關羽捧入神壇。
由此盛傳出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以及洛陽關林、當陽關陵、運城關廟、成都關廟、偃師關冢等著名版本,卻讓關羽究竟葬於何處這個本來十分清楚的問題攪成了迷霧一團。
當陽關陵: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殺害關羽後,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並按諸侯之禮將其身軀葬於湖北當陽。作為三國時期古墓葬,“關陵”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關林:位於洛陽市洛龍區關林鎮,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隆時加以擴建,現存建築主要為明代,是一處儲存完整的古建築群,和海內外“三大關廟”之一。
洛陽關林,稱埋葬關羽首級之地,是中國千百座關廟中獨稱“林”的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關公信俗”,已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運城關廟”和“成都關廟”,前者是“魂歸故里”的“衣冠冢”,後者是蜀都為其建造的祭祀廟宇。兩者均不涉及關羽首級或身軀,然影響力依然深遠。
唯獨同在洛陽的“關林”和“偃師關冢”,在“關羽首級”葬地上嚴重攪和,成為迷霧一團。是是非非,該怎樣澄清呢?也許並不複雜。
1、作為有著明清以來數百年曆史的“洛陽關林”,“國保”、“4A”、“信俗”等權威認證,實至名歸,但都不是關羽首級葬地的證明。
2、洛陽關林的“林”,具體意思是什麼呢?是“園林”,與陵墓塚沒有根本關係。具體到“關林”,也就是“關廟”和“園林”的結合體。
3、洛陽關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較偃師關冢晚了一千多年。此前也沒有任何“關羽首級”葬於關林的文獻記載或民間傳說。
4、史載關羽首級葬於洛陽“城南五里”的潘凹。三國時期的洛陽城是“漢魏洛陽故城”。而關林位於“隋唐洛陽城”,其方位截然不對。
5、偃師關冢所處的村,老人們說,他們村原叫“潘凹”,即洛陽“城南五里”的潘凹。原址在此村南一里許,後來遷移於此,改稱“關莊”。但沒有一戶姓關,全因為“關冢”才得名的。
6、解放初期,洛陽地區著名的民主人士王飛庭,擔任洛陽縣副縣長,是有名的文物通。曾公開說過:洛陽的這個關陵是假的,真正的關帝墓在東55裡的關莊。洛陽關林的墓,是東漢大將軍鮑**之墓。
7、洛陽關林,是久負盛名的旅遊景點。在過去的導遊解說中,對其墓主是否為關羽時?回答是“據說”,後來就變成了“是”。
那麼,“偃師關冢”怎麼樣呢?
偃師關冢,位於漢魏洛陽故城南洛河南岸的關莊村。由一冢和一個土石寨兩部分組成。土石寨即關羽墓地,有30畝大小,平頂圓錐型,15米高,墓四周建有寨牆。墓碑為“漢壽亭侯武安王協天護國大將軍關侯之墓”,“漢壽亭侯歷封武安王協天護國忠義大帝關聖之墓”等墓碑。土石寨南不足100米處,有一20畝大小饅頭狀的土冢,是其陪冢。
村老人們介紹,解放前鬧土匪那陣,村裡在冢上面修了寨子,備有滾石檑木。來土匪了,全村人都上去自保,足見其墓冢之大。
關莊村的“關爺廟”,“那廟可大啦,前殿的牆上,鑲了很多石碑。走廊的柱子,摟都摟不住。”解放後在廟裡設了小學。文革時期,關爺廟被毀掉了。如今一些老太太在原址建了座小廟,經常有人去上香。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地利用其龐大的土冢,建了座磚瓦窯廠。洛陽興建“東方紅”拖拉機廠、礦山廠、青年宮時,“這個窯天天大馬車往洛陽拉磚”。因此,這兒漸漸就淪為遺址了,只有用來“燒磚瓦窯”的這一點儲存了下來。
1979年暴雨,偃師關冢塌陷。洛陽考古隊進行發掘,結果在墓室裡確實發現了一顆人頭骨,和不少漢代文物。
在村名的佐證上。關羽首級安葬於偃師關莊,關羽族人為其守墓,這個村得以由“潘凹”改名為“關莊”。其附近的“酒務”村,實為“酒霧”。即關羽的首級運送,因天氣炎熱為關羽首級做的防腐處理之處。還有“安頭”村,即為其木身和首級合為一體之處。此酒霧、關莊、安頭村,都是對此事件的紀念性得名。
偃師夾河灘有佃莊鎮關莊,距此幾十裡外的萬安山附近還有一個緱氏鎮“官莊”。關莊村沒有一戶關姓,而官莊的關姓倒是一個大姓。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因為給關羽守墓的族人,因政治變故受到追殺,其族人全部逃到幾十裡外避難的緣故。逃亡地的村名仍是“關莊”。
只是在當代重複村名調整中,將最早的關莊,仍保留為“關莊”,後來的關莊改為諧音的“官莊”。官莊的關姓,即關羽的關姓,是關羽族人一脈傳承至今的關姓。
作為偃師關冢的證物之一,“漢壽亭侯歷封武安王協天護國忠義大帝關聖之墓”碑,現存於偃師商城博物館。
創建於2018.9.15編輯
-
3 # SeaArm
關羽個性堅毅忠直但是剛愎驕矜,不甘屈居人下。馬超歸附時,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與誰相比?”諸葛亮回信說:“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張飛)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群。”及黃忠官拜後將軍,關羽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幸得諸葛亮和費詩勸解,關羽才接受。他看不起才能平庸的人,對這些人都會毫無掩飾的鄙視厭惡,其中麋芳、傅士仁十分怨恨關羽輕視自己,樊城一戰失利與他們見死不救投奔東吳有莫大關連,只有才能或品德受關羽認可的人關羽才願意友善來往,諸葛亮、張飛、廖化和忠節著名的趙累都與他交好,當年身處魏營時徐晃、張遼也與之友好。
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著力將關羽這個人物形象,刻畫成繼呂布後的三國武藝第一人,頗有“武聖”之風。總成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畏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關羽的故事,和史書中關羽的事蹟有所出入,如關羽溫酒斬華雄為漢末、魏晉以來的傳說,按史華雄實為孫堅所殺;土山約三事是關羽戰敗而投降;文丑死因存見地方史料以及東晉王羲之父子的二王尺牘集和容齋隨筆。而桃園結義、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戰黃忠、手持青龍偃月刀、坐騎赤兔馬、身高樣貌等都為三國演義小說中所雕塑。而後人更引此形象將關羽神話,造就了民間偶像。
《三國演義》對於關羽忠勇自負的性格也加以誇大、轉嫁,如諸葛亮問關羽若曹、孫同時來侵,關羽回答要分兵拒之,關羽不滿馬超授官而起妒,改寫為要入川與馬超比武,關羽拒婚時罵孫權的兒子是犬子等等,都是小說的藝術創作。
-
4 # 陳之煜
高傲肯定有,首先輕視文人。對諸葛亮看不起,認為諸葛亮寸功未立,手無縛雞之力,根本沒有殺敵攻城,不服。
輕視盟友,江東孫權外抗曹操,內平山越,協同江東及北方士族 ,年紀輕輕已與曹操劉備並列三足,但是關羽依然看不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由於軍糧不濟居然襲擊孫權糧倉,公然搶奪,就算是盟友,這麼做也算關羽公開撕毀盟約,孫權願意與關羽結尾親家,這是一種政治聯合,曹操就經常這樣做,而劉邦最開始就在參加鴻門宴時與項伯許為兒女親家,不過關羽一點政治頭腦都沒有,看到孫權求親,一臉鄙視,認為孫權只是靠父兄,根本沒想過孫權可以直接一刀子從背後插到心臟位置。
輕視同僚及皇親國戚,糜芳傅士仁是關羽同僚,關羽雖為前將軍鎮守荊州,可並無記載他假節鉞,並沒有生殺大權,由於糜芳傅士仁沒有按時按量準備好糧草,結果被關羽懲罰,傅士仁還好說,普通官員,可糜芳不一樣,糜芳妹妹是劉備夫人,糜芳是正兒八經的皇親國戚,關羽還惡言相向,同僚之間關係這麼差,同僚怎麼還會傾力幫助。更何況劉備封四大將軍,關羽怒言大丈夫豈與老卒同列。雖為大將但卻摻合劉備繼承人的事,所以連劉封孟達都不出兵救援。
輕視敵人,曹操從軍四十多年,擒呂布,敗袁術,滅袁紹,北征烏桓,西平西涼,天下九州已得其六,傲視群雄,得天子而號令諸侯,手下可謂謀士如雨武將如林,連劉備跟孫權都不敢輕視曹操,關羽也是曹操手下敗將,憑什麼輕視曹操。曹仁乃曹操麾下第一戰將,被人稱為鬼神之勇,能攻善守,周瑜曾進攻荊州,與曹仁相拒一年有餘,滿寵雖然還不算是名將,可已有名將之姿,沉白馬,讓樊城守將士氣高漲,拼死一搏。徐晃與張遼等齊名,的確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可是那是因為兩個將領都是北方漢子 不熟南方天氣,他們哪知道這南方下雨會下一個月有餘,並不是兩兵對陣打敗,徐晃聲東擊西,長驅直入。
輕視別人高估自己,關羽不聽馬良意見,擒于禁後分兵押回荊州,自己率兵進攻樊城,認為他至將士必死戰,後方被炒,還執意回軍奪回荊州,到兵馬逃散,才恍然大悟應該逃回益州,結果被孫權屬下潘璋馬忠所擒,斬於臨沮。
-
5 # 潘不安講究史
歷史上關羽應該確有點自傲的,這在《三國志》當中有多處描寫。
如呂蒙曾對孫權說過:“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凌人。”
當然這也有呂蒙刻意順從孫權的意思,畢竟孫權曾被關羽多次輕視。
但陳壽也曾兩次點評過關羽的性格,一次是在《張飛傳》中稱:“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另一次是在傳尾評價中寫道:“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這種高傲應該和關羽的出身有關,在類似的古人中是比較常見的現象,不能用現在對高傲的理解來解釋。如劉邦、朱元璋等人也多次體現中輕視,甚至侮辱讀書人的舉動。
關羽的身世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在清代出土的《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中記載,其祖父叫關審,“衝穆好道”,常用《易經》、《春秋》教育兒子。其父關毅,性至孝。
這也解釋了關羽為什麼好讀《左氏春秋傳》,這本儒家中已經屬於比較難的經典,甚至到了“略皆上口”的程度,其應該是出身書香門第,比較富有的“寒門”(古代寒門指的是政治地位上比較低,不一定是窮。且書在古代是奢侈品,能讀懂《春秋》其教育程度不會低,家境更不可能差。)
民間傳說中,他早期也是因為打死了為害鄉里的惡霸,才逃到外地。由此可以推測出,關羽屬於受到《春秋》大義精神影響比較深,能力很強(在三國南北朝時期算是公認的第一名將),但卻是因為出身寒門,難以一展抱負。
這就導致了他同情低層士卒,與同樣出身低微,依靠個人能力的劉備、張飛、徐晃、張遼等人關係極好。卻也非常蔑視那些門閥士大夫中,誇誇其談,沒有能力,只會依靠裙帶關係上位的人,所以史書上記載他非常的輕視糜竺、士仁。
其實如果換個角度思考,非常容易理解關羽的這種心態。打個比方,你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非常有能力的人,但因為家庭出身,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社會上艱難打拼。這時候看到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已經取得你可能一生都無法達到的高度,並吹噓自己的創業故事,最後其實只是一個富二代,完全依靠的是家裡的金錢支援。
你會是怎麼樣的一種感受?其實這就和現在網上很多仇視“富二代”的情緒是一樣的。不同的是,關羽成功了,取得了很多“富二代”無法達到的成就,他有機會表現出這種不滿,因而原先那些士大夫階層的人會認為這是一種“高傲”。
所以在《三國演義》中程昱對關羽的評價非常的正確:“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有恩於彼,今只親自告之,可脫此難。”
再反觀歷史記載中,關羽的那些高傲表現。
關羽聽聞馬超來降,寫信給諸葛亮,詢問和自己相比如何。諸葛亮回答:“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這其實就像你辛辛苦苦和老闆一起,起早貪黑的拼搏創業,好不容易公司上市了,你也當上了副Quattroporte,結果突然空降一個年輕的,官二代副Quattroporte,和你平起平坐,任何人一開始都會有和關羽一樣的想法。
關羽知道黃忠被任命為後將軍,與自己地位相同,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歷史上關羽其實沒怎麼接觸過,甚至可能沒見過黃忠。劉備平荊南的時候,只帶了趙雲,關羽當時正“絕北道”,阻斷江陵和曹軍間的聯絡。後來劉備又帶了黃忠、魏延入蜀,留關羽鎮守荊州。
然後有一天突然被通知一個年過花甲,聽都沒聽過的老兵和自己並列了。不知道黃忠功績的關羽肯定會不服氣,估計以為又是一個靠關係上位的。
至於孫權,在關羽眼裡估計只是一個依靠父兄基業的小人吧?所以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再到後來,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時。
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於禁等,乃罵曰:"鉻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無一不看出,關羽對孫權的鄙視。從政治的角度來說,關羽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他缺少政客的圓滑、無恥以及卑鄙。
但在作為人來說,關羽在上位者面前有自己的自尊底線(不少人透過成為舔狗獲取進入上層的鑰匙);對低層來說,又沒有暴發戶的“為富不仁”(有些人進入上層後,對原先自己所在的階層更加的殘忍,生怕讓人知道自己曾是其中一員);對於強者,敢於挑戰,無所畏懼;對於弱者,心存憐憫。
正是這些造就了關羽的人格魅力,使其死後不斷的受到後人的追捧,不僅有帝王將相、也有文人雅士,還有普通百姓的崇拜,進而逐漸演化成“武聖”,乃至於神。
總結:與其說,關羽這是一種高傲,更像是尚有良知者所堅持的最後尊嚴。但在無恥的權利遊戲中,它就成了最愚蠢、最致命的高傲。
回覆列表
作為“千古名將”,關羽之“奇”,還“奇”在他的高傲自負。史書上稱關羽:“剛而自矜”、“性頗自負”。當然,自負到自矜的地步,那確實是過頭了。 關羽的這一性格特點,在小說裡表露無遺,很多人都看得很明白。比如諸葛亮就曾對劉備說:“雲長平生傲上而不忍下”(卷11《黃忠魏延獻長沙》)。所謂“傲上而不忍下”,是說關羽自以為能力超人,雖然對劉備沒有特別表現出傲氣,但是對諸葛亮等上層的人則隨時表現他的傲氣;同時對待手下,關羽卻往往不知有所體恤。關羽超人的力量和致命的弱點,都根基於與眾不同的高傲和自負。 當然,凡高傲自負的人,都有過人的本領或才華,否則就是狂妄自大,牛皮大王。 當時所有人都對關羽刮目相看,關羽非常自豪地說:“天下英雄,聞吾之名,盡皆縮頸而奔。”(卷15《龐德抬梓戰關公》)大家一聽到我的名字,腦袋都縮到脖子裡頭,像烏龜一樣逃走了。關羽的名聲能起到嚇退敵兵的作用,不用像張飛在長板橋大喝三聲。關羽名聲遠揚,可以先聲奪人。 連曹操這樣的英雄,早在“溫酒斬華雄”時就為關羽的勇猛所深深折服,一生都對他懷有崇拜之情。直到關羽死了,曹操都要感嘆:“關將軍真天神也!”(卷16《漢中王痛哭關公》) 因為關羽有這種過人的本領,所以他的高傲才是有本錢的高傲,他的高傲才是他真正個性的一種表現。 一個人的性格,他的長處很可能同時就是他的短處。關羽的這種高傲自負,使他勇往直前,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這是他的長處;同時也造成他的短處,就是過於高傲,過於自負,對自己的膽力和才能深信不疑,目空一切,總是瞧不起他人,與他人較勁兒。 比如,當劉備取得西川以後,封馬超為平西將軍。關羽聽到訊息,很不服氣,讓關平給劉備帶信,說自己要離開荊州,入西川和馬超比試高低。 這時,諸葛亮寫信給關羽,著實誇獎他,說馬超雖然智勇雙全,不過只能與張飛“並驅爭先”,而遠遠比不上關羽“絕倫逸群”。 諸葛亮的話大大滿足了關羽的虛榮心,他甚至將諸葛亮的書信“遍示賓客”,你們瞧,連諸葛亮都說我和別人不一樣!這樣他就得到了一種心理安慰(卷13《劉玄德平定益州》)。要不是關羽自負過人,他怎麼會真地相信諸葛亮在袞袞眾將中,對他特別地刮目相看呢? 《三國志》裡就寫到關羽瞧不起黃忠,不願與老兵為伍。小說也寫到,還在關羽要取長沙的時候,諸葛亮就誇讚守將韓玄手下有一員大將黃忠,“雖然年近六旬,鬚髮蒼白,使一口大刀,有萬夫不當之勇”,一再囑咐關羽“不可輕敵”。 當時關羽脾氣火爆,一激就怒,聽完諸葛亮的話後賭氣說:“軍師何故長別人之銳氣,滅自己之威風?量一老革,何足道哉!” “老革”就是老兵。關羽根本瞧不起黃忠這一介老兵,於是只帶部下五百校刀手,前往長沙。 結果第一天,關羽跟黃忠大戰一百合,不分勝負。第二天,兩人再次交鋒,鬥到五六十合,關羽使拖刀計,要砍黃忠,不料黃忠被戰馬前失,掀在地下,關羽放他一馬,讓他換馬再來廝殺。 為什麼關羽不殺黃忠?毛宗崗有一段誅心之論,非常透闢:“關公不殺黃忠,是好勝處,不是慈悲處,以為殺墮馬之人,不足為勇耳。”(毛本《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評語)看來仍然是關羽自恃其勇、爭強好勝的性格起了根本的作用。 不管怎樣,關羽的舉動感動了黃忠。第三天再戰,不到三十合,黃忠詐敗,關羽趕來,黃忠想到昨天的不殺之恩,幾次弓箭虛拽,警醒關羽,關羽反而以為黃忠不會射,放心趕來。最後在吊橋上,黃忠搭箭開弓,正射到關羽盔纓根上,關羽這才明白,黃忠是報昨日不殺之恩,故意不射他,要不然他早就沒命了。 為了這件事,韓玄要治黃忠死罪,幸虧魏延救了他,殺死韓玄,投拜關羽(卷11《黃忠魏延獻長沙》)。 儘管如此,關羽最終沒能打贏黃忠,心裡一直有疙瘩。劉備稱王后,封“五虎將”,黃忠是其中之一。費詩奉命前來送官誥,關羽聽說後,很不服氣,說:“黃忠何等之人,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五虎將”中關羽排名第一,排名第一也不行,他覺得黃忠是個“老兵”,怎麼能夠跟我並列呢? 其實這時關羽已年近60,也是個“老兵”,黃忠比他大10歲左右。儘管時過境遷,關羽對黃忠的那股傲氣還一點也沒消除。 幸虧費詩能言善辯,說:“漢中王與將軍有結義之恩,如同一體;將軍即漢中王,漢中王即將軍也,可與同休慼,共禍福,不宜計較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寡也。”這下關羽才恍然大悟,趕緊向費詩道歉。(卷15《關雲長威震華夏》) 對關羽來說,馬超也好,黃忠也好,都是自己人,連自己人都瞧不上,他還能把誰放在眼裡?關羽的高傲自負的確無所不在。 (二)英雄的悲劇 關羽這種高傲自負的性格,最終導致“敗走麥城”的悲劇結局。 荊州作為戰略要衝,一直是魏、蜀、吳三方必爭之地。尤其對於劉備蜀漢一方來說,荊州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諸葛亮在移交荊州印綬時,特地囑咐關羽:“據此之地,北當曹操,東敵孫權,非小可之事也。公宜勉之。”這時關羽“更不推辭,慨然領喏”。把守荊州,他覺得自己有這個能耐。所以說:“大丈夫既領重任,除死方休。” 諸葛亮一聽這“死”字,就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心中不悅。於是又追問一句:“倘若曹操引兵來到,當如之何?”關羽說:“以力拒之。”諸葛亮又問:“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關羽說:“分兵拒之。” 這下諸葛亮才說到關鍵的地方:“不然。若如此,則荊州危矣。吾有八個字,將軍記取,可保荊州。”這八個字就是:“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關羽口頭上答應:“軍師之言,當銘肺腑。”(卷13《張益德義釋嚴顏》)但他心裡對此並不以為然。像關羽這樣心高氣傲的人,讓他拒誰打誰,他是當仁不讓的;可要他“和”誰,那就難了;如果再要他低三下氣地“和”誰,那就更難了。 關羽從來不會、也從來不曾放下架子,這是他的性格使然。這種委曲求全的事兒,在劉、關、張這三兄弟中,只有劉備做得來,張飛做不來,關羽也做不來。所以當劉備投靠曹操時,在後園種菜,關羽才會批評他說:“兄不留心於弓馬以取天下,而學小人之事?”而劉備卻回答說:“非汝所知也。”劉備早就知道,關羽不懂得、也不願意懂得“有伸有屈”的人生道理。 聰明的讀者不難看出,諸葛亮將印綬交給關羽的時候,是非常勉強的。劉備對關羽一直倚重有加,根本看不到關羽不宜於獨當一面,把守荊州。諸葛亮也許早就看到了這一點,但是為了顧全大局,只好同意劉備的選擇。在當時劉備手下將領中,除了關羽,誰還能代替諸葛亮留守荊州呢?這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關羽獨守荊州,還是那麼驕傲自大,剛腹自用,根本不願意理會諸葛亮“聯吳抗曹”的良苦用心。所以他很快拒絕了孫權善意的表示,從而招致了孫權的仇恨。 當曹操想離間蜀、吳兩方的時候,孫權派諸葛謹到荊州,要跟關羽結兒女親家,以便共破曹操。孫權也準備了另一手,如果關羽不從,他就協助曹操,襲取荊州。 諸葛謹前往荊州,江口士卒報知關羽,而關羽“平生輕傲天下之士”,明明知道諸葛謹是諸葛亮的哥哥,他還是故意不派手下人去迎接。 更有甚者,當諸葛謹對他說明聯姻的意思時,關羽竟勃然大怒,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耶!吾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於是喚左右趕走諸葛謹。 諸葛謹抱頭鼠竄,回來見孫權,以實相告,孫權一怒之下,決定跟曹操合作攻取荊州。(卷15《劉備進位漢中王》) 在三國時期,婚姻往往是一場政治遊戲或者政治博弈,它並不能真正保證維持兩國的和睦。毛宗崗說:“玄德之自吳逃歸,權欲追而殺之,又欲並其妹而殺之。夫不以妹之故而不殺玄德,安能以娶關公之女故而不奪荊州?”(毛本《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評語)的確,孫權連自己的妹夫劉備都要殺,怎麼會因為跟關羽結成兒女親家,就不奪荊州呢? 所以問題並不在於關羽許不許婚,而在於關羽的話太過激,太傷人:“但‘犬子’一語,太覺不堪耳。”(同上,毛宗崗語)你的女兒是“虎女”,別人的兒子怎麼就成了“犬子”了?這不是在損人嗎? 自從水淹七軍,擒了于禁,斬了龐德以後,關羽更是忘乎所以了。他被曹仁毒箭射中,就是因為大意所致。 這時曹操與東吳的關係更為密切。東吳大將呂蒙屯兵陸口,一直有吞併荊州之意。他跟孫權說:“今關公提兵在襄、樊,妄自尊大,以為天下無敵”,可以趁機襲取荊州。 關羽當然早有準備,讓沿江一帶,或二十里,或三十里,在高阜處設烽火臺,隨時可以報警。但是陸遜胸有成竹,對呂蒙說:“關公倚恃英雄,自料無敵,必敗於人。” (卷5《關雲長刮骨療毒》) 其實,一個人再有本事,也不可能天下無敵。除了關羽本人,他的對手都看明白了他的致命弱點——倚仗自己是個大英雄,便“妄自尊大,以為天下無敵”。“自以為天下無敵”,等於把自己置於危險的邊緣。所以關羽的對手很容易抓住他的性格弱點,和他打心理戰、性格戰,置他於死地。 為了進一步驕慢關羽之心,陸遜為呂蒙設計,讓呂蒙乾脆“託疾辭職”,任命一位無名小輩代守陸口。呂蒙此時40多歲,他向孫權推薦,由20多歲的陸遜代替自己執掌帥印。這種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事,孫權最拿手了。 陸遜一上任,就派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關羽,並寫了一封言辭十分恭敬的求和信。關羽讀了信,非常高興地說:“我荊州有泰山之安,吾復何憂。”他居然愚蠢到撤走一大半荊州的軍隊,赴樊城聽調(卷15《呂子明智取荊州》)。 於是呂蒙輕而易舉地襲取了荊州。孫權先後召降公安傅士仁、南郡糜芳。關羽只能孤軍作戰,被魏兵與吳兵前後夾擊,潰不成軍。 關羽被困在荊州路上,進退不得,退至麥城,被吳兵團團圍住。關羽派廖化前往上庸求救於劉封、孟達。沒想到孟達說:“公以彼為叔,彼以公為草芥耳。”當年劉備登位漢中王時,想要立後嗣,派人問關羽,關羽說:“立嫡不立庶,古之常理,又何必問我乎?”所以孟達說關羽把劉封看成“草芥”,劉封一賭氣,就不出兵相救。 關羽無計可施,只能從麥城突圍,王甫諫道:“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也。”關羽昂然地說:“雖有埋伏,吾何懼哉!”都兵敗如山倒了,關羽的傲氣仍然一點不減。最後,他悲壯地兵敗身亡(卷16《關雲長敗走麥城》)。 據說關羽與關平父子死後一齊歸神。這年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58歲。關羽死後,赤兔馬“數日不食草料而死”,也隨之仙去(卷16《玉泉山關公顯聖》)。 人們常說:“性格就是命運。”關羽高傲自負的性格,決定了他神勇的一生。關羽高傲自負的性格,既決定了他的勇猛剛強、一往無前,也決定了他最後的敗走麥城,決定了他飲恨而亡的命運。 但是這種命運是一種英雄的悲劇。關羽形象的價值就在於他置成敗於不顧,惟恩怨求分明。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毫無任何機心權變,“做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毛宗崗《讀三國志法》),這就是關羽的為人。 英雄的失敗在某種程度上更增添了英雄的魅力。小說家迎合了平民的審美心理,從而使關羽在明清時期逐漸成為平民百姓頂禮膜拜的神明形象。 關羽作為“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奇就奇在他的智勇雙全,奇在他的義重如山,也奇在他的高傲自負。直到現在,只要提起關羽,人們心目中自然而然地就會湧現出一股英雄崇拜的情感:崇拜他的智勇雙全,崇拜他的義重如山,甚至崇拜他的高傲自負。英雄性格總是具有不朽的審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