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精神科由醫生
-
2 # 蔓莓愛娛樂
六個步驟讓你不再恐懼
1、審視現實
第一步先弄明白在你感到焦慮和膽怯時,你的大腦里正在進行怎樣的化學反應。你並非不正常,你的大腦僅僅是對新的刺激反應反常,使你處理起來格外小心。瞭解這點,將幫助你合理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並且使你在未來遇事更放鬆。
你不用變的害羞又焦慮,告訴自己,只是一些化學物質和細胞遇到一些不存在的威脅時的反應,無需恐慌(忽略加速跳動的心臟和出汗的手心),冷靜下來,理智應對。
2、別沉浸在消極想法裡
當你在做演講的時候,通常會有三個相關的概念:腦海裡有你打算呈現出的事物,你實際呈現出的,還有就是你所希望呈現給大家的。
當你專注於自己還能完善的地方,那些消極想法,那麼就是惡性迴圈。離開會議,聚會或者某個社交場合之後,別老念著那些本該做的更好的地方,別去想“為什麼我會那樣說”。
每個人時不時都會胡言亂語,然而,專注於負面將使你相信自己是一個在社交場合說錯話的人,而且這種想法會經常表現出來。你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會說錯話,別糾結,忽略它。
3、不施加壓力
不要為了變得有趣,幽默或是善談而感到有一定的壓力,其實做最正常、自然的自己是最好的選擇。這就是為了成為某種人的壓力從而加劇了社交焦慮和膽怯。
你的一生中搞定了無數談話,你的下一個也不過是小小的考驗而已。你無須成為整個聚會的生命所在。做最好的自己,說出自己的想法,當你必須要發表意見時。如果你無需說話,也別感到壓力,冷靜下來,玩得開心就好。
4、別假想
別總是假想人們會對你評頭論足,大部分人主要關心他們自己和他們周圍的事物,他們沒時間拿你的行為消遣。記住這點,假如你整篇文章什麼也沒記住,那就記住這一點:只要是人都會偶爾笨手笨腳。
對話的時候,每個人時不時都會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話。不用認為尷尬的狀況和冷場完全是你的責任,別因為交談中的負面因素而感到內疚。總會有不合時宜的事情發生,肯定會有冷場,這些都正常,再正常不過了,繼續做你自己。
5、別恐慌,你需要暫停
在社交場合無需感到恐慌,如果有人問你問題,停下來,思考一會兒再給出適當的回答。大部分在社交場合焦慮和恐慌的人都會立即回答。他們感到必須立即回答問題,當別人話音剛落,他們就認為自己被迫開始說話了,沒必要。
當你這麼做,你的話聽起來將更深思熟慮,更有見解,而且你將更完備地表達你想表達的內容,你看起來會更加有執行力。
需要立即回答問題揭示出這個人對沉默感到不適,通常談話裡最無重量的人才希望不要有冷場,但是沉默也沒關係,它表現出你的外表讓你感到舒服。
學著暫停一下,別急著回答問題,把想法集中在一起,避免說“嗯”,用更智慧的方式呈現你的才華。
6、爭取成為一個主動者
最近在電視上看到了某國家總統,那時他正走向某個投票點,為下一年的總統選投出自己的一票。我想看看他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引人注目的一點是:他面帶微笑自信地走向大家,並花了大量的時間為屋子中的每個人介紹自己。這一切,使他看起來非常自信,十分具有總統範兒。
其實他也可以低著頭自顧自的走著,就像社交恐懼者那樣理所當然的認為大家都認識他。但相反的是,他有自己的氣場,主動和周圍的人進行互動交流,這個過程使他看起來十分有力量!
社交恐懼症的原因
1、完美主義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社交恐懼症患者總是時刻有著一些關於自己與他人的負面想法,這些想法往往是自動出現的,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貶低自我的。
大多數患者都認為自己的表現缺乏吸引力,很難被別人接受,認為別人總是對自己持批評態度。
他們堅信,自己很難達到別人心目中的標準,同時他們又很在乎自己身上的焦慮症狀,擔心這些焦慮症狀會被別人察覺到,並且極端重視他人的評價,因而表現出緊張、恐慌、焦慮、窘迫等情緒,及對社交場合的退縮與迴避的行為。
社交恐懼症患者總認為自己的表現達不到別人期待的評判標準,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失敗了,進而認為自己可能會失去工作、失去社會地位等。
這種對未來的消極預期會加劇焦慮症狀,而這些症狀會進一步導致社交恐懼症患者對自己行為表現更加負面的評價,從而產生更高的焦慮,進入惡性迴圈。
2、高度警覺性
因為社交恐懼症患者極端重視他人的評價,所以對他人身上預示不滿的跡象和可能會讓別人有不好印象的表現都非常警覺。
比如他們會很關注別人皺眉、看錶的動作,以及自己的穿著、舉止是否得當等。他們常常會過多地將注意力集中於一些自認為是具有威脅性的資訊,從而會誇大這些資訊的重要性。
另外,對社交中負面資訊的過多關注,也會干擾正在進行的社交活動,從而降低成效。人的注意資源是有限的,當注意被過多地分配到關注外界威脅性資訊上,結果就很可能會造成當前的社交活動因得不到足夠的注意而失敗。
比如突然關注到自己的某些言論不當,從而干擾了正常的思路,最後變得無法繼續往下回答問題等。
這種失敗又會引起他人的負面評價,從而加劇了社交恐懼症患者對社交情境的恐懼及對自己社交表現的不滿,形成惡性迴圈。
3、錯誤思維
社交恐懼症患者具有誇大負性資訊的認知特點,而歪曲了的認知狀態,必然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削弱他們正確的思維能力,導致其判斷的準確性下降,對歪曲的事實信以為真,進而行為失當,反應過度。
當社交恐懼症患者遭遇到令他們恐懼的社交情境時,其看待自己和他人的獨特方式,對社交資訊的片面加工,以及由此進行的錯誤的邏輯推論,就註定了人際交往的不良發展。
正是這種歪曲的認知——行為模式,導致了社交焦慮不斷呈螺旋式上升的惡性迴圈。
4、性格原因
性格本身就害怕做事情出現問題,害怕和人交往,擔心和人交往別人會看出自己的某些缺點,從而導致迴避社會。不願意和人交往。
5、家庭原因
從小性格受到壓抑,家長屬於圈養孩子,讓孩子長期接觸不到外界,長期處於被逼迫狀態,慢慢走向心理扭曲,或者是父母沒有教會他們社交的技能,或者是家庭搬遷過於頻繁。
社交恐懼症的症狀
一是怕上街
怕街上車輛鳴號競賽;怕散兵遊勇的小販雜亂的叫賣;怕大排檔叮叮噹噹的鍋碗交響曲。
二是怕上市場
怕討價還價;怕遇上心術不正笑裡藏刀的攤主;怕被人偷竊。
三是怕上醫院
怕小病當作重病治;怕住院給家人添麻煩;怕看護士小姐的臉色;怕上手術檯遇上不負責任的醫生。
四是怕串門
怕朋友不在家跑趟空路;怕大門前拴著鐵鏈的犬;怕進門就要換拖鞋;怕抽菸時找不到抖菸灰的位置;怕道別再見時穿錯皮鞋。
五是怕上電影院
怕昂貴的票價;怕孩子看到銀幕上男女的鏡頭;怕情人們在銀幕下演出的真人秀。
六是怕進餐館
怕飲食不衛生得了傳染病;怕忽然旁邊出現陪酒小姐;怕老闆巧立名目漫天要價。
七是怕上公園
怕看到長椅上那一對對戀人旁若無人的親熱鏡頭;怕看到被攀折的樹木傷痕累累;怕看到漂亮的花叢裡的果皮和紙屑。
如何預防社交恐懼症
去掉自卑、增強自信
從心理上去掉自卑感。若帶著消極的心理,常常會使自己不願多說話。另外要增強自信,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自信就是自我接納的程度。一個能完全接納自己的人是非常自信的,反之則自卑。
克服害怕心理
社交恐懼症主要是由一種“怕”心理引起,如怕見陌生人、怕難為情、怕表現自我等。這種病症是在多年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形成的。
因此防治就需要在長期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逐步培養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有意識地多接觸周圍的人和事。
舉止應儘量隨和
不要過分注意自己的舉止。正常的社交活動,並不帶有什麼神秘的色彩,只不過是社會間人與人的交往與應酬。
因此過分注意自己社交中的言談舉止是多餘的,隨和、大方、自然、平時怎麼說、怎麼做,社交中也如此,時間長了,社交就習慣了。社交活動,則會減弱與真實社會中人與人的直接交流的社交技巧。
-
3 # 雙千童叟對不起條友們
生活在紛紜社會中,讓人充滿恐懼。特別是我,一個農民,怕法律,怕政府,怕無賴,怕盜竊,怕物資漲價,怕天旱,怕雨澇,怕小人,怕被騙,怕人笑窮,怕,怕,怕!沒有一點安全感,也就形成了自閉症。
-
4 # 吃茶的喵喵
社交恐懼症的人一般都比較自卑,但是他們的行為其實和正常人是一樣的。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還是因為他們長大的環境和接觸的事物不同。
社交恐懼症的人一般都受到過傷害,或者看到過什麼恐怖的事情,或者被朋友傷害過。所以害怕和他人交往,害怕交流,害怕傾訴,害怕在大庭廣眾下發言,害怕表演。他們在和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誇張(或極度誇張)的不合理的反應。即使他們內心知道這是一種非常不合理的反應方式,但是他們難以控制。導致更加不能和他人正常交流。
在醫學上社交恐懼症也叫社交焦慮症。是神經症的一種,又被稱為恐怖性神經症。屬於精神心理科。
他們不願接觸,內心封閉,喜歡自己一個人呆,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中。
這是我對社交恐懼症的瞭解。
-
5 # 甜瓜20875
有社交恐懼症嘛,答案是肯定的《有》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輕有重罷了,我在怕社交的失敗社交的孤獨社交的迷茫,社交的真理何在,何為社交,該怎樣去社交,人生究竟該怎樣走才是完美的幸福與真正的名利的人生之路,只有四個字《迷茫痛苦》這種迷茫與無知究竟怎樣去面對,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呢。答案是肯定的。
《心理學心理戰法,換位思考,徹底瞭解事物的本質,讀懂經典的人性》我們就一目瞭然了,而切是迷路之中的恍然大悟,它是一座人生的精神金礦,具體怎社交人生究竟怎麼走,就一目瞭然了,從此信心奮鬥社交娛樂幸福永遠相伴,因為真正懂得了人生,懂事。只有懂事了人生才不會迷惘,那是精神的釋放,感覺……
-
6 # 薔薇花園
社交恐懼症是沒有吧!這些年常年自己帶孩子,沒有工作從心裡講我覺得自己是自卑,因為自己沒有強大的後盾也沒有人幫我帶孩子,一般我都不會主動去接觸別人。父母一直有病,我的父親從生病癱瘓到過世差不多十年,經常住院可以說前十年的時間都在父親孩子之間奔波過的苦不堪言,現在父親已經過世三年,覺得自己可以過得輕鬆一點,沒成想自己還是在煎熬中度過,母親生病住院一個月,一個人帶著孩子在醫院來回的跑,其中的艱辛於辛酸只能自己獨自體會。因為這些原因吧我就不太喜歡社交了,有朋友了難免就會嘮嘮家常事,不太希望別人說東道西的,我也不希望別人覺得你家好可憐的那種感覺。所以有時候再多苦痛艱難我都會放在心底自己承受,然後承受不了又在慢慢的釋放。
-
7 # 放歌聲野老梁
謝謝邀請。社交恐懼症,恐怕人人多少都有點,這是毫無置疑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與居住環境和人的處境有關。比喻一個窮人居住在富市裡,這個人總是怕見人的;而一個富豪(假如)住在平民區,他更懼怕見到每個人。其實都是心理作用,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就存在這樣的心理,住在一個小區,就怕出門遇見同事。為什麼?原先工作大家在一起,難免有口舌之交,或者因各人能力水平,有人發展的很好,有人發展的不好;也就是窮富的問題。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思想,不想和別人說家長裡短,甚至都不願意交流溝通,以至家家樓門緊閉,人的感情交流更加生疏。所以,孤癖自卑,社交恐懼就是很好的反映。其實你怕什麼呢?這是有社會原因的:五六七十年代,大家都窮,那時人的思想單純,無私心雜念,各家如同一家,一個窮字把大家連在一起,大家抱團取暖,很是溫心;並沒有什麼可恐怕的,所以,恐懼是不存在的。如今不同了,社會發展了,人人有錢了,可是思想全變了。人,一旦有錢,社會地位提高,窮富差別出來了;有錢的恐怕無錢的,怕借;無錢的恐懼有錢的,怕看不起。因此,有人高昂著頭走路,有人低著頭,還躲躲閃閃,這就是現實。恐懼什麼?是沒什麼;但是,心裡的恐懼恐怕是難以扯去的遮羞布,是心理的難免防線,永遠的痛。
-
8 # 讀書思考筆記
我們發現現在導致社恐其實有兩個病因,一個是sy,一個是病態完美主義性格。由於js吧有許多的前輩都對戒除sy有較高的建樹,所以我在這裡就拋開不說了,那麼我們就來填補一下重要的空白----病態完美主義。接下來我總結了一些病態完美主義者的表現,這也是社恐患者最糾結最不願意袒露的內心掙扎,社恐患者可以對照一下。表現:社交場合中出現的無關緊要的一點點小插曲會被自己無限的放大,開始自責,並苛求自己一定要“解決”這些小插曲,容不下自己的一點缺點,內心鬥爭激烈,想著用何種表情何種神態何種眼神才能使自己的社交達到自己想象中的那種效果。
不斷的自我解讀別人的表情,並且把解讀出來的資訊認為是真實狀況,從而開始調整自己去迎合別人,從此惡性迴圈,對外界越來越敏感,別人的任何舉動任何眼神都會成為自己行為的指向標,用這個所謂的指向標來要求自己完美無缺,適應每個人。遇到恐懼的社交場合就會開始緊張,眼神飄忽不定,表情尷尬,馬上開始掩飾自己,故作鎮定,生怕別人看出自己的不對勁,內心不斷的給自己對話,要求自己“順其自然” “不要害怕”,讓自己努力的擠出笑容去掩蓋恐懼,最後的結果是欲蓋彌彰,反而表現得更差勁。
那麼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我會是病態完美主義性格,難道是出生就註定了的嗎?這裡我可以告訴大家,基因決定了少數,大多數是後天生成的,那我們暫且拋開基因不論,因為我們改變社恐的狀況無法從基因下手。那麼病態完美主義性格的成因是什麼?答:家庭成長環境,挫折性經歷。我們首先來談一下家庭成長環境對此性格形成的影響,兩個極端,一個是缺少關愛,一個是溺愛。
生活在長期爭吵的家庭,女強男弱,缺少關愛過度苛求,很多患者提到小時候父母很少關心自己,自己好像一棵小草孤獨的長大,就算是自己考取了很不錯的成績,父母也沒有誇獎過自己,更多的是求全責備,逼迫自己考滿分做到最好,受到的肯定及其少。所以這造成了他們一路追尋肯定,當他們受到別人的肯定時就覺得自己很不錯,而得不到肯定的時候就緊張不安,所以這也直接造成了社恐患者中很普遍的一個現象,當受到別人批評指責的時候就受不了,儘管有些時候別人可能只是開玩笑,而他們好像不聽自己控制似的火冒三丈出口傷人,弱勢一點的患者也許就會非常悲傷思緒萬千。但他們自己也不想這樣,要麼是以傷害別人的姿態的逃避指責,要麼是看著自己受傷害,所以這也是他們逃避社交的一個原因了。這一點上,你會發現,批評指責是我們任何一個常人都可以承受的東西,而他們卻無法承受,因為他們是一直都在追求肯定的。但生活又讓他們不得不出去見人,所以他們儘量避免傷人或傷己兩種情況的發生,這樣他們變得小心翼翼,說話不敢大聲,不敢盡情的笑,竭盡全力調整自己的表情,所以他們盡力的去迎合別人,他們不想被指責,因為他們一直在追尋肯定,此刻他們做事的目的已經變質了,已經從單純的自己想做的事變成為了迎合別人不得不去做的事,所以很多社恐患者說自己生活得很累,生活得根本不像自己。
被溺愛的成長經歷,有些社恐患者從小被父母溺愛,習慣了做掌上明珠,他們似乎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耀眼的人,他們的任性胡鬧都會一一被父母的溺愛所容納,而長大以後面對現實的世界中諸多的不滿,他們無法接受一個不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世界,他們習慣了從小以來被稱讚被表揚的溺愛環境,所以說他們對這種優越感“上癮”了,但當他們發現他們原來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之後,他們無法接受,所以他們不斷的苛責自己要做一個完美的人,任何方面都優於別人的人,透過這種方式想吸引別人羨慕的眼光,想得到外界的稱讚認可,從而滿足他們從小以來的優越感。他們也許是不錯的,但自己又不敢確定,從而把別人當作自己的“鏡子”,以別人的說法看法來左右自己的行為,其實自己做的很多事都是為了逃避別人的否定去做的,而不是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他們不斷的迎合別人的觀點看法語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他們渴望從“鏡子”那裡得到肯定,這是一個心理交換行為,他們竭盡全力去迎合別人的目光,目的在於想換取別人對自己的認可,他們活得很累,他們自始至終都在致力於維護自己想象中的根本不可能達到的完美形象,而以自己的生命做著交換,做著其實自己根本不想做的事,如:再累都要擠出一個微笑給別人。在自我評價中,他們往往會給自己貼上善良友好的標籤,其實不然,他們此刻的善良是為了滿足自己想象中的貪婪。
以上就是兩種家庭環境的極端帶來的病態完美主義,接下來我們會分析挫折性經歷。可能很多朋友會有疑問,為什麼一直在分析病態完美主義,而不是社交恐懼症?答:社恐患者一直在尋求解決社恐的方法,而恰恰是這個行為才讓他們掉進社恐這個怪圈子的。 還是那句話,社恐只是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試圖去解決一個結果是你無法擺脫社恐的根本原因。
挫折性經歷,某些患者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完美主義,他們自身條件也許真的很不錯,優點頗多,自己引以為豪,他們總是光鮮亮麗的,相比於別人他們有很多優點,基於此他們內心的優越感油然而生。在他們成長中也許是一次被同學欺負,也許是一次老師不留情面的批評等等,讓他們一直以來的“光輝”形象受到了打擊,他們措手不及,在內心根本不允許此類情況的發生,他們覺得自己的“光輝”形象受到了玷汙,所以耿耿於懷,完全放不下。另外一個方面,他們覺得自己是“光輝”的,所以理所當然的認為別人都在關注他們,這種自戀情節,也導致了以後他們做事畏手畏腳,覺得自己是明星,所以言辭舉止好像都應該讓別人喜歡自己,從而他們越來越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去努力,他們舉手投足間的小動作都好像是為了去迎合“觀眾”一樣,但是他們錯了,其實他根本沒有那麼耀眼,是他們把自己幻想成為一個明星,所以一直以來不是外界束縛了他們,而是他們的幻想束縛了自己,他們圍繞自己認為是真實的幻想去改變自己,他們表現出來的所謂的善良友好看似是對外的,實際上是為了滿足自己想象中不切實際的形象而已。說到這裡,又有一個現象出現了,那就是社恐患者會經常性的揣測別人的想法以及可能的對自己的看法。
朋友們,別急,若是你現在急於得到解決社恐的方法那隻能說明你還在繼續犯錯,而當你覺得解不解決已經無所謂時,那便是你真正得到心靈自由的時候。由於這裡有很多朋友深愛傳統文化,那我們問詢一下自己,佛家說的“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是什麼意思?道家講的“無為,無所不為”是什麼意思?說不定大家心中還沒有明確的答案,那我們回到社恐的論述上來,暫且不管上述問題。在諮詢中,我發現很多社恐患者一開始就錯了,他們一開口就錯了,但是他們全然無知。他們錯在哪兒呢?說出來也許有點不可思議,他們覺得這是人之常情正常需求,但其實他們錯了,他們一來就問:“我應該怎麼辦?”,他們說解決社恐的目的在於讓自己“風趣幽默,談吐自如”。
那我們就來談一談大家都想聽的,你應該怎麼辦?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分析一下,你為什麼會問這種問題,也就是你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毫無疑問,解決社恐,因為社恐太苦太痛,讓自己無法在他任面前自如的展現自己,而無法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進而無法獲得別人的認同讚賞。那我們繼續追問,為什麼要獲得別人的認同讚賞?因為要滿足自身的病態完美的妄想,要滿足自己的貪婪,要滿足自身的慾望,要滿足自己長久以來的優越感,要滿足自己在兒時沒有得到進而苦苦追求的肯定,要鞏固自己在自己或他人心中的完美....... 經過一番追問,你會感覺到太可怕了,可怕的是自己一直認為理所當然去追求的東西,竟然是在給自己的病態幻想“覓食”,你追求的“談吐自如,風趣幽默”全全是為了餵飽你心中的那個妄想。你會發現,這是一個惡性迴圈,自己想要的結果卻成了造成現狀的原因,你越是追求它,你的現狀就會越來越糟糕,而你的現狀越來越糟糕你就越想追求它。講到這裡,筆者不禁冷顫,好像把所有現象都剖析開來之後,我正看見慾望在吞噬社恐患者的靈魂,而社恐患者卻把他們當成瞭解藥,他們就這樣樂在其中的帶著期望走向慾望的深淵。既然你苦苦追尋的方法,是慾望的食物,那你問問自己,還要不要把慾望喂大?你應該怎麼辦?答:你無需怎麼辦。佛主早就跟你說過了:“一念放下,萬般自在”,為什麼你還緊緊追著社恐不放呢?趕快放下你想解決社恐這個想法吧,這才是你從慾望中抽離的道路。有些朋友可能領悟力稍差一些,下去之後遇到人際交往社恐發作的時候,他們又開始唸叨了,自己告訴自己要放下要放下要順其自然,但越是念叨反而越緊張。所以這裡解釋一下放下是什麼意思,放下既無所謂有無。老子早就跟你說過了:“無為無所不為”,那你還瞎唸叨幹嘛?所以你只需要該幹嘛幹嘛,做你一切想做的該做的。
社恐患者中有一個共同情況是,他們把所有不如意現狀的原因歸結於社恐,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人際關係差,是社恐造成的”“找不到女朋友是社恐造成的”諸如此類,接下來他們要 解決社恐,因為他們認為社恐解決了,所有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從此以後過上充滿“Sunny幸福,人家人愛”的日子。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是不是沒有社恐的人就是人見人愛的?是不是沒有社恐的人就一定有女朋友?從這裡可以看出,社恐患者因為自己的病態完美主義把很多人之常情看作是缺陷,而把這些缺陷的原因怪罪於社恐,他們要解決社恐來達到自己設定給自己的病態幻想。所以,社恐只是你達不到你貪婪的幻想,又不肯接納這個本來存在瑕疵的世界,所捏造出來的,社恐只是你慾求不滿的副產品而已,是“雞蛋”而不是“雞”。社恐只是一個現象,這個現象是透過原因散發出來的一個訊號,我們要做的是透過這些所謂的現象追尋原因,改正我們生活中不正確的想法做法(解決原因)。這才是明智的解決之道,而不是像所有社恐患者一樣,把“人際關係,無女友”等原因歸結於社恐。這就好像是肚子餓了我們責怪肚子,而不是責怪我們沒有吃飯一樣,肚子餓只是沒有吃飯而顯示出的一種現象,我們要吃飯,而不是怪罪肚子。
寫給社恐患者的一封信:朋友們,我們彼此不相識,但曾經的我又和你們何其相似。假以時日你們得以從社恐解脫,若有能力,請務必幫助那些還深陷泥沼的人們。朋友們,我們的人生在於體驗,愛恨情仇悲歡離合生老病死,這每一樣都是正常的,所以請你拋棄你的完美幻想,去真真實實的體驗一回愛也好,恨也罷,這都不為過,總之我希望大家赤裸裸的去面對你們本該面對的一切。不要捂著嘴笑,不要低著頭哭,所有自然流露的情感都讓它們釋放出來,它們很美,這是上帝給予你的饋贈。你可以尷尬,可以丟臉,可以不完美,因為體驗這一切你所不願意體驗的情感,也是一種風景。如果你喜歡哪個女孩,你就去追吧,無需萬事俱備,就那麼真真實實的,就算有點尷尬有點臉紅,也無需在意,更無須對它們進行修飾掩蓋,掩蓋只是你對幻想中完美自我的追求,而達不到幻想的自己只會使自己欲蓋彌彰。些許的尷尬緊張,才是愛情的魅力,才是一個人本該在此時此刻展現出來的本能,你要擁抱它們,如同擁抱自己。完美的人一點也不可愛,也許女孩喜歡的也只是一個會哭會笑會緊張會尷尬的人,而不是一個帶著完美面具透露著距離感的人。試一試吧,今天就去做幾件自己以前不敢做的事,無需任何準備,只是想到了就去了,不加任何的修飾去面對那些讓你恐懼的事,不需要想過程,不需要在意結果。就算是受傷,也去試試,試試生命到底有多麼堅韌,試試你有多麼的頑強。就算是失敗也無所謂,因為你想追求的事物,一定是具有吸引力的,這意味著有一定難度,按機率來說失敗是遠遠大於成功的,要不然成功則毫無意義。只是你要記住一點,就算失敗,也不要怪罪自己剛才的表現,也許失敗僅僅說明了沒緣分或者不適合。不要再尋求解決社恐的方法了,因為一直都是你揪著社恐兩個字不放。西方哲學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問題因為解決而存在”,你在追尋解決方法的同時,對症狀也是一種關注,而這種關注也是對症狀本身的一種強化。所以古聖先賢告訴你,放下才能擁有,舍才能得。多麼富含智慧的文化,其實他們早就把真理告訴我們了,只是我們一直不予理會而已。赤裸裸的去生活吧,不要帶任何修飾,相對於你生命本身來說,你無需任何改變。(此文屬於轉載)
-
9 # 知識解決所有問題
沒學習系統基礎知識之前有,現在不到沒有了。在知識的力量推動下,到哪裡都能跟別人自然交談,有了知識就有了層次感,有層次感就知道話應該怎樣講。都是知識的作用,人本身沒作用。知識不夠,大多數人的誤區就在於看向人,沒有看向知識,學習了,在知識的推動下才懂得,所有的事都是知識起的作用,人本身沒作用,用人的力量做事,就把人累的不行了。這就是人跟知識的差別。
回覆列表
如果不經過鍛鍊,在大眾面前發言,尤其是處在陌生環境中,人大多會緊張,這本無可厚非,但要是拒絕一切社交場合,甚至不願意去商場、電影院,不願意很任何不熟悉的人交流,寧可自己宅在家裡,就成問題了。
我的“社交恐懼症”是特別不樂意被“介紹物件”,年輕的時候一被逼婚,提到介紹物件就頭痛不止,想到見面時不敢直視對方,沒話找話的情景頓覺尷尬萬分。好在都熬過去了。嘿嘿(抱拳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