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友請留步呀

    春秋戰國時代,沒有任何一個諸侯,可以一己之力抵擋其他大諸侯合縱連橫。遠交和近攻,是相輔相成的手段。

    秦國在春秋時代,先是與晉國結為秦晉之好,後又與楚國結為秦楚之好,兩段尋找朋友的過程,秦國也受益匪淺。 秦晉之好,是秦穆公時期,從晉惠公斷斷續續的十多年,到晉文公短暫的幾年,又到晉襄公反反覆覆的幾年,結盟時間總計不到三十年。 秦晉之好的過程中,晉國利用秦國,討伐東周的叛亂,得到東周河內肥沃的土地。在秦國沒有背後動兵的情況下,又從衛國等諸侯搶到不少土地。 而秦國在晉國的眼皮底下,佔據河西。後來又在晉國不干預的情況下,征服許多西戎部落。 總的來看秦晉之好雖然短暫,也算是各取所需,各自都有回報。 自崤之戰以後,秦晉之好實際上已經破裂,秦晉在河西各據一半土地,地緣衝突凸顯,秦晉之間再回到原來甜蜜的時光,哪怕是短暫的,都已經不可能了。 對秦國而言,尋找一個新的戰略伙伴,來牽制晉國,將是勢在必行,刻不容緩的。 秦康公後期,為了突破晉國的封鎖,秦國與晉國最大的敵人楚國,開始結盟。 秦楚之間最早的交往,是在秦穆公時代。當時在商密俘獲楚國申縣和息縣的縣令,鬥克和屈禦寇。或許是不打不相識,秦穆公吝惜二人的才幹,在好言勸慰為秦國效力失敗之後,釋放了鬥克與屈禦寇二人。 所以秦楚之間,並沒有什麼解不開的仇怨,甚至還有一些交情,而且有一個共同的敵人晉國,結盟自然就水到渠成。 公元前611年,楚國入侵庸國,當時楚國邀請秦國和巴國一同攻打庸國,哪能抵擋三個諸侯圍攻之勢,這次徹底滅亡。隨後楚國全據庸國舊地,也就是東漢中(又稱上庸),秦巴兩個諸侯,為楚國做了嫁衣。 這次出兵秦國雖然沒有得到什麼實惠,但是從這一次的出兵中,秦國同樣對西漢中產生了想法。既然楚國能佔領東漢中,秦國為什麼不能佔有西漢中呢?(這是秦國後來堅決南下漢中的原因之一) 過了幾年,秦國與楚國同時出兵,秦軍渡過黃河,在晉國中條山下的焦、陝等地發動戰爭;楚國則在鄭國挑起爭端,挑釁晉國。 這兩場戰爭,晉國中軍將趙盾採取的是各個擊破,先破楚後擊秦的方略,化解了晉國的危機。 此後的上百年,秦楚聯盟,長則十餘年,短則三五年,都要聯合出兵,同時襲擊晉國。秦楚宗室之間,也在這一百年間多次聯姻,秦楚血脈相連,秦楚之好成為春秋時期一段佳話。 秦國與楚國強強聯手,給晉國造成很大麻煩,楚莊王一度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代第三位稱霸中原的霸主。 晉華人才輩出,自然不甘秦楚聯盟這樣強大下去。晉國在楚國的背後,扶持了一個諸侯吳國。 晉人將三十輛戰車帶到吳國,連同戰車上的御者和戎右都送給吳國。晉人教吳人造戰車,教吳人作戰陣法和技巧,訓練吳國士兵。 晉國在吳國的投入巨大,人才、物資、技術,吳人要什麼給什麼,而吳人僅貢獻出幾批西施般的東南美女,幾乎是0成本。 吳國經過七、八十年的發展,國土面積大增,軍事實力已不可同日而語,強大到什麼地步呢?恐怕除了吳華人自己,天下沒有一個人能相信,吳軍竟然攻破南天霸楚國的都城郢都!(吳楚之間的戰爭,請參閱本系列作品《楚國》的篇章) 吳軍攻佔郢都,天下震驚,秦國朝野更是炸開了鍋。 一位大臣臉色陰沉道:“秦在西,楚在南,都為晉國所阻,形勢相當,若楚國敗亡,秦國危矣!” 另一人臉上氣血淤滯,手舞足蹈道:“唇亡而齒寒,楚國若亡了,下一個就是秦國!” 秦國的公卿大臣,性格都很直率,毫不忌諱秦哀公的感受,將心中所想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 公卿大夫們你一言我一語,有的痛陳利害,有的請秦哀公即刻出兵,有的更是自告奮勇擔當主將,一開始有秩序地輪流說,後來各說各的,秦國朝堂上亂作一團。 坐在玉庭之上的秦哀公,即位已經三十年整,看著眼前這些年輕人吵吵鬧鬧,秦哀公不動聲色,他在思索著另外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秦國以何理由出兵助楚,幫助楚國復國是個好理由,但是楚人並未邀請秦國出兵,秦國如果貿然出兵,難免師出無名。 第二個問題,秦軍若動兵,究竟該如何打這一仗,進兵路線又如何? 第三個問題,如果取勝,幫助楚國復國,秦國自身能夠獲得什麼額外的好處呢? 秦哀公畢竟比朝堂上這些卿大夫多活了些歲數,見識也更廣一些,想的更遠。 秦國朝堂這樣鬧騰了幾天,迎來了一個人,一個從楚國逃來的大夫包胥。 包胥從郢都出發,一路向北到南陽,本來要到南陽般救兵,可是他發現南陽的宛也落入吳軍手中,不得已轉向西北,沿著丹水而上,從藍田進入秦國境內。 這一路包胥沒有任何交通工具,憑一雙腿,硬是跑了一千多里路,足下步步流血,他撕下衣裳裹足,一刻都沒有耽誤。到了藍田,秦國守將安排他坐車前往雍都,包胥這才得到幾天休息。 包胥事先拒絕更換新衣,依然穿著殘破的衣袍,用布條裹著雙足,步履艱難地走入雍都秦國大殿。 到達玉庭之前,包胥雙腿跪地,哭訴道:“吳人貪如大豬,毒如長蛇,今侵略中國。我王失守社稷,正逃於草莽之間,特命下臣,告急於上國。請君上念在甥舅之情,代為興兵解困。” 此時的秦哀公,正是逃亡中的楚昭王之外祖父,外甥有難,不救是不可能的,何況秦楚之好不是一天兩天了。 不料秦哀公卻出人意表道:“秦國在西陲,兵微將寡,自保不暇,安能救援楚國?” 秦哀公事先通知公卿大臣,用欲擒故縱的方法,來取得自己所要的東西。看秦哀公的意思,根本就不管楚國亡國之事,包胥大吃一驚,這是怎麼回事? 包胥繼續哭道:“楚、秦結盟上百年,今次吳若滅楚,將來還會對付秦國。君上這次如果救援楚國,對秦國也有好處。若秦國失去楚國這個盟友,唇亡齒寒,如何獨立去對付晉國?” 可是秦哀公依然沒有救援楚國的意思,道:“大夫暫時往驛館安頓下來,容寡人與群臣再做商議。” 包胥確實是個難得的忠臣,又哭道:“我王尚且流亡在外,我做臣子的豈能安頓下來!” 秦哀公想不到,包胥就在大殿中嚎嚎大哭,聲嘶力竭。秦哀公只好自己退朝,文武百官走的一個不剩,就剩一個繼續哭泣的包胥。 包胥嚎哭不止,宮女送來飯菜他大嚼大咽,吃完了繼續嚎。到了晚上,包胥不脫衣冠不休息,繼續嚎哭,眼淚哭沒了就乾哭乾嚎。 秦哀公第二天沒有上朝,令百官也不用上朝,因為包胥還在那乾嚎,嚎得聲音嘶啞。 秦哀公到底打得什麼注意呢,要讓包胥活活哭死嗎?他的外甥有難他怎能不救?楚國要亡了秦國難道不會被晉國攆著揍? 第三天、第四天,包胥晝夜不停嚎哭,秦哀公只好另避地方上朝。 包胥連哭七天七夜,到第八天清晨,秦國東部的斥候趕回雍都,向秦哀公上奏了一件大事。 原來包胥還沒有來秦國之前,秦哀公便派使臣去聯絡外甥楚昭王。使臣在隨國遇上了楚昭王,表明了秦國為楚國復國的決心,只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楚國拿什麼回報秦國,雙方僵持了幾天才談妥。 談判的條款簡明扼要,是楚國將商於之地獻給秦國,秦國則出兵幫助楚國復國。 商於之地不小,處於秦、楚、晉三國的交界上。商於之地西北,就是秦國的關中,東南是楚國的南陽,東北是晉國的上洛,位置自是非常重要。 若楚國讓出這裡,將不再對關中構成直接威脅,反而秦國得了商於之地,有機會順丹水而下,進入楚國的南陽,秦楚之間地緣的優劣牽制關係,將一舉扭轉過來。 既然談判成功了,包胥自然不用再哭,秦哀公命大將子薄、子虎率兵車五百乘,總兵力三萬七千五百,由包胥帶路,前往救楚。 秦國大軍浩浩蕩蕩,沿丹水上游而下,經過楚國商於之地,進入南陽盆地,再進漢水,一路向南。 秦國的對手吳國,是什麼情況呢? 吳王闔閭是個狠角色,其弒兄奪位,野心勃勃,喜歡冒險,而且有孫武和伍子胥輔佐,強悍無比。閭宿進入楚國都城郢都之後,不但留宿於楚宮,還霸佔楚昭王的眾多夫人和宮女,日日置酒縱樂。 有這樣的國君,下面的將士就更不用說了,郢都城中,幾萬大軍肆意淫亂良家女,強搶財物,盡行禽獸之舉。 秦軍進入楚境之時,吳軍已經佔領郢都半年多,吳軍在楚國南陽的兵力不足,南陽的楚人紛紛配合秦軍反吳,秦軍一路勢如破竹,沒有遭遇太大抵抗。 直到進入漢水流域,秦軍才遇到第一仗。吳軍的領軍人物叫夫概,是吳王闔閭的親弟弟,此人勇悍無比,半年前就是他擔當先鋒大將之職,攻入楚國的。 在此之前,秦、吳從來沒有交鋒過,誰強誰弱,打過才知道。 這場小仗很快結束,吳軍這半年多墮落得很快,為所欲為之下,鬥志和體能都大打折扣,再加上倉促來迎戰,兵力又只有三千人,很快就被秦軍擊敗。 夫概領著殘兵退回郢都,連他自己都不清楚為何,半年前自己還勇冠三軍,現在實在提不起作戰的精神來。 第一場小仗吳軍敗了,倒是不影響大局,不過孫武和伍子胥都認為吳軍應該撤兵。 孫武,就是寫《孫子兵法》的孫武,伍子胥也是猛將,此二人都是吳軍的頂樑柱,他們看問題當然透徹,與秦國這場仗天時地利人和都處於劣勢,本身就註定會失敗。 當然吳軍不乏勇將,比如伯嚭,此時就毛遂自薦,請吳王給他一萬兵,去與秦軍決戰。吳軍大概是習慣了以少勝多,半年前五戰五捷,大破楚軍所帶來的自信猶在,所以伯嚭敢於一萬人去與三萬多秦軍對戰。 第二場戰爭打響,吳軍一萬人去,兩千人回來,這就是戰果。 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也不是等閒之輩,他糊糊塗塗輸了一仗,現在清醒過來。夫概認為吳軍已經沒有戰鬥的慾望了,取而代之的是肉慾橫流。待伯嚭去迎戰的時候,夫概藉機越國在背後騷擾,請命回國鎮壓,領本部兵馬沿著長江回到吳國。 吳軍總計三萬人,其他唐、蔡等諸侯兵力也是三萬,聯軍約為六萬。現在吳軍連輸兩場,夫概又帶著數千人回到了江東,吳軍兵力不足兩萬,唐、蔡等諸侯軍也開始觀望起來。 情勢一下子將吳國的優勢抹平,至少總兵力上秦軍與吳國為首的聯軍拉近了。 但是吳王闔閭帳下有楚國猛將伍子胥,還有齊國兵聖孫武,吳軍有兩萬,再加上唐、蔡等諸侯也有三萬,共計超過五萬大軍。柏舉之戰吳軍曾一舉擊潰楚軍主力二十萬,秦軍若要硬撼吳軍,當屬不智。 接觸吳軍後,秦軍的行軍速度明顯減慢,前方等待他們的是寫《孫子兵法》的孫武,誰能沒有忌憚畏懼之心。 秦軍到達鄧城附近,就地紮營,等待最佳的時機。 楚人除了請秦國支援,也派人到越國,希望越國支援。越國的國君,正是那個越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越王勾踐。 其實每次楚國與吳國交戰,楚國都要知會越國在吳國背後牽制一下,這次也不例外,只是越國一直按兵不動,害怕吳軍主力回師攻打越國。 此前的越國,一直被吳國壓制,憑越國的實力,即使吳國內部空虛,可以趁虛而入,卻不能一戰而下。所謂“三千越甲可吞吳”,雖有所誇大,但也說明越國的人口不多,軍力嚴重不足。 如果說越國在背後的騷擾還不足以令吳國退兵,那麼吳王闔閭的親弟弟夫概在吳國本土稱王,吳王闔閭就再也沒有理由不撤兵。 吳王闔閭留孫武、伍子胥統領幾千人馬留守郢都,自己與伯嚭以舟師順流而下。途中吳國太子派人送來告急信,信中道:“夫概造反稱王,又結連越兵入寇,吳都危在旦夕。” 吳王闔閭立即作出應對之策,令孫武、伍子胥為後隊,即刻撤兵歸國。另外星夜馳歸,沿江傳諭將士:“去夫概來歸者,復其本位,後到者誅。” 隨後不久,吳王闔閭順利殺了夫概,奪回王位。 楚國境內,吳軍撤退之後,秦軍理所當然地接收吳軍留下的城邑。 楚昭王回到郢都,也並未食言,他將商於之地贈送給秦國,商於之地這塊著名的土地,就劃到了秦國版圖上。 圖-秦國取得商於之地後疆域 秦國取得商於之地後,這裡成了極為重要的一個戰略地區,秦國如果沿著丹水東進,將給楚國造成很大威懾。 商於之地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在戰國中期,秦孝公為了報答商鞅,將商於之地賜給商鞅作為封地。 秦楚之好一百多年後,秦國獲得了突破,從秦楚之好中受益匪淺。 整個春秋戰國時代,秦楚大多數時間的外交關係都非常好,一直到戰國中期,秦楚之間丹陽、藍田之戰爆發,秦楚之間的盟友關係才告破裂。 丹陽之戰,秦國就是從商於之地進入楚國南陽,在丹陽擊敗楚軍。藍田之戰,楚國反過來從南陽經商於之地,進入關中藍田。 商於之地後來成了秦楚之間的一塊必爭之地,它見證了那個秦楚之好時代的歷史佳話。

  • 2 # 香茗史館

    按照史料記載,似乎是楚國大夫申包胥絕食七日所感動,實際上事情哪有那麼簡單,畢竟當時的吳國也算是個強國。其實只要搞清楚當時的局勢,這個問題並不難理解,當時秦楚結盟以抗晉,而晉國則扶持吳國共謀楚國,秦國之所以出兵,不過是為了避免唇亡齒寒,保住一個盟友罷了。

    晉國的強大嚴重威脅了秦國

    秦國從秦穆公時期開始,與晉國結成秦晉之好,期間兩國關係密切,這次結盟使得兩國都獲得了相當大的利益。在兩國互不攻伐的情況下,晉國討伐了東周叛亂,獲得了東周河內地區,又強奪了衛國等諸侯土地。而秦國則佔據了河西之地,繼而征服了大量西戎部落,最終徹底站穩腳跟。

    然而兩國因利益結成同盟,最終也因利益而分道揚鑣,秦晉兩國由於在河西各佔一半土地,地緣衝突相當明顯,而此時的秦國遠遠不是強大的晉國的對手,晉國的強大壓的秦國喘不過氣來,此時的秦國必須透過結盟來對抗強大的晉國。

    秦楚結盟,晉吳互助,利益而已

    南方的楚國地緣遼闊,同樣極為強大,且長期與晉國爭霸,雙方矛盾極為突出。而楚國為了對抗晉國,對於在晉國西方崛起的秦國自然也極為關注。於是,秦楚雙方一拍即合,開始結盟。而此後,秦國更是將宗室女嫁到了楚國。此舉卻間接導致了太子建的出逃,進而導致伍奢和兄長武尚的被殺,伍子胥出逃吳國,最終釀成了吳楚之戰。

    不過,總體來說,秦國此舉贏得了楚國的好感,雙方關係日漸緊密。在秦楚雙方結盟之後,晉國兩面受敵,壓力大增。於是,晉國向楚國東部的吳國丟擲了橄欖枝。

    晉國不僅向吳國提供戰車,還派遣能工巧匠教導吳人造戰車,教吳人作戰陣法和技巧,訓練吳國士兵。在晉國源源不斷的支援下,吳國發展迅速,國土面積大增,國力蒸蒸日上。再加上伍子胥的到來,吳國終於對看似強大的楚國形成了巨大威脅。

    只是,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吳國竟然一戰而下,攻破了楚國的郢都,直接導致強大的楚國陷入了滅國的危及當中。

    秦國相助楚國,更多出於自身考慮

    楚國生死存亡之際,立即就想到了他們的盟友,畢竟出逃在外的楚昭王是秦國公主所生,也就是秦哀公的外甥。

    根據史料的記載,秦哀公之所以會出兵,是由於楚大夫申包胥的苦苦哀求,甚至以死相逼。在我看來,楚國遭遇危及,秦哀公比誰都慌,恨不得立即出兵。因為楚國一旦滅亡,失去了楚國牽制的晉國,根本不是秦國所能面對的,秦國甚至還會陷入晉國、吳國夾擊的窘境,他怎麼可能見死不救。

    《左傳·定公五年》:“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戰國策·楚策一》:“七日而薄秦王之朝,雀立不轉,晝吟宵哭,七日不得告。”《鴻烈·修務篇》曰﹕“申包胥鶴跱而不食﹐晝吟宵哭。皆其明證。”

    在我看來,秦哀公之所以沒有第一時間出兵,主要有兩點考慮,一是楚國沒有主動求援,師出無名;二是秦國貿然出兵,所獲有限。

    於是乎,才有了申包胥“絕食七日”的劇本,試想一下,一個奔波了上千裡的文人,又來了個絕世七日,這還能沒死,簡直就是生命的奇蹟了。如果申包胥真的“絕食七日”,恐怕也是秦楚兩國設計好的劇本罷了,為的就是解決上面兩個問題,其一,申包胥以“絕食七日”請秦國出兵,使得秦國的出兵可以名正言順。其二,秦國需要就出兵幫楚國復國後所獲得的利益和楚國進行商討,同時留出整軍備戰的時間。

    等到一切準備就緒,秦國最終出兵幫助楚昭王復國,而楚昭王也兌現了先前的承諾,那就是將商於之地送給了秦國。

  • 3 # 小白老師

    先明確一點,春秋中後期的國際局勢是晉楚爭霸,晉楚相當於冷戰時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

    在爭霸的同時兩大國也很注意拉攏盟友。晉國在剛剛崛起時和秦國關係較好,多次通婚,留下了秦晉之好的成語。但是老實的秦華人一直被狡猾的晉華人欺負,不是被利用就是遭到背叛。終於導致秦晉關係破裂。

    為了對抗晉國,秦國轉而聯合楚國,從此以後秦楚保持了數百年的傳統友誼,兩國公室更是頻繁聯姻。所以羋月才有機會做秦國的太后,所以楚懷王那麼容易被秦人所騙,所以楚人對秦國又愛又恨,會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

  • 4 # 大師6692

    很簡單在春秋後期開始到戰國終結和秦國姻親關係最根深蒂固的就是楚國,別被所謂的秦晉之好說矇蔽了。秦楚才是世代聯姻的姻親之國。當時的楚國昭王他娘就是秦國之女!是哀公他姐!不去望秦國搬兵去哪裡?

  • 5 # 沉140769451

    秦國除了與晉國姻親多,有秦晉之好。就是與楚國姻親多。秦晉相爭,吳國是晉國扶持起來的,吳滅楚,對秦國是危脅。楚昭王是秦國公主所生,是秦哀公的外孫。所以,於親情、道理,秦哀公都要幫外孫楚昭王復國。

  • 6 # 縱橫的百家

    要說清楚原因就要先說清楚當時的天下局勢。

    做為春秋五霸之二的晉楚可以說一直是相互中原爭霸,雙方除了正面對毆還經常扶持小弟打代理人戰爭或者讓小弟扯對方後腿,吳國就是晉國扶持的小弟。

    西部的霸主秦國先和晉國關係非常鐵,鐵到了三平晉亂三立晉君,甚至為了維護關係還成了姻親(秦晉之好就是這麼來的),但友誼的小船總是在利益面前翻船,因為崤之戰秦晉反目成仇,為了對抗晉國秦國又和楚國成了姻親和鐵哥們。

    這就是吳國攻楚時天下大勢。

    簡單粗暴的說就是在秦晉反目的情況晉國的小弟吳國揍了秦國的鐵哥們楚國並且快把楚國打死了,你是秦國你當然要拉鐵哥們一把。

  • 7 # 津城沐雨

    吳楚相爭,是吳國和楚國的事,秦國為何發兵?這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秦楚當時關係。

    楚平王時期,楚平王為太子迎娶秦國公主孟贏(當然,最後因為其美貌據為己有),楚秦之間可謂聯姻關係,吳國功楚,秦國從禮上向楚國。

    第二,吳國攻入郢都後,逐漸失去民心和道義支援。

    吳國以楚國亂政為由五戰入郢,但是到郢都後,開始不思進取,伍子胥鞭屍等行為,逐漸遭到楚華人的反抗,民心漸失,此時發兵攻伐吳國,替楚國復國,有利於從中得到好處。

    第三,吳國勢強,打敗吳國有利於提升在諸侯國中的地位。

    當時吳王闔閭勵精圖治,治國有伍子胥,領兵有孫武,可謂兵強馬壯,國力雄厚,如果秦國能在此時打敗吳國,替楚國恢復社稷,有利於提高秦國的地位。

  • 8 # 南方鵬

    秦秋時楚國平王棄疾在位,晚年荒淫無道,伍奢為太子太傅教導太子建,太子少師費無忌逢主之惡,讒害太子,伍奢也受牽連,伍奢二位在外的兒子伍尚伍子胥也被徵召回都打算一同殺害,伍子胥見機得早,趁機逃脫,在父兄被楚平王殺死後立誓報仇,東奔楚國的宿敵吳國,幫助公子光上位成為吳王闔閭,為吳國引賢薦才,壯大實力,又推薦兵聖孫武擔任吳國的將軍,透過系列攻心攻城,破壞楚國聯盟,挑起楚國內訌等事,前506年,吳王闔閭和伍子胥,孫武及王弟夫概五次大戰後率吳軍攻入郢都,其時楚平王已死,其子楚昭王逃走,闔閭縱兵大掠,伍子胥掘楚平王墓並鞭打其屍體。

    秦國發兵救楚,據左傳等書籍的記載是由於申包胥哭秦廷的結果,這是一個方面,春秋時人們重孝重信義,征伐講究師出有名,兩軍對陣還有很多禮節要做足,道德水準普遍較高,所以申包胥一哭一絕食,便收到效果。另一個原因是出於爭雄考慮。吳國的雄起,究其因與晉楚爭霸有關,兩強爭霸時晉國派出人才到吳國教會他們弓馬器械及各種兵法,使吳國的軍事文化更上層樓,漸漸成為楚國的心腹大患。秦國在穆公之後國勢日微,東出之路一直被強晉堵得死死,此時若坐觀楚國滅亡,晉國失去一大敵,對秦國的威脅將更大,為人為己,必須救楚才符合國家利益。

  • 9 # 大福讀史

    對,乍一看覺得很奇怪。秦楚之間應該是死敵才對,話說“三戶亡秦”是很有名的。但是在吳楚相爭的時候,秦楚兩方是彼此結盟的。況且,秦國救楚就是救自己。那時吳國還沒有步入夫差時代,按照現在的說法吳國是晉國的小弟。換句話說吳楚博弈的背後隱藏著晉楚博弈、秦晉博弈。

    在春秋早期,晉楚博弈一直是當時的主旋律。北上擴張的楚國逼近了黃河流域的周王室以及宋、鄭、魯等中原諸侯,晉國做為當時的大國便從晉文公時代聯合中原地區的諸侯國抵抗楚國。其實說白了,早已覬覦中原沃土的晉國不過是找到了一個擴張勢力的藉口。所以,在衝突期間更是爆發了激烈的四大戰——前632年的城濮之戰(晉勝)、前597年的邲之戰(楚勝)、前575年的鄢陵之戰(晉勝)、前557年的湛阪之戰。此外還有七次小戰(晉國六勝)。

    在湛阪之戰中,晉國再次擊敗楚國,並第三次攻入楚國本土。表面上看是晉國強壓楚國一頭,但是晉國國內六卿專權已經漸入白熱化,並極大地牽扯了晉國的精力。同時,位於晉楚交鋒、拉鋸地帶的中原各國連經戰火之苦,也是疲睏不堪。公元前546年,由宋國出面便促成晉、楚之間的弭兵大會。所以,戰後宋、魯、衛、陳、鄭、曹、許、蔡等國便舉行了弭兵之會,晉、楚兩國被奉為共同霸主。

    其實,按照楚國的山河廣袤之強,雖然晉國勝出率頗高,但是楚國與中原聯盟國對戰數百年,大多數交鋒是佔優勢的。所以,為了牽制楚國的精力。前584年,晉國便派申公巫臣前往楚國後方的吳國結盟,並教給吳華人車戰,步戰之法。於是,吳國便開始逆轉劣勢,並利用其與中國諸侯爭霸之機連續擊敗楚軍,逼近了楚國龍興之地——江漢平原。公元前506年,吳軍於柏舉之戰擊敗楚軍,攻破了楚都郢。當然,這種縱橫捭闔的手腕楚國也是十分精通的。聯秦抗晉便是楚國的手段,而且秦楚結盟也是二者求之不得的。

    早先,即公元前627年,秦晉崤之戰結仇後,兩國就開始了頻繁的交戰。但是幾戰下來,不佔地理優勢的秦國屢次敗北。於是,秦國便轉而與晉國的對手楚國結盟,以削弱晉國向秦國投遞的兵力。隨後,秦楚兩國開始了長達300多年的“秦楚之好“。這就是為何公元前506年,面對申包胥的請求,已經被晉國擠壓的很慘的秦國還是派兵幫助楚國復了國。

  • 10 # 淡墨青史

    秦國不出手援助,下一個被打的說不定是自己了。

    中原霸主晉國

    吳國能強大起來,多虧其後的巨大之手——晉國,手把手把他扶持起來,在伍子胥和蘇武帶領下,有了可以和楚國一戰的能力。

    晉文公繼位後與楚國在城濮之戰中大勝奠定了霸主的地位。之後他兒子晉襄公先後在餚之戰和彭衙之戰中打敗秦軍。

    晉襄公的孫子晉厲公連敗秦、狄並在鄢陵之戰再敗楚國,復霸天下。晉悼公時國勢鼎盛,軍治萬乘,獨霸中原,達到晉國霸業的巔峰。

    從上面可以看出晉國與楚、秦兩國有多大的淵源。一旦楚國被滅,晉國鋒芒所指天下誰敢不從,到時候伐秦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秦國援助的原因

    一、當吳國打到楚國的國都,楚昭王逃跑,申包胥在秦王殿外哭了七天七夜,感動了秦王,秦王決定下兵援助。

    二、秦華人不傻,不會不懂“唇亡齒寒”之理,但奈何吳國後面那個國家的勢力太過強大了,不得不多次思考,最終決定幫助楚國。

    三、秦國與晉國有很深的仇恨,晉國與秦多次戰爭殘殺了不計其數的秦軍,秦國想要報仇必須等待時機和幫手(楚國),因此這也是秦國必須去援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利益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