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易小小鵬
-
2 # 可食中國
這個題目自看到一時間的軍事力量對比,卻沒有看到一個大國要稱雄甚至征服列國,一統天下,需要更加複雜,更加綜合,更加穩固基礎。
秦國一統天下,不是一代君王的努力,而是六代君王,這六代君王,統治時間有長短,但沒有一個弱者,從秦孝公開始,從秦惠文王到秦王嬴政,都可謂雄主,即使中間出來的秦武王,秦昭王、秦莊襄王也不是省油的燈,這樣算下來是六代。而趙國如果僅僅是三代明君的話,顯然是不夠。
再看經天緯地的將相之才,秦國自秦孝公得商鞅開始,可謂從不斷絕,商鞅、魏冉、張儀、呂不韋、范雎、甘茂、李斯,司馬錯、白起、王氏父子、蒙氏家族、隴西李氏家族這些都是國之重器,經天緯地之才。甚至得一人可強一國。
在這一點上,趙國也不弱,趙國君臣睦、將相和。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良相名將輩出。趙國民風剽悍、崇尚氣力、慷慨悲涼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國為之側目。在戰國中後期,東方三強(魏、齊、楚)相繼衰落,秦國之威獨步天下之時,趙國時為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
但是,趙國敗的根源是沒有秦國的變法形成的深厚的,雄強的社會基礎。秦國的富強始於商鞅變化,哪怕商鞅死後,秦國也依然延續秦法,國家基礎,社會基礎最為問穩固,國家機器運轉也最為高效和統一。而趙國只有短暫的中心,遠不如秦國六代蓄勢。
-
3 # 河南郭小靖
不會的!秦國一統天下遠遠不止三代明君,從秦孝公起,招賢書另六國震驚,招來大賢衛鞅,商鞅變法舉世震驚,大刀闊斧改革舊治,舉國風貌煥然一新!秦惠文王接力孝公,文有張儀,武有司馬錯,張儀一張利嘴連橫多破六國連縱,讓惠文王知道原來不打仗依然可以得城池,司馬錯千里突襲,為秦國奪得巴蜀千里沃野,後來成為秦國的糧倉。再有秦昭襄王,文有範睢,武有白起,範睢遠交近攻讓秦國在外交上有太大的斡旋餘地,而白起把近功發揮到極致,生平無一次敗績,被稱為戰神!長平之戰,雙方戰力將近兩百萬大敗趙國,讓趙國從此不再是強國,再無一大戰之力!然後,始皇帝嬴政!文先有呂不韋,後有李斯,武有王翦,蒙括,蒙毅,王賁,馮劫,馮去疾等!嬴政,13歲繼位,39歲即完成一統大業,千古一帝當之無愧。李斯與當時的大將軍王翦配合的也是珠聯璧合,而當時的武將基本上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秦國之福!所以是有了這麼多代的王臣將相的努力才有了後來的秦國大一統,而趙國想要三代明君即統一,絕無可能!
-
4 # 盜帥夜留香YE
我個人覺得
如果趙國三代明君,不敢說就能取秦國而代之,但至少可以延緩秦國統一的步伐,就算是和秦國共逐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到那時天下是秦國的還是趙國的,就要看具體的操作了。
當然,我說的三代明君,不是指武靈王、惠文王、孝成王這三代,而是孝成王、悼襄王、幽繆王這三代,或者是從悼襄王算起,再往下延續一段。
因為孝成王此人不能算昏,只能算有點庸罷了。
如果能保證自孝成王往下三代明君,每位明君至少統治十年以上。
那麼好。
就算是長平之戰依舊輸了,趙國也並非沒有機會了。
要知道,邯鄲一戰,趙華人骨子裡的血性與鬥志,天下有目共睹。
從公元257年邯鄲保衛戰結束,一直到公元228年,秦軍破邯鄲,這期間有近三十年的時間,足夠趙國進行一番操作,從而使趙國重新站起來。
而在歷史上,趙國這寶貴的三十年,就被悼襄王、幽繆王這兩對腦殘父子生生的浪費掉了。
如果在這三十年中,在位的都是有能力,有見地的有道明君,那就會果斷的理由好這三十年,來發展趙國國內的經濟與軍事。
政治上至少不會從出現郭開、韓倉之流上位,名將廉頗、樂乘出走的悲劇,後宮也不會出現悼娼後這種專業啪啪啪的妃子。
到時候,趙國的朝堂上不說朝野清明,但至少沒有什麼亂黨佞臣,不至於矇蔽聖廳。
而軍中,有老牌名將廉頗,中生代名將樂乘,新生代名將李牧、司馬尚。而在士兵方面,雖然長平之戰損失慘重,但三十年的時間,在國家鼓勵生育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發展出兩輩兵源。
領土方面,就算不能收復失地,但也絕對不會在這三十年中再持續被秦國攻取地盤。
一旦開戰,也不會出現朝中重臣,甚至後宮太后被秦國收買的情況,更不會出現自毀長城,擅殺大將的sb行為。
只要這些能做到,秦國想動趙國,那真就得掂量掂量。
要知道,秦國所向無敵的白起已經死了,王翦、王賁、蒙恬、李信、王齕這些人,打得過李牧。王翦如果真有辦法打敗李牧,還至於重演長平之事?
當然,我說的這些都是最基本的。
只要趙王能做到我說得這幾點,那趙國肯定會成為秦國最難啃的一塊骨頭,秦王嬴政想咬一口,那就要先崩掉幾顆牙!
但想題主所說,既然是三代明君,不可能只做這些基本的事情。因為我個人感覺,我上述說得這些事情,孝成王這個段位的人就能所得到,還達不到有道明君的水平。
如果是有道明君在位,那麼在我看來,應該是會有一些深入操作的。
比如
在這三十年內,將趙國的改革徹底進行下去,在日後的戰爭過程中,不脫軍隊的後腿。
再比如
武力扶持太子丹上位,換掉燕王喜,從而聯合燕國一起抗秦。
再比如
想辦法改變齊王建的想法,讓齊國不再袖手旁觀,坐以待斃。
總之,一個國家的衰落,與帝王無能,朝野混亂有著直接的關係。
如果真的三位有道明君,那肯定會想出辦法,來挽救這個日薄西山但還有希望的趙國,動用所有能夠利用的力量,來對抗秦國。
山東六國重來不缺乏血性的漢子,敢戰計程車兵,勇猛的將軍
所缺的,只是一位英名的帝王。
我就不信。
如果趙國出兵十五萬萬,燕齊楚各出兵十萬,韓魏各出兵五萬,相信這些兵力對於山東六國來說,都能拿得出來,而且不算傷筋動骨。
五十五萬大軍,交到李牧的手中,山東六國為後勤,我就不信扣不開函谷關的大門?
-
5 # 歷史微探索
個人認為,有可能會,但過程必然很艱難。
首先第一點來說即使說是趙國有三代明君,但是秦國的君主亦是明君雄主,而且秦國相對於趙國來說他要比他先發展很多年了,在這一點上來說,最多趙國能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不被拉下太多,而很難趕超。
第二點,制度上來說,趙國的胡服騎射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但是在經濟政治上的改革還是與秦國的有些差距的,綜合發展上較秦國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而趙國的政策是很難達到像秦國那樣的極大激發整個國家的潛力奮力前行,而且還是在各個方面上的。
第三點上來說,持久戰能力,趙國也很難是秦國的對手,一來關中千里沃土,二來巴蜀之地,兩大糧倉供應地,沒有充足的後勤保障,戰爭是沒辦法打的,這也就是長平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趙國不是輸在將領無能,兵卒不強,而是輸在後勤上,這是最大的硬傷。
但是趙國也有自己的優勢機會,首先,趙國相對於秦國更容易被其他五國接受,有著能夠聯合其餘五國的能力與機會,這足可以彌補與秦國的一些差距,但是具體操作起來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了,第二,趙國需要一個自己穩定的糧食供應地,無論自己開荒或者與其餘五國達成協議,大量儲備好戰備糧這都足夠保障趙國可以與秦國一戰,這就是趙國的機會,其實說白了,戰國中後期,其實就是秦趙兩國的爭霸舞臺,長平之戰前,兩者都有統一天下的實力與機會,但是秦國的機會更大優勢更明顯而已。
所以說趙國只要把握住兩點,一是後勤,二是盟友,那就有很大的機會代秦統一,但秦國也不是吃素的,肯定會有破壞,阻撓,甚至武力威脅破壞趙國的企圖,所以說,即使趙國三代明君,那隻能說有很大的機會,而不是一定,過程一定會很艱難。
戰國四大名將趙國與秦國各分其二,趙國擁有李牧,廉頗,秦國擁有白起,王翦。從軍事的角度說不差,而且自從胡服騎射之後,趙國鐵騎戰力,應該是天下第一,如果趙國有明君,應該有很大機會擊敗秦國,最不濟也可分庭抗禮吧。
回覆列表
趙國的實力還是很強的,但是它沒有什麼天險,最關鍵種田的人少,打獵的人多,經濟比秦國還不如,想取代秦國還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