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旺旺微言
-
2 # 津城沐雨
第一,二戰後期,盟國逐漸推進德國和日本本土,並生產了大量的遠端戰略轟炸機,有了對法西斯德日進行大規模空中打擊的條件。
第二,二戰後期,盟軍逐漸取得制空權,減少了轟炸機轟炸德日本土的代價。
第三,轟炸敵方本土,可以給敵人造成後勤補給的損失,炸燬敵方的戰爭機器,又可以使敵方國民受到戰爭的恐慌,造成壓力。
-
3 # 剛好故事匯
謝邀!二戰後期,德國和日本就算沒有遭到盟國大規模轟炸也缺燃料。因為這兩個國家都是資源短缺型國家,對外武力擴張的內因就是要攫取他國的資源,爭取民族生存的空間。二戰後期,他們的生存空間基本被壓縮在本土內,僅靠本國那點資源,戰敗是遲早的事情。
-
4 # 大霖論歷史
先說德國,盟國對德國的轟炸早在1942年年初就開始了。
當時以英國空軍為主力,主要目標是德國的工業區和城市,目的是打擊德國工業生產力和戰爭意志。但當時的德國空軍還處於巔峰狀態,英軍的轟炸效果十分有限。雖然也曾一度給予德國工業和製造業以重創,但本身損失也很慘重,得不償失。到了1944年,德軍因為長期大規模戰爭遭到很大削弱,同時期的盟軍因為美國航空隊新式戰機的加入,力量大增,同時改變轟炸方式,目標重點放在石油目標及交通樞紐。
1944年5月,德國的石油儲量達到最高峰,但到了7月,德國境內的全部石油工廠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轟炸。到9月份,德國空軍油料由每月最低要求的16萬噸急劇下降到1萬噸。再加上交通樞紐也遭到毀滅性打擊,更加雪上加霜。期間雖然也生產出來不少飛機坦克,實際上毫無用處。
再說日本,
對日本的轟炸主要由美國承擔。1944年6月中旬,美軍出動50架B—29重型轟炸機攜帶高爆炸彈,從中國成都起飛,橫穿中國大陸轟炸了日本九州的八幡鋼鐵廠。隨後該用燃燒彈,轟炸日本城市及工業目標,給予日本以重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從1945年3月中旬到8月投放原子彈前,美軍轟炸讓日本的戰時經濟遭到毀滅性打擊。石油工業產量降低83%,飛機引擎製造降低75%,飛機結構降低60%,電子裝備70%。由於轟炸燬傷的工廠達到600所以上,850萬人由於受轟炸蒙受巨大的心理陰影,從城市逃往農村,導致整個戰時生產完全停頓。
-
5 # 張大雷最有錢6699
二戰後期,從西線向德國本土推進的美國及盟軍向德國的飛機、坦克及重型武器生產基地,大小煉油廠,石油進口的輸入鐵路線,U型潛艇基地和輸出國進行了全面的戰略轟炸。這一戰略轟炸計劃的實施,導致德國飛機、坦克的生產工作時停時續,影響了戰場的需要。德國、日本,本身都屬資源匱乏,所需靠進口的國家,盟軍實施轟炸方案後,對德國資源的主要供給地奧地利也給予了猛烈的轟炸,製造的武器配件不能及時運送到德國,這些都導致德國後期的武器裝備不夠用,燃油不足,坦克停跑,飛機停飛,大大削弱了德國進攻和抵禦能力。
對日本也是這樣的,美國及盟軍最初對日本的轟炸,效果不是很好,因航程遠,帶燃料多,就影響了攜彈量,後來,該換成B--29後,攜彈量增加了許多,儘管,當時為躲避高空射擊炮的射擊,進行的都是高空投彈,燃燒彈的威力還是對日本的木式建築及船塢生產基地,燃料儲存裝置飛機生產基地給予了有效打擊。
武器生產的停滯,航空燃料的短缺,礦物質的進口通道的切斷,使得德國日本的抵禦處於癱瘓。逼迫他們儘快投降!再加上原子彈的投放,徹底加快了二戰結束的程序。
由此看來,戰爭中,掌握制空權,有足夠先進的武器和燃料資源,先進的武器技術,強大的生產能力,是取勝的關鍵所在。
無論怎麼說,真理就是:發動非正義戰爭的後果就是自己先滅亡。
-
6 # 靳長蘇
軸心國兩大神在二戰後期遭到同盟國大規模戰略轟炸,原油基地、煉油廠等重要設施毀壞嚴重,德軍裝甲車輛用油、日軍聯合艦隊燃油、航空燃油等燃料供應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
對敵方原料基地、武器製造廠的打擊從來都是重中之重。同盟國對德國日本的戰略轟炸當然不會例外,目的就是癱瘓其重工力量,斷絕其燃料供應。
德國日本拒絕按照盟國的意志投降。美英和蘇聯名為同盟國,實際上戰略目的並不一致,蘇聯更多的是想利用復仇的藉口達到控制整個東歐的目的,這也是德國寧願向美英部隊投降、死拼蘇聯的原因之一。
轟炸能源目標可以為今後長期有效控制佔領區經濟提供便利。這一點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缺少能源的影響是巨大的,重工業發展會受到極大限制,與此相關的各行各業也必將受到連鎖反應影響,對別國的依賴性也更強。所以我們中國無論如何也要開採出屬於自己的油田,摘掉貧油國的帽子。
更多軍事史實和問題探討,敬請關注!
-
7 # 張泉城1
這個問題問的好。
既然是二戰後期了。同盟國已經打到軸心國家門口了,日德已經是本土作戰了,盟軍獲得了絕對的制空權。轟炸機一刻不停的轟炸日德工業基地,製造基地,戰略儲備等等。能不缺燃料嗎?
美國曾經是戰爭雙方的戰略物質資源供應國。二戰後期,美國看到軸心國野心太大,深感戰後無法控制,搞不好可能引火燒身。於是,權衡利弊後,果斷切斷軸心國戰略物質供應,凍結其在美資產。迫使日德將戰略重心轉移到,奪取周邊戰略物質要地,以實現以戰養戰。
日本島國資源匱乏,開戰就是舉國之戰,四處掠奪以養戰。東亞戰事還未結束,美國太平洋艦隊對日本也是虎視眈眈,為避免兩線作戰,瘋狂的日本海軍制定了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可巧還成功了。但是,也徹底把美國這個巨無霸拖下了水。二戰把雙方都打殘了。而美國不傷筋動骨,就大發戰爭財,戰爭機器全力開動。他的參戰,直接加速了軸心國的滅亡。
-
8 # 數碼朋克
德國、日本還有我們都是貧油國,本土產油量無法滿足戰爭需要,日本則是什麼都缺,如果切斷海上生命線,日本可以不攻自破。到1944年底,日本海軍損失殆盡,只有有限的近海作戰能力時,盟軍海軍依靠海上破交作戰就能困死日本。而德國則是在盟軍開闢第二戰場之後再加上蘇聯的反攻,相繼解放烏克蘭、法國、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之後被斷絕了石油通路。
-
9 # 辰州觀海
德國和日本的本土,本身資源就不多,在常年戰爭中,戰略物質消耗的一乾二淨,也很正常。
打仗,自古以來就是打資源——古代是拼錢糧人丁,近代是拼工業武器。
德國和日本在和全世界的較量中,資源消耗光,這不是很正常麼?用不著盟國大規模轟炸,也維持不久。
-
10 # 東龍45
德國和日本是戰爭策源地,又缺資源,盟國早就想對德國和日本進行戰略轟炸了,只是二戰前期做不到,美國參戰後,盟國實力大增,不顧損失,猛烈轟炸德國的軸承廠,魯爾工業區,羅馬尼亞油田,打擊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讓德國根本上失去戰爭後勁。對日本轟炸也是一個樣,尤其是火攻,打到日本命脈。
回覆列表
對於德國來說,納粹侵略蘇聯,造成蘇聯損失慘重,創傷累累。尤其是納粹德國慘無人道屠殺蘇聯戰俘。斯大林恨之入骨,一定要嚴厲懲罰。所以,當納粹德國無視盟軍要求投降命令時,斯大林命令蘇軍毫不留情打擊。
至於日本,美國原沒有投放原子彈具體計劃,只是當蘇聯對日宣戰即將開始,美國擔心日本單獨向蘇聯投降,從而失去戰後對日韓主導權,才迫不得已投放原子彈。給日本毀滅性打擊。
盟軍對德日狂轟濫炸,除了消滅兩國軍國主義促其投降外,重要原因就是為了爭奪戰後瓜分重建兩國以及戰敗國主導權,為各自國家爭取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