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念家山
-
2 # 浩紫5
可能覺得守荊州難得西川易,得荊州時間不長根基不牢,西川有內線,拿下不成問題,武將關張趙一個都沒帶。問題出在劉備的性格上,又做婊子又立牌坊,想拿人地盤又想得人心,要是按照龐統的策略不考慮那麼多也就拿下了,換做曹操的話乾乾脆脆的就辦了。諸葛亮在劉備的心裡分量更重,他也知道劉備的心理,劉備帶上他按理結果會更好的。
-
3 # 泊圖泊途
的確有的朋友會這樣想,要是劉備取西川帶著諸葛亮而不是龐統,是不是龐統就不用死了?荊州有龐統守著也不去進攻,輔佐關羽也不會丟了吧。還有人提出這樣的假設,那就是帶著關羽、張飛去打西川,留黃忠、魏延守荊州,這樣會不會更好。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龐統)
如果是這樣的話,似乎的確龐統就活了下來,諸葛亮一生謹慎,攻打西川時自然也不會身亡,何況他懂天文地理,在早期的演義中還是屢試不爽的。龐統智謀過人,有個智囊輔佐荊州統帥自然也是比較穩妥,黃忠、魏延算是熟悉本地的將帥,他們倒也是配合的天衣無縫。
事實上事情沒有那麼完美,即便是在小說中。小說中劉備雖然是個賢主,看似比較沒有主見,但是他也是個雄主,還沒到不分遠近親疏的地步。劉備一生中最信任的人是誰?那就是關、張以及他最早的那些班底,簡雍、孫乾等等,他們始終享受著最高的榮耀。然後才是諸葛亮,有的人可能不服,不過簡、孫等人入蜀後的待遇是非常高的,這是最為有力的證據。
(《三國演義》中龐統)
劉備的地盤得來的非常不容易,以前有個徐州,被張飛丟了(也是沒辦法,實力確實差了些),現在弄來個荊州,劉備要交給最信任的關羽來守衛。他們親如兄弟(史書中有評價他們恩同父子的),劉備交給他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黃忠、魏延是後來的人士,魏延地位不高,雖說在劉備、諸葛亮健在時他們沒怎麼樣,但是這與御人方式不無關係。黃忠魏延和劉備沒有很深的感情,面對敵方的進攻,未必能保持不二,魏延的能力是一點一點被挖掘的,開始時並沒能得到太大的重視。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
劉備帶著的人都是後投奔的,龐統、黃忠、魏延都是,劉備把他們帶在身邊,可以物盡其才,也可以培養感情,運用他們的軍事能力而不讓他們獨自守衛要害之地。
荊州留下的都是劉備的“老人”,他們同劉備上下一體,榮辱與共,這是劉備最放心的一批人。諸葛亮內政一流,也能好好的治理一下根據地。
話有說回來,要說把龐統留下,可能也未必如以上想象中那麼美好。還記得小說中諸葛亮認為龐統是怎麼死的嗎?他是急於立功而死。那假如在荊州(統帥還是關羽),關羽希望有軍事行動,龐統也想立功,那依舊還要攻打樊城,荊州兵力有限,前方榮耀,後方空虛,即便和能孫權處好表面關係,也不代表孫權不適用陰招,結局還是堪憂的。
臥龍鳳雛得一人就可安天下,有點異想天開了。
-
4 # 看繪本學畫畫
《三國演義》中,如果劉備取西川帶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結果會怎樣呢?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西川特使張松來遊說劉備入川時,諸葛亮並未主動提出要隨劉備取西川,以劉備的性格,也不會強求諸葛亮。
為什麼諸葛亮未主動請纓征戰西川呢?主要是剛剛經歷了三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勝了百萬曹軍,劉備集團也趁機智取荊州,“諸葛亮三氣周瑜”讓劉備穩坐荊州,將士需要休整。
但按張松的話說,劉備此次不取,早晚必被他人取之;諸葛亮對此話也不以為然,因為赤壁之戰已奠定三國格局的基礎,曹操畏懼孫劉聯盟,不會冒然率大軍入川,益州的劉璋雖然仍然面臨漢中張魯的威脅,然就算張魯奪了西川,張魯之流比劉璋又好得到哪裡去了,所以西川早晚都是劉備的。
到是剛加入劉備集團不久的“鳳雛”龐統急於建功立業,聽聞張松來遊說劉備入川,龐統力挺劉備答應此事,以劉備的性格,那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劉備最終選擇此時入川也並非為了取西川,而是派兵幫助漢室宗親劉璋守益州。
所以劉備沒有帶上“臥龍”諸葛亮和三位“萬人敵”虎將關張趙,而讓龐統、黃忠、魏延同行,誰想入川后,陰差陽錯的被演繹成了奪西川,急於取成都的龐統意外命喪落鳳坡,訊息傳入荊州,諸葛亮痛哭龐統,以為主公折一臂,“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鳳雛的死讓荊州眾將震驚。
為了主公劉備的安危,諸葛亮不得不率張飛、趙雲及大軍入川助劉備取西川。臨行前,他告誡守荊州的上將關公“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
5 # 灬晨灬陽灬
首先明確的回答,如果帶諸葛亮入蜀肯定要比龐統強,至少不會造成落鳳坡損兵折將的結果。
我們先來對比一下兩個人。
龐統雖然和諸葛亮齊名,但此前其本身在謀略上並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戰績,赤壁之前的“連環計”更多的是體現在舌辯上,還有就是曹操對於龐統太過於信服。
那麼曹操的“信服”又來源於哪呢?首先就是來源於諸葛亮,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得報劉備新得軍師諸葛亮,並於新野日夜操練人馬,於是命大將夏侯惇統兵十萬討伐劉備,夏侯惇起兵前荀彧曾警告過:“劉備世之梟雄,又兼軍師諸葛亮,不可輕敵。”但夏侯惇還是輕敵了,結果在博望坡被諸葛亮一把大火將十萬大軍燒的潰不成軍,曹操大怒,又派出曹仁、曹洪、許褚等三員大將征伐劉備,結果到了新野又一次被火燒、水淹大敗而回,經歷過這兩次戰爭之後,曹操雖然怒不可揭,但其心裡也確實被諸葛亮震撼到了,所以才聽從了劉曄之言,開始收買荊襄的民心,戰術上也從“強硬”轉成了“懷柔”。
但是當曹操親自到了荊州地界之後,聽說此處還有一個和“伏龍”齊名的當世謀士“鳳雛”時,心理自然的就把他們的能力擺在了同一水平上,加之此前對於諸葛亮的驚歎和震懾,於是,看到龐統真的前來拜訪時,愛才如命的曹操立刻親自出賬相迎,再聽說龐統有意投靠後,曹操馬上擺酒共飲,席間“統高談雄辯,應答如流。操深敬服,殷勤相待。”可見曹操對龐統的尊敬。
那麼問題又來了,曹操“一世奸雄”,向來不會輕易相信誰,怎麼當龐統提出“連環計”時曹操會如此深信呢?因為在赤壁之時,曹操已經達到了人生自負的巔峰!
俗話說一個人的驕傲是需要靠成績來襯托的,而此時的曹操,用他“宴長江橫槊賦詩”時的話來說,他此前“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而如今“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萬雄師,更賴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後,天下無事,與諸公共享富貴,以樂太平。”再加上黃蓋、龐統接連來投,此時的曹操用大白話說,已經“飄了”,所以他才會在相信龐統才能的前提下,如此輕信了龐統的計策。
但是就軍事上來說,龐統並沒有經歷過實戰,他不像諸葛亮還有“火燒博文”和“火燒新野”的戰績在那擺著。
再說真的到了西川之後,諸葛亮也曾親自修書提醒過龐統,但是龐統心胸狹隘,他只認為是諸葛亮怕自己搶了功勞,如果將兩個人對調,那麼以諸葛亮的胸懷和氣度,應該不會出現這種想法,加上諸葛亮本來就是一個用兵謹慎的人,“六出祁山”的時候魏延曾提出過“奇襲子午谷”的計謀,但是諸葛亮卻認為此計過於兇險而作廢,“空城計”時司馬懿也說過,自己之所以退兵就是因為“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所以換成諸葛亮的話他不會盲目進兵,而是會審時度勢。
還有一點也可以證明,把龐統射死的張任,最終就是諸葛亮到了西川之後設計捉住的。
那麼劉備當時為什麼不帶諸葛亮去呢?劉備做為一方君主,這些問題肯定都考慮過,也許他也有過掙扎和矛盾,但是權衡再三,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帶龐統去。
從當時的大背景來看,曹操赤壁新敗,劉備也剛剛取得荊州,雖然佔領了地盤,但荊州內部畢竟在短時間內剛剛經歷了從劉表到曹操再到劉備的過程,可以說其內部人心並不穩定,大部分的官吏和武將都是降服來的,需要大量的嫡系人力去安撫去鎮守,簡單的說就是荊州此時還不穩定,西去益州名義上是助戰,實際上也可以當成是去試探劉璋的實力,所以劉備入川的時候只帶了龐統和魏延,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黃忠等全部留在了荊州。
當然,究其根本來說這些事龐統也可以做到,不一定非要諸葛亮親自坐鎮,畢竟水鏡和魯肅都推薦過龐統,諸葛亮也曾親自留書證明過龐統的能力,再加上“耒陽縣鳳雛理事”也給劉備留下過驚喜,但是就目下的荊州來看,除了內部原因之外還有外部因素,比如——孫權!
我們都知道荊州從名義上是東吳借給劉備這個“女婿”的,而因為荊襄九郡的龐大底盤,加上其“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地理位置,東吳一直想將其攬入囊中,此時曹操新敗,短時間內不可能再次南征,但是這也同樣給了孫權收復荊州的時間,所以此時對於劉備來說,荊州最大的敵人根本不是曹操,而是孫權。
早在“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和劉備就已經確定了劉氏集團戰略方向,先取荊州、再取益州,然後三分天下,可是益州到底能不能取下來?多久能取下來?這些在劉備心裡都是未知數,而荊州又是劉備顛沛半生好不容易得來的成果,如果短時間內拿不下益州,荊州再出現意外,那劉備豈不是更加得不償失了?所以為了保險起見,劉備絕不能單純的為了拿益州而將荊州置於險地。
反觀諸葛亮,從孫劉剛最開始的結盟一直到現在取下荊州,這中間種種的矛盾和經過都是親身經歷過的,加之諸葛亮和魯肅的關係,還有其每次處理和東吳的關係時都做的恰到好處,所以諸葛亮才是此時留在荊州穩固後方的最佳人選,也許劉備此時的心理是這麼想的“能不能拿下益州先不要緊,可別把荊州再丟了!”
當然,後來劉備徹底和劉璋鬧翻之後還是把諸葛亮調去了,因為此時龐統已經死了,而此時的劉備就算不願意,身邊沒有軍師可用也根本打不了仗,試想一個可以弄死龐統的張任,在當時會給劉備留下多大的心理陰影?這時候劉備知道自己必須要全力以赴,而自己這邊能對抗張任的,可能也只有諸葛亮了。
還有一個前提是此時張松和法正已經把西川內部攪動的人心不穩,所以這時候是拿下益州的最佳時機,於是諸葛亮被劉備調去了益州,同時張飛、趙雲等也都被調了過去。
-
6 # 幽都風廣陌233
諸葛亮軍事才能應該不如龐統,治國安民方面諸葛亮要強於龐統,但諸葛亮行軍打仗比較沉穩,感覺龐統有些急躁,如果諸葛亮入川,可能戰事沒那麼早結束,但是傷亡可能要降低不少。畢竟諸葛亮對待軍民很是仁慈。但是情況也不允許,當時荊州相對來說比較重要,需要一個真正能守的謀士鎮守,而且諸葛亮於東吳關係匪淺,諸葛亮岳父黃承彥也是荊州名士。所以當時情況下,讓諸葛亮留在了荊州。比較當時還有劉備的第一謀士法正在,劉備對入川戰事交給龐統和法正還是很放心的。
所以個人感覺帶龐統入川利大於帶諸葛亮入川。
-
7 # 天山月3
劉備當時面臨兩大選擇,一是坐擁荊襄勵精圖治,一是領兵入川踐劉璋求援之約,然後見機行事,實是圖謀西川之疆土,以實現孔明隆中對之戰略大計。在守荊州與入西川兩個問題上權衡側重,劉備還是把重點押在了守荊州一方。一是多年征戰流沛,一直沒有地盤,好不容易打下一片天地可供容身怎能輕視?於是守荊州戰了工作重點。留下的關、張、趙由諸葛亮統領,可謂豪華陣容。劉備西征將領黃忠、魏延顯得不很強大,龐統雖是道號鳳雛,滿腹經綸,智謀過人,但比諸葛亮的謹慎穩重,審時度勢,機巧應變還是多有不如。大概龐統犯了立功心切,急於冒進這個大忌,其實這也是龐軍師的一點私心在作怪。急於助劉備奪取四川,以建其不世之功勳,方顯其手段,也不負胸中所學。孔明助你取荊州,我助你奪四川,也不在孔明之下。不然何以孔明夜觀乾見急於進軍於己方不利的書信柬阻冒進,龐統以心忖孔明怕己建功為由推掉了。由此看出龐統從胸襟、氣度、謀略上比諸葛亮遜色多了。龐統以身殉難的例項告訴了人們,如諸葛亮隨劉備入川斷不致遭此不幸,使劉備失其一股肱,斷其一臂,遺恨終生。分析劉備援川不可過早暴露意圖,也不能採取龐統計劃於歡迎宴上殺掉劉璋。還是劉備說的好,"初入蜀中,恩義未立,就殺其主,我決不為也"。劉備的以緩圖之是對的,等川中官員接觸多了,兩相比較,孰優孰劣就一目瞭然了,川人自己會有取捨,當然也保住了劉備的君子之譽了。
-
8 # 傲視蒼穹39
如果只論《三國演義》,那麼結果是可以隨意改變的,不會有什麼具體的結果。因為那只是小說,連假設都不需要,愛怎麼寫都成。
按小說,劉備如果帶著諸葛亮、黃忠、魏延入川。諸葛亮肯定不會死,因為按諸葛亮的習慣,他不會自己領一路人馬去進攻雒城的西門。他會像打陳倉一樣,最終也是毫無辦法。還是會需要張飛、趙雲帶兵來支援。但是,有諸葛亮在,龐統自然不會跟著入川。會留下來,與關羽一起鎮守荊州。《演義》中的張飛非常的信任、甚至崇拜龐統。關羽雖不像張飛一樣崇拜,但既然兄弟看好的人,關羽也會尊重。
到劉備、諸葛亮命令關羽攻擊樊城,關羽會如期出兵。但是龐統必定會勸阻關羽渡河,全取襄陽即會止戰。看看當時的荊州;荊南地區的桂陽太守是趙雲,把趙雲抽走後,荊南地區成了“空城”,沒有一員有分量的大將鎮守了。諸葛亮看不出危險,龐統未必會糊塗。取得襄陽後,漢中、上庸、荊州連成一片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孤軍渡河攻取樊城,毫無戰略意義。一是樊城僅是一座小縣城,因為是前線,人口資源有限。何況還有曹魏的重將曹仁防守,援兵可以四通八達的源源到來。取得後對蜀漢反而成了包袱;多留兵,卻還沒能力與曹魏決戰,且會造成荊州空虛。少留兵則輕易就會被曹魏奪回,純粹是賠本賺吆喝的買賣。關羽擅於水戰,曹魏是旱鴨子,隔河對峙關羽可以掌握著主動權,曹軍水戰是短板,不敢輕易渡河。所以,奪取樊城,遠不如與曹魏隔河對峙的主動!關羽只要不渡河攻擊樊城,他的重點自然還是南郡等地。龐統自然會側重在荊南,駐公安或武陵,東吳就無隙可乘。這樣,荊州絕不會丟失!
這樣的態勢下,休養生息個兩三年,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漢必定蒸蒸日上,經濟上去了,百姓自然就會安居樂業,地域就能穩定。關羽、張飛、劉封、劉備都不一定會死,還多了龐統。出征的時候就遊刃有餘了,到時北伐也好,東征也罷,可以視情而定了。因為龐統死時才36歲,到劉備稱帝的時候,也不到四十歲。只是,從劉備的習慣看,法正已死,他出徵還是會帶龐統。未必會按諸葛亮的荊州、漢中分路北伐的方略。
從龐統給劉備的上中下三策看,他的上策也是極其冒險的。張飛、魏延均是喜歡冒險的大將,會被龐統用的如魚得水。這樣,蜀漢是掌握著戰場主動權的,後面的事就可以想入非非了!
-
9 # 大飛熊騎士
筆者曾經對比過諸葛亮和龐統,二人都是綜合型人才,不同的是龐統心性比較急躁,和諸葛亮隱居的狀態不同。所以,龐統在圍攻雒城時,中了流箭身亡《三國志.龐統傳》。如果龐統不是那麼急躁,為了早一日攻下雒城,他會那麼接近前線指揮,進入流箭的射程嗎?而且,龐統的死,是蜀漢巨大的損失。他不但可以輔佐劉備,也可以協助諸葛亮,更關鍵的是,他還是荊州當地計程車族,龐德公是他的族父。龐統還在郡中,擔任過功曹,在荊州十分活躍,根系比諸葛亮還深。
司馬徽,龐統等人的去世,龐德公的歸隱,諸葛亮入川,代表著荊州一個頂級人才時代的過去。倘若龐統沒有隨劉備入川,而是諸葛亮,龐統相當於諸葛亮的角色了。當時,劉備入川,諸葛亮都督三郡(零陵,桂陽,長沙,武陵可能在孫權手裡),然後給劉備提供各種軍需。如果換成龐統來,效果不會差得太多。更關鍵的是,只要諸葛亮不在蜀中犧牲,龐統入川的機會不大,荊州就不會出現謀士真空,也不會出現荊南三郡的管理真空。而諸葛亮幾乎不可能在蜀中犧牲的,幾次北伐,連毛都沒傷一根。那麼,有龐統在荊州,還擔心東吳嗎?更別提當時荊州劉表時代和東吳孫氏可是“世仇”。要不是糜芳背叛,東吳有機會進入收買人心?
諸葛亮入蜀之後,劉備奪取巴蜀的整體脈絡不太可能改變,諸葛亮和劉備一樣,不會採取在和劉璋相會時,用劫持的方式,來達到目的。別忘了當年楚懷王被秦昭王劫持,讓楚國直到亡國後,還念念不忘恥辱。當然,劉璋情況大不一樣,只是劉饋和張任等人會罷休嗎?可能連嚴顏都不罷休。到時,生變於蜀中,恐怕效果更不好。而諸葛亮也不會選擇龐統的上策,暗中派遣精兵偷襲成都,此計對劉備來說,太險,對諸葛亮來說也一樣。所以,諸葛亮最終走的也是龐統的中策,從葭萌關出發,推進到成都。只不過,諸葛亮喜歡先攻心再攻城,對劉備樹立恩信來說,更為有利。比如白水軍的高沛,楊懷未必就得先殺再並,可以先進行勸說,依劉璋的闇弱,策反的機率很大。另外,劉備,龐統只留霍峻守葭萌關,也很兇險,要不是霍峻能力不差,又忠心,劉備早就受到夾擊了。
諸葛亮在的話,估計會加強葭萌關的防務,然後再進軍涪關,綿竹,其中梓潼可以不用管,王連閉關自守。劉備,龐統攻下涪關,綿竹時,吳懿,李嚴等一群蜀中將領來投,證明了蜀中早已離心離德。此時,如果是諸葛亮,他估計會趁機擴大影響,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又怎麼會在一個小小雒城糾纏了一年之久?李嚴,吳懿這等在蜀中有影響力的降將,根本沒有利用起來,以政治來影響人心。即使沒有機會里應外合,打擊雒城守軍士氣,總應該有吧?事實上,正是龐統攻城太急,才導致守軍拼死防守,這是最後一道防線了。後來,劉備,諸葛亮,馬超大會成都城下,不正是一封書信,讓劉璋投降了?
正是劉備,龐統在雒城糾纏了了太久,漢中落到曹操手裡,導致信奉五斗米教的漢中,巴西郡百姓被曹魏遷走。所以,龐統如果沒有入蜀,而是諸葛亮,無論是在荊州或者益州,都有可能讓蜀漢改變氣運。但是歷史沒有如果,依照龐統是荊州第一名士的頭銜,劉備入蜀肯定要帶他,第一,有助劉備全面瞭解龐統。第二,龐統需要建功,而且劉備帶著黃忠,魏延,都是新加入的將領,也有考察和建功的意味。第三,諸葛亮沒有反對,而且諸葛亮已經入手荊州事務。第四,入蜀雖然是大事,龐統也不是說不能勝任。第五,誰都不是神,誰又能知道龐統死於意外呢?時也,命也。
回覆列表
如果僅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說,那麼帶諸葛亮無疑比龐統要好上許多。書裡說諸葛亮當時曾寫信給龐統,說是自己夜觀星象,有將星隕落,希望他注意,還勸他小心謹慎,不要急躁冒進。只是龐統當時剛歸附劉備,急於立功,認為諸葛亮不願看他成功,才寫一封信來阻撓他,結果貪功冒進,吃了大虧。所以如果僅從《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來看,當時劉備若帶的是諸葛亮,一定不會出現龐統那樣的悲劇。
但若從正史《三國志》來說,那又另當別論了。《三國志》中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說明諸葛亮應該是屬於蕭何那樣的幹吏,擅長制定大戰略和治國安民,卻不擅長臨敵決勝和奇謀破敵,不屬於張良、陳平那一類的謀士,所以劉備當初帶龐統入蜀應該是考慮到了這一點,絕不是胡亂下的決定。
因此,我認為,正史和演義有所出入,關鍵在於你所問的是基於哪一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