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常青樹

    這句話體現了哲學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就是說,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通俗地講,就是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

    最有說服力的當屬《塞翁失馬》。塞翁丟了馬,是壞事,日後卻領回一大群馬!變成好事。兒子因為騎馬摔斷了腿,好事又變成壞事!官府大規模徵兵,年輕人一個不拉,塞翁兒子卻因為腿斷了得以倖免,壞事又變成了好事!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的!比如一個人當了官,有了權利和地位,家人和親友刮目相看,讚歎不已!可是後來卻因為以權謀私,收受賄賂而犯了罪,受到法律的制裁,好事變成了壞事!

    再比如一個人因賭博輸得變賣家產,妻子離婚!弄得眾叛親離,走投無路!但是後來痛改前非,金盆洗手,從最小的買賣做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最後竟又東山再起,也有了愛人和孩子!

    這些事例告訴我們,事物不會一成不變,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教訓就是得意別忘形,失敗彆氣餒。警鐘長鳴,居安思危!力爭讓事物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面轉化,才能儘量使自己利於不敗之地。

  • 2 # 型男的增高日記

    事物都是對立消長的,古人講這些話都與《易經》中的自然規律相符。 福禍就是人生的兩種境遇 ,也就是逆境和順境。

    這句話就和“居安思危”是一個意思。 一個人在安逸的環境裡久了就會疏於對危險的防備。相反的一個人在困境裡掙扎為的就是走向安逸。

    越王勾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久而無戰事,民生繁榮,吳王慢慢就疏於對危險的防範。而越王整天“臥薪嚐膽”在一個極度困境裡磨礪自己 。這些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這就是一句警示語,告誡人們要有防範風險的意識,也要有對希望的憧憬和動力。

  • 3 # 袁寶傑

    老子“道德經”主要討論的就是相對概念,如“無有相生,難易相成。”主要意思就是指沒有多哪來的少,沒有大就不會產生小這個概念。相對概念可以互為因果,互為前提條件。福禍相依、禍福相隨也是同樣的意思,沒有了“禍”的定義,就沒有了所謂的“福”,禍福可以相互轉化。

  • 4 # 炳湀

    故鄉(南陽謁祖大吉)

    (2)改革開放以來,聰明睿智,勇於創新的南陽人致力發展內衣內褲的生產和銷售,促成了產銷一條龍的模式大有其在。同時也發展了將“世界電子垃圾”運來拆、解、翻等一條龍的“印人民幣”行業,此行業致使當地的沃土變廢渣土,地下水源一滴都不能飲用。人與動物在咆哮,在呻吟,植物在嗚咽,在控訴。這是當地的一大憾事。當地政府正致力整改此不良風貌,摸索能讓大家走共同富裕的Sunny道路。

    經濟的發展推動著文化的繁榮。適逢南陽鄉迎來了紀念遠祖子儀郭公誕辰一三二一週年暨南陽鄉第十一屆恭迎一、二世祖旋梓賜福值年之文化節,也就是四歲一值的恭迎一、二世祖﹙正公,浩公父子為潮陽一、二世祖﹚的祭祖迎祖活動,為弘揚潮汕傳統文化,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在大宗祠理事會,老年人協會,鄉政,村政和海外遊子,熱心公益,共圖振興南陽之熱心人士的大力支援下,舉辦了一場大型的潮州大鑼鼓、大標旗、擔花籃、彩車、飄色、布馬舞、腰鼓舞、綵綢舞、扇舞、武術、學校儀仗隊、八音班、舞龍等等的巡遊活動。各村各有特色,各展其長,真是百花爭豔各千秋。這既是抒發人們奔向美好未來的高遠情懷,又體現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眷戀,更使這場活動成為聯結鄉情鄉誼,諧宗睦族,凝聚民力民心的精神紐帶。

    為追本溯源、弘揚祖德 ,每逄寅、午、戍歲的十二月,便是南陽鄉恭迎一、二世祖的隆重日子,南陽鄉各村各寨搭起了彩色門樓,全鄉沿途各道路張燈結綵,家家戶戶燈籠高懸,海內外遊子紛紛趕回桑梓,男女老小總動員。規模之隆重、情愫之虔誠、氣氛之濃烈,遠遠超乎了外人的想象。各自然村彩旗招展,鑼鼓喧天,盛況空前,到處可見祭壇,燈火輝煌,香案林立,附近的裔孫恭迎祖駕和祭拜先祖,人們手舉香燭,祈福禱願,到處呈現一派歡樂祥和的氣氛。素有“南國奇葩”之稱的潮劇,更是祭典活動的重頭戲,全國各地潮劇團全部應邀雲集前來,連續演它個十天八夜半月。各自然村裡舉辦的書畫書法展覽,更是展示了南陽人文化生活的另一道亮麗風景線。話劇團,雜技團.木偶戲,電影 那就更加無法計算了.真正是:村村寨寨皆影劇,其樂無窮喜樂多。各村之溪池之中都裝飾著觀音坐蓮、觀音送子、雙龍戲水、魚躍龍門、哪吒鬧海、水浸金山、八仙過海等等神話戲劇。它傳遞著無限祝福,祝福南陽鄉吉祥如意,和諧盛世,風調雨順,合族平安的美景。

  • 5 # 流浪四海的fish

    有禍才有福,有福必有禍。樸素的馬克思主義辨證法,相對論。反之即無福無禍,無禍無福。

    很好理解吧!

  • 6 # 吳鉤001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出自老子《道德經》五十八章。它的意思是說,福和禍互相依存,互相轉化。在一定條件下,好事可轉化為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

    註釋:

    禍:災難,壞事。

    福:好事。

    倚:依存。

    伏:潛伏。

    與之意思相關或相近的詞語:

    月盈測虧,水滿則溢。

    樂極生悲。否極泰來。

    苦盡甘來,居安思危。

    謙受益,滿招損。

    失敗是成功之母。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傳人落後。

    老子思想具有樸素的辯證法矛盾思維。它告誡人們,事物都有兩面性,並且可以互相轉化。當你處在順境,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且不可志得意滿,忘乎所以,驕傲狂妄,恣意妄為,說不定禍患正在暗中滋生,災難正在悄悄向你靠近,由福轉禍,由興旺變衰敗就在轉瞬之間。

    君不見,多少豪門鉅富,萬貫家財,一時間灰飛煙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當你身處逆境,窮困潦倒,陷入人生低谷時,千萬不要氣餒,永不言敗,永不言棄,要百折不撓,屢敗屢戰,咬緊牙關,堅信黑暗就要過去,曙光就在眼前,只要努力付出,逆境就會轉化為順境。

    改革開放以來,多少有志之士,社會精英,白手起家,透過艱苦奮鬥,開闢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我們要充分理解老子的這兩句話,運用到自己的事業中去。

    我們生話在和平幸福的時代,千萬不要妄乎所以,要居安思危,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珍惜當下。

    一句話:不忘初心,窂記使命。

  • 7 # 老立

    問題提的不錯,只是引述老子原文上不準確。

    典出【老子·五十八章】全文為:“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謎,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悶悶,寬厚淳撲;

    2、淳淳,淳撲淳厚;

    3、察察,繁多瑣碎;

    4、缺缺,奸詐陰險;

    “其政悶悶”說的是無為之政,政治寬厚仁慈,百姓就淳撲厚道;

    “其政察察”說的是有為的苛政,政治繁苛,百姓就奸詐陰險。

    5、“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禍和福是相互包含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點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思想。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評價老子說:“老子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劇烈的變革在人們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國哲學史中,從周易以降,即有辯證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規律的形式把它表達出來,這是老子的貢獻。”

    6、“孰知其極?其無正也。”知道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嗎?這些對立的事情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為對方。

    朱謙之:“其無正中,“正”讀為“定”。

    福、禍不是永遠不變的,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

    7、“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嚴靈峰注:“奇,邪也。妖,不善,惡也。”

    童書業注:“老子至少已經知道矛盾統一的規律,相反的東西是可以相成的,例如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難”,也就沒有“易”;沒有“長”也就沒有“短”等等。同時他又知道相反的東西可以相互轉化,例如“美”可以轉成“惡”,“善”可以轉成“不善”。因為每件事物之中,都包含有否定本身的因素,例如“禍”是“福之所倚”,“福”是“禍之所伏”;相反相成,變化發展,所以說“孰知其極”,“正”可以變成“奇”,“善”可以變成“妖”。這種觀察事物的辯證方法,是老子哲學上的最大成就。”

    8、“人之迷,其日固久。”

    人們對這些對立的事情已經迷惑太久了。

    9、“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方而不割”

    吳澄注:“方”,如物之方,四隅有稜,其稜皆如刀刃之能傷害人,故曰“割”。人之方者,無旋轉,其遇事觸物,必有所傷害。聖人則不割。”

    “廉而不劌”

    張松如注:“廉而不劌”,此古語也,亦見荀子·不苟篇。楊倞注:“廉,稜也。說文雲:“劌”,利傷也。”

    “直而不肆”

    吳澄注:直而不肆“直者不能容隱,縱肆其言,以訐人之短。聖人則不肆。”

    “光而不耀”

    吳澄注:“光者不能韜晦,炫耀其行,以暴己之長。聖人則不耀。

  • 8 # 吉誠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此句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第二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指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的結果。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差不多的意思。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們不妨把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裡此句的前後文連起來閱讀和理解。

    原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選自《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譯文

    國之政策寬鬆無覺,人民便純樸敦厚。國之政策嚴酷煩瑣,人民便狡邪詭詐。災禍中倚藏著福祉;福祉中伏藏著災禍。誰能知曉其中的奧秘呢?

    沒有標準參考。正常的變化為荒誕,良善的轉化為邪惡。人們為此感到迷惑,時間已經久遠了。所以聖人,動作方正而不生硬,語言銳利而不傷人,語氣耿直而不放肆,光明正大而不耀眼。

    前後文連貫了來看,一方面老子要講一個規律:福和禍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這一思想也是老子陰陽思想的一個具體化,所有陰陽矛盾的兩個方面都是相互依存又可以相互轉化的,有陽才有陰,無陰便無陽,陽消陰長,陰消陽長,不斷變化,相互轉化。

    雖然福和禍只是代表陰陽存在和變化規律的一對矛盾。但禍福又是人類社會生活中需要面對的最重要的矛盾之一。老子在講了這句話之後,又講了聖人是如何做的,一定有其深意。

    一、對於“福和禍相互依存相互轉化規律”的把握,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老子以聖人之言行作為參考提出了一個“度”的把握。而聖人就是社會言行的參考標準。這個需要聯糸下文才能清楚。

    二、老子在講“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這句話前,講了國家政策和人民的綜合素質之間的對應關係和變化,既承認政策的作用,也提出了政策的風險。老子甚至沒有說為政者該怎麼做,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而是直接講了“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這句話,說明政策會給人民帶來禍或福。那為政者就要居安思危了,知變應變,要懂得物極必反;而老百姓呢,也要防未杜漸,知行知止,適可而止,不要忘乎所以,樂極生悲。這也呼應了“度”的把握。

    三、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老子在說出“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之前講了政策和民心之間的對應變化關係,沒有點明是非對錯,但有頭腦的人肯定會悟出道道來:社會上純樸敦厚的人多了,人們更容易獲得福址;社會上狡邪詭詐的人多了,人們更容易招致災禍。那你作為社會中的一員,你又該怎麼做呢?

  • 9 # 妙哉書道

    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我們從字面上理解的意思是:在災禍的時候,有時候也能轉為福氣,在自己運氣好的時候,也會隱藏著災禍。

    其實這句話指的福禍是一種因果,它們兩者之間其實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可以理解為有時候福是禍,有時候禍就是福,萬事萬物有它自己的兩面性。那我們該如何深入去理解這一句話呢?其中我能從中明悟什麼道理呢?

    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當一個人遭遇不幸的時候,不應該灰心放棄,表現出垂頭喪氣的樣子,因為或許下一刻你的運氣就會到來,否極泰來就是這個道理;相反當一個人成功的時候,也不要太過得意忘形,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是否一樣那麼幸運。

    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句話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話,它告誡我們失敗時不放棄,同時在人們成功的時候不要自滿,保持謙虛,人們只有保持住這樣的心態才能走的更遠。

  • 10 # 山會長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出自《道德經·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相互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具有辯證的思想。

    人在禍或山窮水盡的時候,只要不氣餒,擁有積極的心態,正視問題,正確面對和應對,可能就會柳暗花明。

    相反,人在福或走運的時候,不要太得意,盛氣凌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不思進取和不求上進,就可能泰極否來、物極必反。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隱含的道理是,面對“禍”的正確態度和擁有“福”的錯誤態度,分別導致或從而決定了禍、福分別向福、禍轉化的結果。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一個成語,出自《淮南子·人間訓》。是“禍福相倚,福禍相伏”的最好解釋。

    古代北方有一個塞翁,慣於養馬,一天有一匹馬丟了,鄰居們感到惋惜並勸他不要傷心,但塞翁說不見得是壞事。果然,幾個月後,丟失的馬回來了,並帶回了一匹胡地的駿馬。鄰居們前來道賀,塞翁認為不見得是好事,果真,一天他的兒子從胡馬上跌落下來,跌斷了腿。鄰居們又勸他,塞翁仍然不認為是壞事,不久,胡人入侵,當地抓丁,他的兒子因腿殘躲過一劫。

    這個成語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而暫時的好運,也可能因為沒有處理好而變成壞運。也指福與禍、好與壞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人生頗富機會和變化。人最得意的時候,有最大的不幸光臨。”說的也是人生命運的神奇變化。

    禍與福是一體兩面、相對共存的關係。人不想要禍,就別讓福發展到極點。禍與福、福與禍的轉化,其實就是正與負的力量增減。

    世界是平的,在一個方面吃點虧,可能在另一方面會有收穫。相反,得到了不該得到的,總是要失去一些什麼。

    綜上,對福、禍,要客觀辯證地看待,不以禍悲,不以福喜,禍時尋求機遇,福時居安思危。如此,禍會轉化為福,而福依然是福。

  • 11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把《道德經》中的“福兮,禍之所伏”解釋成“福禍相依”的意思是錯誤的

    要搞清楚禍與福的關係,先必須搞清楚福二字的意思。“福”字的文化內涵及操作:人善於以呼吸、背地裡表示不同意見,制約想改變不讓人呼吸、表示不同意見的人和行為。例如:一個衣食無憂,健康的人,累了能善於自己做主休息呼吸,就是頭腦和身體之“福”。再比如:顧客能善於與讓人討價還價的商家在背地裡砍價,商家讓利,就是顧客和商家之“福”。

    如果人善於以呼吸、背地裡表示不同意見,制約錯了物件,就是“禍”。因此,納福必須搞清楚“禍”字的文化內涵及操作:人以呼吸、背地裡表示不同意見,制約不讓人呼吸、表示不同意見的人和行為。例如:一個衣食無憂,患了病的人,自己做主休息呼吸,不去醫院治病,就是頭腦和身體之“禍”。再比如:顧客與不讓人討價還價的商家砍價,要求商家讓利,就是顧客和商家之“禍”。還比如:一個少年兒童或弱勢群眾,背地裡批評實施犯罪的成人或強勢領導,向其表示不同意見(而不是正確地暗暗舉報),就是雙方的“禍”(可能導致殺人滅口等)。這就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來歷。

    所以,《道德經·五十八章》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所伏”,讓人們正確地納福避禍。可是,長期以來把這句話曲解成“福禍相依”的意思,這是非常錯誤的。其正確的意思是:人以呼吸、背地裡表示不同意見,制約不讓人呼吸、表示不同意見的人和行為是“禍”啊,“福”是人善於以呼吸、背地裡表示不同意見,制約想改變不讓人呼吸、表示不同意見的人和行為,這才是依靠(的二、牛鼻子);“福”是這樣善於呼吸、背地裡表示不同意見(抓住二、牛鼻子)啊,若以這樣的呼吸、背地裡表示不同意見,制約不讓人這樣的人和行為,“禍”就潛伏下了(詳見《解密紅樓夢的真味道》)。

    那麼,怎樣剷除禍根? 用“福”字與交換丶票決這一龍的馬首解決問題。有人說,村主任選舉,五百元賄賂就把選民收買了,投村霸的票,這樣的票決能行嗎?這是由於主持選舉的領導不得票決要領造成的。《論語》說"不憤不啟”,意思是:不到人們對裝門面的花“卉”式選舉憤(字意)怒時,不啟動票決(詳見《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即像解放初《智取威虎山》中,“小常寶控訴土匪罪狀,字字血,聲聲淚”一樣控訴村霸罪狀,唱"國歌":"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然後啟動票決,就是"醉金剛"也會投正義票,不會出賣投票這一生命權的!

  • 12 # 孺子牛小高

    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前久看到一句話,總結得很到位,得到了不該得到的得到,就一定會失去不該失去的失去;只有忍受別人不能忍受的忍受,才能享受別人不能享受的享受。“福之禍之所依”,如果得到的太多,我們就會驕傲自滿,夜郎自大,不思進取,由盛及衰,“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禍之福之所倚”,失敗是成功之母,它可以讓人臥薪嚐膽、披星戴月地不斷提升自己,厚薄激發,最終走向成功。我個人就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之前是鄉鎮一名工作人員,有機會調到縣級部門工作,基本所有手續辦好,卻因為某些人的原因沒走成,我很是失落,但過了兩個月,我參加了州級選調考試,順利透過筆試、面試、考核,到州級部門工作。所以,希望大家在逆境時不要悲觀,要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在成功時要有危機意識,畢竟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 13 # 積極的落花無言

    好事來的時候,壞事會悄悄跟著來。如有一人中了獎,就去吃喝玩樂,包二奶,還柒上性病。最後導致爰妻與他離婚。

    壞事來了,好事也會悄悄跟來。如:賽翁失馬。如:失敗是成功之母。等。

  • 14 # 茶客說

    福是禍的依賴,禍是福的靠山。這句話聽起來很奇怪,但是仔細一想,的確如此。如果沒有福,怎知啥是禍;如果沒有禍,又焉知何為福?矛盾的對立統一可見一斑。

    並且有時候我們容易看到表象,一些事情看上去是福,其實埋下了禍根。一些事情看上去是禍,其實種下了福的種子。

    總之,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提示我們二者的對立統一性。一方面告訴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 15 # 蘆山竹老土

    福和禍,一對老夥計,一根藤上的二個瓜,是事物能相互轉化的兩個極端果,它們中,一個使你有所獲得,另一個會讓你失去一些,它們相依相隨,或喼或現,互相跟蹤伴隨,從不分離,用你進我退,你現我隱的方式,交替岀現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福是人人嚮往的境界,禍是人人都不願見到的遭遇。在我們的生活中,怎樣看待它們呢?首先,沒有人不願納福,也沒有不願除禍。當你亨受福時,要意識到禍可能岀現,是正常的。而當你遭遇禍時,福對你來說,可能隨時岀現。對人來說,福與禍是有範圍的,是與當事人相匹配的,福超過範圍,禍也就所依了。同樣,禍越來界限,也就是能得到福的時候了。永遠記住,福與禍,它們是不會分離的。它們附你的身時,是看你怎樣對待生活。善意的對待生活,福來也。反之,禍將臨。最後祝願大家,洪福齊天。

  • 16 # 容易140270934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福與禍乃一步之遙.也在一念之間。在福運中也有措手不及禍端的存在!在禍到來時有時猶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典故。

  • 17 # 影動九州

    這是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在實踐生活中的靈活運用,道學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由兩部分構成,天有陰晴,人有男女,事有好壞,運有盛衰。以佛學解釋,則是萬法皆空,沒有什麼不能改變,只待緣到之時。 甲人眼中的福氣在乙人眼中可能是大禍臨頭之徵兆,丙人眼中之禍事也許是丁人等待已久的機會。行人憎惡的陰雨是賣傘人的福音。有錢是你的福報但易遭人嫉恨。

  • 18 # 隨便閣

    理解“禍福”的關隘並不在這句話上,而在下一句“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若以“正”做為“福”的標準,以“奇”做為“禍”的標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之時,“正”的標準與“奇”的標準還有區別了嗎?

    若以“善”做為“福”的標準,以“妖”做為“禍”的標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之時,“善”的標準與“妖”的標準還有區別了嗎?

    所以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斯不善已。”言“禍福”之間是有差別的矛盾對立物普遍聯絡。

    老子曰:“至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言“禍福”不是以“正奇”、“善妖”為標準,天下萬物皆是以“道”作為唯一標準。

    凡事以“道”作為唯一標準,則事無“禍福”之別,事無“正奇”之分,事無“善妖”之析,天下萬物“玄同”而皆是“不仁”之“芻狗”矣!

  • 19 # 博山廬

    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盡天年。得事理,則必成功。盡天年,則全而壽。必成功,則富與貴。全壽富貴之謂福,而福本於有禍,故曰:‘禍兮福之所倚。’以其成功也。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行邪僻,則身死夭;動棄理,則無成功。夫內有死夭之難,而外無成功之名者,大禍也,而禍本生於有福,故曰:‘福兮禍之所伏。’

    ——《韓非子·解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上有金龍魚這種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