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愛癮的摯

    我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唯有烏江自刎。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為自己的過錯贖罪。

    對自己,從小心高氣傲,對待事情沒有耐心。項梁教他讀書,學多久就沒學了,叫他習武,他又想學兵法,學了兵法之後,就學了大概,也沒有深入研究。

    對敵人,不能當機立斷果斷,做事猶猶豫豫,鴻門宴錯失良機,沒有長遠的觀念和憂患意識。

    對下屬,缺乏應有的關心和愛護,氣走亞父范增,就連兵仙韓信因為得不到重用,轉投到劉邦陣營。

    對世界,不想再生靈塗炭,士兵們早已疲憊不堪,老百姓也無心耕耘,民不聊生。

    還有一部分原因,四面楚歌,虞姬不想拖累霸王,於是自刎,項羽陪她一起殉葬。

    還有一種說法,不太真實,大家當個段子看看就好,韓信設下十年埋伏之計,知道項羽會兵敗,想要在烏江渡船逃走,於是用蜜糖寫成“項羽死於此”這五個字,吸引螞蟻過來覓食,項羽逃到烏江時看到,覺得天意如此,遂從天意,選擇自刎。

  • 2 # 糊塗蟲兒

    西楚霸王項羽被韓信十面埋伏擊潰後,烏江自刎的氣節,歷來被人們所稱頌。雖然楚漢之爭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但項羽在後人心中並沒有把其當做失敗者來看待,尤其是究竟該不該自刎,留給後人無限的想象空間。總共有兩派的觀點

    A.認為項羽不應該自刎,能捲土重來的。最具有代表性是詩有兩首:一首是杜牧在《題烏江亭》一詩中說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一首是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B.認為項羽自刎是明智之舉,即使苟活下去,也不可能東山再起的。這個以王安石為代表。王安石的詩:“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猶在, 肯為君王捲土來?”

    然而,豪情歸豪情,詩意是詩意,聯絡當時的情境,項羽不肯過江東而選擇自刎的原因不是一時衝動,一腔熱血,而是根本就無法過江東,甚至過了江東,也無濟於事。選擇自刎也是大勢所趨,也是必然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這是由項羽的性格決定的。垓下之圍,項羽已經連吃敗仗,等到四面楚歌,人心散亂,士兵們紛紛流淚想家,項羽已經是心灰意冷,面對軍心動盪,主帥首先想的不是穩定軍心,而是允許他們自行歸去,於是,隊伍散失大半。這是性格中仁慈的思想在起主導作用,項羽這種意氣用事,婦人之仁的錯誤不止一次兩次了,滎陽之圍時,他竟然要求和劉邦單打獨鬥,理由是可以免除天下戰亂的痛苦。幼稚浪漫得多麼可愛,又多麼可笑!同時,他又是一個極度兇殘的殺人魔王,火燒阿房宮,坑殺降卒 ,兇殘、衝動、簡單、優柔這些矛盾的性格在他身上,展現無疑。

    2.連年征戰百姓苦不堪言,希望安居樂業。江東是項羽當初起義之地,一起追隨項羽起事的父老,大都戰死沙場,連年的征戰使得百姓流離失所,人心向往和平,項羽隻身一人過江東,也失去了群眾基礎。

    3.當時的形勢發展也不允許項羽回江東。劉邦、韓信已經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對項羽是志在必得,即便項羽過了江東,劉邦也絕不會給他留時間,只會帶大批人馬追進江東對項羽趕盡殺絕。放虎歸山必要傷人,項羽心裡也明白這個道理的。到時候不光是自己被殺,也會給江東百姓帶來殺戮。項羽正是考慮到了這一點,大勢已去不復返,才做出自刎的決定。

    失敗了的項羽成為歷代文人歌詠的物件,設想項羽成功了,建國了,把國家治理得亂七八糟,浪漫的文人們還會追思他烏江的壯烈嗎?

  • 3 # 緣分天空9628

    經過了那幾場大戰下來,項羽的精銳已經被打光了。身邊最得力的謀士範増也死了,手下的大將也鳥獸散了,兵敗如山倒啊。

    這時候的西楚霸王項羽完全成了光桿司令了,說說他過江東能不能重整旗鼓,第一要重整旗鼓,招攬人才,招兵買馬,訓練士卒都是需要時間的。劉邦有那麼傻,會給他時間嗎。項羽一過江,劉邦的追兵就會尾隨而至。

    第二江東子弟還願意跟著項羽去打天下嗎,那種情況下誰還願意去打那個沒有意義的仗,有幾二傻子會跟著去當炮灰。大勢已去,無法挽回。項羽也正是明白這一點了,所以選擇了不過江東,窩囊的逃亡,不如轟轟轟烈烈的死。這才是英雄的死法。莫以成敗論英雄,項羽真英雄也!

  • 4 # 從容歲月

    項羽是悲劇英雄,他的失敗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優柔寡斷,只知呈匹夫之勇,不暗計謀。鴻門宴不殺劉邦,錯過了絕佳機會,說明他有婦人之仁。垓下之圍,萬分危急,還和虞姬兒女情長,總之他沒有帝王氣質和狡詐的權謀,不是做帝王的料,和對手劉邦相比,必敗無疑。烏江邊尚存一線生機之時,不想重奪江山,東山再起,仍然心中是義字當頭,江湖義氣,無顏見江東父老,以死報答,做到無愧於心,在他心中江湖豪氣和義氣是最重要的。如果換了劉邦,肯定是無論成功與否,先逃再說。項羽雖然失敗了,但從來不影響他在人們心中的英雄形象,人們為他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氣節和“可殺不可辱”英雄豪氣所折服,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扼腕嘆息,唏噓不已的原因。

  • 5 # 天山月3

    項羽大概胸襟不夠寬廣,缺少大丈夫那種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精神。且又缺乏孟子說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志向。又無哪種勝不驕,敗不氣餒,千磨萬擊還堅勁的頑強信念。性格上也有致命的缺陷,只能是一介武夫。若不然何以氣走范增、英布、韓信,就連自己的叔叔項伯等也背地裡吃裡扒外,幾次洩露軍機,致使他鴻門宴功虧一簣。雖說他缺少開國君王謀略,但若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賢這一點,劉邦也不致於四年之內完勝於他。當兵敗烏江渡口,檢點人馬,只剩下光桿司令時,哪種英雄氣短,感情用事又襲上心頭。罷!罷!罷!八千子弟空無歸,有何面見江東父老!項羽死的轟轟烈烈。李清照詩讚:"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但文人見解未必相同,唐代詩聖杜甫早有評論:"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李讚的是氣節,杜惋惜的是結果。

  • 6 # 趣談國史

    關於這個問題,項羽自己已經回答了:當年我率領八千江東子弟出來打天下,結果到頭來八千子弟全軍覆沒,只剩下我自己活著,我實在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啊。

    項羽的這番話,說得很悲壯、很仗義,但也很無用。

    他要想慰藉江東父老,真正應該做的不是自殺,而是忍辱含垢,以圖東山再起。只有打敗劉邦,奪得天下,獲得最終的成功,那八千江東子弟才算沒有白死。那時候,他可以建一個大大的凌煙閣,把這八千人供奉其中,讓他們流芳百世。

    這才是真英雄,這才算對得起死去的弟兄們。

    但項羽做了一個最懦弱的選擇:自殺。

    透過這件事,折射出項羽身上一個最大的缺點:無法容忍失敗。

    劉邦可以從無數次失敗中走出來,重整旗鼓,繼續與項羽周旋;可項羽連一次失敗都容忍不了,在有機會求生的情況下毅然選擇了自殺。這就是劉邦能夠打敗項羽的根本原因。

    人生其實就像擲色子,成功就是擲出三個六。除非運氣好得邪門,或者出老千,沒人能夠一把就擲出三個六。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面對的都是失敗。

    但每一次失敗,都是在積累成功。因為從機率上來說,只要不斷地嘗試,總有一把會擲出三個六。

    在成功擲出三個六之前,我們要做的就是接受一次又一次失敗,不要走下牌桌。

    長期以來,大家都在向成功者學習,學習他們如何走向成功。其實,真要想成功,就應該向失敗者學習,學習他們為何失敗,以及如何面對失敗。比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

    成功是很偶然的,失敗才是人生的必然。積極面對一次次失敗,並把它當做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從機率上說,就會離成功越來越近。

    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中有一句話很值得我們記住:人類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兩個詞語中——等待和希望。

  • 7 # 歷史風暴

    激戰正酣的時候,忽然一葉小舟駛來要接項羽過江,不覺得這件事有點過於突兀了嗎!如果我是項羽,也不會上船!!

    項羽之所以能從垓下跑出來,是因為劉邦故意要將項羽放走,只有這樣才能擾亂楚軍的軍心,進而將垓下楚軍全殲。

    所以垓下之圍,韓信其實是佈下了連環計,除了四面楚歌外,他還圍三缺一,故意讓項羽逃跑。

    結果是項羽逃跑之後,垓下楚軍軍心大亂,漢軍趁機攻擊,斬首8萬,幾乎全殲了這支軍隊!

    劉邦會這麼容易放項羽走嗎?

    答案是不會,放虎歸山後患無窮,所以劉邦在放走項羽的時候還在四周佈下了間諜監視,這樣才能掌握項羽的去向趁機將其殺掉,比如田父故意指錯路,漢軍晚出發半天仍然能追上項羽,要不是抄近路怎麼可能。

    項羽以為自己是走為上計,沒想到卻中了欲擒故縱之計!

    項羽從該下逃走的時候,一共有800騎兵,等到烏江的時候,只剩下幾個人了!

    當烏江亭長過來的時候時情形應該是這樣的:項羽僅剩的幾名屬下抵抗著蜂擁而上的漢軍士兵,並對項羽大喊:霸王,你快走,不要管我們。。。

    那麼,為什麼他拒絕登船呢?

    其實項羽已經看出來了,所謂的烏江亭長也是劉邦的屬下。這一招叫做笑裡藏刀,表面看是想接項羽過江東,其實是想趁機將項羽活捉!

    雖然當時的史料不多,但也能看出端倪。首先,烏江亭長出現後漢軍並沒有對他射殺;其次,漢軍在他和項羽對話的時候並沒有干擾;最後,烏江亭長帶著烏騅馬駕船而去也沒有受到阻攔!

    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烏江亭長就是劉邦的間諜,他的作用是將項羽騙上船。我估計暗處應該還藏有大量漢軍水手,就等著項羽中計將其拿下呢!

    我都能看出來,項羽當時更能看出來,但以他的性格又不想把這一切說破。而這個時候,項羽已經身負重傷,無力再戰下去,所以就自殺了!

  • 8 # 傲嬌的小農人

    說到項羽,人們一定會記得他的氣吞山河,英勇蓋世的氣概,自然也都能想起項羽在楚漢戰爭中,的英勇無畏,以及最後的悲壯。李清照描寫他說:生為人中傑士,死了更為鬼中英雄。時至今日都思念項羽,他當初為何不肯過江東啊!這手筆力千鈞的詩,熱情謳歌了,項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行為,並且深深地寄託了自己對時局的憤慨之情。但是,項羽究竟為何不肯過江東?司馬遷六個字說的妙。古往今來,人們紛紛猜測,卻沒有一致的看法。

    在《史記》中記載,司馬遷認為項羽之所以自殺而不肯過江東,是因為"羞見江東父老"。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記載說,項羽戰敗,被劉邦的軍隊瘋狂追趕,走投無路逃到了烏江江邊。烏江亭長船停在岸邊對項羽說,江東雖然很小,但怎麼也有千里的地方,也有數10萬的群眾擁護你,想要在江東稱王足夠了,希望大王你趕緊上船,我們要趕緊渡過烏江,如今就只有我有一艘船,漢軍馬上就要來了,帶他們來我們便沒辦法過江了。但是項羽卻笑著回答到,是老天想讓我滅亡,我有什麼理由要度過烏江呢?況且昔日我與江東的8000名兄弟渡過烏江向西進攻,如今卻只有我一人回去了,縱然江東的父老會可憐我,而稱我為王,那我又有何臉面見他們呢?即使他們彼此對這件事隻字不談,我又怎麼能做到不愧於心呢?說了這一番話之後,項羽與劉邦的軍隊做了最後的殊死一搏,直至自刎於烏江。

    司馬遷與激昂,憤慨,且比較帶有一絲悲涼的情緒,技術了,項羽窮途末路之時,仍不失英雄本色的光輝形象。這是何種的英雄氣概,多少年來一直為後人所歌頌?,每每提到項羽之死,總會有人感嘆唏噓。

    其實除了司馬遷這種說法,此外還有另一種分析,認為項羽是楚華人,而楚華人有一個傳統,就是兵敗之後,將領需要自殺的傳統。如春秋時期,打了敗仗的楚國將軍子玉,就在兵敗後自殺身亡。楚國大夫屈原也是投汨羅江而死。何況項羽當時已經彈盡糧絕,兵敗至此,對於項羽來說是無法接受的,所以他堅決不肯過江東去,而只會選擇自殺,這樣一種行為。

    項羽究竟為何不肯過江東?是正如司馬遷之說,還是另有隱情,至今也沒有定論,學術界的紛紛爭論,並不能影響項羽在世人心中的壯士形象,他的英雄氣概依舊為人們,廣泛的傳揚並且歌頌著!

  • 9 # 鑄劍師孫建軍

    因為,項羽不敵劉邦。當他看到曾經一起跟隨他南征北戰的江東子弟一個個的倒在自己面前,回想到曾經的雄心壯志,想著成就一番霸業。但再想想此時,當時跟隨自己的鄉親們無一幸還,自己已然是江東的罪人了,項羽心裡產生了悲哀的情緒,從心裡覺得這都是自己造成的。

    對此只有一死才能給江東父老一個交代,才能給自己一個交代。而且項羽還想到自己又是劉邦的心腹大患,倘若此時渡江逃亡,雖江東百姓會力挺自己,但劉邦必定會以全軍之力剷平江東,所以項羽選擇烏江自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不該為了男朋友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