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馬雲霆

    這就好比秦國沒了商鞅,但商鞅留下來的法制沒變……制度在只要君主不昏庸,法制貫徹到底,就沒有誰能夠阻止秦國前進的腳步。

  • 2 # 楊柳青青春之聲

    按當時的情況秦國沒有白起的作為秦國照樣統一天下,為什麼哪?秦國從嬴政到李斯,他們的國策就是如此,統一天下是他們的終極目標,這是從政治層面上來說,從軍事角度來看,秦昭王與白起以後,嬴政執政以來秦國又出現了很多軍事人才,軍事將領,如謀略者國尉尉僚、統帥實戰者王翦、蒙毅,這些軍事人才即有白起的作為,又能為嬴政所用,他們抗起了嬴政的統一大業。

    趙國的有限崛起是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開始的,小小的中山國他們費了多大的精力,既是秦趙長平之戰雙方僵持不下趙國也沒有能力統一天下,趙國他的侷限就在燕趙之地,他的政治格局就沒有統一天下的遠望之想。楚國與齊國亦如趙國如此,雖大亦無遠見,充其量只是守土保主而已。

    反觀秦國嬴政的偉略,他是繼六世之餘烈,一代代的國君是以政治群雄的姿態把秦國推向了大勢,到了嬴政執政,他的著眼點與政治格局就放在了統一大業上,前面的六國之賢能之人張儀、魏鞅、範睢跑到秦國做客卿都是為秦國的大業做鋪墊,有了秦國嬴政的偉略加以明相李斯的輔政秦國的大勢才出現了局面,統一的的目標才明確徹底,唯有他們的才略天下才能統一。歷史就造就了他們。孔子早就看出了秦的作為:“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行中正”。志向的大小就很自然的決定了他的人與他的國的堅定走向。

  • 3 # 路遙lgy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不難回答!歷史的大潮是不能阻擋的!再說,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家經濟迅速發展!到秦王嬴政時期已經有了統一六國的經濟實力和人才的實力! 李斯向他獻計說:從前秦穆公成為霸主時,還有眾多的諸侯國,不可兼併所有國家。聰秦孝公以來,諸侯相互吞併,僅僅剩六國。現在憑著秦國強大得軍隊,大王的賢明,正是消滅六國的好機會! 秦王政說:寡人也正有此意,先攻打那個國家最有利!李斯說:南韓近,還弱!可佔領,使他國懼!秦王拍內史騰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韓。韓王安立即求和割讓土地,秦王重用李斯開啟統一六國序幕!那時荊軻刺秦王不成被殺後,秦王命王翦加緊攻打燕國,太子丹打不過很快和燕王逃到遼東!秦排兵追擊,燕王只好殺了太子丹求和!秦王又問計尉繚,尉繚說:南韓以兼併,趙國只剩代城(河北蔚縣),燕王已逃遼東,現在天冷不如打魏和楚!秦王就派王翦的兒子王賁帶兵十萬打魏國!魏求救於齊,齊不理。公元前225年,王賁滅魏國,拿住魏王押往咸陽。接著又起用王翦用兵六十萬攻打楚國,攻其不備打敗項燕(項羽的祖父吧?),在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楚王。項燕度過長江想繼續反抗被王翦追擊,項燕見大勢已去嘆氣自刎而亡!(項羽不回江東自刎烏江猶如歷史重演)。公元前222年王賁滅燕!公元前221年王賁帶兵幾十萬從燕國直接攻打齊國臨淄,沒幾天就進了臨淄,齊王投降! 各個諸侯國本身不和經常相互攻打,秦國各個擊破有了機會,而秦國在經濟政治上都有足夠的優勢,更重要的是,秦始皇順應了歷史的趨勢統一了六國!事實說明白起個人怎能與秦始皇相比,他根本擋不住歷史的大潮,他不在,也一樣是秦國統一六國!

  • 4 # 說不了文解不了字

    白起使魏一直沒有找到出處,可能有也可能沒有,不過到是有白起伐魏的記載,詳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魏冉推薦白起為主將,出兵攻打韓、魏二國。白起上任後採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將秦軍主力軍繞至韓魏聯軍後方,多次擊破聯軍分隊及後方留守之軍,將韓魏聯軍主力包圍於伊闕,最終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又渡黃河攻取南韓安邑以東到幹河的土地。

    如果說白起在所謂的使魏過程中死了,我想也不會影響歷史的程序,秦昭王十二年,秦國制定了東進擊敗三晉圖謀天下的大戰略,那時候的秦缺強將。而秦昭王即位,繼續貫徹商鞅的變法國策,徹底推行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沒有白起應該會有別的什麼人順應時勢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會改變的可能就沒有了後來的坑殺20萬降卒的故事,亦可能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變成了別的名字。

    基於當時的秦的政策,和綜合國力,要比其他六國強太多,打仗拼的不是血勇而是綜合國力,就白起而言,從昭王十三年開始到昭王四十八年這三十五年間,他們是天天在打仗,有時候還三線作戰,從韓偉聯軍,到趙,在到楚,而且還都大勝,這說明什麼?說明當時秦的綜合國力應該比其他六國強的不止一點吧。

  • 5 # 棍哥觀史

    首先,名將對於一個國家的命運是有影響的,而影響最大的也是名將的戰略思維,比如趙括換掉廉頗,戰略防禦對峙改為戰略出擊決戰,這是長平之戰的轉折點,也是趙國由盛轉衰,走向滅亡的關鍵戰役;再比如三國時期的姜維,沒有延用諸葛亮制定的以漢中為根基據守的戰略理念,而是放魏軍入漢中平原企圖圍殲,直接導致蜀國門戶大開,一發不可收拾而至亡國。所以,如果白起真的死在魏國,秦國統一的步伐會放緩,而統一天下的依舊是秦國,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秦國之強主要原因不在於個別將領,而在於商鞅變法後的綜合國力的發展,軍隊實力的提升。戰國時期,諸侯國的改革往往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實力,比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使得趙國一躍成為最強盛的國家,甚至將領土擴張至匈奴遊牧的地區;魏國的“魏武卒”的整編,讓魏國的軍事力量達到頂峰,這一特種部隊的誕生,可以說是魏國崛起的關鍵;而秦國的商鞅變法,不經在經濟農業上使秦國逐步豐裕起來,而在軍事方面,以將士殺敵人數記錄軍功的制度,無疑是讓秦兵化身為惡魔,這裡很有趣的一點是,秦軍作戰後,會將敵人的頭顱掛在腰間回營領功,後來軍中頭顱太多,不易處理,最後就改為割下敵人的左耳為算,那麼六國軍隊與秦軍作戰時,死的傷的都會被割掉左耳,形成當時一個奇怪的現象,也使得六國士兵談秦色變。加之秦軍的軍事改革創新中,對秦弩的發展,可以說是當時戰場上最具威脅性的神器,在當今考古專家還原秦弩做實驗時,200米的距離能精準射穿當時“魏武卒”裝備的重型甲冑,這個殺傷裡和精準度相當於現在的狙擊步槍了吧。

    還有一點就是,秦國並不缺少善戰的將領,只是白起嗜殺,且大兵團作戰的戰績確實鶴立雞群,才使得名聲要高於其他將領,但我們也可以羅列一下,倘若白起死去,誰代替白起呢?

    (一)王翦

    王翦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跟白起一樣,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勝於白起的地方在於他擅長攻城戰,而白起更擅長開闊地帶的野戰。公元前236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的閼與,先後攻佔了趙國的七座城池,一戰成名。公元前224年,王翦領兵伐楚,先是佯裝與楚國相持,準備長期對峙,引誘楚國集結兵力決戰,當楚軍在調動之際,王翦率軍出擊大破楚軍,殺項燕(項羽祖父)於蘄,擒獲楚王負芻,平定楚國,此時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記載的軍力是六十萬,雖有誇大,但展現了王翦大兵團戰役的指揮能力,而其子王賁,在滅楚戰役中表現的才能不下於他的父親,也是後來秦國相當仰仗的高階將領。

    (二)司馬錯

    因《史記》沒有給司馬錯列傳,就像公孫衍一樣。所以司馬錯的名氣沒有那麼大,但司馬錯被記載在《史記.張儀列傳》裡的一段是很出名的,就是秦慧王問計張儀和司馬錯伐蜀還是伐韓的問題,兩個人討論之後,秦惠王認可了司馬錯的意見,並由司馬錯任主帥伐蜀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司馬錯攻伐了弱小的蜀國,可能軍事能力不如王翦、白起,但在戰略智謀上可以說是王翦、白起沒法比的。在那個時期,能說的過張儀的估計只有蘇秦了吧,沒想到司馬錯能贏得這場辯論,可見其智。

    (三)魏冉

    首先,白起的成功也要感謝魏冉這個伯樂,若非魏冉舉薦白起,可能就不會有一代殺神的出現。而魏冉本人也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在秦昭王時期,率軍進攻魏國,殲滅魏將暴鳶的四萬軍隊,取得了魏國的三座城池,後又帶著白起、胡陽攻打趙國、南韓和魏國,於華陽大敗芒卯,斬敵十萬,奪取了魏國的卷、蔡陽、長社,趙國的觀津,這也算是給白起上了一課,培養了日後的戰神。除了軍事方面,魏冉的政治外交能力也是相當出色,在六國中“挑撥離間”,玩了一手好手段使得秦國坐收漁利。但魏冉後期權傾朝野,也是過於高調,後被秦王免職,公元前266年去世了,所以,魏冉可以代替前期戰役,代替不了後期諸如長平之戰這樣的大戰。

    當然,除了此幾位名聲大,有分量的人物,還有諸如王齝、蒙驁、蒙武、李信等同時期為秦國兼併戰爭中付出傑出貢獻的軍事家。有國家綜合實力做基礎,相信這些名將一樣會帶領秦軍橫掃六國。

  • 6 # 劉一千五

    秦國還是要統一中國。

    有一點是六國怎麼都趕不上秦國的,即是統一國家的意志和行動。秦國曆朝歷代都在竭盡本代的力量向東擴張,每時每刻都準備東進。而六國形不起合力,讓秦人採甪各個擊破的方法,蠶食鯨吞。這就激發了自秦孝公以來的歷代君主東進滅六國的意志和野心。這一點相當重要。

    白起,實在是個名將,這點沒人懷疑。長平之戰後,沒有白起參戰,打了邯鄲之戰。與趙國打個平手,兩國媾和。趙國還是割地才了事。說明白起的才能了得,在與不在,戰果不同。

    事實上,秦昭 王時的長平之戰。白起參不參與,趙國都準備和談了。這對秦國並沒有多大損失。趙國的使者在秦國住了很久,就等秦官方在前線的訊息。如果秦人在前線(沒白起的情況下)失利,秦人會答應趙國要求,割地罷兵。這樣,秦兵打不贏就退,而且有面子。 只是消滅不了那麼多敵人而己。

    秦趙邯鄲相持不下,這時的白起己不在,秦國沒有白起照樣打。照樣滅二週,臣韓王。而且後來的王翦一家,蒙恬,李信之類,也在戰場土縱橫馳騁,戰功赫赫,為秦國一統天下,名揚後世。 當然白起在長平之戰滅了趙國主力四十多萬,實在是搬開了統一程序上的最大阻礙。這一點還沒有一個戰將辦得到。

    白起不在了,秦國還是決心打。這決心就決定了後來的一切:秦註定要統一天下。

  • 7 # 七師兄2

    假如白起突然暴斃在魏,統一的時間會往後延,還有就得看這七國能否再出一個雄主以及各國自身的實力。個人看法是戰國末期,有實力實現一統的只有秦趙兩國,其他國家都因各自存在太多沒有解決的問題或者致命的政體,無法擔起這個歷史任務。

    先說說韓燕兩國吧,在戰國末期,這兩國沒啥存在感的。韓乃四戰之地,被秦爆揍一輪後丟失上黨關鍵戰略位置,已經是風燭殘年,一吹就滅。燕國地處苦寒之地,除了中間打齊國雄起一陣後,也沒啥動靜過,即使後來面對已經嚴重內傷的趙國,發舉國之兵,也被揍得割地賠款,所以這兩國就根本不在考慮範圍內。

    魏國,曾經戰國初期的霸主,後在秦國的爆揍之下,江河日下,不復當年之勇,能自保已是萬幸,統一天下的歷史任務就恕老衲無能為力了。

    這時秦,趙,楚,齊四國則最有機會,無論是經濟,軍力,人口都有相當規模。齊國自從田老闆復國後,已不過問江湖之事,偏安於一隅,誰做老大都無所謂,所以寄希望於齊國就沒指望了。

    楚國說白了就是一個盜版的周朝,雖然楚國很大,但無法凝結成一股非常強大的戰力,歸根到底就是因為他奇葩的政治制度,大周朝用分封諸侯的辦法已經是差不多一千年的事了,這套政治制度早過時了,就好比一戰的奧匈帝國一樣,最終都會落下慘敗,所以楚國雖然滅國晚不是因為他強,是因為他地盤大,吃下來要廢點時間,說到統一天下那可是有心無力了。

    這時候就剩下秦趙兩國了,這也是為什麼戰國末期,這兩國間戰爭成為主旋律,每一次碰撞都關乎天下形勢的發展。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強大,法制清晰,民眾一心,耕戰結合,可以說天下無出其右之國,但民族政策還不夠完善,都是靠鐵手腕來解決。這種鐵手腕處理問題就是:假如你強大時,問題不會顯現,一旦遇到內亂、經濟倒退或者外戰失利時,這些邊疆的少數民族就會成為你的掘墓人,這點在秦朝滅亡時可以看出,當時劉邦項羽打造反打到咸陽,駐守長城的30萬大軍無法回來勤王。

    最後就是趙國了,趙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力暴漲,騎兵乃天下第一,但經濟和政體的改革還未完成,需要時間來完善和發展。趙武靈王很聰明一點,他打下了北方三郡,這裡可以產生無數的戰馬。河南地當時還是個無主之地,就在北方三郡和秦之間,趙武靈王其實是可以繼續把它給吃下來,但還沒做完這一戰略部署就已經去見先王了。但我們從此可以看到一個問題,北方三郡是橫在秦和匈奴之間,可以說趙佔了這裡是給秦擋了不少子彈,匈奴是不大可能兜個大圈,那麼大老遠來襲擊秦,假如趙沒有很好的解決民族或軍力的問題,是不敢吃下這燙手的山芋。民族這點我們可以從趙國的地理結構說起,趙這個國家北胡南漢,趙武靈王為了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他自己就穿著胡服上朝,這種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很容易得到認可的,中山國狄人,北方的東胡,樓煩,匈奴等都無一不臣服於趙,並且趙的軍隊裡面胡人是佔很大一個比例的,趙在民族政策方面是處理的不錯的,所以後面李牧在大敗匈奴後基本就可以騰出手來對付秦了,其他胡人不會接著難為趙。再者趙國是有向胡人要地的傳統,從趙襄子趙無恤開始就逐漸這麼做的,並且趙無恤本身就有一半的胡人血統(趙無恤是趙簡子與一狄女所生),趙在向胡人要地的同時也是征服胡人,擠壓秦的空間以及封鎖秦的馬場,假如趙國在後續可以完成趙武靈王部署河南地佔有,那此時趙就有個一塊宜農宜牧的寶地還可以威懾秦,甚至可以向河西走廊發展,把勢力伸向西域諸國,甚至更遠……所以秦趙兩國的發展方向是不同的,並非誰優誰劣,但趙這樣發展需要時間來換空間,在戰國末期這個風雲變幻莫測的時代,你發展慢點就會導致滅亡,說到這個份上了,我們來看看命題,假如白起在這個節骨眼上突然報銷了,接著秦趙兩國又僵持不下各自罷兵。接下來誰能統一就看各自的眼光了。假如趙如我們歷史所知道的劇情來走,肯定是秦一統天下;假如趙孝成王能向爺爺趙武靈王一樣英明,一直向西發展把秦給包圓了,那麼統一天下的就是趙,同時一旦趙統一天下的話,疆域將遠超秦帝國,它會延伸到廣袤的西域甚至更遠。

  • 8 # 千斤義

    死幾個大將阻擋不了秦國的統一。

    有大將就狠著征伐。沒大將就忍著苟且。總之,統一大略不會改變。

  • 9 # 莉莉安楊女士

    你先告訴我,白起是個什麼樣的人?一般稱為戰神的人是非常正義感的人。為什麼會死呢?經常看到生命逝去,會打擊求生欲,自己感覺生無可戀。戰亂滋生恐怖主義。西漢霍去病的死很可疑。應該是敵手暗害。你想表達什麼呢?霍去病死了,漢武帝很傷心,並未查出原因。聽說霍去病研發的新武器裝備很先進,殺傷力超強,殺人也很多吧?網友評論如果拿出來升級研製,中國要出科學家了。多幾個霍先生,人類程序會加快麼?可老天爺讓人才暴亡了。年輕輕的沒由來。三國演義裡常有一句"天要滅我""天助我也",到底是什麼情況?天道運算。合理解釋,戰爭是反人類的,科技不贊成支援。

  • 10 # 人心可畏142598878

    還是秦國,所有的諸侯國不是單單靠哪個人哪個君王強大起來的,秦歷經七代君王的努力打下的強大基礎,沒什麼理由不吞併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從零開始學習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