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忖歷史
-
2 # 巴州刺史
王爺是高等爵位,不兼政府職務,沒有權力。丞相是政府最高職務,統領政府各部門,權力很大,但品級不及王爵高。
以唐代為例,根據《舊唐書》《新唐書》來看看二者的關係。
一、王爵一般分兩等第一等,王。品秩上屬於正一品,與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並列。李世民登基前就是秦王。
第二等,嗣王、郡王。品秩上屬於從一品,與東宮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等並列。
二、唐代丞相由多人同時擔任唐代丞相職權相對分離,以避免相權過重。一般中書省、門下省長官可稱為宰相。
中書令一般兩人,品秩為正二品。中書令“佐天子執大政”,也就是輔佐皇帝行使重大政務。最重要的就是透過起草詔書,參與國家重大政策制定。唐初長孫無忌就曾為檢校中書令。
門下侍中一般兩人,品秩為正二品。門下侍中“掌出納帝命”,也就是負責詔書敕令的發出。其實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和中書令一起,負責詔書的複核,如若詔書有問題,有權“封還”,就是退回去。“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總參,而顓判省事”。
總之,王爺作為最高等級的爵位,很有地位,但一般不參與政事。而丞相也是政府最高首領,職權廣泛,但在品級上都低於王爵。
-
3 # 熊二的每一天
首先,丞相是一種官職,而且是多個朝代最高的官職,被皇帝授予大臣中最高的權力.而公、王不是官職,而是爵位,單獨的爵位並不具備實際的政治權力,只是讓受到大臣和百姓的尊重而已.類似的爵位還有候爵、伯爵、子爵、男爵等.
在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下,丞相、宰相一類的官員屬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官,可以左右朝政.但在戰亂時期,掌控軍隊的武將則有更實際的控制力,比如漢末和三國時代出現的“大將軍”職務,掌握兵權,實際壓制為文官的丞相.唐中期後的節度使掌握軍隊的武將,唐朝最終是由節度使朱溫滅掉的.
劉裕的“宋公”、“宋王”都是皇帝封的爵位,但他有更實際的將軍職務,控制著大量的部隊,這才是劉裕權力的源頭.這個時候,沒有兵權的宰相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劉裕奪取東晉政權,殺光晉朝皇室.
-
4 # 小熙為人人
丞相是個官名,管理一切軍國要務,但品級不如王爺。
王爺品級高,沒有權力。
名相李斯
丞相是直接為皇帝服務的,相當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下的皇帝助理。
丞相輔佐皇帝治理朝政,除了皇帝,沒有丞相管不了的。
王爺擁有最高的爵位,沒有實職,也沒實權。
為啥沒實權?皇帝不願意給唄,怕兄弟們搶了自己的江山。
所以皇帝就給兄弟們封上很高的爵位,走到哪都受人尊敬,深宅大院住著,眾多美女伺候著。
還要什麼權啊?能這樣過一輩子就行了。
名相蕭何
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
丞相起源於春秋戰國,壽終正寢於明朱元璋。
在三國之前,丞相沒有這麼大權力,只是相邦或相國的副職。
三國之後,丞相才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員。
魏冉、呂不韋做過相邦。西漢首任相國是韓信。蕭何做過丞相。
在明朝朱元璋之前,皇權與相權一直爭鬥不斷。因為丞相權力太大,會架空皇帝,所以哪個皇帝都不能願意。
名相房玄齡
公元1380年,朱元璋處死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從此廢除了沿襲了1600年的丞相制度。
朱老闆把所有權力都攥在自己手裡,最終皇權消滅了相權。
朱為什麼要殺胡廢相?
是因為丞相胡惟庸把劉伯溫毒死,又要毒死徐達;並企圖造反。
朱元璋一氣之下,斬了胡惟庸。他總感覺丞相權力太大,於是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從此不設丞相,以後啥事都是我一人說了算。
這就是明朝四大血案的“胡惟庸”案。牽連被殺三萬多人,持續十年之久。
丞相是喜劇開頭,悲劇結尾。
有人可能要問:宰相與丞相有什麼區別?
宰相首先不是官名。
其次,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最後,宰相權力很大,輔佐君王,擁有國家最高權力。
-
5 # 爿夃
首先來講,王爺和丞相不是對等的,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較的。
王爺是爵位,更多的體現的是身份的尊貴。在中國古代,對於爵位的劃分主要有公侯伯子男,想要封爵就要立功,主要是以軍功為主,當然並不限於軍功。但是“王”是超然於這五等爵位之上的,一般只有王室才有資格稱王。
最早比如說在周朝,在春秋時期講到春秋五霸,齊桓公是因為祖上是姜尚,因為幫助打下週朝江山,因此被封為公爵,封地在山東。楚國率先在南方稱王,但是是自封的,所以根本不被中原諸侯國承認。戰國時期,由於禮崩樂壞,“王”這個稱號逐漸被濫用,也就不值錢了,秦統一六國之後,天下之主稱作“皇帝”,“王”也就作為一種榮譽稱號開始授予他人,但是地位還是很高的。
比如說漢朝,劉邦曾經說過:“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不是劉氏宗族就不能封王,換句話說就是,不是姓劉的王室,就不能封王,絕對的尊貴。同時“王”在不同的朝代,所擁有的的權利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在漢朝前期,劉邦廣分諸侯在各地稱王,由於同時漢朝實行修生養息的政策,將中央權力下放,所以每個地方的“王”儼然就是一個獨立的王國,知道漢景帝時期爆發七王之亂,可見這個時期“王”的實權還是比較大的。
比如在明朝朱棣之後,由於朱棣本身就是由一方諸侯透過軍事手段上位的,所以他對明朝的王爺限制比較大,國家發放優厚的俸祿養著,但是就是不允許你掌權,甚至連出縣城都得報備地方政府才行,所以明朝的王爺也只是地位尊貴罷了。
丞相是百官之首,是一個具體的官職,是為了處理事情而存在的,所以必須要擁有實權才行。丞相是皇帝統治國家的一箇中樞,因為國家這麼大,肯定需要官員去管理,但是官員多了之後皇帝直接去管的話,怎麼忙的過來,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個總負責人,就是丞相,丞相直接對皇帝負責,在皇帝和群臣之間起到一個樞紐的作用。相權統領整個官僚集團,也就是一個朝代的行政力量,如果行政力量過於強大,可能就會危及皇權,所以皇權和相權也一直在博弈,比如說唐朝就將相權分為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宋朝將相權分解為參知政事(行政權)樞密使(軍事權)三司(財權)。明朝乾脆直接廢除丞相這個職位。
個人認為,“王”作為一支貴族力量,一直在掣肘相權,這個分水嶺大概是在隋唐。而誘因就是科舉制的施行,仕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在隋唐之前,王朝的用人制度首先是舉孝廉、察舉制,標準也就是看誰孝順,看誰賢明,就舉薦誰做官,地方的世家大族明顯就可以有更多的資源和時間去吹噓自己,表現自己,久而久之,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勢力也就越來越大,比如說曹操的班底主要就是潁川氏族。曹魏進一步把這一制度升級成為九品中正制,一直沿用到隋朝之前,逐漸也就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因此南北朝時期也是士族的黃金時期。士族的勢力不斷的做大,控制了選拔人才的通道,久而久之勢必會對皇權產生威脅,因此,為了制約外姓勢力,就必須壯大王室,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授予兵權,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三國演義》,才能平平的劉馥被封為冀州牧,劉表被封為荊州牧,劉璋是益州牧,劉姓子孫鎮守各地。這只是一例。
到了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九品中正制就被廢除,這樣傳統計程車族就無法掌握人才的選拔權,所以士族也就逐漸的示弱,到了唐朝進一步發展科舉制,士族也就更進一步的削弱,此消彼長之間,士族逐漸的就要退出政治舞臺。所以“王”權也要逐步的削弱,逐漸的只變成一種王室內部的爵位,作為一種尊貴的地位而存在。
而這個時候相權在唐朝以後雖然也經過不斷的分割,但是畢竟是百官之首,權利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相比於虛有其名的“王”,實權權自然要大很多。
-
6 # 微笑
先將兩者的區別弄清楚,王爺是王室貴胄,一般能成為王爺的人都是皇帝的兄弟子侄等,王爺不是一種官職,而是地位與身份的象徵,自西周初年裂土分疆厲行分封制,將王室貴胄、有功之臣、先朝貴胄等分封到全國各地,而為了分明地位的高低又制訂了宗法制,以嫡長子繼承者為核心,其他庶子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級進行分封,秦後,分封制雖被廢除,而宗法制卻一直延續了下來,成為封建王朝加強其專制統治的重要工具,在漢剪除異姓王后大封劉姓宗族子弟為王,此時的王爺既是極高地位的象徵,手中又有實權,在西漢初期有些諸侯國的權力之大都威脅到了中央的統治,在漢景帝統治期間就發生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後雖然平定,但對西漢王朝政府的統治有巨大的影響,由此可見在西漢前期的王爺是手握實權且地位極為最貴,在漢武帝執政後,鑑於“七國之亂”的教訓,採取主父偃的建議厲行“推恩令”將諸侯王的實力不斷削弱,至此以後王爺的權力越來越小,在後來的朝代中皇帝為了加強其專制統治也會對王爺的權力進行削弱,王爺看似地位極為尊貴,但手中的權力極為有限。
再說說丞相,丞相始設於西周初年,設立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周天子處理冗煩的政務,所以權力極大,在戰國時代丞相制度逐漸完善和不斷髮展,在秦統一六國後為加強統治,推行郡縣制和三公九卿制,丞相就是三公其中之一,地位極高,權力極大,形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局面,在秦二世統治期間,趙高當丞相後指鹿為馬,朝堂之上大臣及王公貴族懼怕趙高,沒人出來反駁,可見在秦朝期間,丞相的權力要比王公貴族大,在漢朝以後,丞相的權力也在逐漸衰弱,唐朝設立“三省六部制”將相權一分為三,丞相的地位下降權力也在不斷下降,在元朝以後行省制的推行,使得丞相名存實亡,權力極小不如同時期的王公貴族大,在元朝期間丞相的權力極小,沒有同時期的王爺權力大,明朝設立後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在中國通用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就此終結,而王爺卻一直延續直到辛亥革命的爆發,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主義王朝結束後才至此終結。
所以丞相及王爺權力的大小不能統一下定論,而是要去看具體的朝代,及具體任丞相及當王爺的人。
-
7 # 趙永志67
丞相是一國首相,相當於一國的大管家,如同當今的總理,總理一國的國務事理,大權在握,是朝庭中最高的官員,內政、外交日理萬機
王爺一般是皇室成員,皇親國戚,官高爵顯,異姓王並不多見。王爺爵位高但並無太大實權。
在古代無論丞相或王爺,都屬於國家的貴族階層,丞相是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王爺是高高在上的皇親貴胄,兩者之間,爵位高的是王爺,管理權大的是丞相。
-
8 # 佟駿
王爺是待遇,丞相是官職。不在一個頻道上沒有可比性。但也有某些朝代王爺從政的情況,比如戴清朝前期王爺關六部,攝政。
-
9 # 香茗史館
王爵乃是中國古代的最高爵位,始設於魏晉時期,到晉朝後又細分為親王和郡王。而丞相則是古代官名,始設於春秋戰國時期,但直到三國之後才開始成為百官之首,需要注意的是,丞相與宰相不同,作為實際官名的丞相,並非每個朝代都有。與此同時,王爺與丞相誰的權力更大,還要根據不同朝代的實際情況進行討論。
東漢末年:丞相權力較大兩漢時期雖然設有丞相,但西漢初期的丞相只是作為相國副手存在,實際權力並不大,漢武帝后朝政主要轉於內廷尚書檯,丞相之位形同虛設。
到漢哀帝時,又改丞相為大司徒,丞相之位遂再度消失。直到東漢末年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曹操廢除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
這一時期,雖然同樣有王爵的存在(主要是漢獻帝劉協的兒子),但基本形同虛設,沒有任何實權,自然無法與曹操相提並論,因此這一時期自然是丞相權力大於王爺。
△陸遜
東吳丞相職位始設於孫權稱吳王之後,孫邵擔任了吳國首任丞相。自孫權之後,東吳陷入長期內亂之中,個別王爺雖然比較悲劇,但也不乏實權王爺,例如琅琊王孫休。東吳雖然也有權力較大的丞相,例如陸遜,但顯然還沒有達到顛覆權力的地步,故而,王爺的權力還是大於丞相的。
曹魏方面更不用說,雖然曹丕對曹氏諸王的限制比較嚴重,王爺不僅毫無實權,而且連行動都受到了限制,但司馬家族崛起之後,晉王一系有多牛逼就不用說了吧。因此,也算是王權壓過的相權。
△八王之亂
到了西晉時期,司馬炎或許是汲取了曹魏滅亡的教訓,稱帝不久後的他便將司馬懿以下的宗族子弟分封為王,以郡為國,邑二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邑萬戶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兵千五百人。從之後的“八王之亂”不難看出,西晉的實權藩王相較於丞相來說,強悍的不是一星半點。
東晉:丞相權力較大西晉滅亡之後,東晉本就是在世家大族的支援之下所建,也正因此,門閥制度在東晉發展至頂峰。
△王導
東晉雖然仍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朝廷卻均由世家大族把持,先有琅琊王氏的王導、王敦,後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再加上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等吳姓士族,王爺的權力自然無法與丞相相提並論。
隋唐時期開始推行三省六部制,宋朝予以延續,這一時期並不設丞相一職,故而也就無從比較了。當然,這一時期的王爺並無實權,自然不如朝中大臣的權力大,只是地位比較尊崇罷了。
明初:藩王強於丞相明朝丞相只存在了較短時間,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之位便被廢除,此後不再設丞相之職。
明初的王爺則是實封藩王,不僅有封地,而且領有三衛兵馬,特別是作為明代九邊的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九國,為了抵禦外族的侵略和反擊,更是定期操練,有提兵專制的權力。如慶王就有左、右、中三護衛,管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諸衛事務,馬步軍士均讓慶王訓練,並隨時受其調遣。此外,藩王作為宗室,對屬地的異姓功臣還有監視、限制的作用,同時又是名義上的地方最高長官。
△燕王朱棣
由此可見,明初的藩王權力那是絕對強大。於此同時,朱元璋毫無疑問是個極為強勢的皇帝,因此明初雖有丞相,但權力卻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因此,這一時期自然是藩王權力要大過丞相。
綜上所述,丞相作為大多數時期的百官之首,權力更多體現在朝政方面(部分權臣除外),而王爺作為最高爵位的存在,地位必然是要比丞相尊崇的,一旦擁有實權,那自然是要丞相更為強大的。
不過,自隋唐之後王爺大多數時期都只是作為閒散爵位存在,地位雖然尊崇,但卻少有實權,故而權力不如宰相大。當然,由於隋唐以後丞相這個職位極少出現,因此以上並未列出。
-
10 # 薺菜糰子
通常應該是丞相的權力大。很多朝代,為防止篡位,諸王不領實職,也沒有實權。或者雖有一定實權,但居於藩國,不能進入中央決策層。這種時候執掌中樞的宰相無疑權力更大。但也有時候,亂世王爺居於中央掌握實權,尤其是兵權,作為文官的宰相就不如王爺了,而且像八王之亂的趙王倫,直接就把相位攫取到自身了,既是王爺也是相爺。但單純的王權,確實不及相權。
回覆列表
其實這個要看皇帝,大體上相權和皇權都屬於中央權利,一般來講說在中央集權做的好的朝代宰相要比藩王有權勢,因為中央權利大。但是如果中央集權不夠的朝代那藩王往往比宰相有權勢,比如明朝的中央權利高度集中藩王根本就是混吃等死而周朝地方諸侯名義上受到中央領導,地方權利分散,相權甚至要考大諸侯來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