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石講故事
-
2 # 洋光攝客
剛從湖南懷化市通道縣的侗族村寨過了個別樣的新年回來,對侗族的風雨橋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目前通道縣侗族村寨的風雨橋有古時候留存下來的,也有近些年新修建的,不過古時候留下來的風雨橋基本都做過或多或少適當的修葺,才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模樣。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點。侗族村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寨邊梯田層層,寨腳溪河長流,因此每進到一個侗族村寨,不無例外,都會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風雨橋。風雨橋大都建築在村前寨尾的交通要道上,風雨橋長短都有,寬度目測有四米左右。基本的建築結構都是以青石砌墩,用巨大的杉木連排作橋身,再建上橋廊,並在橋的兩頭和中間建有鼓樓式的閣樓,樓頂蓋上青瓦,橋身裡面的兩側都有木質長凳,可供行人遮風避雨和休息。在通道的尾寨村、半坡村以及坪坦鄉都可以看到整體結構雷同,但是細節上千差萬別的風雨橋,既是連線溪流兩岸的橋樑也是一道帶著侗族風味的亮麗風景線。位於湖南通道的坪坦回龍橋和皇都的普修橋是侗族地區兩座著名的風雨橋。
在湖南通道,除了特色的侗族建築風雨橋,還有非常吸引人的侗族文化,春節在每個侗族古寨都會有不同的祭薩活動,侗族同胞穿上傳統的服飾、吹起蘆笙,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侗族的合攏宴,家家戶戶集體參與制作,姑娘們唱起敬酒歌,和客人們一起用餐,途中可以隨意走動,看到想吃的飯菜都可以隨意品嚐,場景壯觀浩大,讓人驚歎。
-
3 # Jetaime7816785
感謝邀請。其實想知道是不是古時間留下來的去當地看一下就曉得了。關於風雨橋,風雨橋是貴州、廣西、湖南、湖北等地獨具特色的侗族建築,由橋、塔、亭組成,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樑之一,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而得名。 風雨橋又稱花橋,是侗族建築中最具特色的民間建築之一。 苗寨喜歡依山而立,侗寨則大多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因此,便出現了風雨橋。風雨橋與鼓樓一樣,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拔地而起。這種橋因橋上建有長廊式、可遮蔽風雨的橋屋而得名。
在當地,實地考察一下,看看有沒有所謂的鐵和鉚釘,如果沒有,應該是古時候的,如果有,要麼是現代修得要麼是現代翻新過,一般他都會有風雨橋的簡介,包括他的來歷,他的歷史,他的各種人文故事。
回覆列表
我們侗族有“三寶”:鼓樓、大歌和花橋(風雨橋)。
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貴州和湖南三省交界地區以及湖北恩施,大家到侗族地區旅行,常常會在侗族村寨周邊看到風雨橋,一般是架設在河上。
侗族風雨橋,被稱為世界上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樑之一。
侗族風雨橋主要用杉木建造,透過榫卯穿插接駁形成槓桿支撐,其由橋、塔、亭組成,橋面鋪木板,兩旁設欄杆、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簷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因其主要供行人過往躲避風雨,故名風雨橋。
著名的侗族風雨橋1.廣西三江縣程陽風雨橋。
程陽風雨橋建於1912年,至今已經100年。其橋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
2.貴州黎平縣地坪風雨橋
地坪風雨橋始建於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歷史上曾多次修葺,距今已經136年。其橫跨在南江河上,橋身長約70米,寬約4米,距水面高8米。
3.湖南通道縣普修風雨橋
普修風雨橋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後毀於洪水,清嘉慶八年(1813)重修,1984年復修,距今已經將近300多年。其橋全長57.7米,寬4.2米,等分成21廊間。
侗族風雨橋並非都是古橋侗族風雨橋雖然主要為木質結構,但其歷經數百年可以屹立不倒,甚至比鋼筋水泥建築更能長久。但現在侗族地區看到的風雨橋,並非都是古時候留存下來。現在,侗族地區更加註重本民族文化、建築的保護和傳承,興建了很多新的鼓樓、風雨橋等民族特色建築。這為豐富和傳承民族文化、民族藝術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