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任15315791562

    凡是做父母的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的,避免溺愛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孩子現在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足。所以就需要家長根據孩子的情況做出判斷。

    我感覺應該在這幾個方面來說。1.應該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必須由他自己完成,這個過程中,孩子做的好要進行表揚。做的不好需要分析原因,進行批評和鼓勵。2.孩子喜歡做的事情,要分析是不是有益,有益的可以支援,無益的要堅決制止。3.既要跟孩子交朋友又要獎罰分明。表揚的時候不吝嗇,罰的時候不心軟。有很多家長孩子犯錯也不批評不打不罵。這種情況只會使孩子越來越糟。將來進入社會也沒有一點抗壓能力。

  • 2 # 塞拉西音樂影片

    孩子是上帝賜給每一個媽媽的天使,所以媽媽總是想把自己全部的愛都給於孩子,可是有的時候過於的溺愛等於害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建議每一位媽媽不要以愛的名義折斷天使的翅膀。母雞帶孩子總是把孩子守護在翅膀下面,所以小雞不會飛翔。雄鷹帶孩子,等它羽翼豐滿,帶到懸崖峭壁邊上一腳踢下去,雄鷹就自動會展翅翱翔。所以建議每一位媽媽,要想養育一個有能力的孩子,從小就要給它立規矩,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要充分相信一個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

  • 3 # 語文閱讀理解提分公式

    那麼我們如何愛孩子,才能避免產生溺愛呢?

    1. 不要特殊待遇,不要給孩子特殊的待遇,好東西都給孩子留著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在家的的地位很高。現在很多孩子吃飯的時候,都是家長追著孩子餵飯。

    2. 不要過分注意孩子,很多父母都習慣以孩子為中心,都圍著孩子轉。對孩子過分注意,會讓孩子產生驕傲的心理。

    3. 不要輕易滿足孩子,也不要有求必應。對孩子的要求要慎重考慮,不能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總是害怕孩子哭鬧所以對孩子百依百順。這樣的孩子必然不懂珍惜,不會體貼他人,並且豪無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4. 不包辦代替,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做不好事情,都幫孩子做了,導致孩子三四歲還要父母餵飯,穿衣,五六歲還不會做簡單的家務。這樣的孩子不會勤勞善良,也缺少同情心。

    5. 不要過分保護孩子,孩子不是天生膽小,往往是家長擔憂,導致了孩子逐漸膽小。家長只要確保孩子安全和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就可以了,不必要過分擔憂。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像一張白紙,你孩子現在的樣子就是你造成的。

  • 4 # 知足常樂1284922

    管子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生之計,莫如樹人。如果是種莊稼,用一年的時間就有收穫,種一顆樹,十年也可成材,如果要想培養一個人,就要從他的一輩子去考慮。當今社會的孩子是每個家庭的掌上明珠,是萬般寵愛於一身的物件。當然,孩子都是從父母身上掉下來的肉,父母有權利去無比的疼愛他,可孩子卻不是父母的寵物,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也是一個人,也是社會上的一個獨立的個體,將來終究要離開父母獨自面對社會的。所以我們愛孩子就要為孩子的一輩子去考慮,去給與孩子大愛而不是日常嬌生慣養的溺愛。一顆樹需要忍庝剪掉無用的旁枝才能長得直長得高,一根小草只有長在沒有任何庇廕下的曠野獨自迎接曰曬雨淋風吹雨打才會變得粗壯,而孩子只有從小去掉他不好的壞習慣,引導他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然後放手讓他自已去品嚐這條路上的各種酸甜苦辣,去迎接這條路上的無數艱難險阻,才會成為有用之材。

  • 5 # 高老說教

    作為兩大孩子父親,再從教育學角度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更簡單易懂些。

    孩子作為父母愛的結晶,作為家族基因和生命傳遞的因子,父母及親友長輩都會注入很多的感情因素在其身上,產生溺愛也就難免了。

    究其原因無非是把孩子當成了私有財產來對待,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社會屬性:他要獨立成長,靠自己生存,進而為人類社會作出貢獻。因為出發點不一樣,愛的路徑和教育的方式就不同。

    大家可以仔細琢磨下,一件公用的東西和一家自己私有的物品,你會更愛惜哪個?私有寶貝,有點磕磕碰碰都會百倍心疼,公共物品有個損傷磕碰,恐怕沒幾個人會著急上心。放到孩子身上就是這樣。現在明白為何會有那麼多孩子會被親生父母,爺爺奶奶溺愛了吧

    怎麼避免?找到根源,對症下藥,就很簡單!

    首先,樹立社會化的教育觀。想要孩子成為偉人,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最次成為無害社會的人,各位父母必須明白,孩子是社會的一部分,他們必將主導社會,創造社會,你越強調孩子的社會屬性和社會任務,你的教育觀就越實用,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會更有益於社會,越有作為!看看偉人的父母從小叫孩子什麼?孫中山治病救人,革命救國,周總理,為國家崛起!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給孩子與其年齡適當的愛。襁褓中,溫暖安全。兒童要安全呵護,規則引導,習慣養成,少年要努力嘗試,不怕挫敗,朝氣向上心態意志等,總之,切忌越俎代庖,萬事無私奉獻!

    最後,父母家長們必須明白真愛和寵愛。真愛可以讓孩子接受風吹雨打,寵愛是天天躲在溫室天堂,你愛的越糊塗,孩子就長的越糊塗!

  • 6 # 派大星的陰間操作

    父母不能太疼愛子女,做錯了事情,該打就得打,還罵就得罵.儘量回來來教育。

    其實孩子也有自尊,不能以虐待的方式去打罵,這樣也會傷害孩子健康成長。

  • 7 # 凝霜老師

    要避免溺愛,首先家長得明白什麼是溺愛。

    尹建莉老師有個觀點我深表認同:溺愛不是指愛太多,而是指包辦一切!

    父母愛孩子,那是天性,不需要刻意隱藏。但是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要謹記:在你眼前的是一個獨立的人兒,他不是你的附屬品,他有自己探索世界的權利,你不能因為嫌麻煩,嫌他動作慢而事事代勞,這樣長期下去,就可能會養出一"巨嬰",這,就是我們堅決反對溺愛的原因。

    只是,因為怕"溺愛"孩子而採用特別嚴苛的教育方式,從不流露出對孩子的愛,這對孩子來說也是很殘忍的。孩子通常都會很敏感,如果父母不把自己的愛表露出來,無論外人如何強調:你爸媽是愛你的,他都不會相信。與其讓孩子費心猜測,不如大方表示你的愛。

    總之,孩子是寵不壞的,寵孩子能幫他塑造健全的心理。寵而不包辦,愛而不放任,讓孩子成長為有愛的獨立社會人。

  • 8 # 美女圖片天天更新

    世上沒有誰不愛自己的孩子,但過分的寵愛就變成了溺愛了。這樣就會使的孩子沒有了原則,想幹嘛就幹嘛,想要什麼就一定要得到,沒有了底線。我們在愛孩子的同時需要給於一定的界限,讓他知道什麼事能做,什麼是不能做,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給他樹立正確的三觀,這樣才能使孩子健康的成長。

  • 9 # 企鵝爸爸

    說到溺愛,我就想到前幾天的新聞:31歲男子用假駕照被罰款,行政拘留15天。他的父母一路陪著他接受調查,得到處罰結果後,男子父母情緒激動地斥責交警:“你們太過分了,他還是個孩子!才31歲!

    而當我們作為看客,笑話別人的時候,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一類人呢?

    我們是否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還在依賴父母的保護和支援?

    我們是否面對漸漸長大的孩子,還沒學會放手,什麼都想包攬和維護?

    列寧曾說:年輕人犯了錯,上帝都會原諒的。

    實際情況是,這個上帝只是你的父母。一個人無論多大了,在父母眼裡永遠是孩子,但你也只是父母的孩子,不是社會的孩子。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人會永遠拿你當小孩子。

    說到溺愛,我想到了家鄉的一個鄰居,男,今年29歲了,初中畢業以來的十幾年,一直在家裡啃老,從沒工作過一天。

    不可思議的是,他爸爸是小學老師。每當別人勸他要讓孩子走出去,他都會說:“我有工資,我不花錢,夠他用的,我退休了還有退休金呢!”

    別人繼續說的話,他就會瞪大眼睛:“我就這一個獨生子,三代單傳的獨生子!讓他出去做什麼?他又沒做過,怎麼適應?要是有個三長兩短你負責?”

    久而久之,大家也就背地裡把他當成茶餘飯後的笑料,再也沒人去提建議了。

    他對家門以外的世界幾乎一無所知,每到了過年的時候,年輕人紛紛返鄉,說著自己的經歷,他會一臉茫然,對著手機低著頭。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

    但我們怎麼做到保持愛的分寸,不把孩子慣成廢物呢?

    溺愛孩子的危害

    美國的親子家教書《反溺愛》提到,被寵壞的孩子主要有四個特徵:很少分擔家務或其他責任;沒什麼作息和行為規範;父母或他人給與過多的幫助;擁有很多個人物品。

    那麼,溺愛孩子究竟會有哪些危害呢?

    ① 溺愛會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驕橫乖張

    長期被父母過度溺愛的孩子,習慣了特殊待遇,不知道將心比心為他人考慮。他們的要求總會被無限滿足,只要一哭一鬧,父母就會妥協,這樣下去孩子的無理要求會越來越多,只要父母稍有不順從,他們會騎在父母頭上去。出門在外,他們也不會寬容忍讓,和別的孩子相處,會蠻橫霸道,惹人討厭,人際關係一塌糊塗。

    ② 溺愛會讓孩子懶散無紀律

    被父母溺愛的孩子,在家裡什麼都有人代辦,什麼事也不想做,會日益變得懶散,沒有時間和紀律觀念,更談不上團結協作了。偶爾做一點事,也會做不好,丟三拉四,手忙腳亂。這樣久而久之,別人更不願意讓他們做事,他們自己也會更加逃避做事。

    有的父母過度溺愛孩子,對於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和不禮貌行為不去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禮貌,目無尊長,口無遮攔,最基本的禮節都不懂,去哪裡都是討人嫌的熊孩子。

    ④ 溺愛會讓孩子變得懦弱,不能經受困難

    被父母過度寵愛的孩子,從不知道什麼是困難,一切有父母去解決,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手足無措,變得懦弱膽小。他們受不了一點點委屈,遇到批評和挫折,常常情緒失控,或者悲觀厭世。

    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怎麼做到愛而不溺呢?

    六條建議

    ① 不給孩子特殊待遇

    正月,我們去親戚家拜年。吃飯的時候,他家剛上小學的女兒把一盤子豬耳朵拿到自己面前,不許任何人吃。我就逗她說:“給我吃一口吧,我最喜歡吃豬耳朵了!”小女孩趕緊雙手護住自己的盤子,大喊媽媽。

    她的媽媽立馬從廚房跑出來,帶著歉疚的笑:“這孩子是這樣,她喜歡的菜別人不能吃的,你別介意!”

    這種情況很常見,很多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會把孩子的地位捧得最高,好吃的孩子可以獨享,任何事上一家人以孩子優先,這樣孩子自然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不溺愛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不給孩子這種特殊感,讓他覺得自己只是家庭裡普通的一員。

    好吃的東西是大家共享的,不可以吃獨食。

    大家都沒有昂貴的生日禮物,那孩子過生日也只需簡單慶祝一下。

    定下的家庭規則,孩子也必須要遵守。比如最晚睡的關客廳的燈,最後一個吃完飯去洗碗,誰也不搞特殊化,這樣孩子就知道自己和其他人是平等的。

    ② 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

    每天上下班路上,總會碰到接送小朋友的爺爺奶奶,他們白髮蒼蒼,還要揹著孩子的揹包,而孩子什麼都不用拿,也絲毫意識不到這有什麼不妥。

    回到家的孩子,更是很少會想到媽媽也是上班一天,回來還要做飯洗衣服拖地,會有多辛苦。

    不懂感恩的孩子,又怎麼會懂得回報呢?

    比爾·蓋茨作為世界首富,從來不給孩子零用錢,任何一點錢都要靠孩子自己去掙,他的孩子也最終成為受人尊敬的人。

    香港富豪李嘉誠,深知“千金難買幼時艱”的道理,從小就有意讓孩子們遠離富貴,自食其力,他的孩子個個事業有成。

    真正的富養,從來都不是給孩子提供過於優厚的物質條件,而是精神上的富養

    過於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孩子只會過早學會攀比和虛榮。特別是一些家境並不樂觀的父母,自己勒緊褲腰帶也要讓孩子得到最好的。這樣養尊處優的孩子怎麼會知道賺錢的辛苦,又怎麼會知道充滿感激?

    從小向孩子灌輸感恩的心態,讓孩子知道一切來之不易,需要珍惜,是家教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很多家長在孩子四五歲的時候,還追在屁股後面餵飯;幼兒園大班了,還沒讓孩子學著自己穿衣服;上小學、初中的孩子還不會做比如掃地這樣最簡單的家務;孩子的行李,從來是媽媽準備和收拾,換下來的衣服包括內褲和襪子,也都是媽媽去洗。

    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

    在當今這樣一個快節奏高效率、日新月異的時代,沒有父母可以包辦孩子的一生,要想孩子過得好,就要讓他們學會自立自強,儘早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老鷹在小鷹長大後,會想方設法把它趕出家門,讓它學會飛翔和覓食。學會獨立是萬物生存的法則,人類也不例外。

    被剝奪了獨立性的孩子,會對自己越來越不自信,慢慢的失去很多方面的能力。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少一些擔憂,多一些鼓勵,孩子就不會變得怯懦。

    ④ 不當面袒護孩子

    帶孩子出去玩的父母經常會碰到孩子之間發生爭執的情況,可總有那麼一些家長一味地袒護自己的孩子,惹人惱火。

    和爺爺奶奶一起住的孩子更是有一把保護傘,每當孩子做錯了事受到懲罰,爺爺奶奶總會站出來替孩子說好話求情。

    孩子犯小錯是最正常不過的事,重要的是改過不再犯同樣的錯,而不是幫他蓋住,說他並沒有錯。做家長的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家裡至少要有一個讓孩子信服的人,該嚴厲的時候一定要嚴厲。

    中國有一句古語:“慣子如殺子”。

    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也曾經指出:“溺愛本身是一種偉大的情感,但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作為父母,不嬌慣孩子,才是真正的愛。

    ⑤ 培養孩子的挫折意識

    每次看新聞,中小學生被老師批評就跳樓、被父母責備了離家出走、遇到挫折失意衝動釀成大禍……總是很痛心。

    從小讓孩子受些挫折,可以養成孩子更強大的內心。

    比如帶孩子參加一些小比賽,全力以赴贏取勝利。但遇到失敗的時候,也應該慶幸有這樣的鍛鍊機會,家長應該鼓勵孩子愈挫愈勇,不必把失敗放在心上。

    再比如孩子心情沮喪、被批評或者受到排擠,父母都應該和孩子坐下來好好談談心,幫助孩子化解心結,教育孩子做一個心胸開的人。

    在一次次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孩子會越來越堅韌不拔,有了這樣的品質,孩子將來才不會輕易被壓垮。

    ⑥ 嚴格要求孩子規律生活

    孩子平時學習任務繁重,很多家長會很心疼,所以放學和放假後,孩子的生活就會隨心所欲。週末可以睡到十二點直接吃午飯,寒暑假可以晝夜顛倒,學習之外的任何事孩子可以不聞不問……

    其實,穩定的、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孩子在家的時候,在確保休息時間充足的情況下,給孩子制定合理的規劃,學習時間、遊玩時間、睡覺時間都應該安排好。

    另外,可以多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來,一家人一起勞動的氣氛是很愉悅的,這樣可以避免孩子覺得在家裡無聊,精力沒地方發洩,也可以讓娃愛上做家務,不做嬌生慣養的熊孩子。

    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在他的作品《為何家會傷人》裡寫道:溺愛是一種懶惰的、不負責任的愛。與溺愛相對應的是真愛,真愛是尊重孩子獨立的愛,真愛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滿足他不同的成長需要。真愛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並樂於看到孩子的自我獨立和自我成長。

    溺愛會害了孩子一生,我們每一個家長,都要剋制住那份過剩的愛心,多做一些理智的規劃,讓孩子將來在任何沒有我們的時候,都能活得很精彩很瀟灑!

  • 10 # 謎婷幼教小課堂

    如何愛孩子,才能避免 溺愛呢?以下行之有效的懲戒手段,你必須要知道

    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一旦形成,將會成為一種頑固習慣,進而影響他看待世界的視角,以及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如果他在童年時期形成的錯誤看法沒有得到矯正,那麼他長大後的行為模式將很難改變,所以對兒童的教育應該及早進行。

    ——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

    而如何用行之有效的懲戒手段,來調整孩子錯誤的行為模式呢?需要做到以下三大點:

    一、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意味著讓孩子體驗事情的自然後果,讓孩子做自己行為的主人。方法包括:

    ● 1.自然後果

    利用自然結果讓孩子體驗自己行為的後果,我們就給孩子提供了一個真實和誠實的學習機會。——《孩子:挑戰》

    所謂自然後果,就是你允許孩子去面對的結果。

    讓孩子體驗自己行為的後果,併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才會管理好自己的行為。

    比如說:

    孩子發脾氣時,故意把杯子裡的水倒灑了。在疏導完孩子的情緒後,我們需要帶著孩子,一起完成清理積水的工作。

    讓孩子為自己灑水的行為負責,這樣他才會知道——生氣時不能灑水,灑水後要自己清理。

    聰明的父母會讓孩子經歷“安全的苦難”,就是讓孩子承受適合他年齡的後果。

    ——《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限》

    ● 2.二選一

    可以給孩子在規則內提供可選擇的機會,會讓孩子認為,我也有話語權,我也可以自己做決定。

    比如說:

    孩子在家裡面玩投籃的遊戲,但這有可能會打碎家裡的物品,違反了家裡的規則。

    可以攔下孩子並對孩子說:我們的規則是,在家不能玩投籃的遊戲,請問你選擇到公園投籃,還是玩其他的玩具,比如樂高?

    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

    a.我可以用合適的方式,來完成此刻我正在進行的活動。(到公園投籃)

    b.我也可以選擇玩其他的玩具。(家裡的規則,大家一起遵守。)

    ● 3.放手讓孩子嘗試

    放手讓孩子嘗試,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事情。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代替孩子完成孩子的事情,實際上是在滿足我們成人的價值感,透過孩子的“無能”襯托成人的“價值”。

    比如說:

    幼兒園裡,經常遇到孩子說:我還小,我不會做。更換衣服時說:我還小,我不會脫。剪紙時說:我還小,我不會剪。

    這會剝奪孩子無限的可能性——孩子以自己“小”自居,他就會拒絕成長,而經常說:我不會做,則會讓孩子拒絕嘗試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會讓孩子不斷內化,“我很無能”這個標籤。

    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而當我們嘗試放手讓孩子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時,可以嘗試把每一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比如說:

    引導孩子自己脫衣服時,可以說:請把衣服往上拉,先抽出一個手,那抽出另外一個手,然後是頭,你看,你能自己脫衣服啦。

    引導孩子每一步該怎麼做,孩子才更願意去做這件事情。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你絕不能替他做。一個“事事依賴”的孩子,往往也是一個性格專橫的孩子,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他就會成為沒有責任心的人。

    ——《育兒術入門》

    二、成為家庭中的一員

    ● 1.掌控環境。

    我們無法控制孩子的行為,但我們可以控制孩子周圍的環境,也就是我們的家。讓孩子成為家庭中的一員,從準備環境開始。

    我們可以透過兩種方式來控制家庭環境:

    a.透過更改家的佈局來讓孩子能自由的活動。

    傢俱的高度以孩子的高度為主,方便孩子能自主使用家裡的裝置,比如說:兒童書櫃,玩具箱(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調整衣櫃的高度(讓孩子能自主整理衣服)等。

    b.透過設定某些障礙,來限制孩子接觸可能引起哭鬧的物品。

    如果孩子一直都想要某樣物品,而我們又不想給的話,那就需要藏起來了。否則會引起孩子哭鬧的情緒。

    ● 2.培訓時間。

    我們需要花點時間,來教導孩子如何做家務。可以設定某個專門的培訓時間,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這能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責任感和獨立意識。我們也能省心不少。

    ● 3.做家務。

    允許孩子幫忙做家務,選擇一項與孩子的年齡相匹配的任務,然後制定一個計劃,讓孩子承擔家務的責任,成為家庭成員中的一員。

    需要注意的是,切忌用金錢來換取孩子的勞動成果。當孩子做完本該自己完成的任務,就能得到一定數額的金錢,長此以往,孩子會逐漸認為,做家務不是我的責任,而是有附加條件的——想讓我做家務,必須付錢。這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 4.家庭會議。

    當孩子滿4歲後,可以考慮設定某個專門的時間,一起召開家庭會議。

    會議內容可以是制定或調整家裡的規則,家庭成員的家務分配,情緒調整方案,或是近期出遊計劃等。

    這樣的方式能鍛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增強孩子的責任感。

    總之,孩子善於做決定的能力,是從練習做決定中學會的,而不是從聽話中學會的,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承擔起創造更美好的世界的責任,那我們首先應該賦予他們責任。

    ——奧菲·康恩《“小皇帝”的神話》

    三、設立界限

    ● 1.身心靈時間

    在設立界限之前,我們首先要保證與孩子的身心靈時間。

    這與書籍《愛的五種語言》中“精心的時刻”本質一樣。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黃維仁博士曾說:只有我們學會理解對方愛的語言,我們才能智慧的往對方的情感賬戶裡存款,對方才會有“被愛”的感受。

    查普曼博士發現,人們基本上有五種愛的語言 :肯定的言辭,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

    而“精心的時刻”指的是:兩人同心一起做些什麼,並且並且給予對方全部的注意力,所參與的那項活動其實也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花時間關注對方的情感,而活動只是創造那種同在一起的感覺的載體。

    也就是說,父母安排一段只屬於自己與孩子之間的單獨相處時間,全身心的投入與孩子的活動中,做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同時保證這個時間段不受任何外界干擾。

    這樣的方式能增強孩子的歸屬感和地位感,而也只有我們能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專注的陪伴和關注以後,拒絕孩子無理要求時,才更有底氣。

    ● 2.避免過度關注

    孩子從小就必須能夠尊重父母、手足,朋友的界限。

    原因在於:

    學習尊重界限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為自己負責;

    注意別人的界限,可以幫助孩子去愛別人。

    ——《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限》

    孩子有時候會尋求大人的過度關注。

    比如說孩子在公園裡玩盪鞦韆玩得好好的,當看到媽媽跟別人聊天時,馬上走到媽媽跟前,一會說要喝水,一會說要擦汗,一會說要回家,就是要不斷打擾媽媽跟朋友的聊天。

    這時候與孩子設立界限頗為重要。孩子需要學會接納別人的拒絕,學會獨自玩耍。如果想要父母全身心的陪伴,可以選擇在身心靈的時間來完成,但此刻父母需要獨立的空間與朋友交談,避免給予孩子過多關注。

    總結

    由於父母溺愛的教養方式,無法持續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這讓孩子把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產生唯我獨尊的心理。

    而《正面管教魔法書》從孩子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的心理出發,分析孩子被寵壞的原因,並從中得出32條簡單有效的正面管教方法,能很好地引導孩子的自私心理。

    在孩子的自私心理慢慢消失的同時,他也將理所當然的獲得生命所能給予他的最美好的事物,即有機會成為最好的自己。

    ——《正面管教魔法書》

    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透過正面管教的方式,持續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引導孩子成為他自己。

    一點願景

    你還有哪些育兒困惑呢?

    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願每個孩子都擁有五彩繽紛的童年,

    願每個生命都能被愛所照亮。

    參考書籍:

    《正面管教魔法書》;艾米·麥克瑞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婦咳嗽漏尿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