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直奮鬥的小強
-
2 # 吾乃長樂君
宋高宗趙構盛年主動禪位,原因有三。
1.宋高宗傳位趙眘,除了順應多數士大夫的願望,贏取歸還太祖裔孫帝位的美名,還有難以啟齒的目的。
“靖康之難”,除宋高宗僥倖漏網外,徽、欽二帝的近支宗室全部被金人擄掠到北地,終生未能歸國。宋高宗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致使“諸王、后妃”慘死異國他鄉。其選擇盛年禪位,然後作為太上皇帝在幕後繼續維護對金妥協投降路線,不僅可以維護自己死後的聲譽,還可以阻止宋太宗裔孫登上皇位。
2.談到宋高宗盛年主動禪位,還有一個因素往往被人們忽視,即宋高宗的一貫貪生怕死。
南宋建立後,面對金人多次寇掠,談金色變的宋高宗從南京跑到杭州,從陸地跑到海上,特別是完顏亮南侵,差點又讓他浮海遠遁。一次次的逃生經歷,使宋高宗認識到,皇帝雖然顯赫,但同時也是金人追擊的靶子,一旦遇有危難,以皇帝的身份逃竄很扎眼,也很不方便;如果當了太上皇帝,關注度會大大降低,逃命要容易的多,也安全的多。
3.也與宋金議和失敗和全國抗金形勢有關。
當年,宋高宗為了促成議和,為了偏安一隅,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了抗金英雄岳飛,致使親者痛,仇者快,也造成了日後南宋對金戰爭的被動局面。而趙眘即位後,同年便為岳飛昭雪。這種涉及宋高宗聲譽的政治敏感事件,如果不是得到了宋高宗默許,一向以孝著稱的趙眘是無論如何也不敢造次的,說明宋高宗在位時早已有心為岳飛平反,但又放不下皇帝說一不二的架子,索性及早禪位,讓急需人氣、急需威望、急需朝野支援的趙眘當這個好人吧。
-
3 # 牧漁子
1162年,宋高宗趙構選擇退位,並不是他不想做這個皇帝了,而是當時的政治形勢所決定的。太子趙昚繼位之後,實際的大權仍然掌握在太上皇趙構的手裡,而且這個太上皇一坐就坐了25年。一、作為主和派的代表,皇帝趙構誤判了宋金關係的結局,引起了文臣武將的極度不滿。
當年,趙構頂著主戰派的壓力,和金人簽訂了一紙協議,同時還找藉口,殺了主戰派的代表人物岳飛。連靖康之恥這樣的惡氣,他都嚥下了肚子,甚至揹著一個不忠不孝之名,才過幾天安生的日子,坐穩了這個皇帝位。但到了1161年,金人撕毀了19年前簽訂的紹興和議,南下大舉進攻南宋。這也宣告了主和派的政治主張徹底破產,恰逢主和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秦檜已經掛了,趙構遭遇臣子對他的非議,每日如坐針氈。
有些人可能會問,宋高宗趙構是皇帝,難道一些臣子對他不滿就能導致退位嗎?其實這以宋朝的治國方式和文德理念是分不開的。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個依靠“職業經理人”治國的朝代,而不是依靠皇帝的個人能力。宋朝皇帝一直暢導以仁政治國,所以歷來比較尊重內閣的意見。皇帝誤判了形勢,王師不能北定中原,抗金功臣又慘遭殺害,金人猖獗,戰事又起。宋高宗趙構所面臨的這種壓力讓他已到了承受的極限。
二、退位是宋高宗趙構對宋金關係發展沒有足夠自信的表現。也許是當年靖康事變留下的陰影太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宋金之間的戰爭好似一部趙構逃亡史。當年他從應天逃到汴梁,從汴梁逃到建康,從建康逃往臨安,從臨安逃往明州,從明州逃往定海,在定海海上漂泊了幾個月,又逃往溫州,完全可以寫一部《趙構漂流記》了。
如果不是眾臣三番五次要求他回到臨安,他會不會最後逃到泉州都有可能。所以在宋高宗趙構的心裡,他本來就認為金軍是沒有辦法打敗的,故而才一味求和。好不容易簽訂了紹興和議,但金人背信棄義之後,幾乎快要摧毀趙構最後那點兒信念。55歲的趙構宣佈退位,一方面顯示的是他的畏懼心理,另一個方面也展示了他的鴕鳥心態。
三、趙構的提前退位,也有為皇位順利交接著想的因素太子趙昚是趙構的養子,並非親生兒子。正是因為金人擄去了幾乎所有的皇族人員,不會生育的趙構只好從宋太祖趙匡胤一脈子孫中挑選。靖康事變之後,在宋朝是皇族力量最薄弱的時候。如果不是北宋初年建立的那一套軍政分離政治體制,恐怕這天下早就不姓趙了。雖然立了太子,周邊連個姓趙的皇族成員都沒有,如何讓太子能夠順利繼承大統,趙構不可能不想這個問題。趁這個時間提前退位,把太子扶上馬送一程,實際的大權還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讓新皇帝逐步借太上皇之名義,為被冤殺的主戰武將岳飛等人開啟平反之路,激勵宋軍將士奮勇殺敵。
趙構共坐了25年太上皇,並不是金人只抓皇帝不抓太上皇,宋徽宗趙佶也沒有逃脫被俘的命運吧。主要原因仍然是金人撕毀協議,大舉南侵,導致了投降主義的徹底破產,致使趙構威信掃地,倍受打擊,再加上趙構生性懦弱,不敢面對現實,最終選擇了退位。
-
4 # VIP一縷清風
1127年,年僅20歲的趙構,在歸德府登基,並建立了南宋政權。雖說我們在史書裡描述的十分簡潔,但事實上緊跟著這幾年中原地區的大亂,各地的土豪也是肆意的割據戰亂。雖說趙構樹立起了正統的大旗,但從一開始還是非常的軟弱,還曾經常常被金兵以及其他的敵人追殺,一直都過得十分悽慘的生活。
一直到了1131年,趙構也才在杭州建立了偏安政府,政府也漸漸的趨於穩定。
趙構吃的苦頭不需要我們多說,自己的子女早早的就便夭折,還有的被擄。對於趙構來說,更加悽慘的是,趙構曾在被金兵追殺南逃時,被嚇得造成了男性功能障礙,這其實是極其不人道,也是極其悲慘的。雖說自從當了皇帝以後,身邊的江南美人老婆也是一抓一大把,但也對於他而言全部都只是擺設,也便不可能有什麼兒女,後來也只能是收養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為自己的繼承人。
還有就是,趙構的親生母親也同樣被進人俘虜到了北方,被賜給了蓋天大王完顏宗賢,後來趙構即位後,完顏宗賢還自樂到:原來我也是皇帝的乾爹。
大家應該都知道岳飛被殺害的故事,我在這裡就不細細給大家講解了。
在殺死岳飛後,對於臣民們來說也算是替他們除害了,但眾臣並沒有因此停止對他的謾罵與指責,趙構也就這樣一輩子活在了質疑與謾罵中。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在退位後只要身體允許,還會經常攬政,但趙構沒有,他卻很少干預朝政,也算是真正的“退休”了。
-
5 # 江左吏
紹興三十一年,金完顏亮撕毀和約,大舉南下,於採石磯被虞允文擊敗。三十二年,宋高宗退位。應該可以合理推測,高宗退位和完顏亮的南下有很大關係。他一直以來的主和被金國無情打臉,所以他說“倦勤”或許也是大實話。
回顧高宗一生,可謂坎坷至極。少年時,他是母親不受寵愛,在幾十個皇子中排行一般的老九,才情和膂力過人卻得不到父皇賞識,而後靖康之難發,又被當人質送去敵營。因禍得福,作為碩果僅存的皇子繼承大位。但又緊接著開始逃亡之旅,從商丘到建康,再到杭州,再到明州,又到海上。年紀輕輕,相繼失去了父母,兄弟,妻子,兒子。作為一個人,他承受了太多太多。好不容易收拾了破碎山河,重振朝綱,壓住了群臣,護住了宋室江山。到了此時,確實可以說是心累。
很多人說高宗膽小怯戰。但我想它並非生來如此的,他也曾豪情萬丈,勉勵張浚(文官張浚,不是害岳飛的那個)積極北伐,要與他在開封城共度元宵佳節。可是結果卻令他大失所望,幾萬人死於非命。
很多人說他是皇帝,可以為所欲為,千千萬萬人保護他,他不應該害怕。事實上呢,高宗是真正的孤家寡人,父兄被俘,底下一群人擁戴他做皇帝,但這群人卻是各有各的私心,他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一個普通皇子,有什麼能力控馭群臣。他在腥風血雨中學習政治,認清現實,最終成長為一個真正帝王。身邊人不一定就比金人安全,到處都是利益勾連,先有苗劉兵變,後有淮西兵變。什麼北伐,恢復中原,跟當年的收復幽雲一樣,只是口號。世道艱難,要做成一件事,往往比你想象的要難很多,更何況是這樣一件大事。在眼前,沒有什麼比活著很重要,高宗歷經千辛萬苦,不僅活了下來,還守住了祖宗的半壁江山,建立了一個穩固的政治實體。
高宗幾十年的閱歷告訴他,當初,川陝戰場慘敗,東線戰場一路南逃,使他印象深刻。前靠吳階,後靠韓嶽,才穩定住局面。宋孝宗評點中興十三處戰功,也多是自衛反擊戰。所以說,高宗心中,宋軍北伐必勝是打問號的,岳飛雖然死的冤,但在高宗看來,並非岳飛不死,就真的能打到黃龍府,
攘外必先安內,北宋瓦解之際,歷經幾次慘敗和兵變後,在高宗眼中,第一任務一定是穩定南方半壁,打勞政治根基,而非徒勞的北伐。正是在高宗的努力下,南方逐漸太平,經濟得到發展,並且南宋活得比金長,扛住了蒙元半個世紀的進攻。
回到紹興三十二年,是是非非,戰戰和和,紛紛擾擾,高宗確實倦了。一生無子的他,無愧於江南百姓,也無愧於列祖列宗(畢竟北宋不是亡在他手)。退休後,高宗依舊掌握著大權,他要繼續看護好他一輩子的努力成果,孝宗也確實很孝順,足可以令高宗寬心。高宗回首一生,只要這江山還在,一切苦難、罪名都儘可擔下,一切的付出、受傷亦都值得。
-
6 # 春暖花開003
這應該是個心理學問題。
我這個後人,姑且分析一些趙構同學的心理吧。
趙構為啥退位,我覺得三個原因吧。
第一。趙構不是一個有宏才大略的人。
做皇帝,偏安一偶,丟人啊。
做南宋皇帝這個位置,就要天天考慮與金國的關係。打不過人家,處處被壓制,憋屈啊。
這皇帝越做越無趣,不做算了。
第二,趙構不是一個貪財好色的人。
趙構是個陽痿,兒子還是過繼的。
我們說男人辛辛苦苦為了啥,不貪財好色,又沒後代,沒動力啊。
做皇帝都不知道圖啥,還是不做算了。
第三,老了。
做了幾十年憋屈皇帝,沒孩子,還不貪財好色。年輕的時候,為了家國情懷,做著憋屈的皇帝,還挺得住。
老了,身體和精力都不行了。
乾脆就不幹了。
趙構退位,今天的說法,算是一個佛系的做法吧。
-
7 # 沔陽舟
中國歷史上,南宋是漢人政權中最弱小的朝代。從太宗弒兄奪權,長房匡胤一門幾乎被趕盡殺絕。後來徽欽二帝及後宮三千餘人被虜,到嶽帥毒死風波亭,都是趙構貪戀權勢之故。這一點,明代文豪文徵明有一首著名的《滿江紅》題在棲霞嶺嶽王墓前:…………“豈不惜,中原蹙。豈不念,徽欽辱。但徽欽即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度錯,當時自怕中原復。彼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據史料載,父兄遺骨至死也沒回故土。再:趙構一生無兒無女,立儲選了長門太祖之後。太宗一門由此而絕。再者當時國內為嶽帥平反呼聲很高。因此,選擇主動退位是其必然的選擇。(個人愚見,水評所限!不喜勿噴。歡迎批評指正)!
-
8 # 七月流火140400643
這一段時間發現趙構挺火的。這本身就有點奇怪。歷史人物,特別是當過皇帝的引起人們關注的,大抵有兩類:一是聖主明君,開疆拓土,造福於民,流芳千古者;二是暴君庸主,殘害百姓,遺臭萬年者。按說趙構是那一方都算不上的,聖主明君,自然會他掛不上鉤,殘害百姓,他也說不上。南宋的國土淪喪,其責在他父兄,而不在他,他頂多可算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庸主。
他的屢屢備提及,大概是與歷史虛無主義者極力為秦檜翻案,否定岳飛有關係。前幾天還看到一個問題,問宋朝那個皇帝最偉大,居然就有答主言之鑿鑿的給出了宋高宗的答案。理由無非幾個,一是南宋經濟發達,二是和好愛平。以此證明趙構是英明聖主。宋朝最偉大的皇帝。這種睜著眼睛說瞎話的論證方式,大概是歷史虛無主義者很常用的手法。南宋經濟發達,是歷史發展的自然結果,不是因趙構的某一項政治造成的。也就是說,那個時間無論誰當皇帝,經濟都是那樣。二是和平,不敢與敵人做殊死的鬥爭,只會花錢買和平的君主能稱為聖主嗎?真是可笑。
趙構為什麼退位?我覺得事情沒有多麼複雜,正如有位答主所說的一樣,宋高宗是向他父親宋徽宗趙佶學習。趙佶不就是在金人打過來的時候,自己摞挑子不幹了,把責任推給自己的兒子欽宗趙桓了嗎?趙構的禪位,雖然與徽宗稍有不同,大體也差不了多少。
因為趙構的禪位,把他看成聖主的。他們的心中大概覺得,當皇帝是天天吃餃子享福的差事,殊不知,衰世的皇帝,大概也不是什麼好事情。當皇帝還是很辛苦的。
如果趙構是個普通人,他應該可以算是一個文武全才的人。《宋史》說他,資性朗悟,博學強記。讀書日至千餘言,挽弓至一石五斗。文的方面,他應該可以列入優秀書法家之列。武的方面,我查了一下,《金史》在選拔弓弩手的時候,要求能拉弓一石五斗。以此看來,以趙構的水平,可以達到現在優秀士兵的標準。但一個君王的標準和一個書法家或者普通士兵的標準,顯然是不可能一樣的。
《宋史高宗本紀》最後的評贊中,把趙構和歷史上另外的五個所謂的中興之主做了個對比。中國歷史上,共有六位“中興之主”。一是夏朝的少康,二是周宣王,三是漢光武,四是晉元帝,五是唐肅宗,第六就是宋高宗了。《宋史》把宋高宗和晉元帝放在一起,認為趙構和司馬睿一樣,都是偏安一隅,算不得真正的中興,與其它四位不能相提並論。
趙構十九歲的時候,因靖康之變,當上了皇帝。到紹興三十二年禪位給孝宗的時候,他已經幹了三十六年,年齡也只有五十六歲,與他自己八十一歲的壽命相比,這個時候,應該還是很年輕的,對於政治人物來說,也正是皇金年紀。可是,趙構在這個時候把位子讓了出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當皇帝很累,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舒服。
趙構從當皇帝開始,就處在顛羈流離的戰爭之中。如果他真的具有趙匡胤那樣的武將風範,或者這正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但趙構和他爹一樣,本質上就是一個文人。沒有遠大的志向,和堅強的毅力。所以,皇帝當的很累,外有強敵,內有權臣,大概皇帝當的也沒有太大意思。
趙構的書法《付岳飛》
趙構任用秦檜,在秦檜的主持之下,議和是達成了。看似達到了和平的目的,但是,祈求來的和平,永遠是不可靠的。看看《宋史高宗本紀》,很容易看出來。議和達成之後,大規模的舉國交戰沒有了,但小規模的邊境戰事,常常發生。在趙構禪位的紹興三十二年閨二月,金兵攻破河州,全城被屠。沒多久,金人又犯虢州。南宋這邊,守將在不斷的防禦交戰中。四月份,金人圍海州。這個月,南宋派洪邁出使金國。《宋史》說,“報聘書用敵國禮”。這幾個字,說明,在文化上具有正統性的南宋,在政治上承認自己是金國的附庸。大宋朝的皇帝雖然還有皇帝的稱號,但已經是“兒皇帝”了。當著這樣的皇帝,趙構的心裡,會很舒服嗎?
強敵在外,權臣在內。秦檜就是權臣,所謂的權臣,就是說明他們的權力大過皇帝,為什麼能大過皇帝,因為他們和金國有著良好的個人關係。說白了,就是國家被外敵威脅的時候,漢奸的權力大。
《宋史孝宗本紀》載,紹興二十四年,衢州發生強盜,秦檜沒有沒有告訴趙構,直接派殿前司的將官辛立帶兵去衢州平叛。宋孝宗知道這事之後,報告了趙構,趙構聽了大驚。私自調動兵力,是可以等同於謀反的。第二天,秦檜入朝的時候,趙構問起此事,秦檜說,這點小事,不值得和皇上說,等把強盜滅了,再說也不遲。
秦檜病重快死的時候,他的家人們隱瞞了訊息,準備以秦檜的兒子秦嬉代相。這事也是孝宗向趙構彙報的,讓秦家的陰謀沒有得逞。
從這些事情上,都能看出來,亂世皇帝並不是一個好差事。國家大事,日理萬機是毫不誇張的。所以,高宗累了,乾脆把皇位讓給養子幹。
把皇位讓出去,自己當太上皇,並不是趙構的獨創,南北宋之際,從宋徽宗開始,有四代皇帝都不願幹,把位置讓給兒子。情況大都相似。權力雖然好,但太累了,不如當個文人舒服。
徽宗把位子讓給了兒子欽宗。徽欽二帝對俘後,高宗繼位,幹了36年之後,在56歲的時候,把位子傳給一養子孝宗,自己當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后,81歲去世。孝宗幹了27年之後,把位子傳給了兒子光宗,自己當了5年太上皇去世。
光宗幹了五年,在他的父親太上皇去世後,自己也被迫禪位給兒子光宗,自己也做了太上皇。六年後去世。
總之,當皇帝也未必就如想像的那般美好。幹累了,不想幹了,也很正常。
-
9 # 唐風宋月
職權這種東西有質無形卻最具魔力,古往今來沒有人不喜愛。倘若是富有四海的九五至尊之位,更須時刻提防他人覬覦,在不受外力逼迫和健康狀況允許的情況下,不會有人輕易放手的。上古傳說中的堯舜禹間的傳位,也是發生在堯舜逝後,更不用講曹丕、司馬炎、楊堅這類的鬧劇了。
然而,歷史長河中還真有例外——宋高宗趙構在他56歲時,主動將帝位讓給了宗室之子趙昚(史稱孝宗)。趙構是被釘在恥辱柱上的人物,專制獨裁,為一己之私自毀長城殺害岳飛而罵名千載,這樣的人居然會做出“禪讓”的事情來,這個反差實在是太大了,實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趙構選擇的接班人趙昚原本是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秦王趙德芳之後、左文林郎子偁之子趙伯琮。從紹興二年(1132)六歲時選入宮中直至紹興三十二年趙構退位,趙昚整整做了三十年的備胎。
宋高宗將帝位傳給趙昚對外宣稱是因“老且病”。北宋諸帝平均壽命不足五十,命最長的宋太宗也僅壽至58。趙構稱“老”勉強可以成立,但稱“病”則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趙構退居二線的時候牙好、胃口好、身體倍棒、吃嘛嘛香,成為太上皇后,一直活到八十一歲這才壽終正寢。
趙構究竟患了什麼病,才會心甘情願的將皇位讓給八竿子能打到的趙昚呢?
細究起來,無非心病在作祟,趙構患的病無藥可醫——恐金!趙構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如果不是金人南侵,欽宗和二十幾個兄弟被俘北去,帝位根本輪不到他。靖康之恥對於他來講是“禍兮福所倚”,金人對他這條漏網之魚恨得要死,數次針對他發起“斬首行動”,必欲得之殺之而後快。在一系列跑路過程中,趙構不但患上了恐金症,而且患上了不孕不育症。
紹興三十一年海陵王完顏亮大舉南侵,金軍長驅直入兵鋒直至長江北岸,如果不是虞允文在採石僥倖戰勝入侵者,趙構勢必會“散百官,浮海避敵”故計重施。與其每天提心吊膽的活著,不如撂挑子給趙昚,自己作個太上皇,從此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趙構是個極端自私的人,而且也是個心思縝密深諳帝王心術的傢伙,他深知自己殺岳飛、對金媾和的投降路線不得人心,為平息眾怒勢必要對從前的內政外政作修正。但自古君王不認錯,向天下臣民承認錯誤等於是赤裸裸地打自己臉。將政權交給趙昚,自己退居幕後,聽憑孝宗更弦易張為岳飛冤獄平反昭雪,任由繼任者發動北伐。
這樣做,既是為自身考慮,也是為了南宋政權的長治久安計。趙構恐金,但不代表他不願意恢復。他不北伐是擔心南宋偏安一隅的大好局面將葬送,而且自己會步父兄後塵成為金人階下囚。北伐勝利固然皆大歡喜,失利則會證明他妥協的政策是正確的。只是令他難堪的是,當初紹興和議是宋廷戰勝後簽定的喪權辱國和約,孝宗主持的隆興北伐雖然失敗,但重新簽定的和議卻規定,從此南宋不再對金稱臣,改君臣關係為叔侄關係,歲貢也改成了歲幣,原來的銀絹各25萬減為各20萬匹兩。作為戰敗方,宋廷卻獲得了對手的尊重,在談判桌上找出了少許尊嚴。
趙構禪位時,趙昚已經36歲,如果按臨終再轉授帝位的慣例,勢必要等到花也謝了。那樣的話,趙昚非但不會心存感激,甚至會怨恨腹誹,盼著趙構早死了。高宗高壽不高壽不敢妄下評判,但歷史上不會有“孝宗”這個皇帝是可以肯定的。
福禍相依,靖康年間,被俘北上的宗室全是太宗一系的,趙構無後,不得不將皇位交還給太祖一系。而且太祖後世在江南的有許多,選擇趙昚作繼承人,既可平復百餘年來太祖一系的怨念,也可以令政權平穩交接。當初選擇太祖後代入宮撫養,或者是出於權宜之計,但讓那些等待觀望的人們等了三十年卻沒有等來想要的結果,朝野間輿情如何不問可知。將各種影響安定團結的事情消滅於萌芽狀態,是成熟政治家必須的素質,從這一層面分析,趙構是個合格的君主。而且他的眼光還是不錯的,經過三十年的長期觀察考驗,他才會放心的將皇權交給趙昚。
趙構禪位,雖然有不為人知的陰暗心理,但不失明智之舉。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史稱高宗,確實是過人之處,高明的高。
-
10 # 煮酒君
“張家寨裡沒來由,使它花腿抬石頭。二聖猶自救不得,行在蓋起太平樓。”
這首宋朝民謠描述的是,以宋高宗趙構為核心的南宋政權偏安一隅,不思光復中原迎回二聖,一心滿足現狀,沉醉紙醉金迷中整日奢侈無度,醉生夢死的場景。
宋朝發生"靖康之亂"以後,北宋朝廷得以倖免的皇室貴族和滿朝文武追隨康王趙構一起展開"建炎南渡",並在杭州都城開啟南宋的歷史。
宋高宗趙構,一直以來都是歷史上飽受爭議的皇帝之一。很多的資料文獻都說他是懦夫皇帝,一生只為自己而活,寵信奸佞秦檜等人,玩弄權術,殘害忠良。
也有人說他是英明神武的帝王,以螢火之光、綿薄之力將中原漢族文明的火種帶到南方,使得華夏文明免遭遊牧民族鐵騎的踐踏,得以繼續枝繁葉茂。
古人功與過,暫且不計較,今天就來聊一聊,宋高宗趙構為什麼在人生最好的年紀選擇禪位,躲到後宮做太上皇。
少年時期以身犯險,無心做皇帝很多人一直認為宋高宗趙構是個奸邪小人、無能之輩,其實不然。
宋高宗趙構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不想當皇帝的帝王,從他一生的經歷中就能看出。宋高宗趙構沒有承繼大統以前,是宋徽宗第九個兒子,即康王趙構,生母是韋賢妃。韋賢妃是宋徽宗最不待見的女人,只因為相貌平平又沒有任何才藝,一生沒有入宋徽宗的法眼。
趙構一生中幾乎沒有跟自己父親有多少交集,打小也就對皇權沒有任何非分之想,因為一是不受徽宗皇帝喜歡,二是沒有朝廷政治資源。
金兵南下時,金人要求宋朝派出親王和宰職大臣前去議和。
此時,眾多皇子一個個都嚇破膽,唯獨康王趙構自告奮勇前往金營。如果康王趙構是一個迷戀皇權的人,絕對不會在此時以身犯險,誰都知道金人是豺狼之輩、虎狼之師,此事從趙構返回宋朝後,親王趙樞前去議和被扣留的經歷可以看出,金營議和萬分危險。
被迫無奈誅殺偽楚皇帝張邦昌,大度之下是對皇權的不迷戀張邦昌曾是宋朝宰職大臣,靖康之變發生後,張邦昌迫於金國"以漢治漢"的壓力,無奈地被扶上偽楚皇帝的寶座,但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被宋朝軍民消滅。
張邦昌幾番周折跑到南宋向宋高宗趙構請罪,宋高宗不但不怪罪還封他做郡王,可見宋高宗的心胸有多大度。
這種大度正是源自於內心中對皇權的不痴迷,如果一個人極度迷戀權力,是絕對不會容忍有人稱帝。
雖然後來張邦昌被宋高宗賜死,但絕不是趙構本人的意願,最主要的是來自宰相李綱的壓力。
幼子夭折,自身驚嚇過度沒有子嗣,是提前退位的根本原因
宋高宗趙構當年為了掙脫金人的追殺,一路之上四處奔逃,可謂是上過山,下過海,只要能逃命的地方,就要往裡鑽。哪怕是正在處理奏章,只要一聽說金人又來攻打,二話不說丟下所有人,自己上馬就跑。
由於過度驚嚇,宋高宗喪失生育能力。他唯一一個兒子因為亂世不幸夭折,便沒有了子嗣。
古來帝王對財富和權力的渴望,一半是單純為了實現自己人生的高度,一半也是想著把自己的事業能夠傳給子孫後代,宋高宗趙構即使做得再大,他也沒有親兒子可以傳。
這一點使得宋高宗對權力沒有過多的迷戀,宋高宗趙構雖然不是唐宗宋祖那樣英明神武的帝王,但他絕對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對於自己的人生和世間百態也都看得非常透徹。
養子趙昚生性仁孝,可以託付家國宋高宗退位與其他帝王不同,其他的帝王雖然也會做太上皇,但暗地裡仍然把持朝政,不肯放權。主要原因是老皇帝對新皇帝不放心,生怕自己的兒子會不善待自己。
宋高宗趙構的精明之處就在於此,自己雖然沒有親兒子,但養子趙昚,即後來的宋孝宗生性仁孝,對待宋高宗夫婦如同自己的親生父母。
宋代文史學家呂中評價曰:太祖、太宗兄弟相傳,以開創業之基;高宗、孝宗父子相禪,以植中興之業。
由此可見,宋高宗與宋孝宗一對養父子之間的感情還是非常親密,並沒有像其他帝王家庭的親生父子那樣,父子之間相互猜忌,勾心鬥角。
所以,宋高宗趙構56歲退位,活到81歲,一共坐了二十多年的太上皇。
實屬帝王當中急流勇退的典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既有宋高宗趙構無心貪戀皇權,厭倦多如亂麻的朝政事務,也有自身無子嗣可傳的原因,更是因為他培養出一個值得信賴的養子,家國大事可以全盤託付。
回覆列表
我感覺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宋金劍拔弩張的形式再次發生,選擇退位保平安,要不一輩子被金華人騎在頭上什麼時候能熬到頭。
第二退位可以不讓全權利,退位之後不用繼續忍受輿論壓力,也不用在處理那些讓人頭疼的事務了,而皇帝是我千挑萬選的孝順兒子,他也不敢做出什麼違揹我意願的事,雖然退位了,但權利還在我手上。
第三反正皇帝遲早是太子的,還不如提前送個人情,這樣的話太子也不會造反。
正是這幾個原因的推動下,選擇了在盛年退位而事實這證明了他選擇的繼承人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