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寒先生

    隋煬帝把好端端的一付牌打爛了,隋煬帝楊廣也算一位有作為的皇帝,隋文帝楊堅結束南北朝中國分裂的局面,楊廣在其中也立下汗馬功勞,說明楊廣不是庸君,傳位於楊廣,也算恰得其所,楊廣即位後也想名垂千古,開運河,立科舉,也屬於不世之功,由於楊廣不珍惜民力,好大喜功,給民眾帶來無盡的禍害,最後說:“好頭顱,誰當砍之”,身處異首,而遺臭萬年。隋煬帝楊廣是把一付好端端的牌,打得稀爛的最典型的樣板,可見有雄心不見得能辦得成好事。

  • 2 # 二二相偶

    歷史上把好端端的一手好牌打爛最具代表的就是西楚霸王項羽。這位本可以建立不世功業的英豪,憑藉楚國貴族的頭銜,崛起於秦末農民戰爭的亂局。他鐵骨錚錚萬丈豪情,但最終卻身死烏江之畔,成為失敗者,令人遺憾!可惜的是如果他好好出牌,是可以避免身死國滅的淒涼下場的,因為歷史曾給過他很多機會。

    第一次機會,郡縣和分封的選擇。鉅鹿之戰以後秦軍主力基本被項羽消滅,秦朝滅亡已成定局。劉邦雖然攻入咸陽,但是天下兵鋒最盛,實力最強的還是項羽。如果他在這個時候選擇推行秦朝的郡縣制,透過任命郡守,縣令這些方式收回削弱其他諸侯和有實權大將的權力,權歸中央,控制地方是可以做到的。因為此時他憑實力即便想成為皇帝,也沒人敢不從。但是他要麼受制於時代和思想,要麼留戀之前的分封制,從而大封王爵。要知道自己雖然是眾王之王,但畢竟不是皇帝。他沒有一套成熟的機制來約束這些諸侯王,所封的這些人在各自封國穩固勢力之後要麼開始背叛他,要麼各懷鬼胎,對他陽奉陰違。

    第二次機會,彭城和咸陽的選擇。項羽入咸陽之後曾有人勸他把咸陽作為國都,因為當時的咸陽城不僅有函谷關這樣的隘口作為屏障,最重要的是經過秦的經營,以咸陽為中心的關中平原沃野千里,特別富饒。他卻把這塊寶地封給三秦,自己則去了彭城建都,最終卻被劉邦輕易奪取,並以此為根據地和他分庭抗禮。如果項羽沒有毀掉咸陽,憑意氣一把火把它燒掉,沒把那個勸他的人殺掉的話。他就不會面臨之後和劉邦爭奪天下時王都彭城幾次被圍,腹背受敵和受制於糧草後勤的窘境了。

    第三次機會,放還是殺,鴻門宴。他明知劉邦是個禍害,卻還耳根子軟。忠於自己的謀士被懷疑,該有主見的時候聽信小人的讒言,在鴻門宴上讓劉邦白白跑去。放虎歸山就等於自掘墳墓,自那以後他再沒直接殺死劉邦的機會。後面他還約劉邦單挑,不覺有些可笑。

  • 3 # 畫素說

    歷史上有這麼一群奇怪的人,原本他們“明明可以躺贏,卻非要往死裡作,把自己手裡面的一副好牌打爛”。這其中的傑出代表便是明朝崇禎皇帝!

    如啟用袁崇煥抵禦後金,袁崇煥不辱使命,一下子便取得寧遠、寧錦大捷,如此下去收復失地又有何難。但崇禎生性多疑,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處死了袁崇煥,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此自毀長城豈能不敗?

    我們反觀崇禎的前任天啟皇帝為崇禎皇帝留下了什麼,首先天啟皇帝重新啟用了工商稅,增加了朝廷的收入,1628年財政收入就達到了700萬兩,到了1631年更達到了1200萬兩。整體財政收入逐步穩定,為大明帝國打開了一個平衡的局面,文臣、武將們各司其職。

    且在崇禎繼位後,大明王朝更是湧出了一批會打仗、能打勝戰的人才,這其中包括但不限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等等。如果崇禎能好好用這些人,大明三百年的基業何愁守不住?

    我們反過來再看看崇禎上位後是怎麼做的,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爛的。首先第一件事便是廢黜工商稅,一下子大明的財政就陷入了癱瘓狀態。你說廢黜工商稅,廢黜就廢黜了,你去徵收“三餉”幹嘛?向除貴州以外的其他地方的農民徵餉,本來明末的小冰河氣候已經是天災不斷了,如此一來更是民不聊生,你沒有錢來賑災就算了,還向農民徵餉,典型的官逼民反。

    可能以上的還不至於說把牌完全打爛了,畢竟還有一批人才可以幫助崇禎守住江山,但他們結果怎麼樣了?

    屢敗金兵的袁崇煥,遭到崇禎的猜疑,被定以謀反凌遲處死。抵禦農民軍屢立奇功的孫傳庭,差點就讓李自成全軍覆沒的孫傳庭,直接被崇禎帝革職下獄。盧升象和袁崇煥一樣,也是因為崇禎帝猜疑心,導致最終被圍戰死沙場。……

    最悲劇的是崇禎執政後,可以說吧滿朝文武得罪了個遍,最終也是眾叛親離,當李自成大軍壓境之時,無一人為之捐出一點軍餉。崇禎皇帝就這樣只用了僅僅十七年,便斷送大明三百年江山。

  • 4 # 西遊夢紅樓

    要說起能將一副好牌打得最爛當屬隋煬帝楊廣,手上有王炸,四條二,偏偏要拆著打出單張,最後被高句麗四張小三翻了船。如果不是高句麗戰事的失敗,楊廣絕對可以在歷史留下一個響噹噹的千古一帝稱號。

    一副好牌,楊廣靠實力而不是運氣得來

    楊廣有個好母親,天下第一奇妒獨孤迦羅,不準其他妃子生孩子,所以楊廣在五弟兄中脫穎而出不是什麼難事。二十歲,成為南征大元帥,滅陳國,結束南北大分裂;後又十年主政江南,重文人,發展教育,促進了南北文化的統一,最終得到楊堅和大臣認可,取代楊勇成為皇太子。由於兄弟少,古代朝廷同根相煎的狗血劇情沒有發生,連皇太子之位過渡的風平浪靜。

    楊廣登基為帝,仍然是那個文武雙全的軍事奇才,其功績雖然被李唐故意貶損,但針對時政的措施至今看來也具有時代意義,有些至今還福澤後人。

    1、開鑿大運河,除了疏通河道,降低水患的危害。同時也是水上的絲綢之路,開闢了新的交通,減輕了陸路運輸的壓力,從而攤低運輸成本,促進兩岸的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多樣化的發展。

    2、營造東都洛陽,這在史書上大書其罪,其實楊廣沒想那麼多,只是要借洛陽擺脫關隴集團的控制,實現君權獨立,從而不受制於人。

    3、發展科舉取士和保護圖書。楊廣這兩項舉措一是讓寒門之士有了考取功名的道路,二是讓文化得到了繼承和發揚。楊廣科舉取才並不是只看文才,而是首看個人品質,孝悌、德行等優先取仕,這在《通典》有明確記載。揚廣不僅興辦學校培養人才,還注重保護圖書,這跟其從小愛讀書有莫大關係。

    《封氏聞見記》記載:“煬帝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廊屋,列以貯之。”

    4、開疆拓土,楊廣要做千古之帝,自然要興兵事,遠攻近伐。滅交趾、林是、琉球等諸國,是東漢以後首次收復越南南部的壯舉。又平契丹,降突厥,親征谷渾,基本上征服了半個西域和整個青海,青海歸入版圖還是王朝以來的首次創舉。

    如此看來,楊廣的牌面是相當出彩,如果不是三徵高句麗,打出了一場爛牌,被高句麗翻了牌局,這根本沒李唐什麼事。這爛牌是怎麼打出來的呢?跟楊廣骨子裡讀書人的浪漫和虛榮好勝之心有關。

    楊廣徵服了領土周邊眾多小國家,一口氣還打到越南、西域、青海,這高句麗拿不下來,於是讀書人的性子犯了,死勁往高句麗身上折騰,要兵派兵,要糧要糧,用人命堆也要堆死這個小國。

    等到要滅掉高句麗時,高句麗打不過就投降,有真有假,這都不是問題,關鍵是楊廣每到關鍵時刻就掉鏈子,忘了要滅掉高句麗的初衷,每次都信以為真放高句麗一馬。結果三徵高句麗後掏空了國庫,將亡兵傷使人丁銳減,國防力量虛弱不堪,最終導致國家四分五裂,暴亂迭生,最終亡國,被李唐取代。

    一徵

    楊廣親征,未打先下令如果高句麗要投降,就應該安撫接納!這讀書人的死板又來了,以和為貴你幹嘛來找這個屢次言而無信的小國麻煩,要打就直接滅掉,不打幹脆在洛陽過你的好日子唄。

    高句麗詐降,將士得上報楊廣,等楊廣傳來受降命令之時,緩過氣來的高句麗又開始抵抗;打不過再降,緩過氣又打,來來回回,進入僵持階段。後來宇文述中誘敵深入之計又無糧草支援,只好撤退,九軍30餘萬人出發,只餘2700人迴歸,楊廣一徵失敗。

    二徵

    楊廣再次披甲上陣,不想在攻打遼東城的時候,後院起火,楊玄感造反,於是楊廣只好回師京都,平叛為先,二徵失敗。

    三徵

    楊廣又上前線,但又犯性子,只要高句麗投降,就不得進攻,隋將不得擅自開戰,需報知楊廣定奪,這一命令使隋軍在戰場相當被動,戰機稍瞬即逝,等楊廣定奪,黃花菜都涼了。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隋煬帝?我想這是隋將最悲哀的感嘆。

    隋將來護兒一直打到平壤,高句麗果然又降了,楊廣果然又不進攻了,班師回朝。

    結語

    從三次征伐看來,楊廣根本沒打算滅掉高句麗,就是為了面子,要讓高句麗稱臣而已。三次征伐,消耗了大量物力、人力,導致大量人口死亡,經濟崩潰,民心喪失,各地起義頻頻爆發。在第三次徵高句麗之時,隋朝其實已經失去控制局勢的力量和統治地位,等於明存實亡。

    楊廣,就因為三徵高句麗,指揮政策失誤,又兼有婦人之仁,一再錯失滅亡高句麗的機會,止步於高句麗詐降的手段,最後把一手好牌打成了亡國之牌,你說爛不爛?

  • 5 # 望風瑟瑟

    南北朝時前秦苻堅就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苻堅繼位前秦君主後,在王猛的輔佐下,國力蒸蒸日上,幾年便出現了治下法度嚴謹,百姓安居樂業的新氣象,前秦也從小國一舉成為屈指可數的大國。

    之後,君臣二人互相配合,更是接連征服前燕、前涼、代國等,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這是自五胡亂華後中原出現的第一個安定的強大政權,這時的前秦有戰將萬員,帶甲百萬。而且地大物博,國富民強,整個中國,只有偏安東南的東晉沒有徵服,於是雄心勃勃的苻堅便打起了統一全中國的主意。

    在苻堅看來,此時的東晉只不過是秋後的螞蚱,蹦噠不了幾天了,滅掉東晉是成就自己大業道路上必須的一場戰爭。

    淝水之戰

    383年5月,苻堅不顧王猛臨終遺言,決定攻取東晉,甚至揚言自己百萬兵“投鞭可以斷流”。8月苻堅以苻融、慕容垂等將領為先鋒,率25萬步騎南下,苻堅隨後率百萬兵馬從長安出發,部隊前後相望千里。

    苻堅軍隊號稱有百萬之眾,而當時的東晉就比較可憐了,僅僅有北府兵數萬,地方守軍三萬餘人,總兵力不到八萬。苻堅佔據絕對優勢。但是眼見的不一定是真實的,雖然苻堅有百萬眾,但他這種兵力優勢不一定真的是優勢。

    首先,苻堅軍隊大多是新招募的農民成軍,戰鬥力堪憂。其次,百萬軍隊的補給對前秦來說是巨大的壓力。最後,在主戰場淝水邊上,雙方各自最多能容納數萬將士戰鬥,極大的浪費了資源。反觀東晉,有謝石、謝玄之類的軍師型戰將,也有劉牢之這樣的猛將,而且北府兵戰鬥力在當時冠絕天下,對等的情況下真是勝負難分。

    劉牢之強渡洛澗,斬殺梁成等十餘位大將,擊潰梁成大營。苻堅見到晉軍勇猛,又見對面八公山上草木晃動,以為晉軍有伏兵,連自己都沒了信心,感嘆道:“此亦勁敵澗謂弱也”。

    當雙方臨淝水佈陣時,謝玄派人向苻堅提議說:“兩軍隔河對峙非長久之計,不如將軍退後少許,我軍渡過淝水一決勝負如何?”苻堅認為敵眾我寡,晉軍過河之際再行半渡而擊必可取勝,於是同意了謝玄提議,遂下令後退。

    但由於前秦軍隊太多,軍令無法快速傳達至後方,當前方秦軍後退時以為戰敗,軍心大亂,各軍爭相逃命。謝玄趁機揮軍進攻,前秦軍隊更是敗的一發不可收拾,混戰中苻融被殺,苻堅也中箭逃跑,一時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倉皇逃回洛陽。

    最終,淝水之戰以苻堅完敗而結束。

    帝國崩潰

    淝水之戰後,苻堅嫡系精銳損失巨大,再也無法鎮壓北方各少數民族。

    戰爭剛結束,鮮卑族乞伏國仁在隴右聚眾十多萬反叛前秦。而降將慕容垂勾結丁零族起兵二十萬對抗苻堅。之後鮮卑人慕容泓、慕容衝、羌人姚萇等也相繼起兵。

    頃刻之間,北方狼煙四起,前秦政權搖搖欲墜。不多久,前秦便被這些人瓜分殆盡,好不容易統一北方的強大政權前秦煙消雲散,而一代雄主苻堅被姚萇勒死於佛寺,讓人扼腕。

    僅僅一場戰爭的失敗就造成苻堅的身死國滅,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慘痛的戰爭教訓了,只可惜強大的前秦,拿著這麼好的牌,居然打被苻堅的稀爛,可悲,可嘆!

  • 6 # 雲淡又風輕

    隋煬帝楊廣,就是歷史上眾所周知把一手好牌打爛的人。

    隋朝在開國皇帝楊堅的二十多年治理下,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國家統一和經濟繁榮,人口大幅度增長,軍事實力令人生畏。隋朝在長安、洛陽一帶修建了許多大倉庫,儲積的糧食、布匹,據史書記載可以供應政府五六十年開銷。

    第一,隋煬帝好大喜功愛慕虛榮。

    執政期間工程不斷,徭役不絕,征戰不停:即位當年冬,徵發幾十萬人在首都之東掘壕,設立關防;大業元年築東京,遷豫州郊民入住;同年春,在黃淮地區調百餘萬民夫開運河,以江南木材造萬艘船隻;是年夏,出兵林邑;大業三年,發河北人修馳道,並築長城;大業四年春,調上百萬河北民挖運河;同年秋,發二十多萬人修長城;大業五年,與吐谷渾交戰;大業八年,徵高句麗;大業九年,繼續徵高句麗,發十萬丁男修大興城。在首次西巡的時候,隋煬帝不斷吹噓大隋帝國如何富饒,為了想在西域各國面前展現帝國的富饒、人民的幸福,隋煬帝下令每日在東都洛陽的端門街安排100場文藝演出,演出持續了一個多月。南巡耗費更甚,有一次南巡,竟耗費了10萬工時來準備儀仗隊所需的鳥羽毛。老百姓不堪忍受繁重的賦稅,農民起義不斷被掀起。

    第二,隋煬帝沉緬酒色荒淫無度。

    這個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說。隋煬帝楊廣在江都巡幸時,就命令王世充挑選江淮民間美女充實後宮,每日酒色取樂。當隋朝亂局不可收拾時,又引鏡自照,預感自己末日將到,銳意盡失的隋煬帝楊廣晚年常引鏡自照,對蕭後和臣下說:“好頭頸,誰當斫之!”

    第三,隋煬帝暴政亂政引發農民起義。

    隋煬帝對內大興土木,對外三徵高麗,繁重的無休止的兵役和徭役,造成嚴重的社會後果。大量的勞動力用於非生產上,導致勞動力空前缺乏,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其結果必然引發農民起義,成為壓垮隋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總而言之,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留下的一手好牌,短短十三年硬是被隋煬帝楊廣打成爛局,所以說,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隋煬帝楊廣長期興師動眾,破壞了國家自身經濟基礎,而他好大喜功的性格作風,更加劇了隋朝的危局。因此,隋煬帝楊廣最後亡國被殺,一點都不冤了!

  • 7 # 一點通963

    歷史上把好牌打爛的與曹操同類狡猾的奸人。專篡權奪位,垂簾聽政,搞陰謀詭計,陷害忠臣。導致民族四分五裂,生命塗炭,民不聊生。還有漢奸叛徙敗類,像汪精衛之類。他們為了自己的私利,賣國求榮。甘當別國的附庸,出賣民族團結一致、共同抗外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尊嚴!他們還不顧一切追求自己的黃樑美夢,實現不可告人的目的。地地道道是個崇洋媚外的內奸公賊!是打爛民族團結發展的叛徙和敗類!

  • 8 # 愚人白日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司空袁逢之子,汝陽袁氏乃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袁紹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199年擊敗了割據幽州的公孫瓚,進剿黑山、黃巾軍,統一了河北,坐擁幾十萬軍隊。手下有田豐、沮授、許攸等名士,又有顏良、文丑、張郃、高覽等名將。是為東漢末年軍閥之最。但卻在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最後病逝,著實讓人可憐。

    袁紹一手好牌大的稀爛主要於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袁紹謀臣田豐性格剛直,但是眼光深遠,慮事周全。這樣的一個名士,在官渡之戰前,勸阻袁紹不要興無名之師討伐曹操,結果惹怒袁紹被下獄。然而袁紹兵敗後羞見於田豐。居然田豐令其自盡。可見心其心胸之狹隘,沮授河北名士,計謀百出,隨軍官渡時以慢軍之罪囚禁于軍中,後死拒降曹被殺。曹操評價他:“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這些智謀之士,袁紹不但不採納其謀,反而心胸狹隘去誅殺他們,可見其愚也。

    常年興無意之兵,無論是白馬坡顏良、文丑被殺,皆是其無意義的用兵之舉。而且袁紹繁禮多儀,每次出征皆講究排場,以顯示其勢力形象,此等勞民傷財之舉,豈能不敗。

    白馬之戰前,田豐沮授都不建議出兵,一是兵出無名,二是局勢穩定曹操沒有破綻。可他對完全不考慮貿然出兵,致使顏良文丑被殺,河北民眾更加疲憊。

    劉備第二次求救於袁紹時曹操正興兵討徐州。許都空虛之時,他卻以小兒病重為由拒絕出兵,田豐苦勸無果,仰天長嘆:天予時不取,機不可復得,誠為可惜!結果又一次錯失了一舉殲滅曹操的良機。

    最後在天時不佔優勢的前提下發動官渡之戰,兵敗勢危,途中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數十萬大軍只剩餘八百騎逃回河北。經此一戰袁紹再無力與曹操抗衡,失去了奪取天下的機會,使得曹操最後統一北方,成為最強霸主。

    如果曹操和袁紹換個位置,可能都不會出現三國紛爭的局面。本是一手好牌最後打得稀碎,讓人唏噓不已。

  • 9 # 飄香一劍35

    這個太多了

    宋徽宗是個藝術家,但治理國家卻很無能,一直以來的史家更是有“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的說法。

    他當政期間,任用奸臣,推廣奢靡之風,最終便在金國的鐵蹄下慘遭蹂躪。

    而在宋徽宗初期,宋朝的人口數量和經濟狀況相當出色,雖然不能稱得上是盛世,但也相當繁榮了。

    可是這種繁榮中實際上卻存在著很大的隱患,過度奢靡的社會風氣,以及錯誤的邊防政策,直接導致了北宋政府在面對國家危機時,難以集中到足夠的力量,最終更是因為在處理送進關係問題上的輕率與物質,導致金人南下,斷送掉了大好河山。

    路易十四

    在路易十四執政期間,法國一共掀起了三次重大戰爭,即遺產戰爭、法荷戰爭和大同盟戰爭。

    法軍在後兩場戰爭中,尤其是大同盟戰爭中損失慘重:海軍幾乎全滅,陸軍同樣殘破,只剩全盛時的三分之一。

    與此同時,寒冷的天災(1709年的大寒害)與飆升的戰費拖垮了法國的經濟,饑民大量死亡更造成社會瀕臨崩潰,法華人口可能從1670年代的2100萬左右,下降到1712年的不足1900萬。

    當苛刻的《烏得勒支和約》公佈後,法華人對結果嚴重失望,使得路易十四原本的偉大形象與超高民氣,在晚年喪失;人民不再把國王比作太陽的稱號更從此消失在法華人的言論與記憶中。自他之後,波旁王朝在法國民眾心中的威信直線下降,後來席捲整個法國的大革命,從路易十四的晚年開始,就已經看到了根苗。

  • 10 # 太興真人

    應該是袁世凱那個混蛋,辛亥革命成功後,中國的歷史迎來了很好的民主時代,清朝皇帝和平退位,那時候正是中國實行西方多黨制的關鍵時刻,宋教仁代表同盟會準備去北京就國會問題與袁世凱協商,結果被袁世凱派人刺殺了,不僅如此,袁世凱還不顧全華人民的反對,竟然逆歷史潮流,登基當了皇帝,最後皇帝沒有當成,還死翹翹了,並導致中國長達三十多年的戰爭,簡直是畜牲不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現在的摺疊屏手機,它的未來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