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陸苗苗964
-
2 # 船到橋頭直—3586FQI
湘軍實質上是一支民兵隊伍,充分利用湖南人驍勇善戰的特質打造了一支超越國家常備軍的部隊,但軍餉主要靠自籌,雖然朝廷也給予了一些撥款,但只是車水杯薪,於是朝廷就給了湘軍一些特權:1.可以在江南地區設立厘金局收取厘金,對過往商販收取一定比例的稅金;2.給予曾國藩一批空白“委任狀”,允許他賣官獲得一大筆收入作軍餉;3.允許湘軍向戰區富豪、地主們收取贊助費;4.得到各省政府機構從財政費用中“擠出”一些來支援湘軍,……等。
不過在湘軍主力解散後,朝廷將曾國藩手上大批軍餉欠款都全部用國庫的錢予以報銷銷賬了。
-
3 # 1959xl
曾國藩採用“厘金”制度來保證湘勇的支出,這也是無奈之舉。各省大員不給經費,經朝廷同意,曾在轄區內開設“厘金”!
-
4 # 甲由田
第一階段,曾國藩的湘軍是朝廷的政策導向成立的民間武裝,各方面都在給湘軍籌措軍費,也有大戶捐助。來自各級政府的軍費很不穩定,讓曾國藩很苦惱。
第三階段,曾國藩和湘軍的其他領袖成了地方上的總督和巡撫,就能用地方的財力保證湘軍的軍費。
至於說戰爭繳獲,那是湘軍的戰利品,並不算在軍費裡面,戰利品沒有具體的賬,都進了私人 的腰包。戰爭結束,朝廷是和曾國藩算過軍費的開支,也追問戰利品,但是這是兩回事。
-
5 # 微寶唯愛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對清朝來說真是火上澆油。因為在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通了五個通商口岸,割讓臺灣島給英國!1851年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又爆發了,內憂外患一起併發。滿清入關時驍勇善戰的八旗兵,在兩百年的時間裡,意志消磨殆盡,戰鬥力直線下降,根本就不堪一擊!道光帝在無奈之下,只能啟用正在丁憂的曾國藩。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伊必盡力,不負重託。
曾國藩便組織起湘軍。湘軍是曾國藩在湖南湘鄉知縣朱孫詒所練“湘勇”和湖北江忠源所練“楚勇”基礎上加以擴充而成,其建軍原則是“選士人,領山農”,即“書生”當軍官,“山農”為士卒。曾國藩對於湘軍士兵實行厚餉制度,士兵一月所得要比綠營兵多好幾倍,這樣就保證了有源源不斷的兵員參加。同時也增加了軍餉,那麼這麼多的軍餉支出是靠什麼維持的呢?
湘軍籌餉的辦法有勸捐、鹽務、厘金、丁漕、協餉、關稅、雜捐等。
勸捐可分為捐納和捐輸兩種。捐納,指民間按政府規定價格,捐買某一封典,官職。捐輸指士民向政府報效,這本屬自願,但湘軍舉辦捐輸,勒索攤派例很多。
辦理鹽務即湘軍透過控制食鹽進而勒索鹽稅。辦法有以鹽抵餉、捆鹽自賣、發行鹽票、借抽鹽釐等等,曾國藩透過控制鹽務進而控制了地方財政。
還有釐頭金,曾國藩設徵釐機構“釐局”徵收,在商賈往來之地廣設釐卡。對行商徵收貨物透過稅,稱為行釐或活釐;對坐商徵交易稅,稱坐釐或板釐。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後大規模設立厘金局、卡,最多時遍及五省,月收銀30多萬兩。
清朝庭無力鎮壓太平天國,也無財政。所以曾國藩集大權於一身,手裡有兵還可以自籌軍餉,由於太平軍與湘軍主要在三江兩湖地區作戰,所以餉源主要來自這些地區。
雖然在鎮壓天國運動中,所需要的軍餉巨大,但是曾國藩也有很大的權利,一手組建起湘軍,將官大多是湘鄉人,同鄉之人容易合心。籌糧籌軍餉自然相對來說就容易些!
-
6 # 風談天下
湘軍以團練起家,初時軍費完全自籌。
多由鄉紳自主捐助,以求保境安民,免收長毛之亂。
在此期間,朝廷雖也有旨,稱,地方稅賦,應予湘軍團練一部分。
但兵荒馬亂之際,無人肯從。
曾國藩也曾因此一度心灰意冷,受盡冷眼,與多名地方要員結怨。
但也有例外,如沈葆楨巡撫江西時,曾國藩基本上徵不到江西稅賦。
釐稅於太平天國起事後,最早行於江蘇,而後迅速擴充套件到多省。
因清朝康熙年間有“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之基本國策,故雖面臨太平天國之亂,朝廷也不敢違背祖制,私加田賦。
人們總以為皇權是可以為所欲為的,但事實上,皇權也有節制有底線的。
至少,清廷在徵稅這件事上,始終沒敢突破祖製成法。
田賦不能加徵,於是只好另闢新稅源,釐稅因此而生。
釐稅起徵之初,清廷明確,所徵之稅,全用於軍費。
不獨曾國藩之湘軍、胡林翼之鄂軍、左宗棠之楚軍、李鴻章之淮軍,所需軍費,絕大多數,均出自釐稅。
-
7 # 二十七畫公子
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據史料記載曾國藩透過收取商業的厘金滿足湘軍的軍費開支,這其實是在為湘軍洗白,湘軍主要的活動區域商業不繁華,並且處在太平天國戰亂區,極其不穩定,如果真的是按照收取厘金的方式,那麼湘軍估計早就餓死了。
湘軍的軍費開支跟滿清入關的方式是一樣的——以戰養戰。
大部分經費都來自湘軍戰爭的掠奪。
湘軍在攻破九江,安慶,乃至南京等地時,都是三日不封刀,任由部下去強擄。清朝晚期很多文人記載:經湘軍洗劫過的天京城內的慘狀,沿街死屍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
為什麼曾國藩在民間被稱為曾剃頭?
湘軍乃名副其實的湘匪。
但是這些都不足以破壞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
8 # 歷史趣舍
曾國藩智慧:關於這個問題要先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湘軍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在清朝的中後期,八旗軍與漢族組成的綠營戰鬥力嚴重下降的情況下,已經無力抵抗當時太平天國以及另外的反對勢力。所以清廷就允許了各地軍官組建自己的地方武裝,需要軍費自理,所以湘軍應運而生。是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的一個產物。也在時機問題曾國藩在湖南老家建立了湘軍。
可是清朝也總結了明亡的教訓,堅決不能給農民加稅,否則就天下大亂了,朝廷也是財政吃緊。根本沒有多餘的錢去給這些地方性的軍隊,所以曾國藩只能從皇帝那裡要得到政策,卻要不到錢。皇帝讓他自酬經費,同時清朝皇帝對漢族大臣不夠信任,不像唐朝的節度使那樣,把地方的人事物大權都交到你手上。所以地方的民政,財政,曾國藩一時還插不上手。那麼問題來了錢從哪來呢?
關於湘軍的軍費從何處來很很多種說法:有說的是靠搶來的,打完仗以後就各種的搶奪物質;其實依照當時的情況不排除這種可能性的。還有一種說法是賣官,用咱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倒賣文憑,他向咸豐皇帝要了4000張監生文憑,做成了倒賣文憑的生意。監生就是國子監的學生,是除了科舉之外,另外一條進入公務系統的途徑,但是仕途有限,做不了太大的官。科舉的功名是不能買賣的,所以士紳子弟們想做官,就可以花錢買一個監生的資格。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典故是出自這裡的,釐,釐的由來就是在湘軍徵收軍費時的由來,話說是依靠當時的商人來繳納軍費,是一種叫厘金的稅收,其實就是國內商品流通的過境稅, 官府在各水路, 要道上設定官卡, 對過境的商品進行收稅。每過一道關卡就收1%的過境稅,也就是一釐,這就是厘金的來由。聽起來有點像高速公路的收費站。厘金稅並不是曾國藩所首創的,但是他確實解決了軍餉的問題。
-
9 # 圖文繪歷史
嘉慶時期,清廷就曾下旨各地辦團練來清剿白蓮教起義,效果明顯,所以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興起後,再次依靠團練來鎮壓太平天國的農民軍,團練的主要物件就是各地的地主鄉紳,但清廷無力支付各地的團練軍費,俗話說,不給錢就給政策,於是漢人地主階級紛紛行動,興辦團練,這其中就有在家丁憂的曾國藩。
1851年曾國藩以吏部侍郎回鄉組建湘軍,1854年煎熬3年無餉之苦後正式向太平軍開戰,得湖北巡撫,1860年得兩江總督,軍費問題徹底解決。當年辦團練成勢並立下大功的,有湘軍、淮軍、銘軍、楚軍等,這些籌措軍費的方法大致相同,就是各地設立厘金局,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稅務局,主要是收商業稅,哪裡有買賣,哪裡就收稅,雖然很野蠻,但解決了軍費的一大頭。此外還有賣官、捐款等,說句不好聽的話,曾國藩弄湘軍的前期為籌軍費,像個乞丐一樣,到處化緣,但湘軍成勢後,各地爭相送錢,情況就好很多。
圖為湖南湘西洪江古商城厘金局,晚清時洪江地區的稅收機構。曾國藩辦團練最初是靠鄉紳們的捐助起家的,首先他先拿出自己家財,再對親朋好友採用“勸捐”的方法,早年曾國藩混跡於湘鄉會館,人脈很廣,曾國藩不但靠刷臉,號召鄉紳捐錢,還捐人,捐的少的發獎狀,捐的多的給建忠義祠,各地香火旺盛的廟庵也捐,比如衡陽候補員外郎楊江一家自捐2萬兩,宗族籌捐共10萬兩,在團練之初解了燃眉之急。
圖為左宗棠率領的湘軍。此外還賣功名、官職,這是得到朝廷默許的,不用經過中央,直接由湖南巡撫下發即可,所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據記載,曾國藩前期籌集軍費時賣了2000張監生,1000張學正、訓導、檢校之類的,1000張封典等,而一旦有突發性的資金緊張,曾國藩就直接賣官,8000兩給九官,2萬兩給6品,直接任命,蓋個巡撫大印即可,人事任命與升遷也是籌措軍費專案。
圖為湖南雙峰縣的曾國藩故居,佔地4萬多平方米。除以上外,最大一頭就是設立了厘金局,也就是商業稅,覆蓋到各鄉村,見到商業行為就收稅,無論是商人還是小販,各縣城關卡就設幾十個,當年鴉片戰爭後全國是禁鴉片的,但為了籌集軍費,按曾國藩的話說“病商之錢可取,病農之錢不可取”,於是賣大煙的又開始光明正大,稅收頗豐,1861年曾國藩入駐上海,從此可享每月厘金60萬兩白銀。
-
10 # 曾國藩語錄
“兵馬不動,糧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賊。”曾國藩一度強調:軍中“不可一日無餉”。籌餉是曾國落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籌餉更是一項相當艱苦的工作,常常需要協調諸方面的矛盾。因為在籌餉過程中,清政府的一些官員與地方政府官員在政治、經濟、軍事諸多方面給予重重阻力。但是曾國藩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曾國藩針對當時財政拮据、國庫空虛等等困難情況下動用了眾多資源,為籌措鉅額軍餉他以個人的卓越才能,唯才是舉,高人一籌的眼光來籌措軍費。主要是透過以下幾種途徑來實現:第一、捐輸與捐納
曾國藩初辦湘軍,舉辦捐輸,它也是清政府解決財政危機的一項重要措施。名義上的自願捐助,實際上也帶有強制性。也有買官賣官的意思。當年曾國藩在向衡州城裡幾家大紳士、大商號發出的捐餉書時,過了一週時間,好比石沉大海,無半點訊息。曾國藩為此事十分心焦。彭玉麟負責操辦此事,那時有位鄉紳叫楊江,為戶部候補員外郎。兩個月前喪母回衡州。其祖父楊健以湖北巡撫致仕。楊家是衡州城裡紳士中的首富,而彭玉麟和楊江是同窗好友。但楊江捐餉需要請曾國藩代他上奏皇上,准許為其祖父在原籍建鄉賢祠。而曾國藩對楊健在道光年間貪汙的事情知道的一清二楚的。楊健入祀鄉賢祠一事,有奏駁在案。經過彭玉麟的勸說並說清之前的情況時間久遠況且是道光年間的事情了。現在如果能上奏楊江就能捐贈7、8萬兩白銀,其他鄉紳也就都捐錢總共就有20多萬的餉銀。最終曾國藩點點頭說到:“一張紙換來七八萬兩銀子,儘管要擔些風險,也是值得的。”最後為了餉銀曾國藩也做出妥協的方案。但是捐輸與捐納數額有限只能用初建湘軍的方案,不是解決餉源的最佳辦法。
第二、厘金
這種方案是重要的稅源,也是對湘軍貢獻最大。也緩解了湘軍財政經濟的困難。這個是急於籌措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軍餉專門開徵的新稅收。就是在重要的道路上設定關卡。後來厘金也在全國進行實施。形成了重要的稅收之一。但曾國藩 在江西時由於與官員相處不很平和厘金還被當地的官員所排擠,凡是湘軍設定的關卡當地都在設定一次。讓當地的百姓苦不堪言。後來曾國藩任兩江總督後,他認為:“病農之錢不可取,病商之錢可取。”後來一直想停解厘金。厘金一事最失人心,苦了億萬百姓,肥了數千局吏。但這種稅收只是在戰事多的地方進行徵收,而不涉及戰事的地方收的比較少。
第三、辦理鹽務
鹽稅是當時清政府三大稅收之一,當時也是私鹽腐敗嚴重。觸及到各個地方的稅收利益,鹽務不是湘軍可靠的餉源。湘軍整治私鹽利用鹽務收取鹽稅來籌集軍餉。鹽務籌餉有四種方式:其一、以鹽抵餉,其二、離鹽場近的可以捆鹽自賣。不過也有賣虧本的時候,淮鹽入贛的緣故可見當時鹽務上湘軍也不是很順利拿到。其三、發行鹽票。後來在裁撤湘軍時,就給了好多鹽票來抵欠俸祿。運送鹽務也來衝抵欠餉。其四、借鹽抽釐金。
第四、協餉
這也是湘軍依賴協餉的補充,相鄰省份協餉也是重要表現,清政府對付太平天國就把相鄰省份關聯在一起。各省地方官員為了維護自己利益,就被迫協餉支援湘軍。這是奏請朝廷撥餉。同時曾國藩也利用私人關係來募集協餉。當時的胡林翼也利用私人關係為募集很多協餉。李鴻章打捻軍時,曾國藩這種師徒關係也來相互進行協餉。所以協餉的作用還是很可觀的。不過中間挫折也很大,往往不能按時到達,中間還會有諸多意外事故。有很大的隨機性。催緊嚴逼就要得來,有的等同於乞討了。
第五
其他籌餉方式
丁漕(農業稅)、收取關稅、收雜捐胡林翼透過收米、茶等捐物進行抵徵。
回覆列表
勸大戶捐助,實在勸不來就逼唄。找那些被太平軍蹂躪過的地方的大戶,想保命是吧,錢捐助給湘軍。還有就是問地方財政要,但是還得看人家給不給你這個面子,關係很重要。至於中央撥款,毛都沒有。最後就是攻佔了太平軍的機構,直接搶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