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指動濟南

    近日有網友提問:“施耐庵在《水滸序》中留下“三十未娶,不應再娶;四十未仕,不應再仕”的論斷,這句話放在今天還適用嗎?我感覺很有道理啊。”

    現在,先把有沒有道理放一邊。來看看這名話化於何處?

    很明顯,化於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後人解釋這句話時,通常只看到年齡大小,而沒有真正體會孔子的原意。

    那麼,願意是什麼?

    聯絡上下文來看看吧。“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閱讀原文可知,孔子所說的年齡問題是與學習相關聯的,並不是指導人們到了多大年齡就幹什麼事。後世人尤其是民間百姓,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偏頗是一知半解造成的。

    這句話實為勸學之用:15歲(志學之年)要專注於學習;30歲要學有所成;40歲要懂權變之道;50歲要為天所命;60歲要通達人心;70歲要順心合法度。以上也是儒家所強調的修境、悟境、證境的自我修養和完善過程。

    真不是規定人在多大年齡做什麼事!明白這個意思,再來談“三十未娶,不應再娶;四十未仕,不應再仕”就很好解釋了。

    施耐庵這樣說,完全是取自古代民間的俗理:30歲沒有娶媳婦成家,生育期已過,所以不應再娶。古代男子20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及笈,表明可以成婚了。史料記載,唐朝之後,男子最小15歲、女子最小13歲就可成婚。

    施耐庵說,40歲還沒有做官,不應該再做官,則是基於古人的平均壽命而言。儘管古代傳說中有很多長壽之星,還有彭祖活800歲之說。但無法掩蓋的事實是,直到本世紀初,華人平均壽命也不過40餘歲。上千年來,古人的平均年齡始終無法超越40歲。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施耐庵的話放在今天完全不適用了。

    30歲的男子、女子沒結婚,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還是大事。如今,這個年齡的男人被稱為“剛長熟”,很多影星還被稱為“小鮮肉”。女子30歲雖然有些大了,但遠未到剩女年齡,而40歲以上的女子生育產子的比比皆是。

    同時,儘管很多人年紀輕輕就躍上高位,但不可否認的是,40歲對於很多人來說,才是仕途剛剛開始的年齡。一些崗位甚至認為,四五十歲的人才是最適合走上仕途的年齡。呵呵,別的例子不說了,知道唐納德·特朗普今年多大嗎?

  • 2 # 鐵錘文史

    這句話出自施耐庵先生的《水滸傳》自序,原文是:人生三十而未娶,不應更娶;四十而未仕,不應更仕;五十不應為家,六十不應出遊。何以言之?用違其時,事易盡也。

    施耐庵說這些話的理由只有一個:用違其時,事易盡也。意思是,錯過了發揮作用的最佳時機,能做的事情已經不多了。

    如果你瞭解一下施耐庵在他生存的亂世之中,一顆報國之心無所寄託,孤老荒村的蕭索寂寥,自然可以理解這幾句話的意思。

    下面鐵錘結合自己的理解和世態人情,拆解一下這幾句在文人圈子裡傳誦很廣的話。

    人生三十而未娶,不應更娶。

    古代男子16歲左右就要娶妻生子,人到三十,就可以自稱老夫了。而且古人壽命偏短,30之後,已經走下坡路,這時候再娶妻,已經少了很多的歡愉,多了很多的煩惱。所以,30未娶,不應更娶。

    四十而未仕,不應更仕;

    人到四十,已經是不惑之年,古代已經是要抱孫子的年級,此時還尋求仕途進步,已經為時已晚。何必在折騰自己呢。當年建功立業的豪情,隨著時光的打磨,估計已經銳氣全部散去了吧。這時候就算有一個官職,做太平官,有什麼意思呢?

    五十不應為家,六十不應出遊。

    五十歲已經年過半百,還想著成家立業。六十歲垂垂老矣,還想著出門遠遊。這都是不合時宜的做法和想法了。少年人有成家立業的慾望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豪情。白髮蒼蒼的時候,再想著這些事,那就純屬折騰了。

    從上面這段描述裡面,可以感覺到作者施耐庵在創作水滸傳的時候,那種人生夢碎的虛幻感和無力感。比照現代作家的論述,似乎張愛玲的名言能和他相映成趣:

    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最初在校刊上登兩篇文章,也是發了瘋似地高興著,自己讀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見到。就現在已經沒那麼容易興奮了。所以更加要催:快,快,遲了來不及了,來不及了!

    不知道施耐庵在生命的晚秋,創作《水滸傳》的時候,是不是有為時已晚的喟嘆呢?

    也許有吧。再說,哪個作家,不寂寞呢。

    錄一段施耐庵的詩詞,大家揣摩箇中滋味吧。

    天南地北。問乾坤何處,可容狂客。借得山東煙水寨,來買鳳城春色。翠袖圍香,鮫綃籠玉,一笑千金值。神仙體態,薄倖如何銷得。回想蘆葉灘頭,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連八九,只待金雞訊息。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閒愁萬種,醉鄉一夜頭白。

    我是鐵錘,一個看慣風雲風月的男人。感謝你的關注。

  • 3 # 有書共讀

    施耐庵在《水滸》序裡有一句:人生三十未娶,不應再娶;四十未仕,不應再仕”。這似乎與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相呼應。那這句話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有書君認為,施老先生無非是認為,人應該在對的年齡做對的事情。否則很多機會錯過了,或許不會再回來。

    首先來看前半句“三十未娶,不應再娶。”

    在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女子15歲行笄禮。也就是說,到了這個年齡,便已經是成年了,必須將婚姻大事提上議事日程。

    男方若不是因為家境貧困或身體狀況等原因,一般在三十歲之前,都應該成家立業了。否則,便屬於大齡剩男,挑選好姑娘的機會將越來越少。

    其實,施耐庵此話未免有些絕對。放眼古代,也不乏優秀的男生雖然晚婚,卻依然能過上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例子。

    這裡不妨給大家講個名人的故事。

    杜甫30歲總算擁有了自己的房子“陸渾莊”,接下來才考慮結婚。新娘是當時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而杜甫的老爸杜閒則是兗州司馬,說起來杜家還是高攀了呢。

    杜甫的一生應該說是鬱郁不得志,總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幸運的是,他有個賢內助。妻子雖出身名門,卻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含辛茹苦地操持著這個家,毫無怨言。

    夫妻倆雖不似陸游與唐婉間的感情那麼纏綿悱惻,卻也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

    杜甫也多有感人至深的詩作寄託自己對妻子的感情。如“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等等。

    可以說,杜甫之所以在文學上有如此高的成就,與其妻的默默奉獻是分不開的。

    雖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按此說法,到了三十歲,人生也算過了一小半。但若遇上合適的婚姻,任何年齡都不算晚。

    人家姜子牙72歲才結婚,他的妻子也是68歲高齡的黃花女呢。

    看來,只要郎有情、妾有意,年齡都不是障礙哦。

    再來說“四十未仕,不應再仕”。

    施耐庵認為,人生到了四十歲,尤其是男人,應該是事業有成,魅力無限的時候。努力向仕途攀登的,至少也要有所成就吧。

    如果這時候還是一事無成的話,要麼是懶惰,要麼是智商有問題,以後要想獲得成功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了。不如趁早退出,認清前進的方向,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

    但有書君認為,要想獲得成功,除了努力,有時候尚需要機遇。又怎麼能輕易下結論,說“四十未仕,不應再仕”呢?

    還是拿姜子牙舉例。他雖然胸懷大志,始終不倦地研究治國興邦之道,卻苦於一直未遇到明君,滿腹的才華卻無處施展。

    可人家並不絕望。直到暮年,這匹千里馬總算遇到了伯樂。他輔佐周文王,為強周滅商制定了正確的方針政策。

    在周文王去世後,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為國師。在伐紂的行動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漢高祖劉邦,更是個大器晚成的人物。他47歲時起兵造反,至55歲登上帝位,完成了從亭長到皇帝的華麗轉身。又怎能說“四十未仕,不應再仕”了呢?

    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其實,無論古今中外,無論婚姻也好,事業也罷,都不必受一定的條條框框限制。

    故有書君認為,施耐庵先生的話未免有些迂腐了。只要心年輕,有夢想就去追,誰又能說就一定不會實現了呢?

  • 4 # 過去今天和將來

    不能脫離時代背景看這句話,古時候的平均壽命也就30歲,甚至還不到,在當時,對大部分人來說這個年齡確實有點尬尷。

  • 5 # 太陽當空照748

    這和現代社會還是有點差距的,以前的人壽命平均50歲,60歲算高齡,70歲算稀有,80歲算古董。30歲應該和現在的40歲差不多吧

  • 6 # 微風5083

    以前覺得寫的還蠻不錯,現在覺得人人不同,也許你六十多歲才開始成為富豪,40歲才遇到愛情。都多正常的,

  • 7 # jdk2020

    古人平均壽命短,30歲已經進入中老年,但現在不一樣了,六七十歲的人還可以跳廣場舞,公交車上搶座位,這能比嗎。你這種思維就是刻舟求劍,看不到事物的發展,一個真理受用萬年。

  • 8 # 千羽真人

    18到40歲,喜歡性感美女,搞不到,好難受,搞到了好爽,老了,有錢搞性感美女了,卻覺得不好玩了,就像小時候想要玩具而不得,大了給你起毛用

  • 9 # 散聊吧627

    人到中年什麼學歷啦容貌啦都不再顯得那麼中要了唄!中年啦到腹(腐)啦!你再沒點積累(墜肉)怎麼能顯出穩重來呢?

  • 10 # 古代哲學思考

    順天時,應地利,處人和,接自然之靈氣,如虎添翼,事倍功半!“三十未娶,不應再娶;四十未士,不應再仕”,有這樣的感悟,歸根結底還是古人的生存哲學決定的,說白了,順天應地,切莫錯過,更不要逆勢而為。

    就像農業必然講究“時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傳承至今的道理,這可不僅僅是在農耕種植上才用的到的,在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無不遵循這樣的過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最後無非也迴歸到“順應自然”上來。錯過了播種季節,即使後來補種,施再肥沃的營養,也不如應時應季生髮的種子健康茁壯,農民最懂這個道理。用在文學上,生活中,這個道理也是行的通的,在什麼年紀就做這個年紀該做的事,錯過了時辰,後天再怎麼努力,也可能追趕不上,即使最後勉強,也可能只是造成負擔。

    三十未娶,這在當今社會已經不新鮮了,難不成真的就不再嫁娶了嗎?歷史背景變了,時代也變了,我想現在的人沒幾個人接受這個觀念。但是,我們要知道,施耐庵所在的社會,少男少女就可完婚了,估計過了二十四五不結婚的都算是超大齡了,更何況三十歲,所以大家的參考標準是不一樣的,結論也就不同了。不過,扎心的問題轉回來,時代變更,三十未婚自然算不得什麼,但是,即使如今三十歲也要稱之為“中年”了啊,對於女子而言,也是已經錯過最佳的婚育年齡;對於男子而言,此刻應該正是事業的上升期,婚姻、家庭、工作,若是在這個時間段同時壓下來,不知是甜蜜多,還是痛苦多了。所以說,雖然時過境遷,很多東西都變了,但是這句話還是有一些現實意義的。

    四十未仕,不應再仕,這話還是比較現實的,你只是用漫長的歲月去證明了自己真的不適合這個職業。人應該有所執著,但是不能鑽到牛角尖了就不出來了啊。職業選擇和職業契合就跟找媳婦似的,這不單單是隻要努力就可以的了,混日子和家裡有礦的人除外。無論是在官場、職場,任何行業都有主力年齡段的人,看看你現在所在的單位,公司的人員架構,基本就能給自己一個還算準確的定位。所以,這後半句話,對於現在人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並非無稽之談。

    自古至今,喜怒哀樂情仇很怨其實也都是這些,生活職場的套路也都大差不差,只是把古裝劇拍成了現代劇,換湯不換藥,這就是歷史的傳承,人類的傳承,它是連續的,不斷的。施耐庵生活在幾百年前,已經看透了生活的本質,這不是對於現實的屈服和妥協,而是坦然和接受。格局不同,自然領悟不同,施耐庵能夠寫出《水滸傳》這樣格局的書,寫了那麼多人的人生,很多事情早該是勘破了。

    話糙理不糙,該幹嘛幹嘛去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研發五大階段都是透過什麼技術,工具,手段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