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ToB服務的路上
-
2 # 北京得明
方法很簡單,你把社會大眾的疾苦放在心上,把對他們的關心放在心上,更周到的落實在實際行動上,你的清心,寡慾就很自然地做到了。很多人認為清心寡慾就是什麼都不想,其實,這才是妄想,色即是空色即是空,認為自己無想,這其實就是在“有想”,你活著,你就不可能“什麼都不想。有的人說,我就想正能量的,好,但是,真正正能量的東西,就是對社會大眾疾苦的關心以及相應的付出。用各種方法去鍛鍊自己的清心寡慾,這是自尋麻煩。
-
3 # 邏輯鬼才V
想要做到清心寡慾不簡單啊,人本來就是有慾望也是需要慾望這種東西的。但是人在追求慾望的過程中,由於慾望過於重,導致自己產生了許多莫名其妙的慾望,完全脫離了自己的初衷。本來只是對某些追求有慾望,最後變得對好多東西都有慾望,而且有些追求過頭了。
當這種慾望的追求過程多幾次之後,即身體產生足夠多的慾望條件反射,身體對於大腦的思考的影響就會越來越多,甚至只是自己小小一個念頭,比如說想吃顆糖,於是這個“想要”的資訊便被傳遞下去,身體不受控制的、習慣性的影響著大腦,明明這時候自己對自己說沒有得吃就算了,可是吃不到這資訊又導致身體反應加劇,自己就是想吃糖,於是吧,為了讓自己靜下心來,即便再遠,即便再晚,也要出去買糖。可是當自己吃到糖時又覺得其實沒什麼,可自己之前為何會如此想得到它呢?這是由於多種追求慾望的條件反射都是大致相似,首先想得到什麼,再得不到,越想得到。以至於只要有類似的資訊刺激便會產生這一系列反應。
所以我們可以理清一下自己的所求,瞭解一下自己究竟是想要什麼。我們要了解自己,多讓自己理性的思考一下。人們總是太忙,以至於很少靜下心來想一下自己,很多事都是下意識就可以做的。生活已經是極度相似的一日又一日,總是希望有什麼能夠改變,可是卻總得不到改變,而自己又懶得去改變。連自己都不想改變,何以去奢望外界的改變來滿足自己。
人的思考總是停留在表面的反應,而懶得去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所以我們在做許多事時,不要急著去做,做之前思考一下,不是說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但至少思考一下可以吧!多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麼做要幹什麼,如何更好的做?之類的問題,當然不一定要知道為什麼,但問一下也好啊!總之讓自己的頭腦習慣於理性的思考,而不是下意識的反應。特別是自己極度情緒化的時候,在自己發飆之前,靜下心來思考一番,當然不管最後你有沒有發飆,你能做到這樣也是很厲害的。當然思考可是會帶來很多煩惱的,特別是一開始的時候,因為你會發現原來自己是多麼的無知。不過這沒關係,知識不是想學就學得完的。對於自己確實想不通的,就不要太糾結,學會放棄。別以為放棄是很簡單的事,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當然容易放棄,堅持太久也容易放棄。難以放棄的是當自己正在這事上時的放棄。有兩塊餅乾,嚐了一塊,超好吃,放棄吃另一塊,把它分享給別人。電視劇看得正high呢,果斷放棄,下次看也行。生活中不要太隨自己的意,學會限制自己。
想要更好的瞭解自己,讓自己更加的理性,就要經常的思考,避免情緒化的思考,這種思考只會產生偏執的情況,最後要麼自欺欺人,要麼糾結死自己。為了更好的、更能靜下心來思考,我們可以寫自己的思考日記,把自己想到寫下來,寫自己正在思考的問題,寫下自己思考的思路,寫出自己的看法,只要是自己想到的都可以寫下來。可以一邊思考一邊想。今天發生什麼事自己有怎樣的看法啊,對於某人的行為自己的看法啊,聯絡到自己的行為有什麼要反思的啊,看到某句話說得很有道理,自己有怎樣的見解啊思考一下今天自己做的事如何如何啊。每天都堅持拿出你的思考日記,不用看自己之前寫了什麼,只需寫下今天的思考即可。這樣一個思考過程有助於我們瞭解自己,明白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如何去慢慢改變自己,慢慢變成一個理性的人。
這是屬於修身養性的範疇了,修身養性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方法,但方法從何而來,當然是想出來的。那麼以上方法可以幫助你習慣思考。修身養性談起來就多了,範圍也廣,不好說,故而建議各位可以看一些有哲理的書借鑑一下,自己找出適合自己修身養性的方法。
還有對於不想清心寡慾的人不建議去嘗試太多,思考是足以毀了我們的利器。特別是那些一會糾結於理性,一會糾結於感性思考的人,最後不是抑鬱死了,就是恍然大悟,徹底忠於理性或感性。有的吧又糾結於該不該做,理性告訴他不能做,可是又很難控制自己不去做,最後不是徹底的去做,徹底的墮落,就是豁然開朗,身心得到鍛鍊,思想進階。修身養性是不斷挑戰自己的過程,不是你勝,就是你勝,不然就兩敗俱傷,同歸於盡。
-
4 # 2019昕夕
要做到清心寡慾,
要有堅定的意念,
從心底看淡世俗的燈紅酒綠,
放空貪,痴,嗔三念,
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
5 # 將身兒來至在
懶,雖然不好聽,但是這個詞比較通俗易懂。清心寡慾的解釋是:保持心地清淨,減少慾念。
要減少慾念是很難的,因為慾念雖然有外因,卻產自內心,自己跟自己作對自然是難得很,尤其是那個外因唾手可得或者百利而無一害的時候,整個人的想法都是統一的,都是追求慾念,自然難以清心寡慾。
但是慾念並不完全是壞的,而且人是不可能完全斷去慾念的,比如最簡單的:吃飯,餓了就想吃飯,這是最簡單的慾念,但是沒有人可以斷掉它,包括清心寡慾的和尚之流,因為斷了這個就死翹翹了。可能有的人會說自己不是想吃飯,只是為了維持生命,自己沒有吃飯的慾望。且不說是真是假,單說為了活,這依舊是慾念,理所應當的慾念。但是有的人還會槓,說自己活著是為了做什麼什麼事。那做事依舊是慾念,無論是好事壞事,而且這麼能槓的,做的事肯定對社會沒什麼貢獻。清心寡慾也只是減少慾念,這一點很重要,不能非黑即白,會走彎路的。
所以說,清心寡慾,要減少的是不觸及生命和底線的無用的慾望,比如正在減肥,看見好吃的想吃,這個時候就該清心寡慾了,因為吃多了減肥就容易失敗,會有各種不好的影響,所以就該消掉這個慾望。這才是清心寡慾的目的,消去不好的慾望,為了讓人變好。
那麼說了這麼多,就該說方法了,懶,就是懶得做,懶得去追求慾望,上面的鋪墊也是在說懶的範圍,比如吃飯就不能太懶,懶得吃飯就完了。對於不觸及生命和底線的慾念,尤其是會造成壞結果的事情,能懶就懶,這是範圍。做法就是想想做這件事的不良後果,讓自己打心眼裡不想做,懶得做,跟平時犯懶的心境一樣(其實很多人無形中都在使用這個方法)。下面透過例子來解釋方法:
看見別人的手機放在某處,有的不要臉的就偷走了,但是相信正常人都是不會拿的,原因有兩點:一個是良知和底線。另一個就是說的懶,且不論失主有多難受,先想想拿了對自己會有什麼後果:先是現在很多手機有追蹤,指不定就被確定位置了;而且手機有密碼,就算沒有螢幕密碼也有支付密碼,轉不出錢來;就算用什麼手段搞出來了,那也會留下記錄,很容易就抓到你;而且現在很多地方都有監控,人家一查監控就知道是你了……想想這些,看著那個手機肯定是跟看炸彈一樣,難道還會有心思去偷嗎?
其它事情也是同理,這裡的懶不是不思考,反而是因為仔細想了,才能打消不良的慾望,做到清心寡慾,只是這個狀態和懶很像,所以用它來概括。把這個“懶”養成習慣了,自然就清心寡慾了。
-
6 # 活在喜悅中520
為什麼要做到清心寡慾才是問題。一個人活在世上,就是物質的存在,不吃飯,會餓死,不睡覺會死,各種慾望都是人的真實需求,你確強調要清心寡慾,這個感覺好像是說:慾望是錯的,有慾望不對。或是對慾望充滿了羞恥感。這個幾乎是東亞文化的特徵。中國也強調“滅人慾存天理”的儒家文化。仔細想想,如果一個人不能滿足自己基本慾望,而想達到一個真正清心寡慾的境界是很難的。做為一個真實的人,有慾望是正常的,接納自己的慾望,不排斥慾望。能適度滿足慾望才是美好人生的開始。沒有慾望,在心理學上叫慾望被閹割,人活著,連慾望都沒有了,與死屍有什麼區別?有慾望,才美好。
-
7 # 阿橙故事匯
首先,心理方面。
①知足常樂。
人在對事物沒有過多期待的時候就會沒有過多的情緒跟隨,擁有了不會特別激動,失去了也不會特別失望,無欲則剛之後,你的心境就會慢慢平靜如水。
②自給自足。
就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樣,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標,有計劃,有步驟,按部就班後,一切結果就會顯得水到渠成,心中就會波瀾很小,這個和知足常樂多少有些相像。
凡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和自己的道理準則,誰是誰非只是看我們從哪個角度出發,不違背道德和不傷及我們的利益的行為,就都沒有錯。當你習慣了不去評判他人的時候,你的內心就會豐盈,就會平靜,自然也就清心寡慾了。
④少發脾氣,控制脾氣。
人為什麼會經常心情不好,一方面是現在工作生活壓力太大,另一方面就是情緒沒有界限感,能影響到我們情緒的太多。少發脾氣,對身體有好處,對心態上更有好處,當你控制住自己的脾氣了,就相當於控制住自己的心態了,凡事很難影響到你的情緒讓你發脾氣,那不就是清心寡慾了嘛。
然後,身體方面。
①運動,堅持每天多長時間的運動。
只要你堅持一個月,你就會發現,很多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你都不想吃了,每天出出汗後,你輕鬆多了,慾望自然也就少了。
②食物,一定要合理調整你的食物。
別太多,別太三高,想要清心寡慾,就要有自控力,心理上控制,食物上控制。
那要有一件自己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情做,比如寫作,比如種花草,比如唱歌等等你自己喜歡的事。把你的專注你的精力你的時間放在你喜歡的事情上後,你就無暇再顧及其他了。
以上僅僅是個人建議哈相信在這條路上還會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祝你好運。
-
8 # 東遠出品
什麼叫“清心寡慾”呢?怎樣才能做到呢?
慾望是您生存的動力,也是您精神痛苦的原因。人類沒有慾望,人類就不會進化,社會就不會發展。但是慾望應當有所節制。
變痴呆了之後估計就清心寡慾了 呵呵
清心寡慾
發 音 qīng xīn guǎ yù
釋 義 清:清淨;寡:少:欲:慾望,需求。保持心地清淨,減少慾念。
出 處 《後漢書·任隗傳》:“隗字仲和,少好黃老,清靜寡欲。”
示 例 劉均佐,我奉師父法旨,等你清心寡慾,受戒持齋,不許凡心動。(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三折)
要樹立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人不能失去生活的方向和動力。
少一些奢望,多一些現實,慾望太多,人會活得很累,再者說了,有些慾望根本就無法實現。
言之有理老農舉雙手贊成
慾望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本能的慾望如食色之類的問題另一種是衍生出來的如權利、金錢、地位、名望經濟學上有基尼係數,不知道對於慾望而言是不是也有呢?
慾望×實現=幸福慾望×限制=現實限制>實現=寡慾實現>限制=野心讀書+慾望=志向
簡單易懂,慾望的確就是這樣轉化的
宗教這種東西真是神秘,真正信仰的人能夠拋開紅塵世間所謂的無數的"欲",現在的華人大多隻相信利益,而重利之人未必一定能夠得利,我們該反思.
想做到清心寡慾也是一種慾望,而且難度挺高的慾望。
多讀書,特別是多讀歷史書,有空去旅遊,反正少參與爭鬥就好些了。
為什麼要"清心寡慾“呢!人有一些追求還是很正常地,不然生活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一般人要做到真正的“清心寡慾”不太可能,除非出家去修行,才有可能做到。
這個是矛盾的,慾望是人生的動力,但太多的慾望又是不好的。
慾望應該適可而止,否則只會累壞自己。容易滿足的人,應該煩惱比較少吧。
心“靜”了,“想”的就少了,謂之“清心寡慾”,有利身心健康,益壽延年!
1、“慾望也不是壞事,如果所有慾望都能滿足的話。”——不可能滿足,“慾壑難填”啊!2、“比如你想,有無窮無盡的大煙可吸,不愁來源和品質,這就無所謂了,隨便你吸啦,吸死都沒人管。”——肯定有人管,吸大煙犯法!以後甭說大煙,在公共場合吸“小煙兒”都得挨罰!3、“但問題是,很多欲望太奢侈了,滿足不了。”——“貪心”豈能滿足?4、“美女,金錢,名譽,地位,。。。。,唉,沒一樣容易啊。”——否則,何以成之為“慾望”?5、“所以,有時,人們想清心寡慾,想由挫折思哲理,倒也是必然,不一定天生愛真理,不過是痛苦已久,為慾望折磨,不能夠隨心所欲而已。”——痛定思痛,未嘗不可,清心寡慾,知足常樂!
:) 人有慾望 才會生存下去和繼續努力的動力哦 可是也要學會控制慾望在理性的範圍之內哦 呵呵
清心寡慾的狀態一般是在兩種結果以後產生的。1達不到目的,放棄,而清心寡慾。2達到目的後,發現不過如此,而清心寡慾。不知道樓主屬於哪一種?
非跳出塵世渣滓,昂首物外者,不足談清心寡慾。人之天性使然,難違。
且,無常。
很簡單啊 不貪就好
世上只有三種事嘛 自己的事 別人的事 老天爺的事但是太多人不顧自己的事 愛管別人的事 瞎擔心老天爺的事
比如別人升職 那是別人的事 多數人是難免要眼紅的可是放開了 放開了就自在
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慾望可以有很多種解釋,人不可能沒有慾望。即使是從宗教角度來說,有心向佛的就希望得道,這也是一種慾望。
活得簡單一些,不過與人攀比,知足常樂.
簡單說:滅人慾,存天理。我覺得就可以做到清心寡慾了。只是一種人生的活法吧。
萬事莫強求,踏踏實實的努力,滿意所得就好了。
慾望是個體的慾望,但個體是生活在世界中的個體。同時,世界比個體還永恆。世界的廣大會消融個體性及相應的與個體有關的慾望。
談“清心寡慾”,必須先把慾望的本質弄清楚,才能再談 “清心寡慾”。我想用佛教的觀念來談談慾望的本質。
“慾望” 問題其實與 “苦樂” 問題相關。佛教以為,世上只有苦,沒有樂。為什麼呢?因為,苦真樂假。這樣說,不是說樂不存在,樂存在,但它的存在不是真的存在,它只是當我們把苦解除時暫時的一種感覺。苦真,所以苦長存,只能暫時消除,因此樂也只能暫時存在,不能長存,所以不真。告子說 “食色性也”,就拿食色做例子吧。當我們食慾色慾來時,痛苦不堪,確實能夠透過一定手段來解除掉。
這時,我們感覺快樂。但是,奇怪的是,如果快樂是真的,那麼,我們吃得越多,做愛做得越多,就越快樂,可是,事與願違,我們吃得越多,做愛做得越多,卻會越感到痛苦。原因何在。苦真樂假。明白了苦樂的本質,也就明白了慾望的本質。明白了慾望的本質,我們就知道如何清心寡慾了。因此,一個真正懂佛理的人,不是不追求快樂,只不過不拘泥於快樂,不把它當真罷了。平常人亦應如此。
須知五蘊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方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慾望是煩惱的根源,無欲則剛。人活一世,重要的是快樂,如果讓慾望壓倒,何來快樂?因而對人生的太度不可太過執著,重要的是心中平靜,笑看世界和人生。
有慾望也不是壞事。法國思想家德勒茲和伽塔利認為慾望是主體或社會存在的基本實體,慾望在本質上是革命性的。慾望不光有革命性,還有建設性和生產性。
非淡泊無意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大概可以對應之。
清心寡慾應該改為清心正欲欲是本能的 如果非要強行壓抑反倒有損身心應該先清其心 在引其欲 引入正途 就無所謂多寡了
也說清心寡慾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裡,能做到“清心”就難,更何況“寡慾”。常讀《紅樓》想起裡面的一句話:“今之人,貧者日為衣食所累,富者又懷不足之心”。這個世界就是:“亂哄哄你方唱吧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衣裳”。人們或為名利,或為金錢,或為生活皆熙熙攘攘而來,熙熙攘攘而去。在這為名利角逐的塵囂中,靜下心來,遠離世俗,重溫親情、友情和愛情,留戀于山水間,寄思緒於錦繡詩文中,難哉!至於“寡慾”更難以做到,不為名利,不為金錢,不為美女,你心棲何處?人們正是有牽掛,生活才豐富多彩,但處身物慾橫流之間,能以一顆平常心以待之,就阿彌陀佛了!
馮友蘭:
不僅要重視人在社會里的位置,還得重視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人之卑微和生機,盡在於此。
時間就是生命。什麼是更有意義的選擇?真明白了自然就會清心寡慾了。不欲橫生枝節而已。
寡慾不是禁慾,有欲不能縱慾。修養不是寡慾,自強不息,隨遇而安。
莊子曰:聖人勝物而不傷,達於權者不為物所傷。故聖人於物,利於性者用之,害於性者舍之不用。是為全性。
人只有清心寡慾 才能高枕無憂”
怎樣才能保持清心寡慾
心煩,氣躁,多疑,亂想,睡不安穩
答案
出家做和尚放下名利心讓慈悲歡喜心升起
放下名利心讓慈悲歡喜心升起
擺正心態,讓自己忙碌起來。平常的心對待每一件事情!有句話送給你:別讓別人的態度,決定你的情緒!願你可以心平氣和的過每一天。
所謂清心寡慾就是對一切都很看的開,看的透!其實要達到清心寡慾也不只是靠修行,在平常生活中也可以做到。你只要每天讀下“大悲咒”,聽聽也可以!佛學可以使人的心靈得到淨化,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你吃過太多的苦,受到過太多的不幸,那麼也可以達到! 同時,對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顆很平常的心,雖然短時間很難達到,不過慢慢就可以了!記住“人的生活就像是一杯水,一切的金錢,權位,名譽,只不過是個水杯。而我們真的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我覺得如果真正做到清心寡慾,那就超脫凡夫了。 還有可以去清淨的地方去清修,修行在修心。象現在整天還要為了學業工作奔波,是很難讓人心定的。你這個問題很難,你有這個心,就要讓自己每當要有一些你覺得不喜歡,不好的慾望的時候,心中馬上想一件其他的事。比如默唸或唸誦阿彌陀佛。這個不是讓你學佛,這是一個伏住妄想的好方法。
時刻告誡自己要心胸寬闊,凡事有好與壞兩方面,儘量往好的方面去想。真誠待人,不要看重得失
放下名利心讓慈悲歡喜心升起
保持良好心態的六種方法
1.恰當評估自己,安然接受自己的缺陷,不作無謂的抱怨。
2.善於發現自身情緒及行為變化,進而積極地心理暗示和提醒自己應追求快樂。有不良情緒體驗時,可以透過傾訴等途徑進行宣洩。
3.學會與人交往,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家庭環境。
4.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各種不節制行為的養成。
5.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困難,應持樂觀、積極的態度,不斷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可以換一個角度想想,就會海闊天空。
6.參加體育鍛煉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排除體內一些致鬱廢物,轉移人的注意力,宣洩人的壓抑情緒, 給人帶來一份好心情。
可以試著去練練瑜伽或者太極放鬆自我
清心寡慾,就要無私,私是萬惡之源,能做到多奉獻,少索取的人,必然是一個善良之輩、心胸開闊之人,心理踏實,吃嘛嘛香。
-
9 # 山會長
要做到清心寡慾,最好的做法是,向古代的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學習,做到: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清心寡慾是一個成語,出自《後漢書·任隗傳》:“隗字仲和,少好黃老,清靜寡欲。意思是,保持心地寧靜或保持心地清淨,少生慾念。
老子,春秋末期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可以說是是清心寡慾的典型代表。老子說:“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道德經·六十七章》)這是老子為人處世的寫照和座右銘。
慈。應理解為慈善,與佛教的“慈悲為懷”同義。
老子的慈,是一種居善求真。“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道德經·二十七章》);“天道無親,恆與善人”(《道德經·七十九章》)。老子的這種勸人行善,正對應了儒家“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勸學》)的思想。
居善必須求真。老子極其禮讚童真,“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道德經·二十章》)
善與真的完美結合,修煉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道德經·四十五章》)的境地,這便該是理想的美的人生了。
儉。不限於生活樸素、見素抱樸,更在於寧靜淡泊、少私寡慾。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十二章》)“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道德經·二十章》)這種對人世間漠然視之、淡然處之、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頗有些佛家的看破紅塵之意。
不敢為天下先。意謂明哲保身、獨善其身。
老子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八十一章》)這種弱而不爭的處世方式,實是高明。最終目的卻是老子所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道德經·七十八章》)
不過,用現代的觀念看待老子的“三寶”,則認為其有些過,“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都帶有消極的處世理念。太慈易受傷,過儉易消沉,不敢為天下先,就會沒有作為,難以成功。就更談不上為人、為家(家庭、國家)了。
所以,清心寡慾,需要學習老子的做法,但是,過於清心寡慾,就會變得消沉,缺乏積極性,使人生變得平淡無奇。
-
10 # 德元空道
大多數的朋友對清心寡慾的理解是減少慾望,保持清淨心,這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說這種理解對,是就字面理解可以這樣解釋,而且一些文獻也是這樣記載的,說它不對,是單單就字面很難理解真正的清心寡慾,談到心,談到欲,是個很大的話題,如何清淨,如何減少慾望,是個不小問題,為什麼要清新寡慾,也是個不小的問題,而且真正的理解清新寡慾,就不僅僅是思維的理解,而是
要真正的做到,真正的感受到,空有思維的理解,只是紙上談兵,自誤誤他,一定要實踐才真正明白。
如何清淨,如何減少慾望呢?不少的朋友可能都嘗試過,但大多是徒勞的,就像戒菸一樣,折騰半天,最後是自我放棄,不僅沒有戒菸,而且,學會了自我解釋,自我開脫,如果有人善意的勸說希望他們戒菸,那麼得到的回答,通常是經過整理的回答,因為他們為了自我開脫,會精心準備好回答,以顯得自我不戒菸是有道理的,當然也有的,乾脆就胡鬧,誰勸他戒菸就楞懟,就抬槓,也不在乎丟不丟人,完全的自暴自棄。為什麼說想要清淨的朋友,大多是徒勞的呢?
因為對清淨的理解和需求不同,大多數人是抱著嘗試的態度,先練練試試瞭解一下,與其說想清淨想減少慾望,不如說是想了解一下,什麼是清淨,減少慾望之後是個怎樣的狀態,或是想清淨本身就是為了逃避現實,這種想本身就是個慾望,慾望多了,慾望重了,人就更難清淨,那麼減少慾望理論上人就會清淨,但實際上減少慾望的行動和我們固有的慾望,會形成一對新的矛盾,減少慾望本身就是個慾望,本質上講是又增加了慾望,增加了減少慾望的慾望,所以更加不好清淨,這僅僅還是就如何清淨的方法來談的,我們假設透過方法是可以使人變得清淨的。
那麼透過方法可以使人變得清淨嗎?理論上是可以的,但實際上很少有人真正的做到,當然,對於清淨的要求如果不高的話,還是可以做到一點的,譬如,只是換個環境,換換接觸到的人,換換飲食,換換作息時間,會感到新奇,會有一種活的很輕鬆的錯覺,但時間不能太長,太長會適應,一旦適應就會少了新奇,會變得無聊,對無聊的厭煩會超過對清淨的渴求,這是對清淨要求不高的一種現象,當然還有其他的種種現象,但就原因來講是對清淨的渴求本身還是為了躲避,不是想要清淨的真實意義,是
為了使自我感覺好一些而追求清淨,當對追求清淨使自我感覺不好時,會馬上放棄,又會回到原來的生活,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朋友是徒勞的原因。
其實清淨心,我們每個人都有,每個人本身都有那個本自清淨的內在,這個清淨是生命層面的,莫要只是簡單的理解為是自我感覺,這不是自我感覺,《道德經》雲:靜曰歸根,歸根曰覆命。清淨心是本有的,是我們最為寶貴的,只是我們有了較多的慾望以後,習慣了追求慾望,得到慾望,這種習慣使我們誤認為,清淨是可以追求到,所以不少朋友會覺得清淨的內在是我們透過外在的追求就可以達到的,但恰恰相反,你越想得到它,它離你越遠,當你放下的時候它就在你身邊,當然,能不能認識到實踐到,是因人而異的,不過透過方法是可以達到清淨的,但
回覆列表
要保持一顆知足的心態,不起過多的貪念,要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事物是不被自己控制的,也不是自己可以佔有的,順其自然,心態寧靜平和,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飲,一個人一輩子只用一張床、一隻碗、一口鍋、兩件衣衫足以。
沒有必要去追逐品牌,不斷佔有,只會讓自己陷入無窮無盡的追逐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