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默片君

    如果你一直都有著某種陰影,建議你看一看三毛的書,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是這樣,原來平凡也可以變得偉大,原來愛情是最後是活成了她的樣子。走遍萬水千山的三毛,雖終究沒能走出紛擾的世相人情,卻走進了無數讀者的心靈深處。雨季永不再回,可這個傳奇的女子,卻一直提醒著我們對於生活的熱愛與一腔孤勇。

    學著主宰自己的生活;即使孑然一身,已不算一個太壞的局面。不自憐、不自卑、不哀嘆,一日一日來,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花明的喜樂和必然的抵達,在於我們自己的修持。

    對這個世界絕望是輕而易舉的,對這個世界摯愛是舉步維艱的。 你要學會前進,人群川流不息,在身邊像晃動的電影膠片,你懷揣自己的顏色,往一心要到的地方。

    或許你是有某種憂慮和陰霾,我只能告訴你,回憶不能抹去,只能慢慢堆疊。所以三毛說:

    如果有來生,我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態。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散落陰涼,一半沐浴Sunny。非常沉默,非常驕傲。

    不管你的過去是怎麼樣的,你一定也有想要定格的美好瞬間吧,最後我真心祝願你,能過重拾那份美好。

  • 2 # 封鎖半生只為你

    不是隻有你才有這個對死亡的恐懼。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越是擁有多的人越是懼怕死亡。你見過街頭流浪的人恐懼死亡嗎?

    我們大家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每個人調節的方式不一樣。個人建議:

    1、坦然點,恐懼死亡由來在哪裡?很久前我曾經想到過有一天我們失去了親人,感覺很痛苦,可是這個卻無法避免,只有儘可能的珍惜在一起的時間,畢竟時間還是挺長的。

    2、轉移注意力,每天有那麼多的事做,哪有空懼怕死亡,除非由於某種原因,出現了類似《練習》的劇情。既然沒有,那就找點事做,每天大家都很忙碌,除了生計還有養家餬口,難道他們就不怕死亡嗎?只不過暫時擱置了而已。

    3、切記看些勵志的假雞湯甚至作家,三毛最後怎麼死的?多找朋友聊聊天。人是群居動物老是宅著不好。

    4、實在自我調節沒有達到效果,可以去找個好點的心理醫生諮詢下。畢竟,本質還是需要自己努力的作用更大些。

  • 3 # 舒言
    斬斷死亡恐懼的魔爪!

    死亡與出生一樣,是這個世界上最奧妙無窮,也是最為自然不過的現象!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幾乎所有的文化,包括哲學、宗教的內涵等等,都和試圖來解釋生命的誕生和衰亡有關,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命題。

    生是一種現實,死是一種境界

    事實上,我們人類看待生與死,如同這五彩斑斕的世界,同樣是多種多樣五花八門的。

    但是,不管人類怎樣來看待生與死,可說到底,生與死本身更像是一種“禪”,超越了人世間的一切,不僅超越了一般人對它的理解,也超越了科學的進化論,更是超越了宗教的輪迴說。

    人為什麼恐懼死亡

    我們完全可以斷言,在正常情況下,人們都不希望自己的生命之火熄滅,而是希望永生。

    一方面人生只能有一次,不能重生。即便真的有生命的輪迴,也是如民間所傳說的那樣,投胎前會喝了迷魂湯而不知道前世,這樣才會好混日子。

    另一方面,人活著,僅僅四萬多天,活一天少一天,即便是每天24個小時,不吃不喝不睡,也是難以體驗完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長生不老。

    再一方面,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死亡是可怕的。天底下沒有誰希望自己遇到可怕的事情的,既然死亡是可怕的,所以不希望自己死亡。

    生存與死亡都是一種宇宙時間的屬性

    毫無疑問,天下萬物,生命一定會來,有一定會走,自打開天闢地以來,從未停止,也不重複。因此說,它存在著,但也不存在。

    對於人類所能感受到的任何存在性的事物,時間是描述它們最本質的東西,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替代時間的見證。因為失去了時間,也就失去了存在性。

    關於死亡,時時刻刻存在於人的心田,不論你意識到與否,它總是像一個幽靈一樣,召之即來,揮之不去,隨時附體。

    但不管怎樣,不管你還不害怕死亡,也不論你如何與死亡搏鬥,恐怕任誰都難以最終戰勝死亡的。唯有隨著時間的流逝,那種對於死亡的恐懼感覺會漸漸地淡了。

    不恐懼生,就應該不懼怕死

    我以為,死的境界與生的境界從來都是一致的,是無法分割的,猶如一對連體兒。

    因為,只有鮮明地感知到死亡的存在與蟄伏,才能夠讓我們更好地體驗生的可貴,去品味生的從容,不再隨意浪費或者肆意揮霍生命。

    其實,沒有對死亡做過認真思考和真實體驗的人,對生也不會有真正透徹的理解。即使說理解了,也不過是隔鞋騷癢僅及皮毛而已。

    怎樣去擺脫死亡恐懼的困境呢

    首先,承認我們一定會死亡,接納生命賦予我們一切形式上的遭遇,包括愉悅和痛苦、順利與坎坷、幸福與磨難,直至最終走向死亡。

    其次,珍視自己和所有的生命形式,善待自己與他人,不僅是擺脫死亡恐懼的最佳方法,更是為我們的整體生命輸送有益能量的法寶。

    第三,堅定一個信念,這就是雖然死亡最終會帶走了我們,但個體生命留下的能量和痕跡、思想和精神,都是整體生命蓬勃發展、不斷延續、代代興旺的保證。

    當你真正地接受了這些,你就不再害怕死亡。

  • 4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錢晨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國家二級職業指導師

    特別害怕求助,一旦求助就會焦慮,想逃走。有嚴重的社交障礙怎麼辦?

    我有嚴重的社交障礙症,凡事表現的很女漢子。其實是因為我特別害怕去求助,很多時候我知道求助可以很容易解決問題。但是去求助會使我焦慮、很難受、焦慮到想逃走。寧願不去做。

    導致很多需要和別人建立聯絡來完成的事情我都做不了。

    現在想想,這件事好像從小就有發生。我是個嚴重內向的阿斯伯格人群,看起來沒問題,其實特別害怕社交。

    幼兒園時因為這種極度內向的性格總是被欺負。以至於小學一年級時,上課想上廁所。明明舉手就可以向老師申請,但我就是害怕、恐懼、不知道怎麼說。直接導致的結果是最後尿褲子了……

    不想一輩子活在這種被社交支配的恐懼中,潛意識裡大部分事情我都可以自己完成的。所以不敢去求助,也不知道什麼是我無法完成的。可能是因為阿斯伯格的原因吧。導致別人跟我無法溝通,我也不能跟別人溝通。我要怎麼去改變呢?

    心理諮詢師 錢晨 回答:

    來信的朋友你好!

    感謝你的信任,認真讀了你的來信,非常欽佩你的自我覺察和想要改變的願望,在我接觸的個案中有社交恐懼障礙的、有自閉症狀的,但是阿斯伯格綜合症還沒有真正的接觸到,我想你說自己的“阿斯伯格”一定是經過臨床確診的,

    而且是在兒童時期就已經發病的,為此我也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在醫學解釋和介入的情況下,做為心理諮詢師的我,想和你一起了解一下你的“阿斯伯格”,並一起探索我們可以改善的部分在哪裡,對伴隨你多年的症狀能否和它共存,接納他,就像自己的老朋友一樣呢……

    首先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你的“阿斯伯格”,阿斯伯格綜合徵與孤獨症同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的疾病亞型,是一種較常見的兒童發育行為疾病,其發症率高於典型孤獨症,是一種高階形式,屬於一種高功能的自閉症。該病的患兒往往機械記憶能力很好,如認路、記地鐵站或公交站牌等;

    他們的智力和語言能力也是正常的,對某些領域或學科如自然、地理、生物等有深入的瞭解;他們只是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不知道如何與別人打交道,容易受到排斥,但他們在心裡有和他人交往的願望。有些特點並不盡相同,他們共同的核心障礙就是社交困難。而阿期伯格綜合徵的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

    而你可以告訴我們“我是個嚴重內向的阿斯伯格人群”,說明了你對自己的病症是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的,“凡事表現的很女漢子”,至少你已經用自己的方式在應對你面對的種種困難,你是在很小的時候被診斷出是“阿斯伯格”的吧,我不敢說你對自己的症狀在慢慢適應,也許終其一生是在和它抗爭,但你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

    你信中提出的問題,是痛苦的吶喊和對改變的渴求,實在讓人感動,也許每個“阿斯伯格”也有著自己的特點和不同,“不想一輩子活在這種被社交支配的恐懼中…”,你能清晰的意識到自己的所有恐懼,都是症狀的原因造成的,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盡力的迴避來讓自己更安全也更平靜的生活,而你明知自己這樣的恐懼卻依然想去打破和前往,那讓人窒息的黑暗,你卻一心想要靠近,儘管讓你惶恐,但你就是不甘心被困在一座“孤島”上……

    因為是症狀的原因,我也感到無力,但我非常願意和你說說話,你心中一定有很多想說的話,只是他人無法理解你、懂得你,這著實讓人有被困住的感覺,你一路走來“很多時候我知道求助可以很容易解決問題。

    但是去求助會使我焦慮、很難受、焦慮到想逃走。寧願不去做…”,這樣的境地何其煎熬,進退兩難,你比誰都知道,目前在世界上還沒有任何針對阿斯伯格綜合症的病因學的治療方法,也沒有明確的資料表明,哪種方法優於其他方法,但我相信在你被確診了阿斯伯格綜合徵後,直至你寫信給我們,

    你的家人和你本人一直沒有停止過尋求改善你的症狀、讓你活得更好的嘗試和努力,對嗎,但是它既然是世界難題也是不容小覷的,你今天可以寫信和我們交流,告訴我們你的狀況並希望得到改變,可以說在讀了你的信之後讓我欽佩之極,相信生命總會有奇蹟發生,你心中的願望,一定會有迴響,你就是獨特的自己,你將用你的方式詮釋生命的意義。

    希望你可以繼續加強社會意識技能的訓練,比如沙盤遊戲治療,可以幫助你表達需求,如何與他人建立聯接,慢慢走出封閉的圈子;與父母、家人多交流,從交一個朋友開始學會與人相處,不迴避自己的症狀,告訴自己,這就是獨特的自己,這些症狀是自己獨有的,接納它,好好的和它在一起;每天多做運動,在運動中獲得掌控感和力量感,並感受快樂……

    早期的發現並進行行為訓練,必會有好的效果,不但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幸福的生活,而且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眾多成績卓越的人物都有自閉症和阿斯伯格綜合徵的特徵,如:牛頓、愛因斯坦、達·芬奇、梵高、安徙生、歌德等等。祝願你,隨著歲月的流逝,你將更堅強也更勇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護膚產品讓你使用一次就覺得打死再也不想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