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味寫春秋

    您提出的這個問題經常有人提及,我從兩個方面來回答這一話題。

    一從國家層面來講,現代人寫作格律詩,提倡首選是“新韻”。己習慣並喜歡用舊韻者,在國家未作出硬性規定之前,仍可沿用,但以新舊韻不在同一首詩裡混用為前提。這就是中華詩詞界提出的詩韻“知古倡新”原則。

    二從目前創作的實際來講,無論是舊韻還是新韻都是寫作格律詩的用韻依據,不能簡單地說用新韻好或是用舊韻好。嚴格地說,兩者都有缺陷,如果能夠把兩者的優點整合起來,那樣用韻才算是真正地符合了語言發展的規律。

    您所說的“平水韻”屬於舊韻的範疇。古人寫作詩詞,在用韻上,一般都是嚴格按韻書來操作的,這是寫作詩詞的遊戲規則,任何人寫作時都必須遵守,那是不能講變通的,這無疑是正確的做法。問題是這些韻書的編定者都是古人,他們編寫韻書的時候,採集的是古人的讀音。因此古人用舊韻寫作,寫出來的詩是押韻的。比如: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這兩句在古時是押韻的,因為“斜”在舊韻中讀作“xiá”,和“家”的韻母相同。

    但是這兩句詩,如果用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讀音來讀,就不押韻了,因為“斜”現在讀“xié”了。

    這樣來說,問題就來了。從理論上講,今天我們寫格律詩是給現代人看的,不是給博物館作收藏的,也不是穿越到古代去和古人唱和的。那麼,我們寫律詩時,是繼續用今天讀來不押韻的舊韻還是用今天讀來押韻的新韻呢?答案是很清楚的,那就是:

    那些不押韻的舊韻肯定是不能再用了!

    如果誰堅持非要繼續用舊韻寫詩,那今人是不會去欣賞的。如果今天再說“歌”和“多”是押韻的,那就真的是誤人子弟了。

    如果認為,既然是格律詩就必須用舊韻,那更是荒謬。因為這是根本就沒有弄清韻書的編寫目的以及古韻的由來。

    然而,是不是用新韻就萬事大吉了呢?這當然也是不全面的。因為新韻是主張“鄰韻通押”的,嚴格地講,通押就是不押韻。一首詩倘若沒有了“韻腳”,那就真的不能算是格律詩了,只能算是沾了律詩一點邊的“打油詩”。好果真要那麼寫,還不如不寫格律詩。

    因此,使用新韻寫作格律詩,用韻時,最好是使用韻母相同的字,而不應借用“鄰韻”。

    我最後的結語是:

    一、舊韻中那些在現代漢語裡,讀音己經發生變化的字,使用舊韻的如果再用,那就是出韻。二、新韻中那些鄰韻通押的詩詞作品,無可疑義地應認為是出韻。

    正確的做法應當是:

    創作格律詩,如果使用舊韻,則應該儘量避免現代讀音已經發生變化的字。如果使用新韻,則絕不可鄰韻通押。

    如果做到這些,所作的格律詩在押韻這方面就基本上沒什麼問題了。

    解答至此。個人淺見,僅作參考!

  • 2 # 詩詞佔國興

    按平水韻和新韻寫都沒問題,按平水韻寫詩便於理解和繼承傳統,按新韻寫詩是語言發展的新要求,兩種韻律都嘗試寫寫也不錯。

  • 3 # 詩詞生活日記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詩的國度。我不自量力提一點個人的看法。應有切合實際的正確態度對待文化遺產,不可不問青紅皂白完全否定,也不可墨守成規完全繼承;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得了一所大宅子,“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這都是不可取的。應占有,挑選,創新。

    格律詩詞這種文學藝術樣式是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語言精煉,短小精悍,寓意精深,句式整齊,音韻優美;吟誦起來抑揚頓挫,音律鏗鏘,朗朗上口。它那優秀的形式和內涵應當繼承。如講究平仄、押韻、對仗,固定的字數、句數,注重意境美,應當繼承。

    對於其中聲韻的運用,不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字的發音和字義都有很大變化。如果我們不革新發展,吟誦起來就不是順口,而是咬口了。

    “平水韻”是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其書今佚)。雖然是南宋時才出現的,但它反映了唐宋時代人們作詩用韻的實際發音狀況,應是一部經典的韻書。但它反映的是唐宋時期的字的讀音。到了清朝時的《佩文韻府》雖然繼承了《平水韻》的106個韻部,但其中有些字因讀音不同,有所變化發展。這說明對聲韻的運用歷朝歷代都有所變化。時代字音變化更大,對聲韻的運用應該有所更大的變化革新。

    現在普通話已全國普及,普通話中沒有入聲,所以中華詩詞學會又編了《中華新韻》14韻部,這完全是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的需要,也是繁榮現代文化的需要。將來語音有變化,我想仍然有新的韻書出現,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更應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將相近的韻再合用,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因此對“平水韻”而言,應吸取其精華,將其中讀音與現代不同的字重新組合規範,編輯更簡潔的新韻書,以便年輕一代使用起來更方便,才能繁榮格律詩詞創作,也才能吸引年輕一代將格律詩詞發揚光大。

    《中華新韻》韻部劃分以普通話為讀音的依據,韻部劃分的標準:同身同韻。所謂“同身同韻”,即是將韻身相同的字,歸於同一韻部。這樣就使音韻劃分有了明確的可操作的標準和尺度,從而使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中華新韻》是在“平水韻”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的,繼承了它的精華部分。

    當然一些用慣了“平水韻”的人,是從“平水韻”時代過來的人,仍可使用平水韻,讓他使用新韻還不習慣,就像吃飯用慣了筷子而改用刀叉很不自在一樣。但是不可認為“平水韻”比《中華新韻》高人一等,從而反對推廣使用《中華新韻》。在這舊韻和新韻交替時代的格律詩詞愛好者更有責任推廣《中華新韻》,為年青一代和下一代人負責,為繁榮格律詩詞創作獻策獻力,發一份光和熱。

  • 4 # 初曉兒

    我認為現代人寫律詩用中華新韻比用平水韻好。

    一、新韻寬泛,寫律詩時比韻部瑣細的平水韻選詞空間大。所以,現代人寫律詩用新韻好。

    中華新韻分為麻波皆開微豪尤,寒文唐庚齊支姑十四韻部。每一韻部都有充足的選字選詞空間。創作出來的律詩不會因為押韻問題,導致用詞生澀或詞不達意。

    平水韻一百零六韻部,劃分太碎。而律詩不能出韻,押韻選字選詞空間狹窄,難以表現充分的資訊量。

    另外,平水韻中,有十多個韻部字數不足二十個,被稱為“險韻”,使用率極低。

    常規情況下,同樣的創作水平,用中華新韻寫律詩,容易顯得生動活潑,平水韻因押韻可選字數少,則可能顯得晦澀難懂。

    二、現代人寫律詩,學習中華新韻比學習平水韻容易。中華新韻有章可循,平水韻只能是死記硬背。所以,寫律詩用新韻好。

    現代漢語具有科學完整的拼音方案。中華新韻就是以現代漢語拼音為依據劃分韻部。

    無論是“同聲同韻”的原則,還是“音隨意定,韻依音歸”的多音字歸屬,都有明確的規定,有清楚明白的規律可循。只要是會漢語拼音的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學會並掌握。無須背誦。

    中華新韻只分平仄,不辨入聲。也就是說無須記憶令人頭疼的入聲字。現代漢語拼音裡的陰平、陽平字就是平聲,上聲、去聲字就是仄聲,平仄極好掌握。

    而由於漢字的古音與現代讀音不同,而古代漢語沒有科學的注音方法。注音主要是直音法和反切法。所謂直音,就是以同音字的彼字為此字注音。所謂反切,簡單地說,就是用兩個字為一個字注音。取兩個字裡的第一個字的聲母,取兩個字裡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拼成一個音。 比如說“強”字反切注音,就可以是“秋羊切”。當然古代沒有聲母、韻母的說法。通俗地說就是“秋”“羊”兩個字快速連讀。

    按照這種反切法注音,我們現代人根本無法瞭解許多漢字古代的正確讀音。

    這樣一來,現代人要準確地掌握平水韻,用平水韻寫律詩,只能死記硬背平水韻一百零六部的每一個字。否則,就只能在寫詩時,案頭上擺著平水韻部表備查。

    三、具體地說,由於時間的隔閡和讀音的不同,平水韻裡有兩大我們現代人根本就無法弄清楚的問題,致使我們除了死記硬背之外,根本無法理解。所以,寫律詩還是用新韻好。

    一是同音異韻問題。

    如一東和二冬,六魚和七虞,十一真和十二文,十四寒與十五刪等等數不勝數的同音字放在不同的韻部,我們現代人無法理解。

    二是異音同韻問題。

    支移危尼同韻,佳街埋睚同韻,元吞煩捫同韻,國食仄德同韻等等不勝列舉。

    這兩種情況,或許它們古代的讀音相同或相似,或許由某種特殊的分類方法,歸為一類。

    但無論如何,我們現代一般人除了死記硬背,是無法找出其中的規律的。至於古文字專家,是否能掌握其中的規律,不得而知。但估計古文字專家又不一定寫律詩。

    這樣說來,現代人寫律詩,我看還是用中華新韻方便。

    本文只是就現代新學寫律詩的作者而言。至於資深的古典詩詞大家,對平水韻已經瞭然於心,當然可以使用更嚴、更細的平水韻。“今不妨古,寬不礙嚴。” 本文沒有貶低平水韻的意思。

  • 5 # 農夫笑言

    寫詩最好因人而異,採用平水韻還是新韻就看你是寫著玩還是投稿給專業刊物了。編輯喜歡什麼韻就改成什麼韻,你自己一廂情願斷不可行。這是寫文章的乾貨體會。

    眾所周知,靈感是寫詩詞歌賦的基本骨架要素,如果離開這個前題就是閉門造車了,還不如不寫。限於框架結構很難寫出絕句來,除非你是詞仙詩聖。寫詩與寫文章一樣,廢紙簍裡撿不出好詩來,再改千遍也照樣不出彩!

    筆者有幾本如何寫詩的著述,大多沒讀一半就束之高閣了。還不如心血來潮時所寫的幾句順口溜打油詩更能表達當時的心境。很多詩一平仄就失韻味了。這是普通寫詩者常犯的錯誤!

    班門弄斧說詩韻搖頭晃腦擺持矜聖人字畫百般高我寫千文值半分

    這是信手拈來的東西,網友們可以任自由改平庂,講韻律。請吧!!!

  • 6 # 半坡222

    其實這個問題要回答之前,必須要回答一個問題,就是傳統格律詩是格律詩嗎?平水韻怎樣運用它所具有的音韻地位構建詩的格律節奏?一首詩你靠什麼認定它是有詩節奏?(因為全世界己知的不同語言格律詩,都是靠音韻節奏確認的,英美是輕重音型節奏,梵詩是長短和瞬間音節型節奏等),陳寅恪,王力,龍榆生等認為漢格律詩是平仄律節奏,羅念生等認為是重音節重複帶來節奏,何其芳,啟功等認為是音頓型節奏,音頓型和重音節型己被王力等辨證不能構成漢格律詩節奏!而王力等的平仄律論,又被羅念生和西方漢學家論證不能構成格律詩節奏!其中最主要論證是漢語平聲和仄聲,不論就高低,長短或輕重而論,分別都不明顯,所以不能造成格律詩節奏。(意即平聲和仄聲沒有強烈的音高或音長對立),這是發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事,王力先生終其生也沒辦法回答,也就是說,民國到今的音韻學家,詩學大家,並不知道傳統格律詩是怎樣構建詩的音韻節奏的,那種靠平仄粘對押韻認定的方法,被認知不能構成漢格律詩音韻節奏,那麼,民國後今,一首詩怎樣確定是格律詩,為什麼是,其實是不知道的,那麼,你說用平水韻用新韻寫格律詩的問題有意義嗎?那傳統格律詩有音韻節奏嗎?用什麼的音韻特徵構建?怎樣構建?答案是肯定的,有,是音節,音長型格律詩節奏,(這裡就不討論了),所以,格律詩的問題,絕不是你用什麼韻的問題。

  • 7 # 碧水松濤6

    律詩律絕在詩歌體裁形式上,都屬於格律詩。今人格律詩創作審美,新韻較平水韻好。請看下文分解。

    古“入聲字”是古今韻平仄的根本分歧

    平水韻中,上去入聲為“仄”,其餘為“平”;新韻中,普通話第一(陰平)、二(陽平)聲為“平”,第三(上聲)、四(去聲)聲為“仄”,古入聲字已分別規範到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中了。這就是古今漢語四聲系統平仄“二元化”。可見,古“入聲字”是古今韻平仄標準的根本分歧。因此,今人格律詩創作審美,與時俱進,首選新韻,能有效避免古入聲字給今人帶來的古今平仄分歧和困惑。

    韻部歸類有異,是古今韻韻部分類的主要分歧

    格律詩韻句末字,必須是同韻部平聲字;這是格律詩基本規則之一。例如“江”在古韻中屬於“三江”韻部,而“黃”、“慷”、“王”、“桑”在古韻中屬於“七陽”韻部。不在同一韻部的韻字,格律詩視“出韻(即不押韻)”。然而,在新韻中,“江”與“黃”、“慷”、“王”、“桑”都規範分類在同一韻部,是合韻(即押韻)的!例如,偉人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古今韻檢測結果對比截圖佐證如下。

    上圖平水韻工具檢測有出韻(即不押韻)之嫌,屬於古體詩體裁中的七言古風。而下圖新韻工具檢測合韻(即押韻)。

    檢測結果顯示;“平仄存在2個問題”。不拘平仄屬於古體詩體裁中的七言古風。其中“仄仄平平平仄平”是由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平由是“可平可仄,建議用仄”,說明格律詩不倡導三字腳孤仄作寬格變格!

    須知,唐詩中,不拘格律詩平仄押韻規則,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古體詩不勝列舉,古今名人也會寫古體詩!

    透過上述對比分析,不難明白,今人格律詩押韻,如果與時俱進,首選新韻,就能有效避免平水韻將同韻尾韻字分類到不同韻部的弊端!

    平水韻只適用於今人對古人格律詩的審美、鑑別和研究

    隨著語音文字的發展變化,平水韻韻部收錄的漢字越來越適應不了時代進步的需要。隨著新生字、詞的不斷增加,在平水韻表中沒能收錄。新韻將不斷充實新生字的收錄,以適應時代發展對今人格律詩創作審美的需要,有效避免了入聲字、古韻部在今人格律詩創作審美中給人們帶來的分歧和困惑,有利於格律詩文化藝術瑰寶的傳承和普及,必將替代平水韻。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韻書作為時代進步的格律詩平仄押韻檢測工具,需要在繼承中發展、革新和完善,更好地服務於今人格律詩創作審美!古代皇帝“欽定”平水韻已隨著古代皇帝壽終正寢,對今人格律詩創作審美已不再是必須!

    國家普通話語音規範正在普及到每個角落,新韻必然替代平水韻,走上今人格律詩創作審美普及的大眾舞臺!

    無論古今韻,平仄的“替對粘韻”,是鑑別格律詩與古體詩的客觀標準

    律句中,馬蹄韻正格“兩平兩仄交替”;雙數位置“仄平仄”或“平仄平”交替;單數位置變格規避三字腳“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簡稱為“替”。否則為平仄“失替”。

    上下句雙數位置平仄相反,簡稱“對”。否則為“失對”。

    上聯第二句與下聯第一句雙數位置平仄相同,簡稱“粘”。否則為“失粘”。

    在同一首格律詩中,韻句末字必須是同韻部平聲字,簡稱“韻”。 否則為“出韻”!

    平仄的“替對粘韻”,是格律詩體裁形式賴以存在的基本規則,屬於客觀標準,不受人的身份地位名氣所左右。

    現代人寫律詩,無論使用平水韻或新韻,都必須符合平仄“替對粘韻”的格律詩基本規則,缺一不可。否則就不是格律詩了!

    因為,古人格律詩平仄押韻只有“欽定”的統一標準,所以無須標註聲韻系統。例如杜甫的《登高》,只能用平水韻作為平仄押韻標準。

    風急天高猿嘯哀

    平仄平平仄仄平,

    渚清沙白鳥飛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

    無邊落木蕭蕭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盡長江滾滾來

    仄仄平平仄仄平。

    萬里悲秋常作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獨登臺

    仄平平仄仄平平。

    艱難困苦繁雙鬢

    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濁酒杯

    仄仄平平仄仄平。

    “猿”在方言中,讀音與入聲字相似,應是仄聲字,屬於“律調”!

    “回”、“杯”與“哀”、“來”、“臺”,在古韻中屬於“十灰”同韻部平聲字,古人唐聲古韻及相應方言讀之是“合韻(押韻)”的。而在今人新韻中,“四開”與“五微”屬於不同韻部平聲字,是“不合韻(不押韻)”的,用普通話規範朗誦“回”、“杯”與“哀”、“來”“臺”在同一首詩中卻明顯毫無韻感!可見,今人格律詩一味追捧平水韻創作審美,只能自作自賞或少數專家學者欣賞。畢竟今人格律詩,面向普及普通話語音規範交流的人民大眾,不是面向古人或少數嗜好古韻的人!

    “急”、“猿”、“白”、“獨”、“潦(方言讀法近似於入聲字)”、“濁”等在古韻和相應方言標準中,都是入聲字為“仄”,是“合律”的;而在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為依據的新韻標準中,是陽平(普通話第二聲)屬於“平”,是“不合律”的。

    平水韻檢測結果顯示,杜甫《登高》,是符合古韻平仄“替對粘韻”基本規則的,屬於名副其實的平水韻格律詩

    崔顥的《黃鶴樓》則不符合古韻平仄“替對粘韻”基本規則,是古體詩體裁中,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七言古風,而不能因為他有古名人身份和地位,就張冠李戴為格律詩體裁中的七言律詩——“七律”!

    首句雙數位置“人”、“乘(方言近似入聲字為仄)”、“鶴”,有“平仄仄”失替之嫌!

    第二句與首句第六字同“鶴”仄聲,有上下句失對之嫌!

    第二、三句第四字“餘”、“去”有失粘之嫌!

    第三、四句第四字“去”、“載”有上下句雙數位置同仄失對之嫌!

    第五句第五字“漢”當平卻仄,屬於靠後的單數位置不當變格,導致三字腳孤平(兩仄夾一平)格律硬傷之嫌!

    第六句第五字當仄卻平,屬於靠後單數位置不當變格,導致三字腳孤仄(兩平夾一仄),格律詩不支援三字腳“非律調”變格(參考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

    有人將第五、六句三字腳位置,上句犯孤平,下句犯孤仄,美其名曰“孤平拗救格”,其實質是換湯不換藥,以病“救”病,後孤平詩病依舊,又加後孤仄“非律調”,錯上加錯,無異於雪上加霜!

    即便是以訛傳訛的“鯉魚翻波”、“特定格”、“偷春體”、“折腰體”……儘管花樣翻新,不當位置變格製造孤平格律硬傷的實質始終未變!難道所謂“意境第一,不拘平仄”、“因律害意,靈活變通”,以致平仄失替、失對、失粘、出律的詩能是格律詩嗎?須知,不拘平仄“替對粘韻”,是古體詩常見現象,唐詩中不拘格律詩平仄押韻規則,而又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古體詩不勝列舉!

    今人格律詩,不能兼顧古今韻平仄押韻標準者,有必要明確標示相應聲韻系統

    古今韻“雙軌並行”的今人格律詩創作審美環境中,沒有統一的平仄押韻標準,因此,能兼顧古今韻平仄押韻標準者,無須標註聲韻系統;不能兼顧古今韻平仄押韻標準者,都有必要明確標示相應聲韻系統,以免誤讀誤判,引起徒耗時間和精力的無謂論爭。

    總之,今人格律詩創作,面向普通話語音規範交流的今人大眾,當與時俱進,新韻是首選

  • 8 # 滄浪觀海

    首先要搞清楚兩個問題,一,詩是寫給誰看的。古人還是現代人?

    二誰來寫詩。古人還是現代人?

    答案應該清楚了吧。

  • 9 # 老張1800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麼是韻?所謂的韻是指字音的韻母,我們寫詩所用韻腳的字,都必須用同一韻母的字,韻母改變了,就說明換韻了,而格律詩是不允許換韻的,平水韻中,一個韻部,換韻的時候多,比如,一東部,有ong音,有eng音,也就是說平水韻允許改變韻母,而不稱為出韻,這種情況,平水韻居多,而新韻就少,也就是說,新韻,比平水韻科學,所以說,新韻寫出來的詩詞,朗朗上口,而平水韻寫出來拗口,所以,我一般情況下,用新韻,不到萬不得已,才使平水韻的原因。祝大家快樂。

  • 10 # 詩人劉志強LZQ

    古代詩人都是有地方【方言】的詩人。古代詩人把漢字按照當地方言來作的詩。當時用的就是【平水韻】。

    平水韻的漢字本該是【白】漢語拼音第三聲或四聲。【國】也是第三聲或四聲。

    古代發音和現代發音。在用漢語上,就有區別。

    現代漢語【白】【國】都是一樣的屬於【第二聲】。河南人現在的方言【中】發音第三聲【腫】。

    按照現代創作作品能夠寫出來,就能正確讀出來。

    如果突出一味強調【平水韻】不好。必定目前是【普通話】。

    如今除北京外,各省的【考生】考大學,都要先考【漢語】,不過關不能考大學。就是告訴你,全國各地都是普及【普通話】。何必要求舊的發音。

    因此,舊的平水韻,不反對。除非你讀時按照【平水韻發音】。用舊的平水韻寫出來,如果讀出來的發音是普通話,就等於【對牛彈琴】,文不對題。

  • 11 # 探海石

    我的經驗是,首先按平水韻創作,如果成功,皆大歡喜。反之,如果按平水韻無法達到要求,則嘗試用中華新韻。再次之,就是寫成古體詩。這種辦法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儘量的避免以詞害義,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

  • 12 # 天福歌

    與時俱進雅俗共賞,

    迴圈蹈矩豈能興趣。

    古已往事笑納今朝,

    開心快樂參入就好。

    我在此祝福朋友們天天開心快樂!珍惜美好時光!

  • 13 # 建平249504053劉建平

    如果不是格律詩,平水韻的忠實追隨者,單純的寫詩,我認為還是新韻好,新韻也好,平水韻也好都是個人的選擇,沒有必要強求一致。有一部分人認為寫詩必須寫格律詩,必須用平水韻,不這樣就不配稱詩人,就是不懂詩,別人不知道怎樣說,我覺得是荒謬的,且不說現代人人,就是古詩,有好多不是格律詩,平水韻的詩都是不朽的篇章,你敢說他們不懂詩嗎?我不代表別人,我自己認為平水韻應該是民國,清朝以前的人懂的的最多的人,我也是聽說,那時候考試作詩必須用平水韻。現在的人應該不是十分明白了,如果不是特別懂方言,特別知道古人的語言是怎麼發聲的,就不敢說你懂平水韻,僅僅透過查表,或死記硬背平水韻表來寫平水韻詩,證明不了你懂平水韻,只不過是走個形式而已。還有些人說,我們不是李白,要想寫好詩必須踏下心來認真研究平水韻,只有這些才能寫出好的詩,還是那句話,別人怎麼想的我不知道,反正我覺得是荒謬的,古人可以寫格律詩,平水韻,也可以不是平水韻,格律詩,現代人為什麼就不行呢?沒人規定,古風詩只有古人能寫吧!寫詩應該看你有沒有才氣,有沒有知識,有沒有感悟,而不是簡單的會不會格律,懂不懂平仄,判定一首詩的好壞並不是看他有沒有出律,是不是折腰體,應該看他寫的詩是不是壓韻,是不是闡明正確的道理,是不是正能量,如果符合這些要求,即使不是平水韻,即使是打油詩,散文詩,也是好詩。要是糜糜之音,歪理邪說,即使是平水韻,格律詩也不是好詩。有人說我們水平有限,要想寫好詩,沒有別的路好走,只能是踏踏實實的按格律詩的要求來寫,才會寫出好詩來,我覺得不可能,我覺得平水韻學會了,那怕是皮毛 ,確實能寫出比較滿意的詩來,前人總結出來的規律確實非常有道理,但是絕不是人人都適用,還是要看人的綜合素質,和理解能力,也就是才氣。平水韻,格律詩絕對是雙刃劍,那些死規定限制人的思維,左右著人的遣詞造句,為了平仄不得不換詞,造成和原意不符,難怪林黛玉說不要因詞害意。那些規定是籠子,繩套,是好看的花衣服,千里馬有沒有繩套都是千里馬,俊鳥在不在籠子裡都是俊鳥,嫦娥穿不穿好看的衣服都是嫦娥,豬八戒穿上美麗鮮豔的衣服還是豬八戒,不會因為寫格律詩就能提高寫作水平。

  • 14 # 觀海3

    謝邀。關於寫格律詩詞用韻問題,我的意見是詩詞要與時代發展同進退,不可以墨守成規,永遠囚禁在古代。我們的社會發展到今天,一個大國語言實行的是中華新韻,詩詞還停留在平水韻,是車不覆轍,對於語言普通話普及是不利的。至於寫詩詞是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交給作者自由決定。主要看詩詞的意境美即可。相信寫格律詩詞用新韻的要佔絕大多數。用平水韻的是少部分有相當基礎的學者,他們具有傳承作用!但他們也會對格律詩詞具有壟斷控制作用,大多數詩詞愛好者面對平水韻望而卻步,不敢寫詩,不利於詩詞繁榮和發展。以後格律詩詞的平水韻可以作為研究傳承作用,以不至於斷檔,失傳。如有不當,請詩詞愛好朋友討論。

  • 15 # 詩詞原創之火雲

    詩詞是古人寫得好的。而現代人要學習寫詩詞,那麼就需要學習古人的詩詞。而為了瞭解古人的詩詞意象與寫法,那麼最好是從平水韻學起。到熟練掌握了平水韻,那麼用平水韻寫,還是新韻,隨個人喜好而已。到那時,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如果一開始只是用新韻,你如何理解古人,向古人看齊?平水韻寫詩詞其實真不難,多寫寫就熟悉了。熟能生巧嘛。在寫的過程,何嘗不是瞭解與掌握文字的過程?

    現代人也可以寫古詩詞的,用現代意象與事物入詩詞,寫出古典韻味,也是一種獨特的美。

    要寫出一首合格的詩詞作品,需要具有發現新的東西、新的秘密的能力。而這種能力除開很少部分人與生俱來的的天賦之外,大部分需要進行後天的鍛鍊與練習。

    獨一無二地找到和發現別人從未找到和發現的感受,沒有任何一種文體比詩歌更強調唯一性和獨創性。比如,寫黃鶴樓,崔顥寫了,李白就不敢寫,只能留下眼前有景題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喟嘆。因為李白沒有在黃鶴樓這件舊事物上找到新東西,或者說他能找到的崔顥先找到了。崔顥的黃鶴樓成了千古絕唱,而其他人寫黃鶴樓都被崔顥遮蔽了。

    找到新的秘密,發現到新的東西后,用什麼樣的語言,什麼樣的手法,把這個秘密說出來,把這個東西表現出來。這是詩的基本要素,也是一首詩好與壞的重要標準。這個能力更需要後邊的練筆來積累文字,加深對文字的理解,提高駕馭文字的能力。

    讀詩是需要瞬間直覺的。讀到好詩時,我們常常說眼前一亮,這一亮就是瞬間的直覺,而這直覺只有在遭遇到被重新命名的事物,才能瞬間一亮。就像一個在你很多年的印象裡一直灰頭土臉的老同事,兩年不見突然西裝革履,紅光滿面。你在驚訝的同時在心裡快速地完成了對這個老同事的重新定位和命名。

    平庸的詩總是讓人恍恍惚惚,昏昏欲睡。總是讓人感覺到他的詩在另外一個同樣平庸的詩人的詩集裡看過。一寫到女人就是花,一寫到雨就是淚水,一寫到霧就是憂鬱,一寫到秋天就是落寞。故此,寫詩可以在讀古人或者別人作品的基礎上,另外翻出新意,可以起來吸引讀者眼球的效果。

    練筆不輟,詩詞需要多讀與多動筆。故此,日常生活某一瞬間都可以用詩詞記錄下來。下面這組七絕為日常口占練筆,押平水韻。雖無大情懷,亦有小情致。可以探討一下某些文字手法與技巧。

    七絕 曬太陽

    黃葉秋光爬上臺,客眠搖椅眼微開。

    天藍一朵雲浮白,疑是歸鴻入夢來。

    天冷躺著搖搖椅曬曬太陽,應該是一種很愜意的事情,以此為詩如何?一二句寫曬太陽本身。第二句的眠與眼為三四句做伏筆。第三句寫天氣,也是色彩刻畫,與第一句的色彩進行對比,營造一種氛圍。

    第四句表面是是迴應第二句地躺在搖椅上微眠似乎入夢了的感覺,但這句內在是表達思鄉之情,天上的那朵白雲也是歸鴻呢。這樣的比喻,三四句才不落普通的歸鴻為鄉愁的俗套,另有一番趣味。

    七絕 無聊

    他鄉歲月不堪嗟,隅客山南晏日斜。

    酒酌秋風了無事,白雲杯淺小梅花。

    這首的一句是直接感慨,第二句轉為眼前狀態,也是一種自我安慰的休閒無聊情緒。三四句有點意思,從山南隅客轉到對秋風酌酒,學陶淵明麼?是與不是,第四句以眼前景,手中物來隱約表明。第四句純粹用景物表現的手法,可以令讀者印象更鮮明,但比較不好掌握這個表達的情緒程度。非熟手不能,新手容易走偏。

    七絕 詩囊猶澀

    風花昨日不堪憐,病骨今年勝去年。

    檢點他鄉無好句,詩囊猶澀打車錢。

    很悲哀不是,今年身體更不如去年,一年不如一年啊。然後還人在他鄉,來翻翻本年度寫的詩句,可惜不是詩囊裡沒啥好句子,連打車錢都沒多少。何況詩詞好句子呢!

    活脫脫一個窮酸書生形象啊,人生一事無成,歲月漸老,奈何?也是三四句翻出些許新意,未落普通詩詞寫作的俗套。

    七絕 過湧月臺不開門有感

    雲浮黃鶴千年在,日落殘碑兩字開。

    萬里長江空湧月,一時明鏡不登臺。

    這是經過武漢黃鶴樓的湧月臺時,忽然有所感觸而口占成的一首七絕。第一句是反用崔顥的黃鶴已去白雲悠悠之意,這裡的黃鶴非彼黃鶴,而是黃鶴樓。後人建立的黃鶴樓一樣在啊。後三句都是純粹寫景物,主要表達歲月悠悠之意。

    七絕 白水帶山霜紅

    白水山前萬樹秋,霜紅一夜滿枝頭。

    龍光塔外西江月,照見人間幾度愁。

    本首七絕的一二句為倒裝次序。正常次序是第二句在前面。倒裝的好處就是可以讓詩詞讀起來剛健一些,免得猶如流水賬。三四句拉大時空,營造一種歲月感。此首相對比其他幾首,略顯虛滑。說白了,稍微假大空了一點。

    七絕 歲末自嘲

    刳腸筮卜歲艱時,曳尾泥塗死自知。

    冷眼紅塵如夢囈,平生只愛打油詩。

    刳腸語出《莊子·外物》:“ 仲尼 曰:‘神龜能見夢於 元君 ,而不能避 餘且 之網,能知七十二鑽而無遣筴,不能避刳腸之患。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後用指雖有神靈而卒難免禍。 唐 白居易 《答〈桐花〉》詩:“老龜被刳腸,不如無神靈。雄雞自斷尾,不願為犧牲。”

    曳尾泥塗典出《莊子·秋水》:“ 莊子 持竿不顧,曰:‘吾聞 楚 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塗,汙泥。比喻與其顯身揚名於廟堂之上而毀身滅性,不如過貧賤的隱居生活而得逍遙全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考成績出來了,我該選擇雞頭,還是鳳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