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軒轅凌霄
-
2 # 揚州心意
只要傳統拳高手還在,就會繼續得到傳播,而這種真正的高手基本每個城市都會存在,雖然不多,但確實存在,而且都有跟隨學習的人
-
3 # 詠春與太極
民間傳統武術現在以師徒傳承為主,
從古到今都是窮文富武,教傳統武術也好教散打搏擊也好都需要經濟的支援,是沒法教拳的,畢竟人都要生活。現在傳統武術的經濟來源主要有三種:第一種開館教拳:純教拳,收入靠徒弟(學員)的學費;由於要租房,水電費,人工等費用支出,學員太少的話是很難支靠的。第二種也是開館教拳:除了對學員收費外,還有會接商業武術演出(舞獅);收入還是可以的,拳館除了師父外其他徒弟基本上都是兼職的,有商業演出才回館的,學員(徒弟)一般都是晚上來學拳練拳。暑假寒假會開學生白天班。以上兩種館都是要到工商局登記註冊的,但不用交稅;第三種就是不開館在家利用工作業餘時間教拳,也是要收費的但比較低。主要將自己的所學功夫傳承;
傳武現在由於負面影響太多,加之外國武術的傳播在國內遍地開花,對傳武傳承影響很大。傳武要開拓新的思路,在不改變核心技術,拳理的原則下。加快練拳的進度才能有更多人加入學傳統武術。用以前那種練三幾年才出功夫的思維是很難適應現在社會生活節奏。
-
4 # 女茶君
傳統武術曾經以師徒傳承下來,以後也應當以師徒傳承的方式傳承下去,所謂一脈相承,萬變不離其宗,本質還是師徒傳承,無論是傳統武術還是其他技藝,術僅止於術,法或心法才是關鍵,傳統的師徒相承中更多是師對於徒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其中思想及品德更重要,從日常行為中體驗並被捕捉,所謂做事即做人,教武術也是教做人,根本的學好了,技和術只要勤加練習自然成。大同小異,都是這樣,歷來如此。所以本質上依然是師徒傳承,只是方法上可以利用現在便捷的方式和不同的模式,比如商業的(實地,收費)公益的(影片,免費),兩者兼用的,比如健身的競技的等。僅供參考。
-
5 # 許家那個人
我認為傳統武術以前的傳承主要有這幾種:一為創立武術門派,開門收徒;二為傳男不傳女,以血緣關係為主;三為刻在牆壁上或者寫在書籍裡,教人練習。但是,這三種方式都是存活於古代人的思想觀念,放在現代的話根本不適用,我們必須學會與時俱進,同步更新。我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傳統武術也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國家文化單位要從中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整理成冊,記錄在案。傳統武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肯定包過很多方面,國家文化單位應該把其中對人無益的地方刪除,保留好的方面,然後找到對應的傳承人,把招式整理出來,記錄在案,保證不被遺失。
第二,傳統武術也是作為體育專案之一,國家體育單位應該多舉行相關的比賽,並設定獎金,來鼓勵更多傳承人參與,保證學以致用。傳統武術也是體育專案,但是卻很少像其它專案一樣出現在大家面前,就是因為比賽場次太少,或者是地區式的比賽只有區域性人知道。要把它辦成全國性的賽事,引起更多的關注,讓傳承人知道武術可以學以致用。
第三,響應全民運動和健身的號召,鼓勵普通人學習基本的傳統武術,強身健體。現在國家提倡全民運動和健身,所以可以讓傳承人到社群或者街道,教大家一些基本的傳統武術,用來鍛鍊身體,增強身體素質。
第四,學校把傳統武術作為一門課程,請傳承人教大家瞭解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在學校方面,我們可以把傳統武術單獨作為一門課程,課堂上教授大家武術文化知識,課下安排老師教大家學習武術招式。
第五,摒棄傳統觀念,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承。現在科技網路發展迅速,可以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承。比如傳承人可以開設自己的自媒體號,釋出相關影片,引發大家對此的喜好和關注,進而吸引更多的人願意瞭解傳統武術的發展。
結論:傳統武術雖然帶有“傳統”二字,但是在今天我們必須摒棄傳統傳承模式,學會與時俱進,用新的方式去進行傳承。一方面國家相關單位要對起引起重視,另一方面我們要用新媒體把它更好的展現出來。 -
6 # 世界華文愛情詩歌學會
建議:將這種武術傳統文化,在小學、初中、高中,當成體育課來傳承,利國、利民、利己;利教育、利文化、利健康!……
-
7 # 月舞雲後
還是應該傳給那些真正喜歡,有志於武術學習,能吃苦,人品好的人。儘管現在的社會與以前不太一樣了,但傳統依然不能丟。
-
8 # 明華51948042
傳承武學文化。需要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主要在政府部門的貫徹。編入初中體育課。南拳北拳同時推前。女生可學太極拳。只有增加體質健康,國家才有希望。
-
9 # 楊培川
我練習過傳統武術八段錦,還看過《形意拳真傳圖譜》等之類的傳統武術書籍圖譜,本身又是個寫文章、寫小說、做影片的,一直與傳統文化、傳統武術為伴。
所以我覺得傳統武術的傳承方法、形式其實是有很多種的,從宏觀的、大的層面來說,我們學生時代的廣播體操,有不少動作其實就是從傳統武術之中改進、脫化而來的。
舉個例子,體操之中有一個雙腿繃直,彎腰,雙手摸腳尖的動作,這在傳統武術之中是在拉緊膀胱經,穩固腎臟和精關的,它就是八段錦的其中一個招式“雙手攀足固腎腰”,只是原版更復雜且操作不當、用力過猛會拉傷韌帶,所以我們做的是簡化版,這個動作經常做可以減少遺精,也有人叫它為“固腎功”。
因此,傳統武術在我們體操運動中是有傳承的,我覺得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做一些講解原理、傳播正確練習方法可以讓人身心變得更強大的理念,不斷革新改進以適應要求,傳統武術勢必會以很多種形式傳承下去,這點我倒是不擔心。
於我來說,寫小說、寫文章、做影片,我都有用到傳統武術的知識,我不止自己身體力行去試驗,而且在筆下也去傳播、傳承。
這也是一種傳承。
正如金庸武俠一樣,誠然裡面很多武功是虛構,但是也有很多真實的傳統武術招數,比如少林武藝、太極等,這又是另一種形式的發揚光大。
雖然金古梁已逝,但是今天的網路文學依然有不少傳承傳統武術的,我再舉例子,白金作家我吃西紅柿的《盤龍》前幾十章,就有描寫到形意拳和姬際可,而常人有幾人知道形意拳形成在明末?並且由創始人明末陝西大宗師姬際可發揚光大?
這也是一種傳承。
我看過這樣的話:要是沒有王者榮耀,很多人都不可能也不會想知道那麼多歷史人物的名字。
我深以為然,這話是對的。
我想以此說什麼呢?
我要說的其實就是:寓教於樂。
在娛樂中傳承才是最好的傳承!
這是實踐檢驗出來的。
從古至今,文化的傳播都離不開娛樂,從說書、演戲到今天的自媒體,都有在傳承,武術也是如此。
從金庸到網文,都是在娛樂中傳承。
近年來有一個說法叫ACGN,是動畫animation、漫畫comic、遊戲game、小說novel的首字母合併縮寫。
我從小一直喜歡單機角色武俠仙俠遊戲,而在ACGN裡面,傳統武術也有傳承,甚至包括優秀的傳統文化。
-
10 # 滇南武痴徐沛峰
所謂的傳統武術,其實是分兩大類的,一類是“武術機構”編排規定的“競賽套路”,另一類是流傳於民間的較為原汁原味的“武術”。前者用於表演,後者有較高的技擊價值。但無論是那類武術,其生存的空間都是非常狹小的,其前途除了為影視服務,幾乎就沒有什麼好的出路。武術要練得真正好,是要下一番苦工夫的,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將來參與的人會越來越少,這也是肯定的,年輕人生活壓力這麼大,還會有多少人有這種閒工夫來進行系統訓練呢?不繫統訓練,那就只能定位為“玩”,不可能上到專業檔次。退休的人練的雖然多一些,但這個年齡還有可能練出好功夫來嗎?武術要傳承下去,要發展起來,只有一條腿走路是肯定不行的,就像民族舞,戲劇,如果沒有各縣、市、省、中央歌舞團的支撐,恐怕早已失傳了。所以武術要傳承下去,要發展起來,除了鼓勵民間武術(包括格鬥專案)的全面發展,市場化發展,宣傳化發展,官方必須在有一定武術底蘊的地方設立官辦機構的武術隊伍(事業單位),與民間武術形成引導,競爭,互補的關係。中國傳統武術,再任其自生自滅,是不可能很好傳承下去,很快發展起來的。
回覆列表
難忍能忍 難行能行
傳統武術就該這樣傳承下去
這是我的回答!
當然這八個字說出來簡單,但是運用到實踐當中去,還是需要一番磨礪與堅守的,其實天下事本該如此!沒有免費的午餐,你想在人世間精通一項技能,達到“能工巧匠”的程度,自然要費一番功夫的。
這時你還成不了大師!
解放初期那段時間,天底下唱戲的多了去了,只有梅蘭芳和周新芳兩個大師。其他都叫演員,最大了不過著名演員而已。
成為行業的翹楚需要什麼?
文武之道,
殊途同歸。
我們就用書法界的“二王”來舉例吧!
王羲之和王獻之
王獻之練字用了十大缸水。
這是自己的努力。
當然這裡邊還有他爹王羲之的正確教導。
正確的方法+十缸水的不斷重複=成功。
最後再加上自己的天賦與悟性。
王獻之才能在書法界出類拔萃,與其父並稱“二王”。
這才是做事成功的順序。
那麼回到練武這個話題。
功夫不是想出來的,
是練出來的。
是養戰為道慢慢的積累出來的。
和書法一樣,
它需要十缸汗水的苦練,
這是我們現今學武的人最欠缺的東西。
在和很多人網上聊天的時候,
我發現他們懂的真多:
太極、形意、八卦、少林、崆峒、峨眉,
千招萬式都能嘚啵幾句,
彷彿這就是武術的見識。
時候我最樂意的是問問他們的基本功訓練,橫豎叉能差不多下去嗎?
假如你每天練拳,你拿出多少時間來踢腿下腰呢?
大概能做多少個?
這是我最感興趣的問題。
往往這時候,
我就會聽到一大堆理由。
其實很多愛好者,
連少年武校最基本的踢腿下腰都做不來的。
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對武術的見識。
憑著自己的感覺去找師傅,
去練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在這裡,
我只能說,
武術的真知灼見是在十缸汗水裡藏著的。
你流滿一缸汗水,
就漲了一缸汗水的見識。
武學的眼光和你付出的努力成正比。
一句話
現代人想的看的太多卻動的太少!!!
這是很多武術愛好者的弊病
我在《話說形意拳門之真諦》那本書裡說過,
古代十里八村只有一個武師,
得個三招兩式如獲至寶。
回家朝夕苦練,
怎麼能不出功夫?
現代人的眼界寬廣了,開啟電腦電視,千百奇招,萬千拳種撲面而來,你會選擇嗎?
誠如一個第一天到私塾唸書的孩子,我給你一堆名家作品,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等等等
你知道這叫什麼字嗎?
你能選出哪個好嗎?
答案是不能。
絕不能!!
因為你根本不認字。
和韋小寶一樣,
既不認字也不會寫字。
你根本看不出點橫撇捺的妙處!
啥叫佈局!
咋叫謀篇!
你根本不懂的!
這時候作為私塾的老師,
我給你十大缸水,
在我的指導下,
你慢慢寫,
每寫完一缸水我就讓你看這些大家的字帖。
每寫完一缸水,
你都會有新的認識。
文武是一途。
練武也是這麼練的。
還有一個問題,
你不能誰都學。
你只能選一門功夫,
然後不斷的去深入它。
這才是練武的訣竅。
王獻之只有他爹王羲之一個師傅,
然後成就了王獻之。
假如王獻之在打基礎的時候,
今天柳公權教,
明天歐陽詢教,
後天換成蘇東坡,
沒準就把王獻之毀了。
師從多人成就大器的人不是沒有,
但是你首先要有天賦,
換句話說你得是個天才,
你才能消化多位老師的精華。
那是很難很難的事情,
佛曰:萬法歸一。
道曰:抱元守一。
儒曰:惟精惟一。
這是老子清靜經中原文原詞,大家可以去翻看。
天津有一位形意拳大師張某某
拳譜在介紹他的時候用了一個詞,
形意八卦名家。
他是形意拳門的翹楚,
一生不過精通了形意和八卦。
我們現在很多愛好者,
比大師會的還多。
先精熟一個技能,
然後才能談到觸類旁通。
很多學武的人,
都是栽倒在個人不良習慣上。
茶樓酒肆,
怡紅勾欄,
孕育不出武林高手。
西門大官人永遠不會是武松的對手。
因為大官人的身體早就被淘空了。
善於調養守護自己的精氣神,
不使它遺失,
是練武和修行者大課題。
除此還有基本功,
點、橫、撇、捺雖然枯燥,
卻是成文成章的必須。
一日不練十日松,
這是鐵打的道理。
這些都是做到了,
才有可能論到拼天賦 。
我們很多人的努力程度,
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只不過是練得少而已。
有句俗語云:
油渣發白——短煉。
你精熟了一門技藝,
比如捏泥人,
你已經算個“工匠”了,
或者說行業翹楚。
你在各行各業也許那項工作做到第一流了,
這時候你還有一條路要走,
就是大師的路。
這時候你才需要拼天賦。
比如天下捏泥人的這麼多,
天津泥人張只有一個。
高手匠人到大師,
這時候沒有師傅能教你。
因為大道無形。
匠人到大師這一步,
只能靠你的天賦和慧根去領悟。
從普通百姓到高手匠人,
只需要你的專注和努力,
當然還有師傅的教誨就可以了。
網上很多人都說自己修道,
其實這是不對的。
初學應該不叫修道。
叫“修身”。
修道沒有方法。
因為老子曰:大道無形。
修行大道沒有具體的方法。
但是修身是有方法的。
你怎麼唸經,
你怎麼盤腿是有方法的。
其實很多號稱修道的人都在修身的路上,
也就是練身體而已。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實儒家也說的是這個道理,
也是這個順序而已。
文武之道都可修身。
任何技藝的初學都是艱苦的
在這個行業裡,
所有的美都是技巧精熟的展現。
只有突破了基本功這一關,
達到了一定的專業水平的人,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難忍能忍,難行能行。
國術傳承我覺得這八個字的表述是最好的。
到了高階階段,
就不需要我說了,
因為那條路,
你已經看見了。
初學還是少學一點東西的好。
選定了一個拳,
去認真的練習,
去認真的鑽研為上策。
見得太多,動的太少,
只動嘴,不動腿,
是現代人的通病。
國術初學,
我覺得這樣就夠了。
其實中國功夫都該不出這個範疇。
雜技、舞蹈、戲劇、武術
初學都是筋骨關。
難忍能忍 難行能行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德經·第六十四章》
用老子的話做個結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