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頭老騾
-
2 # 讀書寫心
讀過的書就像走過的路,有大路,有小路,有對路,有歧路,也許已經不記得這些路了,可正是因為它們,你才到達了今天的位置。
可能你已經不記得小學、初中時,讀過的那些,語文,數學,地理,歷史,生物……但它們幫你架構了對世界的基本認知,形成了你遣詞造句,語言表達的本能。可能你已經不記得高中時,讀過的3+2學科,但它們幫你走進了中專、大學的大門。可能你已經不記得大學、工作時,讀過的那些專業書籍,但它們可能已經成為了你工作的敲門磚,或者向某個方向精進的推進器。可能你已經不記得通宵熬夜時,看的那些小說的內容,但它們至少陪你度過了孤獨的夜晚。哪怕是那些最爛俗的,沒營養的書,也讓你見識到了不一樣的風景。讀過的書還像吃過的飯,讓我們的精神在書籍的滋養下,不斷充實,不斷成長,變得更加明理,變得更加智慧,變得更加通透。
《倚天屠龍記》中有這麼一段,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劍法:
張三丰問道:“孩兒,你看清楚了沒有?”
張無忌道:“看清楚了。”
張三丰道:“都記得了沒有?”
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小半。”
張三丰問道:“現下怎樣了?”
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大半。”
張三丰道:“孩兒,怎樣啦?”
張無忌道:“還有三招沒忘記。”“這我可全忘了,忘得乾乾淨淨的了。”
張三丰道:“不壞不壞!忘得真快”
我們看過的書,有的可能真的忘了,有的卻像張無忌學太極劍一樣,從“有招”昇華為了“無招”。
我想,這就是我們讀書的意義吧。
我是多寫,喜歡讀書,總想著用書中的道理解決一點兒現實的困惑。
期待與你交流。
-
3 # 鴻哥iouyh福小鋪
嗯,這個問題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值得好好回答。
首先,文學方面,作者大費周章,用盡筆墨描述,無非就是要闡明一個觀點或者展現某個境界與認識,呵呵,只要瞭解到作者究竟要表達什麼東西,即可。
簡單的例子:小學時候讀語文,老師不也是列出段落重點與中心思想嘛,就是這個玩意。
其次,理科、工具書,這玩意就更好懂了,簡單的運算應該忘不了吧,至於那些高深一些,在生活和工作不常運用的公式、規律和法則等等,只要知曉它們的存在,即可。
當你需要的時候,知道去翻找工具書,摘取出適合的方案進行運用,你已經學有所成。
簡單例子: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臨陣磨槍不快也光。
最後,我再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張三丰教張無忌如何學習太極,一個是風清揚教令狐沖學習孤獨九劍。
“記得了多少?”
“全忘了。”
“嗯,你畢業了。”
呵呵,讀書就是這樣,基本的能在常用狀態很容易把握,那叫熟練度,但讀過的已經融入我們的記憶,甚至血脈和基因裡頭。
文為氣質,理為常識。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回覆列表
讀書當然是有意義的!
讀書自古以來都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方法。古人為了把生活經驗和知識記錄下來,發明了文字,以及文字的載體,比如巖壁,竹簡,龜殼,布匹,以及沿用至今的紙張。關於文字、書以及知識的傳承的歷史實在太過淵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一些相關內容瞭解。
而從這些歷史記錄當中不難看出,讀書對社會發展,文化傳承,以及文明進步有些重大的意義。
所以,讀書肯定是有意義的,而且是有用的。很多人覺得讀完一本書,似乎沒有什麼收穫,我估計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你讀到的書也許並不符合你的興趣和資質。
我一直認為,讀書應該是按自身的興趣愛好來讀,然而有人也許會說,自己並不清楚興趣所在。所以就更加應該去讀書,而且是越廣泛越好,畢竟你不去廣泛涉獵,你就始終不會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
而一旦嗅到了讓人眼前一亮的書本,恐怕就難以放下了,這時候你才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
其二,一本書,讀懂讀通是需要花費腦力的,應該帶著問題和懷疑去讀,讓思維伴隨其中,如果做不到,讀書這件事就是變得無趣,讓人煩躁。
萬事開頭難,如果把讀書換成一件別的事情,比如減肥,健身,考駕照等等,也是一樣的道理,剛開始是很困難的,挫敗感撲面而來,因為戰勝自己並非易事,成事在人。馬拉松比賽當中跑完全程的人並不多,這些人能把幾萬人遠遠丟在身後,除了身體素質外,主要還是看他完賽的信念是否足夠堅定,意志能否支撐他堅持到底。
量變產生質變,把讀書這件事堅持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是有收穫的。人們讀書的初衷是為了獲取知識,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心境也會明朗很多,再回頭來看當初厭惡讀書的自己,只會感到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