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熙雯
-
2 # 萬卷古今情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三國演義的影響是其他歷史小說無法比擬的,在廣為流傳中,人們對歷史人物的真實面目漸漸淡化,從而相信演義小說裡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就這樣,曹操變為了白麵奸臣,劉備成為了帝室之胄的仁德之君,但反觀歷史,劉備的虛偽狡詐無恥是顯而易見的,但這些,都加給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三國演義的影響是其他歷史小說無法比擬的,在廣為流傳中,人們對歷史人物的真實面目漸漸淡化,從而相信演義小說裡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就這樣,曹操變為了白麵奸臣,劉備成為了帝室之胄的仁德之君,但反觀歷史,劉備的虛偽狡詐無恥是顯而易見的,但這些,都加給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
說到曹操的功與過 由於《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影響,曹操早就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對於他的功過,可謂是爭論許久了。最近,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打著回覆歷史原貌的大旗,大肆貶劉揚曹,造成一時間的思想混亂。 其實凡是讀過上述兩本書的人都清楚,曹操是人雄。這點不誇張;劉備亦是人雄,諸葛亮也是人雄。三國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能在同一時代聚集如此多的英雄,恐非三國時代莫屬,也就無怪乎三國故事能源遠流長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了。 曹操作為三國時代的一個特殊人物,首先是具有其時代特色的。他也忠君愛國,忠得是劉氏的國君;愛的是漢王朝。那個時代,君國是不分家的,所謂忠君即是愛國,這與我們現在是完全不同的。曹操的早期活動是完全履行這一準則的,無論是他除洛陽北都尉;還是後來征討黃巾大起義,都是出於這一思想的。曹操對於漢室來說,的確是有功之臣。但是,隨著軍力的擴張,權利的增加,他也就逐步走向了具有獨裁特色的統治。作為今天的人看待,皇帝是否應姓“劉”的這一問題不算重要,但是在整個封建王朝來說,這是最重要的問題,這是關係到一個人是否是忠、是奸的大問題,失去了這一大前題,任何討論都是沒有意義的。明朝的皇帝是姓朱的,那麼到了大清朝,為了恢復明朝,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即連孫中山先生不也提出“驅除韃虜”嗎?這又怎能說和姓不姓劉不重要呢?我們可以不管呢?說到底,曹操還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終其一世,仍為漢臣。同樣是漢朝人王莽,沒有不說他是奸臣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反漢,他成立了新朝。但是在歷史上,王莽對漢朝其實也是立有大功的,王莽為奪取漢室天下,萬事模仿昔時聖人周公的言行,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髮,謙恭天下士。當時,人們無不相信王莽是周公再生,近50萬人士上書請求皇上給王莽加官晉爵。皇上降旨加封,王莽堅決固辭。但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最後連皇帝都死在了他的手上,無怪白居易寫道:“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也就是說,我們要等等,等這個人在歷史舞臺上將自己的面目全部演出後,再蓋棺定論。如果沒有光武中興,那麼王莽不也算是一代開國之君了嗎?同樣,作為同時代的董卓,也是大家公認的奸臣,為什麼呢?他殘殺皇室、後宮、大臣、百姓,將大漢王朝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最終他要的是篡漢。曹操為保漢室江山,毅然逃官迴歸故里起義兵討伐董卓,這算是正義之舉,是史書上濃墨重筆的地方。但是,曹操當上了丞相、魏王后,又是如何呢?一樣是殘殺皇室、後宮、大臣、百姓,同時還想謀篡漢,那麼相比下他又與董卓有什麼區別呢? 王莽依靠的是文治,曹操依靠的是武功。他從徵袁紹、滅呂布、討張繡、誅袁術、伐劉表可說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取。從軍事上來說,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軍事家。說到這裡,我補充一點,我們往往在稱讚曹操的軍事天才的時候,不由得很是瞧不起劉備。為什麼呢?因為他屢戰屢敗,但是請不要忘記,劉備雖然屢戰屢敗,但他仍能屢敗屢戰,最終成就了三分天下,從這裡看,劉備又怎能不是人雄呢?何況,在《三國志》書上,對赤壁之戰的描述最少,但曹操傳上卻是說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可見,赤壁之戰不得周瑜之專美也。
曹操大功之下,亦得高位,可說是得償所願。但猶要篡漢,那麼對於漢朝來說,又怎能不是奸賊呢?即如我們所說林彪,在建國征戰過程中,他的確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才被授予元帥的榮譽,但是後來由於權力慾的膨脹,他要篡黨奪權了,所以人民也要打倒他嘛,這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說,功是功,過是過,不能混淆。從曹操本人說,他是一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這是對的;但同樣,從那個時代來說,他也是一個著名的野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