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灰太狼44967765
-
2 # 午睡的夜貓
大樹要有根,人也要有根,家庭要有根,國家更要有根。在家庭,自己的祖宗便是根;在國內,自己的家鄉便是根;在世界,自己的祖國便是根;而對於未來,自己的過去便是根。根深則蒂固,則葉茂。
從犬戎到匈奴,從匈奴到五胡,從突厥到女真,從女真到蒙古,再從蒙古到外寇。在這麼多的侵襲下,中國始終未曾真正消亡的原因就在於歷史文化的傳承,即使經歷過幾次斷代,也總會被華人接續上,為什麼?就是因為這個傳承。華夏入夷狄則夷狄,夷狄入華夏則華夏。靠的是什麼?就是這個歷史文化傳承。這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底蘊。
聯想到西方歷史,傳承下來的也只有古希臘的哲學思想,羅馬的實用精神。而當時國家呢?早已滅亡!西方諸國建國不到千年,甚至有的連300年都沒有,但它們卻非常重視自己這幾百年的歷史,同時,它們還不忘大力學習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而相比於西方諸國,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重視自己的歷史文化呢?
南韓為什麼總把咱們中家的東西說成是他們的,而且年代越久遠的越好呢?是越老越值錢,還是越老越有底氣?它的做法和國內有的企業是一樣的,剛成立幾年,就能給自己找到個百年的前身,千年的祖宗。別管做法好不好,只要自己就是有底氣就行。
欲亡其國,先亡其史。欲興其國,先正其史。願學習傳統歷史文化的朋友越來越多。
-
3 # 梁六一
◇當一個國家尊重自己的歷史,尊重自己的民族歷史文化研究,尊重自己的民族歷史和文化研究的學者時,這個國家和民族一定是令人尊重的。
反之,如果一個國家和民族對自己的歷史和文化都不重視,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研究不重視,對學者和知識不尊重,那麼,這個國家和民族也是不會讓人尊重的。
所以對於物質財富要繼承,精神財富我們更要傳承。
難道要在百年之後,精神財富匱乏了,才覺得遺憾嗎?
難道眼前利益勝過一切了嗎?
那我們身為"黃種人"的根,就該拋棄?
文物承載著記憶,文化賦予著底蘊。
不忘本,是一個人的堅守。
不斷根,要靠大家的守護。
歷史,從來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從由心而發的文化認同,是泱泱大國上千年的底氣!
把看似厚重枯燥的歷史,用年輕充滿時代感的方式,翻譯給所有人,希望有一天不需要過多地解釋,人人知道我們的"根"在哪裡。
讓歷史文物"活"於世俗間
文物是歷史的沉澱,更是後人瞭解曾經的媒介。
可是由於各方面的原因,眾人只知其為文物,卻不知其何來,這也導致了眾人對於文物的自發保護參與度不夠。
但還好,文物不再拘泥於博物館(院)的古板展覽,有了越來越多的展示形式,也讓文物更加地鮮活。
比如先前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短短3集的一部紀錄片,背後卻是歷經5年的專案調研,長達4個月不間斷的紀實拍攝,只為了向民眾展示有這樣一群人,遠離喧囂,專注地從事文物保護。在這些文物修復師身上,看到的不是現代的快節奏,而是靜謐質樸。
慢工出細活!
這一切的辛苦沒有白費!
一經播出,就吸引了超過15000個大學畢業生想去故宮修文物,文物的修復不會後繼無人了。
回覆列表
其實豈止國家層面,各地方政府,包括許多的普通華人,也都希望優良的文化傳統迴歸。
在這方面,華人是吃了虧的。
在大規模建設時期,由於對傳統的漠視,許多地方將傳統建築物一拆了之,現在才發現,那是不可複製的寶貴的優質資源。
當華人以為可以離傳統越來越遠的時候,許多普通老百姓開始懷念傳統的風味美食,懷念傳統的“年味”。
這是傳統文化迴歸的民意基礎。
在工業文明時代,原來以族群為單位的許多自然聚落被離散,農村城市皆如此。失去組織能力的民間傳統文化就需要政府組織的協力和推動,這就是必須由國家層面“重視”的主要原因。
無論如何的“現代化”,都是在傳統的母體中孕育出來的。華人現在認識到這點,還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