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腔調的貓

    古代通訊不發達,基本上一個人成名了,就沒幾個敢硬剛了,除非自己也很剛。徐晃之前是跟隨楊奉跟曹操軍隊交過手的,估計實力應該不在張遼之下。關羽跟張遼徐晃關係都不錯,可見徐晃武力確實可以。顏良這麼大名聲本來就可能很強,徐晃上去也沒打過,估計其他人也都覺得未必打得過,在那個年代,單挑不過基本就得死了,任誰都不能硬上了。

  • 2 # 古今通史

    因為“諸將慄然”,打仗不是尋死,勇猛和無腦不是一碼事,相互間都有實力對比,所以沒人敢出頭,領導曹操要的是結果,不是過程,打了半天還是個輸,並且還未必有命跑回來。即便跑的回來也會被遷怒,落個無能的評價,那傻兮兮的跑上去幹啥呢。

    《三國演義》“操曰:‘今誰敢當之?’徐晃應聲而出,與顏良戰二十合,敗歸本陣。諸將慄然。”徐晃戰敗,眾將就已經被驚到了,眾將當然包括了虎痴許褚和張遼&夏侯兄弟等人。

    顏良閃亮登場,不到三合便斬殺宋憲;

    “交馬一合,照頭一刀,劈魏續於馬下”;

    徐晃出陣,也才勉強堅持了二十回合;

    顏良越戰越勇......;

    又:

    徐晃五十合戰平許褚,許褚就不用再上了;

    夏侯淵等人,就算強於許褚,也沒本事20回合把徐晃劈回來;

    其他人上陣也就是多堅持一會,取勝是無需去想的,甚至運氣不好的話,還可能搭上性命,所以集體望天吧。

    作者雖然有設計光環的嫌疑,但是這光環順理成章,並不突兀。

  • 3 # 石俊申1

    在攻打公孫瓚的磐河之戰中,文丑與以逸待勞且有偷襲之嫌的青年趙雲戰五六十合不分勝負,而顏良排名在文丑之前,且白馬之戰三合斬宋憲、一刀砍魏續,二十合敗徐晃,嚇得曹操手下諸將慄然,故其武力值應不遜於趙雲,在關羽之上。徐晃文武雙全,知難而退。其它許褚張遼之輩上去硬拼就是送死。即使群毆,顏良也可立於不敗。按小說的描寫,顏良武力值在呂布和趙雲之間!

  • 4 # 江暮雲

    讀過《三國演義》的我們都能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那就是其中的武將不管實力如何,都對自己的武力很有信心,沒有幾個一上來就慫了的。譬如敢於和華雄交手的俞涉、“上將潘鳳”,還有和三國第一猛將呂布交戰的方悅。雖然沒走幾個回合就都被斬殺了,但他們的勇氣還是值得我們讀者為他們上一炷香的。

    至於我們熟知的武力極強的名將就更不必說了,“燕人張翼德”,根本就沒怕過誰,直接跟呂布叫板單挑,而且大戰一百回合。曹魏營中的“虎痴”許褚,更是喜歡和人單挑,一打就是好幾百回合,而如夏侯惇,在關羽斬顏良誅文丑之後,還敢和他單挑。

    而小說中是這樣敘述的:“操曰:‘今誰敢當之?’徐晃應聲而出,與顏良戰二十合,敗歸本陣。諸將慄然。” 曹魏陣營中也不乏武力卓越的武將,那為什麼在顏良擊敗徐晃後就都慫了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顏良實力確實夠強,諸將在考量自我實力後不敢出戰

    顏良一上陣,手起刀落就斬了呂布的兩名部將:宋憲、魏續,二十回合速敗徐晃更是令人咂舌。要知道徐晃能和許褚走上好幾十個回合,兩人實力在伯仲之間,徐晃一生除此以外也無敗績。徐晃和許褚應該算是曹魏陣營中武力的頂尖水準,而徐晃二十回合就敗了,這樣,不光和他水平差不多的許褚,而且其他武將如夏侯兄弟、張遼等人見到顏良的實力確實是怕了,嚇得大腿都哆嗦。即便是他們有出戰的勇氣,但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賣力不討好的事情,他們還是不做的。

    二、 作者安排,突出關羽的實力

    這點毫無疑問,就是為了透過前後鮮明的對比,突出關二爺的神武過人。曹魏陣營一幫慫貨,一個“插標賣首”的顏良就能把你們嚇的“慄然”了,關二爺手起刀落就能把顏良砍了,你說牛不牛?即便是關二爺趁人不備,又憑藉著馬快,但顏良是人家實實在在斬了的,曹魏陣營的人又有何話說?這也和羅貫中整體“尊劉貶曹”的思想是一致的。

  • 5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三國演義》中,猛將交手,打得天昏地暗,讀者看著大呼過癮。可是,羅貫中既然寫的是戰爭,自然不能像體育比賽一樣,隨便上幾個人練練手,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鬧著玩。

    因此,儘管是演義中的劇情,我們不妨以常理來分析為何當時曹軍眾將都不出戰,為何非要關羽才能解決問題。

    初次交兵,如再出大將,再不能取勝,曹軍士氣會嚴重受損

    此時,正是袁紹和曹操第一次交手。此時,鬥將單挑的勝負,對整個曹操袁紹爭霸戰爭都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畢竟,任你怎麼耍嘴皮子,說對手“有勇無謀”,說打仗不是逞匹夫之勇。在三軍將士眼裡,戰場上交手,打不過就是打不過,就是會產生畏懼心理的。

    此時,曹軍大將徐晃失利,曹軍已經“眾皆駭然”了,士氣已經岌岌可危了。

    如果這個時候,曹軍再出一、兩位大將,依然不能取勝,那曹軍計程車氣可就更加受損了。

    那,才是真正的出師不利。想一想我軍的名言:“慎重首戰,首戰必勝”,首戰不勝,對整個戰爭的氣勢都會有災難性的影響。

    因此,許褚、張遼,或者曹軍其他猛將,此時只能”慎重”出戰了,戰不下顏良,哪怕你一口氣殺了30回合,50回合,又有何意義呢?無非是給對手刷士氣!

    任你把牛皮吹到天上去,戰場交手,首戰不勝,士氣必然大損初次交兵,決定了不可能用“圍毆”戰術

    在打顏良之前,曹軍也都是見過世面的。打“第一猛人”呂布時,曹操曾以“呂布非一人可勝也“一口氣上去八員猛將圍毆,擊敗呂布。

    可是,局面不同。”6V1“呂布的時候,曹操與呂布的戰爭已經進入到了中盤,此時,雙方的實力,所有人都已經很清楚了。曹軍不管是"6V1"還是”100V1“,只管想盡辦法,儘快結束戰鬥就好了。

    而打顏良的時候呢?雙方剛開戰,彼此瞭解不夠。你貿然認慫,士氣受損!

    今天,你”顏良非一人可勝也“上去一群人圍毆,明天遇到文丑,你”文丑非一人可勝也“又上去圍毆,那麼······如果將來顏良和文丑一起來了,你打算怎麼打呢?

    面對兵多將眾的袁紹軍,曹操如貿然用“圍毆”,即使取勝,也毫無意義。再戰必須取勝,”勝之不武“什麼的沒關係,但是必須要勝利

    前面說這麼多,我們確認,打顏良之戰,打的是一場士氣之戰。那麼,就絕不容許再有失誤。

    此時搬出關羽,實際上是寄希望關羽豐富的戰鬥經驗,希望關羽能找出”斬將之策“。

    實際上,關羽斬顏良之戰,是一次成竹在胸的,有計劃、有預謀的襲擊。

    我們看演義的描述,就知道,關羽可不是靠著好勇鬥狠幹掉顏良的。

    在關羽見到曹操後,曹操講了他遇到的麻煩,”顏良連斬兩將,太厲害了,所以特意找你來商量一下。看咋整。“關羽也沒有一上來就吹牛逼,只是說”容某觀之“。在仔細觀察了河北軍的情況後,關羽說顏良”插標賣首“,找到了斬將之策。

    怎麼找到的呢?他看出河北軍前部連勝而驕,如”土雞瓦犬“,可以快速衝陣。有看出顏良”繡袍金甲“,目標明顯。

    ”利用赤兔馬的速度,快速衝陣,製造混亂,然後趁機斬殺目標明顯的顏良“這是關羽訂下的斬將策略。

    隨後,關羽飛身上馬,直下山來,倒提青龍偃月。由於毫無準備,顏良軍在關羽閃電一般的突擊中,紛紛後退,“如波浪裂”。關羽徑直奔向顏良。在顏良完全沒有反應過來,“正欲問時”,被關羽飛馬過來,“刺於馬下”。

    整個過程,壓根不是一次堂堂之陣,自報性命,策馬相交的單挑!是一次精心策劃,風馳電掣襲擊!

    斬顏良是一次胸有成竹的快馬奇襲。關羽從頭到尾就沒想和顏良好好比試,他只想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拿下顏良的人頭。

    正史中,關羽不是用大刀,刺顏良於馬下,合情合理。演義中,為何耍大刀的關羽,也是“刺顏良於馬下”呢?說明,連斬殺顏良的動作,都是精心訂製好的。刺的動作,動作最小,留給顏良反應的時間最短!如果牛逼哄哄地掄起大刀,氣勢雖猛,力量雖大,但動作太大,那顏良反應過來,也未必接不住這一擊。

    能否解決問題,是唯一重要的東西

    關羽和顏良擺開陣勢來打,結果會如何?這對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後人來說很重要,對關羽來說,不重要。對關羽來說,唯一重要的事情,是能不能“斬顏良”。

    如果讓張遼,或者關羽等人,與顏良在陣前大戰。觀眾自然大呼過癮。可是,如果是這樣,曹操又如何能以少勝多,擊敗袁紹呢?

    在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別人對你能力的評價重要嗎?最重要的,就是你能不能解決問題。

    也許,你解決了很多問題,還是有人不服,“他能力一般,就是運氣好”。可是,這些議論又何足道哉?能不能解決問題,解決了多少問題,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您怎麼看待醫生在動鐵上救助病者卻被全程錄影且拍照身份證索取醫師證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