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離相如如
-
2 # 閒看秋風999
這個問題有“問題”。《道德經》成書時間要晚於孔子的《論語》。哪裡來的孔子繼承老子呢?另外,《道德經》裡面也沒有人文思想,孔子繼承什麼呢?
那麼,什麼是人文思想呢?
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關懷人的現實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這就是人文思想。
《道德經》裡面有這樣的思想嗎?
當然沒有。老子的《道德經》將百姓都看成了田裡嚇唬麻雀的稻草人“芻狗”,說的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是人文思想嗎?
其實,儒道兩家根本就沒有什麼承襲關係。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一個是出世,是“道法自然”,是回到遠古;而孔子的思想是“入世”,是積極進取。
孔子說的是“學而優則仕”,儒家的思想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老子呢?絕學去智,越學越糊塗,還不如回到結繩記事的過去。
老子和孔子,說白了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一起構成了華人思維的統一體。既有“好死不如賴活著”,也有“捨生取義,殺身成仁”。
沒有了孔子,華人變得沒有文化和上進心;沒有了老子,失敗者沒有了去處,只有鋌而走險,而不知道“三十六計走為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3 # 國學新知堂
這種說法根本就沒有根據,如何證明孔子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呢?我們若要證明兩個不同思想有繼承關係,我們首先要明確這兩個思想各自的內容,然後再審查兩者之的相同點相異處,還要審查相同點是繼承而來的還是各自獨立見解只是觀點類同。所以,我們要證明孔子思想是源自老子,那麼我首先要明確孔子思想究竟是什麼,它包含哪些原則。老子思想究竟是什麼,它又包含了哪些原則。其次,我要考察孔子的哪些言論可以認為是源自老子的,還要指示老子好哪些具體論是這個源頭。
另外,思想的繼承關係也需要歷史證據。我們要明確老子生活年代早於孔子,而且還要說明孔子時代,老子思想以廣泛傳播。但迄今為止,老子身世仍在迷霧之中。有人認為老子早於孔子,但更多的人則認為《道德經》所闡釋的思想當在孔子之後。世人盛傳孔子向老子問禮的故事,但論語中未有一句言及老子或其思想。而且《論語》所體現的思想沒有與《道德經》思想相合之處。
我們有些人單憑主觀地斷言諸子學術源自《易經》,孔子繼承老子之類。這其實是缺乏獨立思考的表現。
-
4 # 影動九州
人們常說道家“老莊”思想,繼承並發展老子思想的是莊子。
春秋時期某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王朝國家圖書館負責人聃知識淵博通古今,我要去拜訪一下,你去不,弟子說去去去一塊去,然後魯國國君就給他們派人派車送他們去了。孔子要小老子二十多歲,同時期人,所以這次會面明是交流,實是想得到老子對他的評價,見面後老子就安排孔子到處走走看看學習禮樂知識,倆人說話,老子教導孔子,你做人要謙虛。送別時站在黃河邊,孔子仰天長嘆,時間就像濤濤水一閃而過呀,老子說,你沒事就多研究研究水的品德,柔能克剛,做人做事要低調,孔子說,對。回到魯國後弟子問感覺如何,孔子說,老子真是個神人呀。所以說孔子和老子的關係是亦師亦友。學術思想按“葛洪”的話說就是“道為儒之本,儒為道之末”。
莊子是老子學說的繼承者,老子推崇的事“道法自然”還有些教導世俗的內容。而莊子更進一步提出“超脫自然,”齊物的觀念,來的更為純粹透徹。
-
5 # 滄桑短笛
“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於明一節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先秦學術概論)。英國科學家李約瑟說:“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顆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後世繼承、發展老子的道家思想是歷史的客觀存在。《道德經》是一部治國聖典,主張尊重大自然的規律(天之道)、人性的規律(人之德)來治理國家。
一、學派和教派,老師和弟子
儒家儒教傻傻分不清,是因為儒者們既想當官發財(儒家),有沒有這個本事;明明從事的是教化(儒教),卻既不守清規戒律,又始終隱藏著“學而優則仕”的夢想,不肯承認自己是儒教。與儒家不同,道家與道教可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事。道教創立於老子西歸後的幾百年,此其一。其二,雖然道教奉老子為祖師爺,但是老子可沒認過任何一位道教者為徒。
一如道德經是應秦國執政者之請而著的,老子雖然被請教、指點過“學生”,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楊朱、孔子兩人。但他們並非老子的徒弟,自然也不屬於道家這個學派。道家只有老子一人,老子就是道家的全部。
二、人文思想與人性化,風馬牛不相及
論老子的人文思想,應該從楊朱說起。楊朱作為請教過老子,並最受老子待見者,其思想最核心、最光輝的,就是人文思想。眾所周知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就是孟子形容楊朱的。PS:這句話是孟子說的,不是楊朱。
楊朱原話是,“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闡述的是統治於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簡單的說,就是不能以有利於天下的名義犧牲百姓的利益,不能把屬於百姓整個天下寄託給個別人。這就是人文思想。史上,楊朱思想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人權宣言”。
人性化是一個西方詞彙,最早傳入中國是諾基亞手機的一句廣告詞。簡單的說,就是諾基亞的這款手機,能想怎麼用就能怎麼用,非常的方便、非常的便捷,非常適合你的習慣。說白了,就是迎合人們習慣、方便、需求上,諾基亞做的最好。
很顯然,人文思想與人性化,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
三、楊朱的人權宣言
1、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也
墨子的學生禽滑釐和楊朱的學生孟孫陽有過一段對話。可以領略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孟孫陽問禽滑釐:如果有人提出,打你一頓,給能一萬塊錢,你幹嘛?
禽滑釐回答:幹!
孟孫陽又問:砍你一條腿,給你一個國家,你幹嘛?
禽滑釐不回答了。
因為彼此都明白,孟孫陽的下一句話是:“砍了你的腦袋,給你全天下,你幹嘛?”腦袋都被砍了,給你全天下和不給又什麼區別?
簡單說,楊朱的一毛不拔,不是自己一毛不拔,而是大家、全世界都一毛不拔。是不能犧牲任何一個人,不能犧牲小動物,連一草一木都不能犧牲。
2、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楊朱認為,哪些自以為可以治理天下的,偏偏絕不能把天下的治理權交給他。這句話是針對孔子、墨子、孟子的。大概的意思是,他們都自以為自己能拯救天下,而天下恰恰不能交給這樣的人治理。因為:
這種人一旦獲得天下的治理權,必然要極盡全力去證明自己的執政理念是正確的、可行的、成功的。因此,又必然排除一切質疑、懷疑、妨礙、阻礙他們實現自己理想的人和事。暴政、屠殺就不可倖免。
誰才能救天下:老百姓自己。哪些珍愛自己的老百姓,而不是珍愛老百姓的聖人----連自己都不珍愛的所謂聖人,怎麼可能珍愛老百姓?
總之:
繼承老子人文思想,併發揚光大的,是楊朱。
在傳說中。同位請教老子。楊朱是有座的、可以和老子坐而論之的。而孔子,則只能站著。老子對孔子的提問,大多都是訓斥,甚至有人身攻擊的嫌疑。
在《莊子》中。論述楊朱的是在內篇,論述孔子的是在外篇。也就是說,莊子,論述楊朱是文章部分,論述孔子是備註部分。
-
6 # 易經與道德經關係解讀
題主的問題不是太準確,孔子的儒家思想不是吸收老子《道德經》,而是夏商周幾代傳承下來的人文思想。
孔子是儒家鼻祖,儒家思想核心是積極入世,以有為的姿態實施治國理政的抱負;老子是道家鼻祖,道家思想核心是出世,以近乎消極的無為治理國家存在的弊病。儒家好比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上任之初就想燒起三把大火,使政績熊熊燃燒。道家好比一個睿智的老者,洞穿世事,用無為的方法去治理一個千瘡百孔的地方。儒道的思想沒有對錯之分,在合適的時間段用對了即可。
孔子生於魯國,魯國的創始諸侯是周公,周文王的三兒子,西周建立初期,周公制定了流傳至今的《周禮》,《周禮》相當於現代社會各種社會規範的總和,規定了國家運轉的流程,規範了人們為人處世的行為,《周禮》的精髓就是“仁義禮智信”。周公把《周禮》帶到了魯國,魯國存續的幾百年都是嚴格遵循《周禮》,典型的禮儀之邦。
試想,孔子在這樣的國度裡成長,他的人文思想哪能是繼承老子的。
目前來看,老子在歷史上可能是真有其人,也可能是一個智慧的集合體。就現有資料來看,《史記》中的老子不確定,《莊子》中的老子是小說體,五經中只有《春秋》提到過老子,也是不確定的。一部《道德經》命名為老子,我們就暫定有老子這個人。
《道德經》的思想確實分為自然和人文,樸素的自然觀是客觀唯物主義的雛形,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諸多學者吸收了道家的自然觀。戰國時期的管仲、范蠡、伍子胥以及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韓非子都有著道家的思想。漢代以後更是多如牛毛,此處不再一一提及。
-
7 # 百姓學問
這又是扯蛋的問題,一.關於老子的生卒年代在學術有爭議,是春秋是戰國還未定。其老子這個是李耳還是老聘也未定,其五千言《道德徑》是李耳所作還是老聘所作尚無定論。《道德經》不屬儒學五經,《道德經》經歷代文人註釋和解釋各有不同。
所謂儒就是老百性家裡誰家有了紅白喜事需要個主持人,所謂一個家庭有爺爺,父母親,兒子,孫子要認長輩,一個家要排輩份,孔子把一家庭及家族的輩份關係定義為《禮》,然後又推廣國家中的君臣關係也要有個禮。除此外他和他的弟子編寫六經將幾千年來的文化保好至今。
老子說學在西漢初被漢王朝以清靜無為而指導朝庭和百性被戰爭所傷的元氣。以後就轉為道教跑到大山裡去了。
-
8 # 長風浩蕩
思想,不是個可以轉移“私有產權”的具體實物,沒法“繼承”。
思想既非實物,就同樣沒有“物主”,沒有所有權。
任何一個人的思想,都處於永不停息的變化過程,根本沒有確定邊界,上哪去有私有產權?
私有產權的標籤,不能適用於所有的事物,特別是意識層面的產物。
回覆列表
答案自然是莊子!莊子內篇如《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都在極力推薦自然!在外篇如《胼拇》《馬蹄》《刻意》《繕性》中反覆指出人為的害處!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的無為與自然是積極的!老子無為的目的是無不為!老子的自然是順勢而為,是不太控制!莊子的自然則是返樸歸真,任其自然,而且越古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