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嵐哥短影片

    《天淨沙•秋》中,作者一共透過描寫十二種景物,描繪出一幅景色從蕭瑟、寂寥到明朗、清麗的秋景圖。

    描寫秋日黃昏蕭瑟冷寂的六種景物就是前兩句:“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每個詞都透出蕭瑟之氣。

    《天淨沙•秋》一首描寫當時社會的抒情曲。寫出了詩人由冷寂惆悵之感到開朗希望的情懷。這篇散曲用筆精深,風格獨具,婉約清麗,意境新穎,頗有詞的意境。

    迷詩先生,為你解答!

  • 2 # 紅塵夢醒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全詩五句,共二十八個字,雖然寫的秋景但詩中並沒秋字。但描繪出一幅從蕭瑟,寂寥到明朗清麗的秋景圖,從詩的意景,修辭,足以看出作者的文學涵養極高。

    要說詩中是用哪六種景物來渲染秋日的黃昏的蕭瑟冷寂,當然是詩中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其中的每一景足以體現出秋日黃昏蕭瑟冷寂的氣氛來。

  • 3 # 梧桐樹邊羽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這是我見過最好的提問,只需要把《天淨沙·秋》寫到這上面就完成了回答。

  • 4 # 鄭桂軍zgj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問題,《天淨沙·秋》是一首元曲中的小令。不是詩。在元朝,與曲相關的藝術形式主要有三種:散曲:散曲又分為小令和套數兩種,小令和宋詞相近,多是獨立的曲子;套數也稱散套,類似於現代的組曲;二是雜劇,三是戲文。元代當朝並沒有“元曲”這個概念,當時的習慣是沿用“樂府”統稱曲類作品,元人羅宗信在《中原音韻·序》中說:“世之共稱唐詩、宋詞、大元樂府,誠哉!”為了區別於元朝以前可以入樂的詩歌,特別是宋詞,元人自己也稱元曲為“今樂府”。

    回到正題。看到《天淨沙·秋》這個題目,老是錯覺為《天淨沙·秋思》。作者白樸(1226—約1310後)和《秋思》的作者馬致遠(1250—1321?)以及關漢卿、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小令共二十八個字,一目瞭然,前兩句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六種景物一下子就把人帶入了秋天的蕭瑟冷寂中,孤、落、殘、輕、老、寒更是從數字、動態、程度、溫度上加強了渲染力。但《秋》和《秋思》不同的是,第三句又如當今拍攝影片一樣,增加了飛鴻之動態,繼而又在第四、五句添上了青、綠、白,紅、黃五種斑斕色彩,與前兩句的蕭瑟冷寂中和了一下,冷暖色彩相間,為肅殺的秋景增加了活力和明快。

    順便說一下,個人認為,白樸的《秋》比起馬致遠的《秋思》,功力上還是有差距的,《秋》屬於無我之境,像一幅純粹的秋季風景圖。有人認為一點飛鴻影下“點”出了相思之意,有點牽強。其藝術感染力比不上馬致遠的《秋思》。《秋思》屬於有我之境,王國維稱讚為“純是Teana”。雖然馬致遠比白樸小了二十多歲,其“枯藤老樹昏鴉”有可能化用於白樸的“輕煙老樹寒鴉”。但也不耽誤《秋思》成為“秋思之祖”。

  • 5 # 不叮牛的牛虻

    你確定標題正確? ? ? 不知你說的是馬致遠的還是白樸的,還是……不管誰的(暫定馬致遠),

    我咋記得叫《天淨沙.秋思》。

    並且,那個“思”,還要讀第四聲……

    (你敢在這提問題,一定是我老師錯了,你對,繼續)

    (再說,嚴格點說:這叫“詩”嗎?好好百度一下,啥叫元曲,啥叫“散曲,”啥叫“雜劇”,啥叫“小令兒”。)

    還有,我咋數出的景物比你多呢?咱倆說的不是同一首吧: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天涯……加上“斷腸人”,比六個多吧?

    這問題,你到底在哪兒抄的呀?

    哥,你膽真大……弟我為你捏把汗。

  • 6 # 了義98

    《天淨沙·河西》

    敦煌 臥佛 奔馬,

    綠洲 大漠 古剎。

    河西自古繁華,

    祁連山下,

    綿延千里人家。

  • 7 # 橫笛吟月

    《天淨沙.秋》是元代著名散曲作家、詞人白樸的越調散曲小令。原令如下:【越調】 天淨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在這支秋景曲中,作者描繪了兩幅圖畫,色彩明暗對比鮮明,虛實對照突出,情從景出,景含深情。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繪的。作者擷取了六種自然景物:村、日、霞、煙、樹、鴉,再用孤、落、殘、輕、老、寒等六個感情色彩濃厚一致的詞語加以渲染。六個意象珠綴相連,自然相應,使得整幅畫面籠罩著一派蕭瑟冷寂的氣氛,令人感到濃濃的秋意,瑟瑟的秋情,恰當地照應了題目“秋”。“落日殘霞”不僅點明瞭是傍晚時分,更傳遞出一種“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無奈惆悵之感。孤零零的小村莊,樹木枯老,烏鴉出沒,人跡稀少,一點生氣都沒有,但又繚繞著飄渺迷濛的“輕煙”,這樣的畫面使人不由得會產生一種淒涼冷清、撲朔迷離的情感。在這裡,作者正是運用了寫實的手法,描繪出一幅慘淡、蕭瑟、冷清的遲暮秋景圖。

    第二幅畫面,作者筆法陡轉,一改先前的蕭瑟、冷清,妙筆生花,用飛鴻、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六中景物意象,給讀者展現了一幅“秋日勝春朝”的美麗景緻。遠處“一點飛鴻影下”,賦予了秋日黃昏的靈動和生氣。近處“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渲染了黃昏秋色的靜美和自然。這幅畫面色彩斑斕,鮮豔明麗,充滿著勃勃的生機,與前一幅畫面在環境氣氛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同樣是秋天之景,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較這兩幅畫面是找不到明確的答案的,如果聯絡白樸不願在元朝做官的態度,答案就不難明白了。畫面中的“一點飛鴻”,與李白的《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其二》:“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原。”中的“飛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樸不願在朝廷中謀職,卻希望自己像一隻展翅高飛的鴻雁,飛離那種蕭瑟、冷清、沒有生氣的地方,尋找到自己感到滿意,有生機的樂土。因此“影下”的這片“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地,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的歸隱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調開朗平和,沒有一點消極之感,表現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熱愛之情,應屬於虛寫。在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跡地把“心中之景”與當時真實的環境放在一起,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愛憎之情。

    此曲極富藝術張力,一筆並寫兩面,成功地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賞心悅目的秋景作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為又一篇寫秋傑作。

  • 8 # 細仔481

    輕風籃天輝霞,

    黃牛黑狗白鴨,

    老漢草帽褲衩,

    村前樹下,

    盼兒歸眼望瞎。

  • 9 # 茶香燉魚

    提到《天淨沙》的曲牌名,最先讓人想到的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不過白樸也有一首《天淨沙.秋》的小令讓人稱道。至於白樸這首小令為什麼沒有馬致遠的出名,當然是有原因的。

    先回到問題本題。

    就整首小令而言,渲染秋日黃昏的蕭瑟冷寂遠不止六種景物,而是十二種景物。

    天淨沙·秋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除中間一句“一點飛鴻影下”之外,前二句和末二句都採用了意象並列的形式結構句子。這種連綴的形式取法於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兩句詩。

    或許這支小令的末二句讓人感覺有一種絢麗的色感,使得整首曲子有由黯淡轉明朗的情緒感受。不過這實際上是一種錯覺,

    “青山綠水”顏色的鮮明也許讓你覺得清新明麗,不過筆者以為這個意象的選擇並不在於表達明快的情感,而是從大處勾勒出了冷調畫面。

    “青山綠水”一詞的運用在古詩詞中的運用中過於泛化,有用於春景的描寫,也有寫秋景的,就情感而言,也有與離別或愁緒相關連的。

    如唐代的李邕有詩云:“青山滿蜀道,綠水向荊州。不作書相問,誰能慰別愁”;

    劉長卿詩有句“青山將綠水,惆悵不勝情”;

    宋代韓淲有詩句“良天佳月共中秋,綠水青山一倚樓。今古情懷只如此,幾多杯酒可銷愁”等等,都與愁情相關。

    而末句三種物象則是典型的秋天物象,且也多與離別思念有關,亦表示生命遲暮的悲傷心態。

    白草這一物象在詩詞曲中出現,絕大多數是與秋季有關。

    如我們熟悉的岑參詩有句“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還有其它的如“嚴霜白草木,寒風晝夜起”“坐見黃雲暮,行看白草秋”“更聞橫笛關山遠,白草胡沙西塞秋”“誰憐後夜思鄉處,白草黃茅舊漢關”“晴山向孤城,秋日滿白草”等等。

    紅葉與黃花在詩詞作品中出現的次數就更多了,也有許多我們熟悉的佳句。

    如李清照《醉花陰》有詞句雲“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

    韋莊有詩句:“馬前紅葉正紛紛,馬上離情斷殺魂”;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有“君不見滿山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

    王實甫在《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把其詞改為“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紅葉與黃花也常常以對舉或並列的形式出現。

    如白居易詩有句:“黃花助興方攜酒,紅葉添愁正滿階。”

    張先詞有句“紅葉黃花秋又老,疏雨更西風。”

    鄭光祖《蟾宮曲》有句“見滿山滿谷,紅葉黃花。正是淒涼時候,離人又在天涯。”

    這些句子都是感傷於生命在不圓滿中漸而凋零的愁悶心緒。

    因此,可以說,此曲後二句同樣在一個大的冷調畫面上綴入星星點點的暖色,但這些暖色並無助於引起我們熱烈的情感體驗,倒是生出了生命面臨終結時的最後掙扎之情思。

    綜上,這支曲子用了十二個意象來渲染秋日黃昏圖景。中間的飛鴻意象是整支曲子的例外,前二句的村、日、霞、煙、樹、鴉六個物象前分別修飾以形容詞孤、落、殘、輕、老、寒,後二句也是在山、水、草、葉、花等五個物象前飾以顏色字形成偏正短語,意在突出作者眼中所見之景的蕭瑟冷寂,枯敗老豔,表達一種或與鄉情有關的惆悵悲傷。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為金朝著名文學家元好問悉心培養長大,但蒙古滅金後,他無意於出仕,晚年流寓南方,這支曲子推測應是晚年之作,用以表達思鄉之情。

  • 10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所提的這個題目有幾處錯誤,我看前面的朋友都已經指出來了,無月在此就不再贅述。

    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天淨沙·秋》

    《天淨沙·秋》

    元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白樸的這首小令描寫深秋的景色,全文卻沒有一個“秋”字,這是一點妙處。

    全文總共十二景,將秋景由蕭瑟、寂寥嚮明朗、清麗的轉變過程描繪的栩栩如生。讀此散曲之時,眼前仿若出現一幅秋意畫卷,慢慢捲開,卷中畫景一一呈現。

    前三句

    先看前三句,這三句描繪了深秋之淒涼與孤寒。

    黃昏時分,如血的殘陽映照著孤零零的小村莊。幾縷炊煙消散,幾隻寒鴉,靜靜的站在枯樹的枝頭。一隻大雁飛過,地上留下一點移動的影子。

    深秋晚景,萬籟俱寂,眼前赫然一幅黑白村莊畫。

    這個“點”用的更是絕妙,飛鴻雁影,是這靜態畫中的唯一動態,卻只是“一點”,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不足以改變整個畫卷的韻味。

    後兩句

    畫卷繼續展開,突然眼前一亮,豁然開朗。

    青、綠、白、紅、黃

    五色之物,山水草葉花。

    青山靜靜,綠水悠悠。白草綿綿,紅葉片片,黃花朵朵。

    白樸仍是使用靜物,卻點綴上五種顏色,使得畫面顏色繽紛,彷彿動起來一樣。一掃之前的悲涼肅殺,替之以明快爽朗,活躍非常。

    妙不妙?甚妙!

    誰言深秋一定悲?不!深秋亦可歡!

    個人建議,欣賞這首散曲時,帶著畫畫的心情,以欣賞美術作品的眼光去品讀,很是值得玩味。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松如果當時帶著潘金蓮私奔,是不是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