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越再現彼岸

    “何尊”

    是中國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家一級文物,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是鎮院之寶。

    (何尊圖)

    何尊銘文上的成周應該是雒邑(洛邑,現在的洛陽附近)

    看一下原因

    一、“三監之亂”,周公平定。

    周武王姬發死後,周成王年幼,周公旦害怕諸侯叛亂,於是攝政管理國家。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管叔、蔡叔、霍叔三個人本來封地於殷的周邊,監視紂王的兒子武庚,對周公旦攝政不滿。武庚(紂王之子,封於殷(今安陽))有復國的野心,此時聯合三監,以及東夷部落的殷朝舊國發動叛亂反對周朝。

    周公聯合召公奭,果斷出兵,首先鎮壓“三監”,將管叔斬殺、蔡叔放逐到邊疆、霍叔被廢為庶民。武庚也被斬殺,重新立微子為殷的繼承殷祀,為宋。歷時三年,才將殷商舊國平復。(周公輔佐成王圖)

    二、建設陪都,監控諸侯。

    周成王親政後,為了加強對東方諸侯國的控制,有鑑於“三監之亂”,方便監視商朝貴族以及東方諸侯國。仿照夏、商時期建立陪都的習慣,建立陪都,雒邑居於整個西周的中心地帶,非常符合條件,隨即開始建設雒邑,建城修築宮殿。史稱“成周”。是洛陽開始作為帝都的發端。東周時期,洛邑成為首都。

    三、而西周原來的都城“豐鎬”(在西安附近)被稱為“宗周”,是真正的首都,由“豐京”和“鎬京”組成,稱為“豐鎬”。

    關於何尊的趣事

    根據“何尊”銘文分析,發現了兩個有趣的發現:

    (何尊銘文)

    1.第一次出現“中國”二字,意思是指雒邑居於西周整個國家的中心位置,方便監控。

    2.最早出現的“德”字。根據易中天的研究分析:“何尊”上出現了一個“德”字,以前銘文上都是“得”,這是目前為止最早的“德”字,

  • 2 # 長安見聞錄

    成周指豐鎬無疑,與雒邑沒有任何關係。老摩簡單的說說理由:

    何尊的銘文寫的很清楚日期是成王五年四月。

    《史記》記載得更清楚,周公營雒是成王七年開始的。

    那麼成王五年說的成周在哪?肯定不是雒邑了,這點是沒問題的。

    大家知道周文王建造的豐京,而武王伐紂後開始建造鎬京,武王伐紂後不久去世,成王繼位。那麼成王五年修建好的是哪裡?不言而喻肯定是鎬京。從時間跨度上來講修建一座京城的時間也夠了。雒邑的開工典禮是在此兩年後才進行的,而且雒邑的性質是威懾東方的兵營和關押殷囚的集中營。

    我們由此可見,何尊銘文上的中國與成周,通通指的成王新的京城鎬京。這一切與雒邑都是毫無關係的。所謂的雒邑說根本無法解釋時間上這個硬傷的。佐證:《史記 周本紀》平王立,東遷於雒邑,闢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由此也可以證明西周末年的洛陽也只是雒邑而已,禮法嚴謹的周人根本不會把兵營與集中營稱為“中國”的。

  • 3 # 太興真人

    成周指的是洛邑,也就是洛陽,西周初期,為了監視東方諸侯,以及為了周天子方便接受諸侯國的朝拜,周成王命令周公在洛邑築城,每年定期前往,接受諸侯的朝貢禮拜,所以叫成周,或者王城。

  • 4 # 空天來課

    成周是鎬京,宗周是岐山周原或者還是指鎬京吧,宗周與成周可能是不同階段的稱謂,武王自豐居鎬,而諸侯宗之,乃為宗周,周道始成王所都也,為成周。

  • 5 # 知未是也

    謝大家!何尊原來有119個字,有三處由於破損,經專家分析研究最後補上了的三個字,共122字。首句隹(惟)王初遷宅於成周,這裡“成周"到底指什麼地方,我個人認為指鎬京或鎬京的某個宮殿。

    原因一、成王從來沒有離開過鎬京。根據《史記.周本紀》,武王崩,太子誦繼位,乃成王。周公恐天下生亂,代成王親政,"三監之亂",周公親自東征,三年平亂,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返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雒邑……除了周公離開鎬京三年平叛外,成王從來沒有離開鎬京,怎麼能說成王遷宅於洛陽?

    公元前1021年,成王駕崩於鎬京,葬於畢原,年35歲,至死未到過洛陽,何來唯王遷宅於雒邑,故成周者,鎬京也。

    不但成王后來(親政後)沒有離開過豐鎬,周公天下平定後,也沒有離開過成王。《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在豐,病,將沒,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於畢,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如果成周是雒邑,周公就該葬在洛陽周圍,為何卻葬在陝西,豈不自相矛盾了嗎?

    原因二、成王五年雒邑還沒有動土。《史記•魯周公世家第三》中說:“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豐,使太保召公先之雒相土。”這說明成王七年二月乙未,召公才到雒邑相土,怎麼何尊上講成王五年就遷宅於雒邑?分明這裡的成周不是指雒邑。

    原因三、從政治軍事角度看,成周應該指鎬京。《史記•衛康叔世家第七》:“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代成王治,當國。蔡叔疑周公,與武庚祿父作亂,欲攻成周。”很顯然,成周指成王所在的鎬京。因為此時成王、周公均在鎬京,從政治和軍事意義上講,管叔、蔡叔攻取的方向和目標應該是鎬京,而不是什麼洛陽,所以成周不可能指的是洛陽。

    故何尊中所講的成周不指洛陽,而是指鎬京或鎬京某個宮殿。何尊中所說“中國",當指鎬京所在的地方,根本不是什麼洛陽,或者某個地理位置意義上的中心位置。"中原"、“中國"在古代多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都城所在的地方,和現在所謂的中原概念本質不一樣。

  • 6 # 青陽帝君

    都很厲害!

    “唯王初遷(壅),宅於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勳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鹹誥。雍州何賜貝卅朋,用作口(周)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何尊銘文與眾多史料相佐:

    《史記·周本紀》雲:周公贊成周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尚書·洛誥》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與何尊銘文中“唯王五祀”、“唯王初雍,宅於成周”相合。

    《逸周書·度邑》武王:“自洛汭延於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過於三途,北望過於有嶽,鄙顧瞻過於河宛,瞻於伊洛。無遠天室,其曰茲曰度邑”。

    邑,指洛邑。度邑,即規劃洛邑。《逸周書·度邑》記載了武王滅商後就打算在伊洛地區營建新都,與何尊中的“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相佐。

    何尊

    西周。高39釐米、口徑28.6釐米、重14.6公斤。口圓體方,通體有四道鏤空的大扉稜裝飾,頸部飾有蠶紋圖案,口沿下飾有蕉葉紋。整個尊體以雷紋為底,高浮雕處則為卷角饕餮紋,圈足處也飾有饕餮紋,工藝精美、造型雄奇。銅尊內膽底部發現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重要歷史事件,極具史料價值,而其中“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更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東北郊的賈村。現藏於:陝西省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

  • 7 # 內求安己

    “成周”,取“建成周朝”之意,位居“天下之中”,當指“洛邑”(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

    周武王推翻商朝後,建立了周朝(史稱“西周”)。可他晚上老是失眠,擔心天命不在周。經過實地走訪,他覺得洛水邊到伊水邊沒有山川險阻,最易跟上天溝通。於是,他就提出了營造“洛邑”的方案。

    兩年後,武王死了。他的弟弟周公替代成王攝政,爆發了“管叔、蔡叔、武庚(紂王之子)的叛亂”。叛亂平息後,周公心有餘悸,還有東夷蠻族的騷動不安,更令周公深感不安。因為現有的都城“鎬京”在中華大地上偏西,若東邊發生戰事跟叛亂,是來不及反應的。

    一時之間,營造“洛邑”新城便被重新提上了日程。經過規劃、動工後,前1039年12月落地建成,召集眾諸侯舉行了盛大的慶典,還分封了許多諸侯,頒佈了禮樂典章制度。

    一說,成王時期就移居“洛邑”定都,現代的考古成果也驗證了(例如,何尊)。

    另一說,是司馬遷《史記》言之“周平王東遷”後,定都“洛邑”,是為東周。

  • 8 # 漢風唐韻828

    何尊面世時的一些解讀,屬於望文生義。無論從那個方面推理分析,宗周都應該是西岐,成周都應該是鎬京。周初那幾年,社會尚不穩定,周人的政權很不穩固,不可能冒然匆忙遷都。當時的雒邑,作為關押戰俘的營地,只是成周豐鎬的安全屏障而已,甚至連陪都也算不上。

  • 9 # 超級無敵小草

    怎麼還有人提這種問題?西部某省大V因為故意歪曲中國歷史已經被封號了!

    成周在多個文獻資料裡明確無誤的表明,指的是洛陽也就是西周的“洛邑”無疑。

  • 10 # 楊朱學派

    周王朝最早的國都是豐鎬,又稱鎬京。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即位。周公、邵公輔政。

    周成王時,周公制周禮。儒家思想就源自周禮。

    在《尚書》中,記載了周王朝建立之初的幾件重大歷史事件:周公營建洛陽城、平定叛亂。

    周公至河洛,透過測繪、看風水。營建洛陽城。

    洛陽城建立後,周王朝的遷都洛陽。同時,保留了鎬京。

    此後,周王朝的國都有二:一是鎬京,被稱為宗周。二是洛陽,被稱為成周。

    周王朝的的九鼎,以及主力部隊六師皆在洛陽。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成康之治,就是定都洛陽後實現的。

    所以,何尊銘文上所言的成周是指洛陽。

  • 11 # 千年一紅魔

    何尊上的銘文“中國”指成周洛邑,這是人所共知的基本常識,國家博物館,社科院,教育部,中央電視臺,陝西電視臺,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等均對此觀點沒有任何異議。只有陝西部分民科網友顛倒黑白,強行篡改,攪亂歷史渾水,此等狹隘的歷史觀值得有關部門警惕。

  • 12 # 姜太公A1

    寶雞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何尊中的成周就是指的國都鎬京

    豐京是周文王所建,是西伯侯的都城,鎬京是周武王奪取全國天下所建,成事之周,成周是也。

    需要說明的是何尊成王五年鑄造,雒邑成王七年才開始建立,何尊銘文中的“遷”到成周不可能是後建的雒邑,周成王也不可能住在“工地”上。

    周原出土的西周青銅器銘文對應關係:

    岐周— —周原;

    宗周— —豐京;

    成周— —鎬京;

    新邑— —雒邑。

    其中岐周指周原、新邑指雒邑沒有爭議,後人把豐京、鎬京合併成豐鎬稱宗周才引起對應變化,把成周說成是雒邑,這才引起混淆。

    何尊銘文中國陝西寶雞出土

    西安文物眾多,吳虎鼎又在不知名的長安文管所館藏,不見天地,我想,一旦被重視,就和當年發現的何尊一樣轟動考古界。

    下圖是《考古與文物》1998年03期 穆曉軍(長安縣文管會)部分截圖:

    豐京、鎬京地理位置

    西安博物院館藏鎬京遺址出土的西周青銅器妾簋

    鎬京遺址出土的妾簋銘文

    西安博物院館藏西周青銅器妾簋

    陝西漢中漢江南岸周公雕像

    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出的寶雞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何尊(複製品)

    由於回答中不顯示銜接,我在帖下回復中複製銜接,供網友檢視。

  • 13 # 白石61

    滅商紂周八師以少制勝,滅殷賊叛亂營建三監。說明:推翻商朝時候並沒有雒邑這個地名,而是七年之後,殷商叛亂,周公鎮壓叛亂,才有了營建三監的決定。起名雒邑。在這之前成周就是灃鎬,“唯王初雍、宅與成周”,這個時期雒邑還未建成,只能宅與灃鎬,因此灃鎬就是成周。灃鎬國都發生的,“華人暴動”,說明灃鎬就是國,而且是唯一的中國,

  • 14 # dhrldu2

    不論何尊的成周指哪裡,洛陽和豐鎬都不指中國。

    中國自古到今所指的範圍與今天的中國範圍相同。

    在夏朝,中國指的就是夏朝,包括9州

    沒有一次文獻記載說中國指洛陽。少量文獻說中國指關中。

    易中天老師可謂拉偏架胡說八道

  • 15 # 股市斷刀客

    成周~鎬京,只能是鎬京,解開心中的疑惑,用證據鏈說話。

    2022-01-30 02:07

    成周在鎬京

    周原~寶雞,宗周~豐京(祖廟-京宮),成周~鎬京(武王廟-康宮)周成王所在地,這是前兩天在網上關於成周的辯論問題,還是拿洛陽出土的《令彝鼎》跟洛陽民科們展開辯論後得出的結論。

    以前大家都是“燈下黑”,以為豐鎬之地合二為一的是一個整體,要麼只有宗周或者只有成周,其實我們都理解錯了,周文王作為諸侯時期的豐京則是宗周,周武王統一天下成為共主之後的鎬京則是成周,雖然中間只隔了一條豐河,但是豐京和鎬京則是代表了兩個時代的都城之地,所以才會有京宮在豐京和康宮在鎬京。

    《令彝鼎》在洛陽被挖掘出土,證實了周公旦的宮殿在當時的洛陽,而明確的界定成周在西安的鎬京,周公之子明保(明公)子承父業回雒邑自王的全部記錄。

    鼎文中清晰的記述了周公之子~明保(明公)奉王命回到了成周~鎬京述職、祭祀朝拜的事情,回到雒邑後被封做諸侯王的事情經過。

    第一天:癸未日,回京述職。

    第二天:甲申日,祭祀宗周祖廟~京宮,即(豐京之地,)

    第三天:乙酉日,祭祀成周武王廟~康宮,朝拜周成王宮都在鎬京(鎬京之地)的全部記錄。

    (明公歸自王)~明保之後回到雒邑做諸侯王,命人將全部經過鑄於鼎內,這也就是為什麼《令彝鼎》會在洛陽被挖掘出土的最有力的鐵證,因為明寶(明公)在洛陽當上了諸侯王之後,把一切經過原原本本的記述在了《令彝鼎》上,然後安放在了洛陽原故。

    《何尊》在寶雞出土提到了成周,

    《妾簋》在西安出土提到了成周,

    《令彝鼎》在洛陽出土提到了成周,

    這三件器物都在西周周成王的同一個時期,按照當時的歷史背景,西周都城所在地只有鎬京,所以周公旦之子明保才會到成周朝拜,後被封諸侯王回到雒邑鑄造《令彝鼎》安放在洛陽。

    一:為什麼說成周~鎬京,大家用證據鏈說話,《何尊》、《令彝鼎》、《妾簋》三地的出土文物都提到了~成周,其中最為核心的鑰匙就是一個關鍵性的人物~周成王。

    《何尊》中提到‘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周文王、周武王祖輩和父輩都被提到,表彰他們歷盡艱辛建立了周朝,那麼接下來毫無懸念的就是周成王了,而且唯王五祀,是在周成王18歲冠禮掌握王權後的第5個年頭,此時的周成王已經是23歲,管理洛陽的叔叔周公旦也已經去逝了,這期間是誰在繼承周公旦管理洛陽呢?

    出土於洛陽《令彝鼎》的內容就給出了完整的答案~佳十月,明保朝至於成周……明公歸自王,繼承周公旦管理洛陽的是其兒子明保(明公),證實了成周鎬京和雒邑洛陽根本不在同一個地方。

    《妾簋》的銘文就更加清晰了,直接告訴大家,《妾簋》就是在成周這個地方鑄造的,這件器物就是在西安被挖掘出土的,銘文記載了周王朝伐楚荊的歷史事件。

    二:《令彝鼎》中的主人公明保是周公旦之子,按照當時周公旦之子的等級身份,是誰會讓他甲申日祭祀京宮,乙酉日祭祀康宮,之後又朝拜了王室呢?答案只能是祖廟和周武王廟,而作為京宮祖廟和康宮武王廟只能在西安的豐京和鎬京,周公旦營建雒邑根本不可能連祖廟和周武王廟都搬遷到洛陽,就連家族的祠堂都沒有搬遷的道理,這是人之常情,更何況周公旦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根在豐京鎬京之地的道理,這種唯一性證據鏈只能在成周~鎬京。

    三:所以豐京才會有京宮,鎬京才會有康宮,所以才會有明保(明公)甲申日祭祀京宮,乙酉日祭祀康宮,同一天還朝拜了周成王,也只有在當時的西安才會有豐京和鎬京同處一地的兩京條件,而兩京的規格等級是當時任何地方所不具備的,這種唯一性的證據鏈再一次證明成周~鎬京。

    四:用證據鏈說話,我們再透過《令彝鼎》在洛陽被髮掘出土的證據鏈來反證為什麼鎬京~成周,大家看看《令彝鼎》的內容,在沒有《令彝鼎》鑄造之前就有了(周公宮)的出現,而作為當時洛陽的最高行政官~周公旦,(周公宮)肯定是周公旦在洛陽的生活辦公之地,其兒子明保就生活在這裡。

    所以之後才會有~周成王令明保尹三事四方…,令矢告於(周公宮)母親兄弟姐妹一大家子人,然後在十月份朝至於成周。

    到了成周~鎬京之後,祭祀了京宮和康宮,並且朝拜了~周成王,然後是“明公歸自王”,回到洛陽做諸侯王,繼續管理洛陽,為什麼證實回到了洛陽,因為《令彝鼎》就是在洛陽被挖掘出土的,也再一次證實了成周與洛陽根本不在同一個地方,那當時全國具備首都(成周)的條件只有鎬京,也必須是鎬京才能當之無愧的做~成周。

  • 16 # 愛哭妞的爺爺

    此重大歷史典故,再爭無意義了。

    今年初始,故宮博物院的開年文物

    大展,以國家的權威態度明確:

    何尊銘文:宅茲中國—中原洛陽!

    洛陽,是最早的中國。砸了實錘。

    成周,是營建最早的中國—洛陽。

    西邊的,啥都爭都搶,毫無風度。

  • 17 # 青陽帝君

    常識性的東西都能引起爭論,我不知道這是史學界的悲哀,還是對歷史無知。

    《史記》: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洛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

    《逸周書·作雒解》:周公敬念於後,曰:“予畏同室克追,俾中天下。”及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中土。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以為天下之大湊

    《尚書》: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成周,使來告卜,作《洛誥》。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復子明辟。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東土,其基作民明闢。予惟乙卯,朝至於洛師。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伻來以圖及獻卜。”

    《竹書紀年》:

    (成王)五年春正月,王在奄,遷其君於蒲姑。夏五月,王至自奄。遷殷民於洛邑,遂營成周

    (成王)七年,周公復政於王。春二月,王如豐。三月,召康公如洛度邑。甲子,周文公誥多士於成周遂城東都。王如東都,諸侯來朝。冬,王歸自東都。立高圉廟。

    (平王,東周第一任君主)元年辛未,王東徙洛邑。錫文侯命。晉侯會衛侯、鄭伯、秦伯,以師從王入於成周

    (惠王,東周第五任君主)元年,晉獻公朝,王如成周。周陽白兔舞於市。

    (隱王,東周最後一位國君)五年,成周,山水大出。

  • 18 # 何風雲何

    現在學術界對於何尊銘文的釋讀已經統一了,成周就在洛陽,沒有爭議。有些人出於某些願意,刻意強調洛陽沒有成周城,純粹是不學無術。銘文都看不懂,也不查閱資料,一口咬定成周在西安。其實成周城有兩個,西周成周城和東周成周城。

    同一篇銘文裡出現了豐,鎬,成周,當然是三個不同的地方了。豐是灃京,周文王建的,鎬是鎬京,周武王建的,相臨但不是一個地方。

    像何尊這類比較重要的青銅器,銘文釋讀早已經寫進大學教科書裡。許多問題查一查文獻是可以解決的。

  • 19 # 古史微

    何尊銘文中的成周,到底是指豐鎬還是洛邑?

    關於這個問題,要分幾點來講:

    第一,目前學術界的主流意見是洛邑,這點沒有疑問。

    這個觀點的出現很容易理解,因為中國學界的傳統觀點,西周時期的成周就是洛邑。有關這個觀點的記錄,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其時,周敬王因王子朝之亂居於狄泉。由於王城遭到破壞,因此,周敬王希望晉侯能帶領各國為其築城,因此講了一段話。其中一部分如下:

    昔成王合諸侯城成周,以為東都,崇文德焉。今我欲徼福假靈於成王,修成周之城,俾戍人無勤,諸侯用寧,蝥賊遠屏,晉之力也。

    因此,當何尊銘文中出現成周時,被大量學者判定為洛邑是順其自然的。

    第二,當代中國學術界唯一對西周洛邑為成周觀點挑出挑戰的學者是臧振教授,他的觀點就是西周時期的豐鎬才是真正的洛邑。

    臧振先生之所以提出“西周豐鎬成周說”,從他的行文可以看出他的推理邏輯是:周原遺址出土的青銅器規模和建築基址群都比豐鎬遺址等級更高。因此,他認為周原遺址可能才是真正的宗周所在地(陳夢家先生有相同觀點)。而傳統上認為,豐鎬遺址才是宗周。由此,臧先生重新審查《詩經》,以《毛傳》把“淢”解釋為“成溝”作為依據,推斷豐鎬遺址才是成周。同時,臧先生進一步審查文獻,發現《史記》中記錄的成周有矛盾的地方,比如《史記》卷三十七《衛康叔世家》說:

    管叔、蔡叔疑周公,乃與武庚祿父作亂,欲攻成周。

    然而,按照傳統的說法,管蔡之亂時,洛邑尚未營建。這是第一。其次,《史記·魯周公世家》又記載:

    周公在豐,病,將沒,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於畢,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周公希望死後葬在成周,但成王將之葬於畢。而根據羅西章、臧振的研究,這個畢其實在周原遺址。可見,以上兩條材料都不支援傳統的洛邑成周說。

    第三,對“洛邑成周說”和“豐鎬成周說”的評價

    洛邑成周說是一種傳統觀點,但目前面臨的挑戰比較多。比如,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宋江寧先生於2013年在《三代考古》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文獻、金文和考古資料在西周史研究中關係的討論:以洛陽西周時期成周、洛邑、王城的研究為例》就談到了,西周洛邑研究在金文資料、傳世文獻和考古資料三者之間的矛盾現象十分突出。

    在傳統的觀念中,成周就是洛邑。從金文資料看,成周的地位非常高,是周天子經常活動的地方。而且,從銘文資料看,成周的這種核心地位貫通了整個西周時期。然而,洛陽地區的西周考古資料卻乏善可陳。目前,從事洛陽考古的學者普遍肯定西周的洛邑遺址就在洛河以北的瀍水兩岸,分佈面積約六平方公里,這個位置符合《洛誥》的記載。這裡出土了大量西周墓葬,也發現了車馬坑、大型鑄銅作坊,但卻缺乏高等級的宮殿、宗廟建築基址群,也沒有發現城垣,時間上其在西周中期後又已經衰落,而且其面積與豐鎬遺址的近二十平方公里、周原遺址的三十多平方公里的規模比起來,明顯缺乏王都氣象。洛邑考古從1952年開始,到現在已經70餘年了,因此,考古界至今仍無法確認洛邑的東都地位。

    臧振先生認為洛邑不是西周時期的成周,那麼,在洛邑研究中把洛邑和成周兩個概念進行區別,則傳世文獻與金文資料、考古資料的關係確實可以理得更順。但是,學術界對於臧振先生的研究並沒有進行很好的迴應,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臧振先生髮表的《西周豐鎬成周說》最初發表在寶雞博物館的刊物《周原》第一輯上,該刊發行量小,知名度不高,影響了學界對他觀點的瞭解。第二,臧振先生觀點以《毛傳》對淢的訓詁作為邏輯起點,說服力不夠強。

    (2)《詩經·民勞》稱西周王都為“中國”,《吉日》稱漆沮之水流經的關中平原為“中原”,這與何尊把成周與中國聯絡吻合。(3)《左傳》曾提到周成王大會諸侯在岐山之陽即周原,而《逸周書》稱成王大會四方諸侯在成周。這同樣證明成周就是周原遺址。(4)從西周金文資料來看,含有“王在周”、“王在成周”記錄的青銅器以周原遺址出土最多,而洛邑缺乏“王在成周”銘文的青銅器出土。

    這裡,筆者可以再補充一條材料。在洛陽出土的令方尊、令方彝中,曾有學者把這條材料理解為洛邑為成周的有力證據。

    下面,我先用通行字型把銘文引錄下來:

    惟八月辰在甲申,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竂。丁亥,命夨告於周公宮。公令誕同卿事寮。惟十月月吉癸未,明公朝至於成周。誕令舍三事命,眔卿事寮,眔諸尹,眔里君,眔百工,眔諸侯:侯、甸、男,舍四方命。既鹹命,甲申,明公用牲於京宮;乙酉,用牲於康宮。鹹既,用牲於王。明公歸自王。明公賜亢師鬯、金、小牛,曰:“用禱。”賜命鬯、金小牛,曰:“用禱。”廼命曰:“今我惟命汝二人大眔夨,奭佐佑於乃寮以乃友事。”作冊令敢揚明公尹厥賈,用作父丁寶尊彝。敢追明公賞於父丁,用光父丁,雋冊。

    目前,郭沫若、陳夢家、唐蘭、李學勤等學者對這條銘文的解釋基本上都是這樣的:八月甲申,周王冊命周公子明保為卿事寮(發生地:周原遺址)。然後,派作冊令告於周公宮。十月癸未,周公子明保正式在成周上任(洛邑)。上任後的第二天和第三天,明保又到宗宮和康宮進行祭祀,並拜會周王。回來後,賞賜了作冊令等。按照這種解釋,這條銘文至少有四點講不通:

    (一)八月甲申,周王在關中平原任命明保為卿事寮,那從關中到洛邑單程需要兩個月嗎?(二)明保八月在關中被任命,十月明保在成周(洛邑)上任,那為什麼明保在十月上任時周王也在成周?周王需要和明保一同上任嗎?(三)學者們把明保十月的捨命於成周視為上任,那為什麼明保在上任後才去祭祀祖先、隨後配置僚屬?這從制度程式上講是否合理?(四)更大的問題是,按傳統的解釋,結果必然是洛邑也有康宮等大量西周宗廟,但這從考古上完全找不到證據。

    實際上,以上這些解釋,學者們在一些關鍵語句中還存在重大分歧。如“公令誕同卿事寮”一句,郭沫若、唐蘭、陳夢家的解釋就截然不同。郭沫若認為“誕”字應讀為“出”,意思是周公讓明保出任卿事寮。陳夢家認為“誕”是個人名,即下文的亢,把這句理解為周公明保召集眾卿在一起。唐蘭讀為“造”,解釋為以作冊令為同僚來輔佐自己。可見,上述解釋存在的問題是很多的。筆者對這條銘文進行了重新解釋(銘文分析此略):

    八月甲申,周王在周原遺址釋出以周公子明保為卿事寮的命令,並由作冊令在四天後(丁亥日)傳達給洛邑的周公宮。作冊令到達洛邑,明保要求作冊令在自己成為卿事寮後輔佐自己。十月癸未(丁亥日後第56天),明保和作冊令到達成周,周王正式為明保舉行冊命儀式,命令明保管理內服三事,外服四方。冊命儀式完成後的第二天和第三天,明保又分別到京宮和康宮舉行“用牲”祭祀。祭祀完成後,回到周王住處(進行告別)。從周王處回到洛邑,然後任命亢和作冊令作為自己的僚屬,並進行了賞賜。於是作冊令鑄造了尊、彝,用來告訴祖先父丁。

    按照這一解釋,整個銘文就十分通暢。這樣也可以證明,令方尊中的康宮其實就在周原遺址。事實上,在大量的西周青銅器中,康宮也總是與“周”聯絡,而極少與“成周”相聯絡,這本身意味著成周可能只是“周”(周原)的一部分。同時,周原遺址已經發現了面積達520萬平方米的城址,以及鳳雛、雲塘-齊鎮、召陳三大建築基址群,這與金文記載的“周”擁有大量宮室的情況正好吻合。因此,筆者認為,西周時期的成周就當在周原遺址,而不是在洛陽地區。

  • 20 # 奉先大漢

    河南人信奉:假話說一千遍就會成真理!可惜碰見了西邊關中老秦人,犟慫認死理,不怕你人多聲大!別看現在鬧的歡,是消費河南人的人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不是生活中99%的問題都是因為窮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