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歸槽山人

    莊子曰:“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譯文】莊子說:“小的迷惑會錯亂方向,大的迷惑會錯亂本性。”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記得以前寫過一首詩:“縱情聲色迷心性,馳騁獵殺令人狂,慾海漩渦難自拔,

    守持恬淡有何妨?”

    莊子與老子的思想極為相近,他們認為:人如果沉溺於感官的享受,縱情享樂,賓士狩獵,就會容易心性狂亂而產生爭奪;人如果追逐稀有的物品,就會容易迷失本性,而玩物喪志;人越是受物質或情慾的誘惑,就會越是欲海難填,就如陷入漩渦之中,難以自拔。越想獲取,越想佔有,慾望則越是澎漲,心靈則越是空虛。人越是處於社會激烈的競爭中,越是嚮往一種怡然自得,逍遙自在的生活。越是逢場作戲,就會越是厭惡生活中、工作上的束縛。因為,這些煩囂的生活,會讓人喪失了本真,使人覺得迷茫。

    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凡事適可而止,知足常樂,能夠保障日常生活的正常開支就可以了,用現代詞語來說,叫做:有尊嚴的活著。生活就可以在寧靜與恬淡之中,尋求思想與天地的融合,而不會顧此失彼,得不償失,陷入凡夫俗子的境地。

  • 2 # 老鍾甦

    莊子講得有理,你只發現小疑問,改變就很小;但如對能對生命現作大疑問,就會作大的探討深入研究,甚至就是心性的覺醒,能有心性的覺醒,就會普愛一切生命,來到大慈大悲利益眾生,從而此生實現,人性的覺醒,來到不枉此生此世,即是釋迦牟尼講的: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3 # 上弦月A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丨莊子

    惑丨迷惑、蠱惑等,如今天的“洗腦”,施以外物(思想或利益)去改變人原本思維狀態的行為。莊子反對這種外物干擾,各種“惑”都屬此行為。

    方丨方向、觀點等

    性丨本性、本質

    易丨改變之意

    莊子此句觀點丨

    人性即最初的自然本性,應自然而然的發展。(外來)小的迷惑會讓人迷失方向,大的迷惑則讓人失掉本性,發生質的改變。

    但“小惑”不察,“大惑”將至,最終導致本質的改變。故,我們當防微杜漸,堅守本心。

    “小惑易方”舉例丨愛貪小便宜,或讓人上當受騙,因它讓人判斷失了方向(也不是多要命的事)。

    “大惑易性”舉例丨你受人蠱惑,被洗腦,信了斜教。那麼你就喪失了原來的本性(這就嚴重了)。

    莊子認為,生活是自然發展的,無需刻意去教化、規定什麼標準,而是強調人性自我洗滌。不因世俗而扼殺天然人性,循天道,歸璞真。

    所謂教化、勸導,都是人性中的“偽”。 莊子的“不滯”,即不違於自然,不役於外物(思想、利益等),達到“不滯於物”的高境界。

    消極方面丨莊子也認為萬物各不同,都在發展中。我們尊重規律和本性,但也可據具體物件,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加以積極引導和提升。如此,既未改變本性,也或往良性引導,最後又達更高境界,何嘗不是好事?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應看到先賢智慧一面,不必糾結時代帶來的侷限。我們學習莊子“不背於初心,不惑於外物”,並藉助外物改善自己。亦可借鑑荀子“學以致用”,提高境界,反過來更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如此,人與自然共融共行也。

  • 4 # 仙莊老周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首先宣告,本人沒讀過莊子,對其作品也一無所知,在這裡只是斷章取義。首先說夫小惑,夫,指君子。小惑,小的迷惑。易,指失去。方,方向。大惑,大的迷惑。易性,易指改變。性,性情或性格。整體來講那就是,作為君子,在有小的迷惑的時候,容易失去方向感。使你對前途無法把握正確的方向。而大的迷惑,則會使你改變性情,做出有害他人或國家利益的事情,以至造成大錯,這樣就失去了一個人仁君子的風度,改正自已的錯誤,應該從小事做起,並加以嚴格律已,才不至造成大錯呀!學識有現,請雅正!謝謝!

  • 5 # 使用者111468639875

    小惑易方,以方向為例釋之或可解惑,一個人去一個目的地(即南華真人所說的‘道’),方向錯了,“撞了南牆”而迷途知返,錯而能改,還能回到原地而改弦易轍,重振旗鼓,變更方向奔向“遠方的詩”。

    但是“大惑”迷霧重重,不知錯在哪裡,臨近深淵而不知,履踏薄冰而不悔,豈不悲夫!以此喻人之“失己於物,失性於俗”而沉迷於生死、淪落於六塵,習與性成,認賊作父,反以為樂。故有:”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的良苦用心之詠歎。身處迷中,動轍得咎,遑論達道,易曰:不利有攸往。

    其實現實中的我們更悲哀,明明‘鹿’是‘鹿’,‘馬’是‘馬’,皇帝的新裝人人皆知,卻隨聲附和‘’指鹿為馬”。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卻不敢怒亦不敢言,唾面自乾,心知其非卻口蜜其言,而助紂為虐,糜不有初,鮮克有終,此葆吾赤子之心之難也!

  • 6 # 自在瞭然1

    謝謝邀請,莊子是道教中的南華真人。是道家祖師化身爺之一。他一生祟尚自由逍遙的神仙般生活。淡泊名利,日子過得清苦,但思想境界不是我們凡夫俗子能相比擬的。他這兩句話,我個人悟性不高,只能理解為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是指我們平民百姓只管眼前利益,但要中規中矩,做事要端正,方也,迷惑時看不到前途。止於小小天地之中。對有志向的人,也不能迷失本性。否則會喪失做人的底線。

  • 7 # 世界微塵寧愛止憎

    這麼多大神的回答珠玉在前,自愧不如,本已擱筆不答。但有些不是本題答案的想法一經觸及,卻不吐不快,藉此發散一下罷。

    一、有“惑”,有時不是一件壞事。現在的人,有多少人是在清醒地活著?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但真“性”(本性本質、人性)和正“方”(正確的方向和方法)是什麼有多少人知道?更糟的是有多少人想知道?最糟的是有多少人意識到這是應該知道的?在滾滾紅塵中渾渾噩噩,是我的常態又有多少人不是?但既然“惑”了,說明我們已經意識到本性了。

    二、本性、人性又是什麼?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古往今來,中外聖賢,甚至我等芸芸眾生的草民都在思考,但也從無定論。那麼在此基礎上的“方”又如何界定正確與否?對你而言正確的對我而言也許是地獄。

    三、最後引申出來,啟民智好嗎?對領導層而言是不好的,對之最有利的愚民政策不是不讓人民受教育,而是隻受一種教育,在此過程中極易發生狹隘的偏執的排它性。呃,扯遠了不談時事。我只想說,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你信佛、通道、信上帝、信真主都好,沒有對錯,殊途同歸,歸向內心的平靜。

    好了,想到哪裡隨手寫到哪裡,苦笑一聲,道理都懂卻也過不好自己平淡的一生。套用在網上看見的一句話,生活中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好象是這麼說的,原文記不清了)願大家能像我一樣從喧譁騷動中抽出一小段時間胡思亂想,從而獲得片刻的解脫和平靜。謝謝這個問題。

  • 8 # 檻內小紅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先從原文上分析。莊子這句話的後邊接著說,從崇尚仁義以來,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這樣這些人就是因為仁義而改變了自己的性情。自三代以下,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這樣,莊子其實是講究人各適其性情,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講究仁義,即如同在困境中的魚一樣,講究相濡以沫,不如忘卻仁義,適其性而相忘,如同魚遊於江湖之中,不認識彼此。

    比如,人抓起一個蘋果就吃,有人說要洗一下才能吃,另外又有人說不能吃皮,要削掉皮才吃。有了這些說法後,人就因此困惑了。這些小事還簡單,改變一下方向,洗洗削皮再吃就好。

    大的方面,現在人其實大都被聖人綁架了,活在糾結中。你不信這個,就會信哪個,釋道儒或者基督或者科學權威,人大都會心屬一方。比如你信佛,你吃肉喝酒的時候,想起佛之戒律,就內心糾結打鬥不已,在外邊有別人的時候,你會為此羞愧,在家裡沒有人的時候,你又會內心不安。

    你想減少煩惱,聽佛說要無念,狂心歇處即佛。你聽進去後,就堅持要無念,一有念頭你就跟自己過不去,這反而產生更大的煩惱。

    除了自己糾結外,還會產生對立。你持戒後會看不起毀戒的人,你修行很久後,會輕視剛剛修行的人。你信佛,就會跟通道、信基督的人唱反調,相互對立。

    這樣,人不能成為自己,被強迫成為聖人,成為聖人所說的樣子。因為聖人之說,人們分成不同的群體,相互攻擊對立。這是第二層意思,聖人之說如藥,解決當時的問題,問題已經解決,藥流傳至今,逼著無病,或者病情不一樣的人硬喝之。

    還有一層意思,你到大草原,或者雨林中,是無法控制某隻動物,就能控制所有動物的。在人類世界,你只要控制了國王,或者想辦法成為了國王,就能控制整個國家的人,你有心使壞,所有人為此遭殃,所有人連同聖人治國之說都為你所用了。這個就是竊國者成為一方諸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了。

  • 9 # 文開石

    研究解釋古文請結合上下文,不要單拿出來一句亂琢磨。《莊子·外篇·駢拇》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這句話是總領,先看後面怎麼展開的:自從虞舜拿仁義為號召而攪亂天下,天下的人們沒有誰不是在為仁義爭相奔走,這豈不是用仁義來改變人原本的真性嗎?現在我們試著來談論一下這一問題。從夏、商、週三代以來,天下沒有誰不借助於外物來改變自身的本性。平民百姓為了私利而犧牲,士人為了名聲而犧牲,大夫為了家族而犧牲,聖人則為了天下而犧牲。

    再回頭看“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這句話

    “惑”再簡單的解釋成“迷惑”之類負面的影響合適麼?不合適。

    道家的思想,講究的是避免因故意而為之,影響自然,脫離天地大道。

    小惑大惑指的是或大或小的外物影響,慾望的影響。

    “方”可以解釋成(生活)方向,性指的就是人的本性

    後面用“仁義”來展開說明,也是繼承了老子對孔子“仁義”的態度,即:

    慘然而汩人心,亂莫大焉!

    誘惑是惑,迷惑是惑,利是惑,名是惑,家是惑,天下是惑。

    對於不同身份的人,影響他們的“惑”各不相同,但是一旦有了,就會對他們自身造成影響。

    所以道家追求的是無為。

  • 10 # 童心一大顆

    小誘惑會改變方向,大誘惑會改變本性。對芸芸眾生來說是有道理的,對智慧者來說, 心理強大,佛性自在,誘惑不得逞。

    佛家講貪嗔痴,誘惑更多的是針對貪方面來講, 佛家講本性自足,本性裡面什麼都有了,還需要向外求得什麼嗎?沒有什麼可貪的, 所以誘惑不得逞。

    我們總是向外求幸福,其實幸福就在原點,何必去求?這道理不但你不知道他不知道,我會寫但我也不知道,即便我們知道了,我們也做不到。

  • 11 # 孤帆遠棹

    把莊子這段話放到他所表達的語境中去理解,才能明白他想表達的是什麼。這裡的大和小,不是體量級別大和小,而是格局層面上的大和小,也可以理解為人的日常行動和政治取向之間關係。通俗的說,就是影響改造一個人,普通一些的手段伎倆或者說法,會影響迷惑人們的日常生活行動方向;高階的感化教育會引領人們思想,從而控制他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文言文小笑話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