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謝小樓

    語言在不斷的演變,同樣的詞,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意義,這樣的現象,在古詩詞中更是常見。李商陷《登樂遊原》,千年來人們一直把它當成一首感嘆年華衰老、美景不長的詩,但周汝昌先生說,一直以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登樂遊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傳統的理解,「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只是」都理解成「只不過」的意思,表達一種美景不長的感慨。周汝昌先生認為,這裡的只是應當理解成「恰是」的意思,對此,先生在《唐詩鑑賞詞典》裡有一番論述:

    玉谿此詩卻久被前人誤解,他們把「只是」解成了後世的「只不過」、「但是」之義,以為玉谿是感傷哀嘆,好景無多,是一種「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無此義,它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別家之例,且置不舉,單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錦瑟》篇中寫道:「此情可待(義即何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其意正謂:就是(正是)在那當時之下,已然是悵惘難名了。有將這個「只是當時」解為「即使是在當時」的,此乃成為假設語詞了,而「只是」是從無此義的,恐難相混。

    對於周汝昌先生的這個解釋,張忠納先生評註版的《唐詩三百首》認為,“夕陽無限好”一句為正面頌揚,語氣已結,最後一句應以轉折意為好。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一句作為好景不長的經典表達,已經變成了我們日常使用的俗語。而一句話語,一旦用俗了,往往理解就會偏表面化,當我們再聽到看到這一句話語時,就很難感受到這句話語深刻內涵帶來的強烈衝擊體驗。相反,周汝昌先生的解釋,賦予了這首詩一種新的意義,這種陌生的解讀能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體悟。

    傍晚的時候,詩人心情不好,為什麼心情不好,詩人沒有說。人在很多時候都會沒來由地感受到莫名的消極情緒,不是因為月經來了,也不因為受到領導打壓同事排擠,只是沒來由地感到人生的無望。

    心情不好,於是詩人驅車驅車散心,他並沒有尋友排遣,而是獨自一人登上了樂遊原。獨自一人很重要,因為當有他人存在的時候,我們總是用各種偽裝一層一層地將自己包裹起來,只有我們獨自一人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真實的自己。在獨自一人的漫遊中,我們直視自己內心的悲傷,探尋自己內心的迷茫。

    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八九,悲傷常在,迷茫隨形,沉溺於自我,並不能找到人生的出路。詩人此時登上樂遊原,正值太陽落山,霎時霞光萬丈,天地都映照在這夕陽之中,在這天地之大美面前,個人塌縮了,詩人也成了這萬丈霞光的一部分,個人的悲歡被淨化了,詩人的不適也得到了水解。

    此一解,我們體悟到了排遣內心不適的方法,開啟自己的內心,將自我融入宇宙大化之中,人生的不如意就會被天地之大美消解。蔡元培先生著《華人的修養》一書亦有言:

    當抑鬱之時,則登臨山水以解之。

  • 2 # 愛鼓搗的瑞圻

    登樂遊原

    唐 ·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大意是:臨近傍晚作者心情不爽,那總要排解一下吧,於是駕著車登上樂遊原(城市郊外的一個高地)。 這個時分,站在高處看到了夕陽,於是感了一慨:“啊!夕陽啊,你是多麼的美好!可惜呀,你TMD稍縱即逝,黃昏已經到來”。

    1.“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句有一個轉承的意思,“只是”解釋成“只不過”是最合適的。

    2.閱讀古詩一定要看詩人當時的環境和心情,這樣就能保持古詩的唯一性和純粹性。可以肯定是,當時李商隱心情是不爽的,有些傷心有些惋惜,解釋成“只不過”是最合適的。

    3.如果按當下閱讀人的環境和心情,那理解各自不同五花八門了。一:“夕陽如此美好,就是因為到了黃昏”。二:“夕陽如此美好,卻已是接近黃昏”。

    各位見仁見智吧。

    (李商隱這張像畫的有點齷鹺:)

  • 3 # 騎士悠然行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一這句詩按普遍的解釋就是:傍晚的太陽是多麼美呀,可是到了黃昏,是暫時,頃刻即逝的,含有一種遺憾。周汝昌解,另闢一徑,只是,解為只能是,恰是,說得通,最美不過夕陽紅嘛。

  • 4 # TeaC

    個人想說,如果你認為怎麼樣才好,你就自己寫嘛,請不要隨便改前人的東西,因為前人寫的東西,只有他/她自己才有權利改。

  • 5 # 清心一棧

    我們先看看原文——

    登樂遊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一直以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句話已經成了好景不長的經典表達。

    而周汝昌先生卻另有一番論述,如下——

    《唐詩鑑賞詞典》玉谿此詩卻久被前人誤解,他們把「只是」解成了後世的「只不過」、「但是」之義,以為玉谿是感傷哀嘆,好景無多,是一種「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無此義,它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別家之例,且置不舉,單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錦瑟》篇中寫道:「此情可待(義即何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其意正謂:就是(正是)在那當時之下,已然是悵惘難名了。有將這個「只是當時」解為「即使是在當時」的,此乃成為假設語詞了,而「只是」是從無此義的,恐難相混。

    周汝昌先生的一番新解,讓人有了新的領悟。耳目一新,心態積極。大自然的景色使人心胸寬廣,心中不快也隨之消散。

    時代在變遷,文字也在演變。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意思。無論怎樣改變,自己認為適合心中意境即佳。

  • 6 # 小笙常談

    以我的淺見,若與《應是》,《恰是》相比還是繼續用《只是》表達得比較貼切,因為夕陽的風光無限美好,當然是希望持久些,下句是隻是近黃昏,用《只是》讓話鋒一轉,感嘆那無限好那燦爛輝煌將瞬間隨日落西山而謝幕。而《應是》與《恰是》都只能強調了近黃昏。而無法表達出感嘆與婉惜這層意思。

    現代人也常以夕陽比老人,很多人一生拼搏奮鬥辛勞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才智,隨著國家的富強水漲船高也積累了財富,子女都撫養長大成人,自己也可退休已無什麼工作負擔,如果身體好,真比年輕時更無拘旡束,想去那就去那過著神仙般的日子,應是最美好的時光,只可惜天堂那邊的十二道紫金牌已開始逐一發出召喚,各人或多或少地有為好日了進入了未知長短的倒計時而婉惜甚至困惑。

  • 7 # 武丁仗劍決雲霓

    千年來人們並未理解錯,是周先生自以為是了。從古至今,後人化用、借用前人的詩句,而別出新意的例子多了去了,但只改一二字而比原作高明的例子幾乎沒有。李商隱原作“只是”用的是轉折語氣,是“可惜”、“惋惜”的意思,前句寫眼前景,後句借眼前景一語雙關而抒胸中意,正是該詩的詩眼,只所以備受歷代詩家推崇,流傳千古,關健就在這裡。而“應是”、“恰是”只重複了個自然天象,有何深意,高明在那裡?至於說語言演變,“只是”幾時演變成了“應是”、“恰是”,反正我沒發現。說到人的感情變化,更是站不住腳,自已彼時心情好,大可以寫讚美夕陽、晚霞的詩嘛,又不是不允許,就是李商隱本人也寫過“人間重晚情”的句子啊,但他寫“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那時的心“意”肯定是“不適”的,這沒有任何疑問。

  • 8 # 光明在前62735002

    理解成“正是”“恰是”,詩味全無,意思也不能貫通。這首詩妙在本想去古原觀看大自然的風景以散心,從“意不適”的鬱悶中解脫出來,確實看到了美麗的夕陽,但它再美麗,也是即將西沉。那麼作者的“意不適”得到了解脫嗎?沒有,應該是更嚴重了,這與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是一類的寫法。理解成“正是”“恰是”,正所謂點金成鐵,味同嚼蠟!

    又,賈島的“僧敲月下門”的“敲”,與葉紹直的“小扣柴門久不開”的“扣”相近。注意,是“小扣”,而不是擂門!所以敲也是輕敲,而不是猛敲。這兩句詩的區別是:前者是晚上,後者是白天。白天尚且要敲門,更何況是晚上。

  • 9 # _44202

    “只是”有此時風景雖好,但好景也不長了的惋惜。而“應是”或者“恰是”成了風景很好,欣賞此景正當時的意思。兩種賞景的心境明顯是不同的!

  • 10 # 智慧改變命運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作為業餘的業餘詩詞閱讀者,以及亂描者,給個個人意見:

    對於讀者,詩詞言情寓意妙在多解,以及多解後的自我滌煉,而未必就要深刻的讀懂作者!

    周先生的解釋,是周先生自己的解釋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因言獲罪,因言丟命在大中華歷史長河中似乎不乏例證。

    斯人已經不能求證,任何寓意的猜度和拓展貴在新意,新穎,文字本身的寓意的變化有時也可以令人遐想萬千。

    如:從民國至今“小姐”稱呼的變遷。

  • 11 # yanke92507

    詩的美感在於朦朧的意境和不確切的含義,不同的人在不同階段地點可能有不同的解讀。你自己可以按恰是來理解,但是不要臆測李商隱當年也是這麼想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橄欖油怎麼用可以摸在臉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