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林書生

    香港電影從70年代開始風行,到了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迎來了港產片的黃金時代,發展為東方的好萊塢!

    在港產片大紅大紫的時代,香港湧現出一大批影視明星,如梁朝偉,周潤發,張國榮,周星馳,張敏,關之琳,鐘楚紅等等影視明星。香港電影無論是從各個方面都達到了空前絕後的高度,加上作為亞洲四小龍的香港,經濟水平空前發展,在地區中處於頂端,各個國家和地區優秀的電影人才不斷的加入到香港電影產業之中,所以這一時期,港產片蓬勃發展。

    隨著大陸以及周邊經濟的發展,香港相對於以前經濟發展緩慢,停滯不前,周邊地區的電影產業異軍突起,相比較好萊塢高科技大製作來比,香港電影相比較粗製濫造下失去了大量的市場,大量電影資金流失,人才奔赴海外發展。

    隨著老一代電影人的不斷離開,而新生代確遲遲沒有出現,導致了電影人才出現了真空。

    外加一些地區文化差異和觀眾品味的提升,香港電影漸漸的沒落失去了市場!

  • 2 # 閒暇定終生

    香港電影包括TVB電視劇的黃金時期應該是80年代末到90年末,大概十幾年的時間,那個時候大陸經濟比較落後,資訊也很落後,大陸根本沒什麼影視劇可看,又看不到歐美的影視劇,所以覺得香港的影視作品好看,還有就是,那時候香港也是借鑑模仿歐美好萊塢的電影,只是我們那時候還不知道,不信翻一翻8,9十年代歐美的好電影,基本都能找到差不多對應的情節或者劇情。

    還有就是大陸地區這些年搞電影太賺錢了,一些好的香港的導演,演員都來大陸拍戲了,況且現在是資訊高速發展的時代,又有好萊塢大片在全世界搶佔市場,香港本土電影投資很難收回成本和盈利

    所以,遭遇歐美好萊塢,包括日韓電影等的衝擊,加上大陸電影行業崛起,再加上香港本土好資源好導演好演員的流失,香港電影要麼創新,要麼落寞。

  • 3 # 孤獨者的墓誌銘78

    香港電影已經提前進入在轉型路上。

    香港現在的電影。精益求精。少而精緻。

    例如

    香港製作的電影。

    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無雙。追龍。葉問系列,反貪風暴系列,寒戰系列,廉政風暴系列。

    赤道,徒行使者,葉問外傳張天志,拆彈專家,俠客聯盟,一代宗師,竊聽風雲,殺破狼系列等等……

    少而精緻,濃縮就是正品。

  • 4 # 侃侃解說

    大家好我是侃侃,港片沒落有很多因素我給大家總結一下

    1.製作成本高昂

    現在的電影技術是以前沒發比的例如CG技術的迅猛發展隨節約了演員成本但是後期製作的費用遠遠高於電影票房,再加上美國好萊塢的衝擊如果沒有大的投入沒有新穎的電影模式觀眾肯定不會買賬。

    2.大牌明星長期統治娛樂圈

    我們耳聞能詳的有成龍 劉德華 周潤發 張國榮 周星馳等等一眾大牌明星,他們長期統治著娛樂圈,新人很難有發展的機會,即便是有一點發展的苗頭,還要看那些頂級大佬的面子 這就導致港片後繼無人。

    3.影片沒有新題材

    周星馳無厘頭搞笑電影 林正英的殭屍系列 周潤發的賭神系列各種警匪片 槍戰動作片一直就一種模式呈現在觀眾面前,時間長了難免會視覺疲勞。

    4.出路有限

    擺在香港電影面前的出路只有兩條,要麼投入國內市場,重金投入製作精良。要麼低成本製作精良小品。第一條路是比較容易成功的,但要符合國內種種審查要求,香港片的味道就自然消失了。第二條路製作精良小品,這些香港本土一直在嘗試的,但由於人才到北上賺錢了。很難製作出精品了。

  • 5 # 水光瀲灩68727712

    現在的電影,電視劇型別更多,大家的選擇也更多,如果電影一般,再宣傳都沒用,如果是精品,還是很有可能會火的,如果還能拍出 無間道 水準的,想不火都難!!

  • 6 # 太初問花

    港片之所以以前那麼火,除去一些其他不可言說的因素外,再其次就是港片以前的產業化發展的沒落!

    香港屬於資本主義,資本主義下,市場的作用很大,各行各業的產業化發展,相關機構職能部門無權干涉!完全有市場自主化!而且拍什麼電影,什麼片子都是自由的!而且港片在改個開放初期的主要市場也是大陸!那個時候香港拍電影也是一家獨大,產業化工業化趨向很明顯!我們的演員也很敬業,每天各種劇組跑來跑去,並不像現在演員這樣的保姆車,助理滿大街跑!那是拍攝很用心,投資費用很大一部分都是用在場景道具服裝等地方,所以製作出來的片子很精良!而且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都頗具匠心,術業有專攻,攝影的專注攝影,演員專注演戲,導演專注各種排程。並不像現在這樣做幾天演員就去當導演了。做幾天攝影就去當導演了!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又經歷了文革,在對文娛文化這方面破壞很大,從《霸王別姬》這部電影可以看的出來!改革開放後,人民的生活富裕了,所以自然想著娛樂,而電影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了!而且當時中國第五代導演,像張藝謀老師,陳凱歌老師,田壯壯老師等大導演,都是在恢復高考的情況下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我們那個時候的娛樂極度缺乏!

    港片又在那個時候輸出大陸,我們一些家裡有條件的電視機放的基本上都是港片!一直到香港迴歸許多年後到我們對一些香港電影電視劇都念念不忘!

    現在大陸的電影逐漸崛起,國內各種IP層出不窮,我們之所以逐漸忽略港片,一方面是香港電影產業化逐漸消失,一方面國內文娛影視質量越來越好!另一方面,香港的老藝人們逐漸年老,港片的發展沒有輸入新鮮的血液,沒有青年演員進軍影視!而且文娛影視一旦被相關限制,基本上很難發展!因為想象力沒有了,豈不是等於江郎才盡?

  • 7 # 50米的光

    香港電影不能說近幾年不火,可以說近十幾年都是一度衰退的狀態,好比以前,八幾年、九幾年的時候,香港是亞洲文化、經濟的先驅者,而香港電影作為一個型別在影壇也有著很高的地位。然而如今香港電影的繁榮早已不在,香港電影的概念也已成為了過去時,香港電影是怎麼衰落的?為什麼會衰落?不同的人有著不同見解。

    今天我就簡單的分析一下,以下都是個人見解。以前的香港電影在亞洲地區是影視高產戶,有時候一部電影,從投資到拍攝完成可能只用不到一個月時間,例如《東成西就》而且口碑還很好,當時的香港電影可以源源不斷供應到周邊的影院上映。

    正因為這樣,香港電影吃的太飽了,為了追逐商業利益,大家開始瘋狂拍片,底線也無限放低,最終影片質量參差不齊。丟失了文化底蘊。短時間沒有好劇本,就抄襲日本文的電影,這是原因一。

    隨後好萊塢等電影的崛起,各個院線開始引進好萊塢的大片,且強勢的好萊塢電影也席捲了香港電影票房,使得港片最終走到了窮途末路。這是原因二。

  • 8 # sky電影yy

    我認為是要從三個角度去分析。

    第一,整個電影市場的商業化,商業化帶來的是快節奏,快速消費的節奏讓電影圈有些浮躁,不會再像以前拍一部電影要一年甚至兩年,劇本,劇組,演員的挑選,檔期的調配,等等,現在都是用的拿來主義,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拍,背後的主要原因還是利益問題,背後的利益是一條產業鏈。

    第二,演員後繼無人,老一輩的優秀演員,周潤發,劉德華,成龍,梁朝偉等等,都慢慢變老了,已經不能像90年代那樣引領電影的發展了,後續的演員雖然不乏很多優秀的苗頭,但是能稱為巨星的,有代表性的還是少之又少,撐不起電影圈。

    第三,時代在發展,觀眾的群體發生了改變,現在是90後,00後的世界,他們從小接觸的思維,理念教育都不一樣,流行火星語,二次元,非主流等著這類年輕多元化的元素,電影的商業化又導致要符合年親人的口味,所以電影的整體質量會有所影響,不能很好的保持初心,這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需要時間,需要電影人,商業大佬們的共同努力!

  • 9 # L條吖

    綜觀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基本上仍可稱之為百花齊放,我們不但有從80年代順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導演:張婉婷(《秋天的童話》)、王家衛(《旺角卡門》)、關錦鵬(《胭脂扣》)、陳嘉上(《小男人週記》)等等,還有90年代的奇蹟周星馳、劉德華、張國榮、梁朝偉以及幾個國際知名的名字:張曼玉、周潤發、李連杰、成龍等等。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對於20世紀80年代電影公司大灑金錢,演員一天九組戲的好景日子來說,90年代的香港電影的確危機重重,陰霾滿布。 首先是90年代初盛行武俠動作片,《黃飛鴻》和《東方不敗》相繼掀起打風熱潮,一時間李連杰、林青霞成為賣埠保證。可是,依照香港電影的傳統,賣座的片種總有跟風者,而當跟風者眾、水準參差的時候,亦即該電影型別走向死亡之路。武俠動作片熱潮如是,賭片熱潮及後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沒有例外。 到了90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西片逐步抬頭。《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這部映了195天的好萊塢A級大製作還佔了“本世紀百部賣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壓倒了在80年代威風一時的新藝城作品《最佳拍擋》系列。香港電影另一個令90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80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後期,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不少電影在午夜場或首映過後便出現盜版,海關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責任,後來香港政府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海關逐漸加強掃蕩,才使盜版VCD活動略為收斂。 香港電影界曾多次組團訪京,與港澳辦及電影局商討創作自由、版權問題等,亦促請中央政府開放市場。1997年迴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董建華先生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電影,並撥出一億港元開發電影科技及接受資助申請,令香港電影人略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搞得有聲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電影人揚威國際,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戛納等國際影展中獲獎,香港電影漸受國際影壇重視。可惜的是,這也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周潤發、成龍、李連杰及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好萊塢羅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電影人在亞洲區尋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績最突出的是在臺灣一脫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轉型,由脫星變性格演技派,成績斐然。還有90年代中期之後,香港掀起日本電視劇熱潮,連帶電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員參與港產片,其中又以女星為主,包括《星月童話》、《東京攻略》和《阿虎》,當然亦少不得成龍電影裡插科打諢的一眾日本美女。 20世紀90年代的賣座保證是“雙週一成”(周潤發、周星馳及成龍),周星馳獨有的“無厘頭”喜劇深得民心,有人認為他的“無厘頭”文化和"XX"後港人逃避現實的心態相通,他的作品如《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劇經典。近年,周星馳明顯減產,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走上幕後之路。 周潤發在80年代中後期憑《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壇至尊無上的地位,之後拍了一連串英雄片、動作片,雖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觀眾緣。近年進軍好萊塢,除拍一貫的動作片(如《血仍未冷》) ,還嘗試拍如《安娜與國王》這類文藝片,似乎仍未有打算迴歸拍港產片之意。 至於成龍則大致維持一年一部大製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對於80年代的成績,近年成龍作品已不算大賣),惜在電影風格上難求突破。 導演方面,“雙王”王晶和王家衛可謂雙映成趣,一個擅拍商業味道極重的電影,更被揶揄為“屎尿屁”導演;一個專挑大明星合併,產量少、藝術味濃,往往得到國際影展的垂青,兩人電影風格回異,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創將之一杜琪峰近年頗受矚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來愈有個人風格。還有憑《香港製造》打出名堂的陳果亦成功地從獨立電影導演變為香港主流電影導演之一。 科幻特技也順著世界性的大趨勢融入香港電影之中,《風雲之雄霸天下》與《中華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動作片 《特警新人類》及《紫雨風暴》、《藍血人》更特別邀請外國特技效果專家設計爆炸場面,令觀眾歎為觀止。 總括來說,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雖然較諸於80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創作意念及電影製作方面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些小成本製作的獨立電影如《過海隧道》、《天上人間》等亦有公映的機會,加上數碼電影的冒起,而劇本創作亦得到應有的重視。相信踏入新紀元,香港電影將會追求更高的質素,並帶領整個亞洲區的電影業邁向國際影壇。 2003年是香港電影業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經濟繼續低迷之外,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爆發,使許多戲院空空如也,並令電影製作停頓四個月;該年只共拍攝54部電影。香港的兩位著名歌手兼演員張國榮(46歲)和梅豔芳(40歲)的死,對電影業更是雪上加霜。  《劍雨》由小馬奔騰影業和香港寰亞綜藝共同投資,高額的成本,據悉耗資1400萬美元,重量級的製作班底,加上12位國際大牌演員的加盟使得其成為一部最具期待的大片。此外,大S、林熙蕾、吳佩慈、江一燕几位性感女星的出演,也為這部武俠懸疑愛情鉅製增添了幾分“春色”。

  • 10 # 火鳳凰7575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子想的:

    首先港產片之所以能有前面的盛況,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

    我是60年代出生的人,而且還是大山的孩子!最早得到娛樂的方式就是聽鄉間藝人的說學逗唱!最最早接觸到的有關“影”,還是我二叔公唱的皮影戲,他說話很口吃的,可是隻要開口唱皮影歌,那份自信與熱情讓人好生敬佩!小小年紀的我都會跟著唱那行軍歌“1234567,7654321,2121221”,到如今我都能唱出那氣勢!後來黑白電影終於傳到大山溝溝裡了,露天影院,全民出門去看,看到人景如真的呈現在那幕布上,就覺得好神奇,哪裡談得上欣賞。再後來就有彩色電影看了,大家也就會聊一聊哪個電影好看了,影評初級水平。再後來改革開放了,文藝百花綻放,特別是港產片的引進,各種風格的電影衝擊著大眾的視覺神經,天然的美女,帥氣的男主角,演繹著不同型別的角色,或俠肝義膽,英雄無敵,或搞笑娛樂等,啥型別都有,讓港產片達到鼎盛時期,這個過程中電視劇更是大放異彩,港臺韓劇成了很多人的喜好,各位導演腦洞大開,無所不能地匯出許多高水平的片子,讓人目不暇接。我們這些看客也就跟著提高了自己的欣賞水平,對片子的期望值也越來越大,失望也就越多。

    另一方面,由於網際網路時代發展迅速,特別是自媒體時代,湧現出了好多親民且平民化的節目,大眾不再依賴電視劇,電影找到樂趣,大家又從浮躁時代開始嘗試改變,迴歸自然、理性的生活。這種追求過程中,越是正能量的東西越來越受關注!

    於此,港產片幾乎已窮盡了所有的題材,要想再創輝煌好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在執行時顯示器自動關閉是什麼原因應該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