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年,法國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大小是不變的,並提出把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的長度定為一米,並用鉑製成了截面為4mm×25.3mm的第一根標準米尺。這根標準米尺就成了世界最早的米原器儲存在法國檔案館,“米”這一單位也由此誕生。米原器作為長度單位的基礎,在法國使用了84年。1875年3月1日,法國政府邀請美國、俄國、德國、阿根廷、奧地利、丹麥、比利時等20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召開會議,並於同年5月20日(1999年第21屆國際計量大會確定每年5月20日為世界計量日),由20個國家中的17個全權代表簽定了“米制公約”,這個會議上首先統一了長度單位“米”和質量單位“千克”。米制公約簽字國承認了以法國檔案米原器作為長度基準。這次會議上還決定由簽字國共同出資建立國際計量局(BIPM),並確定將局址設在巴黎,其目的是保證米制的國際間的統一和發展。會議還決定以法國檔案米尺為基準製成了30根基準米尺發給各成員國作為備用長度標準。並要求定期送往巴黎與米原器進行比較。 1889年9月20日,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根據瑞士製造的米原器,給“米”的定義是:“0℃ 時,巴黎國際計量局的截面為X形的鉑銥合金尺兩端刻線記號間的距離。”這是國際計量局第一次給“米”下的定義。但因為刻線的寬度影響,科學家對這個米原器的精度感到不滿意。如何提高米原器的精度,又不至於受環境的影響,是擺在科學家們面前的一大課題。 1960年10月的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給“米”下了第二次定義:“米等於氪86原子2P10和5d能級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在真空中的1650763. 73個波長的長度。”以自然基準代替實物基準,這是計量科學的一次革命。用光波波長定義“米”的主要優點是穩定、不受環境的影響,只要符合定義規定的物理條件,就能復現。但是在特殊的技術條件下,氪86用起來很困難,仍不是科學家理想的“米原器”,在用了23年後就被淘汰了。 基於光速的不變性和鐳射的良好單色性等因素,1983年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將“米”定義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的時間間隔內行程的長度。”這是米的第三次定義。因為光速在真空是永遠不變的,因而基準米就更加精確了。 中國於1977年5月簽署米制公約並參加了16屆國際計量大會,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使用同一法定計量單位“米”,大大促進了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 從馬屁股到光速 看人類科學精神的歷史軌跡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由此可見標準的重要性。但若是瞭解早期標準制定的隨意性後,人們對於標準的權威恐怕要大打折扣。在容積、重量、長度等標準確定上,長度標準的確定是最早而且最為隨意的。 馬屁股決定火箭助推器寬度 一個廣為人知的經典段子是關於馬屁股的。現代鐵路的鐵軌間距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其原因是因為鐵軌間距採用的是電車輪距的標準。那麼電車的標準又從何而來呢?原來電車的標準又是沿襲馬車的輪距標準。 那麼馬車為何要採用這個標準呢?原來英國馬路轍跡的寬度正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如果馬車改用其他輪距,輪子很快會在英國的老路上撞壞。那麼英國馬路的轍跡寬度又從何而來呢?
1791年,法國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大小是不變的,並提出把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的長度定為一米,並用鉑製成了截面為4mm×25.3mm的第一根標準米尺。這根標準米尺就成了世界最早的米原器儲存在法國檔案館,“米”這一單位也由此誕生。米原器作為長度單位的基礎,在法國使用了84年。1875年3月1日,法國政府邀請美國、俄國、德國、阿根廷、奧地利、丹麥、比利時等20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召開會議,並於同年5月20日(1999年第21屆國際計量大會確定每年5月20日為世界計量日),由20個國家中的17個全權代表簽定了“米制公約”,這個會議上首先統一了長度單位“米”和質量單位“千克”。米制公約簽字國承認了以法國檔案米原器作為長度基準。這次會議上還決定由簽字國共同出資建立國際計量局(BIPM),並確定將局址設在巴黎,其目的是保證米制的國際間的統一和發展。會議還決定以法國檔案米尺為基準製成了30根基準米尺發給各成員國作為備用長度標準。並要求定期送往巴黎與米原器進行比較。 1889年9月20日,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根據瑞士製造的米原器,給“米”的定義是:“0℃ 時,巴黎國際計量局的截面為X形的鉑銥合金尺兩端刻線記號間的距離。”這是國際計量局第一次給“米”下的定義。但因為刻線的寬度影響,科學家對這個米原器的精度感到不滿意。如何提高米原器的精度,又不至於受環境的影響,是擺在科學家們面前的一大課題。 1960年10月的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給“米”下了第二次定義:“米等於氪86原子2P10和5d能級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在真空中的1650763. 73個波長的長度。”以自然基準代替實物基準,這是計量科學的一次革命。用光波波長定義“米”的主要優點是穩定、不受環境的影響,只要符合定義規定的物理條件,就能復現。但是在特殊的技術條件下,氪86用起來很困難,仍不是科學家理想的“米原器”,在用了23年後就被淘汰了。 基於光速的不變性和鐳射的良好單色性等因素,1983年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將“米”定義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的時間間隔內行程的長度。”這是米的第三次定義。因為光速在真空是永遠不變的,因而基準米就更加精確了。 中國於1977年5月簽署米制公約並參加了16屆國際計量大會,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使用同一法定計量單位“米”,大大促進了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 從馬屁股到光速 看人類科學精神的歷史軌跡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由此可見標準的重要性。但若是瞭解早期標準制定的隨意性後,人們對於標準的權威恐怕要大打折扣。在容積、重量、長度等標準確定上,長度標準的確定是最早而且最為隨意的。 馬屁股決定火箭助推器寬度 一個廣為人知的經典段子是關於馬屁股的。現代鐵路的鐵軌間距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其原因是因為鐵軌間距採用的是電車輪距的標準。那麼電車的標準又從何而來呢?原來電車的標準又是沿襲馬車的輪距標準。 那麼馬車為何要採用這個標準呢?原來英國馬路轍跡的寬度正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如果馬車改用其他輪距,輪子很快會在英國的老路上撞壞。那麼英國馬路的轍跡寬度又從何而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