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468428620307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南宋)

    最深的絕望在於難以為繼的希望。

    少時讀陸游的詩只感覺他確實如教科書上評價一般是一個“愛國詩人”,也許是那時對愛國概念僅限於“普天之下,除了漢奸誰不愛國呢?”,但知道成年之後我發現“愛國詩人”竟是對一名詩人,最好的褒獎。

    世間真正的愛國者少矣,而如陸游般的愛國者,則少之又少。現在想來縱觀遼、金、元三代,其所治下對宋歸屬感,並願意以死報國的民眾其實並不能說佔多數,大多數民眾更專注自己眼下的生活,或許國家危難“捐錢捐物”已是高者,而鮮有人可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似范仲淹所說:“微斯人,吾誰與歸”,其實世間真的英雄難覓!

    而陸游便是這少之又少的人中的一個。縱觀陸游一生,他生於宋金交替的亂世,可以說他整個的童年都在見證金兵鐵騎的嗜血成性,殺人如麻,當時金兵南下攻破汴京,其父帶著他回到了紹興老家,一路的顛簸流離,讓他見到了民間的疾苦,也深知金兵對漢族人犯下的罪孽。加冠之後,陸游一心想要報效朝廷,競為奸相秦檜所阻,鬱郁不得志,直到秦檜死後,才登朝入仕。

    在孝宗年間,雖然一心北伐,但“有北伐之君,無北伐之將”,而且孝宗急於求成,對陸游所言亦未聽之,導致北伐大敗,孝宗進取之心亦隨之飄散。

    之後的蜀中生涯隨遍覽蜀道險峻,亦躬耕杜甫草堂之側,但也不過是聊以慰藉罷了。之後宦海沉浮中,陸游一直為官一任,則護民一時,雖然保的一方平安,但北方也有“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韓侂冑北伐之時,陸游雖已經致仕,但聞及北伐初期順利,欣喜若狂,但西線吳曦未有其祖先風骨,竟裡通賣國,致使北伐功敗垂成。垂垂老矣的陸游雖強打精神,給吳曦寄去一封封書信,但終無濟於事。此時的陸游已經經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擊,一病不起,最後在病榻上寫下了一首《示兒》,便撒手人寰。

    可以說這首詩,濃縮其一生心血,少時遍覽民間疾苦,立志收復中原,加冠後入仕,孝宗和韓侂冑的北伐,讓他看到了恢復故土的希望,而這種希望,卻被庸君弄臣一個個打破,自己的奮力爭論卻無濟於事,到頭來只落得“鏡中哀鬢已先斑”,王師不發,忠臣難繼,其實心裡已知道“塞上長城空自許”,“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最深的絕望在於,明明看到從希望走向絕望,自己明明懂得如何逆轉,卻無法改變,這種悲哀,世間又有幾人懂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為什麼要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