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仁者無私大愛至簡

    不存在的,劉備諸葛亮再怎麼說也是君臣。劉備作為老大,好不容易打下的半壁江山,能拱手相讓?反正我不信。諸葛亮也沒這個膽。

  • 2 # 全力以赴的常說說

    “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出自劉備白帝城託孤對諸葛亮說的話,一直以來被後世所津津樂道,也被後世多加揣摩劉備當時說這話的真實意圖,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要自己的軍師在自己死後將自己的兒子取而代之呢!個人認為,劉備說出這句話既是疑心諸葛亮以試探,又是惺惺作態,收買人心!那麼這就要從白帝城託孤說起……

    夷陵之戰使得劉備七十萬大軍被東吳陸遜一把火燒光,劉備實力損失殆盡,最終敗退白帝城,急火攻心,再加上多月的指揮軍隊,人老體衰,就病倒在了白帝城。夷陵之戰以前是劉備奪取曹操漢中地區,建立蜀國漢,稱漢中王后的鼎盛時期,此時的劉備一統天下的野心突顯,藉著關羽和張飛兩兄弟被殺的理由,大動干戈舉全國全軍之力,親自掛帥,破壞原定與吳國修好之戰略,去討伐東吳。此時,蜀漢上下君臣都力勸劉備勿行此舉,特別是元老諸葛亮和趙雲,三番五次冒死諫言,諸葛亮多次與劉備細說其中利弊,甚至兩人爭吵,至此兩人君臣關係出現了分離。於是,夷陵之戰的序幕逐漸拉開。而後,白帝城託孤之時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在場,命諸葛亮和李嚴分別為左右丞相共同輔佐幼主。

    作為一位主公,既要有看人識人的本事,也要有對局勢的清楚把握。而劉備此時雖病倒在床,但依然能很好地把握局勢。那麼這個局勢就是夷陵大敗,蜀漢實力損失慘重,不可能再在短時間內組織有效力量抵禦東吳和曹魏的進攻,更不要談去討伐。他也認識到只有繼續履行與東吳修好,維護好關係,才能抵禦曹魏的進攻。另一方面,蜀漢此時百廢待興,急需一個有才能之人去撐起蜀漢的天,而自己的兒子劉禪又是一個痴兒,需要一個既懂軍事又懂內政的人去用心輔佐,而他又相信諸葛亮的人品,於是劉備只能把人選定在了諸葛亮身上,並告訴劉禪諸葛亮就是他的父親,一切都要聽他的話。這在當時諸葛亮聽了以後是多麼激動和重擔壓身。

    總結上述,之所以我認為劉備不是真的想讓諸葛亮自取,是因為他多疑,懷疑諸葛亮有不臣之心,予以試探。諸葛亮不同意則罷,同意了就真的有可能被埋伏在屋外的刀斧手所拿下,這些都是劉備玩過的。還有一點就是因為他當時又非常矛盾,懷疑諸葛亮又離不開諸葛亮,於是就說出那句話以收攏人心,讓諸葛亮臨危受命,擔起重任,但又有李嚴的力量牽制,雖然後面被諸葛亮所扳倒,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諸葛亮的北伐程序。這一切都充分說明了此時的劉備有矛盾的心理,既懷疑諸葛亮,又離不開他,但最終真的不是想把自己打下來的江山讓個異姓人,這也不符合中國千年來的君臣之禮和父承子繼的倫理道德理念。

  • 3 # 草堂夜語

    劉備是在兵敗東吳,返回白帝城以後,自感將不久於人世,臨終前對諸葛亮託孤時說的這番話,結合當時的環境,各種人際關係,蜀國當時所處的地理位置,可以推斷劉備說這番話,一半是真,一半是假。

    關羽在東吳和曹操的聯合夾擊下,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東吳大將呂蒙所殺。劉備為給二弟報仇,不聽諸葛亮等人勸阻,一意孤行,親率蜀國大軍討打東吳。他所帶領的軍隊,都是蜀國的精銳部隊,可是他卻沒有帶軍師諸葛亮,結果被東吳一把大火,燒的慘敗而歸。

    劉備的兒子阿斗在他去世時才十七歲,而且據說還有點智障。劉備去世,他是當然的接班人,但是知子莫若父,劉備知道自己的兒子幾斤幾兩,能不能把他辛苦打下來的江山守住心裡沒有底。所以才託孤諸葛亮,也是他最信任的人。

    劉備說給諸葛亮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取而代之,根據當時蜀國的情況,是很不樂觀的,本來他就是一個外來人,在蜀地能建國已屬不易,全靠當地士族階級的支援,如果他死了,這些人會不會去謀反?這個時候只有諸葛亮能震得住他們。懦弱的劉禪絕不是他們的對手。沒有諸葛亮的輔佐,蜀國大業危在旦夕!劉備考慮再三,如果是為了蜀國能立於不敗之地,讓諸葛亮在必要的時候代替劉禪可以說是真心的,發自肺腑的!

    然而,人都是有私心的。在封建社會里,都是家天下的觀念,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怎麼可以白白的送給外人,哪怕這個外人給自己出力有多大,功勞有高,又多麼的信任,都不是拱手送江山的理由。自己的兒子外不擠,也是兒子。在這裡劉備也不例外,讓諸葛亮取代劉禪,也只是考驗一下諸葛亮的忠心罷了,也是把諸葛亮架在火爐上,烤的難受,讓諸葛亮在劉備面前表忠心,一心一意輔佐劉禪,平衡朝內各種勢力,治理蜀國,把自己的江山延續下去。

    對於諸葛亮來說,他是何等聰敏的一個人,難道聽不出劉備的話外之音?他又怎麼敢不盡心盡力去輔佐後主。

    從歷史記載來看,諸葛亮的確也沒有打算取代劉禪的位置,他鞠躬盡瘁,為蜀國操勞一生,最後病死五丈原。

  • 4 # 水一白聊歷史

    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字面意思是孔明啊,你跟曹丕比一個頂十個,肯定能成事兒,我這個兒子(劉禪)要是行事兒,你就幫幫他,要是不咋地,你就把他弄下來,自己做君主。

    這句話普遍解讀是說:

    1、 我拿你孔明跟曹丕做類比,你應該明白了吧?曹丕是怎麼稱帝的?曹操當年的官職跟你現在的官職差不多,你未來的權力也和當年的曹操差不多,你好好想想,就算你不想稱帝,你兒子會不會也這麼想?

    2、 我的兒子行不行,評定標準是什麼?你孔明自己來定,我不跟你說這個,你覺得他行,他就行,你覺得他不行就不行。如果說前面一句是劉備在暗裡試探孔明,這一句就是明挑了。

    劉備的人設是“以德服人”,以中山靖王之後,才德兼備,普照四方,跟他兒子劉禪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三分天下,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利,劉備占人和。與他的人設相匹配的是,劉備超強的情商,甚至可以用交際花來形容了。劉備與趙雲第一次見面,當天晚上就徹夜長談;可以跟曹操煮酒論英雄,可以讓曹操說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見孔明雖三顧才得見,但是卻一見如故,長談不息,關羽、張飛更不用說,心甘情願為大哥賣命。劉備說話藝術之高,絕對歎為觀止。

    所以,劉備說“君可自取”不過是再次展現了劉備超高的情商及語言表達能力,既讓孔明體會到了主公對自己的關心,也為未來的工作敲響了警鐘,何樂而不為呢?

  • 5 # springswallow

    劉備在臨終前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的意思,對於這個話題,我是反對任何陰謀論的。

    我認為劉備在臨終前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有二重意思。

    一. 如果諸葛亮認為劉禪有一國之君的賢明和能力的就盡力輔助,如果真的勝任不了,就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這個取而代之只是一種表面的謙話,並不是完全出於自己的心意。 從諸葛亮的誠惶誠恐叩拜並保證一定竭力相輔就可以看出來, 君可自取也有取而代之的意思。劉備是一個非常有識人之明的英雄,也非常清楚諸葛亮的為人,所以才會說出這種話。

    劉備在這個時候會說出這種話主要有二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不聽諸葛亮的勸諫導致夷陵之戰大敗的心裡愧疚。二是肯定了諸葛亮在建立蜀漢立下的巨大功勞,表達極大的感激之情。

    二. 劉備在臨終前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的“自取”的意思就是自己裁決,即是說如果劉禪沒能力做一國之君或是胡作非為, 就可以自己決定廢立,從另外兩個子嗣中選一個立為君主。 這個也可以從劉備叫劉禪兄弟三人到跟前,命劉禪兄弟待諸葛亮如同父親一般看出來。

    我是談文論史

  • 6 # 拖刀石

    劉備託孤又稱白帝託孤,無論是在演義小說還是在史書中都有明確記載,相信此事應該是確有其事。白帝託孤一直以來都是君主用來勉勵臣子,君臣和諧的範例。我覺得劉備臨終所言非虛。

    《三國志》中的白帝城託孤: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意思就是我兒子不如你,你要是想當老闆你就自己當。然而這到底是臨終善言,還是測謊之言?我們慢慢來看。

    白帝託孤從本質上來看,始終是皇室權利更替過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階段,往上追索到漢武託孤、往下像順治託孤、咸豐託孤,這些皇帝在臨終的時候都有任命顧命大臣來輔佐新皇帝,以此來保證權利的正常的更替。諸葛亮就是蜀漢昭烈皇帝臨終顧命大臣,當然一同承擔這個重大任務的是尚書令李嚴。

    看到這,可能有人要說這是劉備不信任的表現了,為啥要有兩個託孤大臣?這得從蜀漢的官制來說了,蜀漢的管制承襲東漢,但是又有所不同。前蜀漢時期,蜀漢置丞相,丞相可以開府理事,府內編制屬官有、前、後軍師、長史、司馬、從事中郎、主簿、參軍、東曹掾、西曹掾、倉曹掾、令史,記室、門下督等。與東漢府官均由府主自行徵辟不同,蜀漢丞相屬官均由朝廷任命,成為實際上的朝臣。蜀漢政權是以丞相為中心的執政體制,同時與內政一起對皇帝負責。就是說,丞相在蜀漢政權中地位相當高,除了少部分內政不管,其他都管,但是畢竟是分屬兩個部門,自然得有兩個顧命大臣了。而從丞相在蜀漢的地位來看,就可窺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了。

    諸葛亮的才華有多高?後人沒法估計,但是有一個人是能夠明確知道的,那就是劉備自己。劉備三顧茅廬,而後隆中對,再到三分天下,每一步都不出孔明所料。再來看諸葛亮在蜀漢政權中的權利地位,掌握著絕大部分的軍政權利;蜀漢政權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他的宗室。皇權的構成無非是宗室、外戚、大臣,而蜀漢沒有宗室和外戚,大臣的權利是沒有另外兩股力量來平衡的。簡而言之,諸葛亮要是想造反,沒人能攔住。

    按照古人的道德觀念,首先不能超越三綱五常,光宗耀祖,皇族能夠讓祖先的靈位配享太廟是對先人的孝順。古人還有一點,就是不能絕後,這也是不孝之一。劉備對權利是渴望的,對匡扶漢室是執著的,但是也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平安的過完權利交接的過渡期。往最壞的想,與其是不爭氣的阿斗與這麼一個天縱之才區較量,爭奪皇位,倒不如讓出皇位讓子孫平安。這也是一種智慧。

    我們再來品讀史書中的話語,劉備先召諸葛亮來說:“我兒子才華不夠,你才高八斗,比曹丕厲害多了,你要是覺得我兒子可以輔助你就輔佐,輔佐不了你就自己當老闆吧!”然後在諸葛亮說“我一定好好輔助您兒子”後,便下召後主及兄弟事諸葛亮為父。像這種能當皇帝乾爸爸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而且是深得先帝信任之人。

    網上經常有陰謀論,說如何如何。但是皇帝死了,留下的顧命大臣聽不聽老皇帝的這沒有人能保證。君不見,後周後主的顧命大臣趙匡胤麼。

    以此可知,劉備所言非虛。

  • 7 # 尹禾

    如果單位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領導對你說:“這件事兒你自己看著辦吧”,並不是真的想放心交給你去辦,而是在等你回覆:“領導,這麼大的事兒,還是得您親自來拍板啊”。

    涉及到政治的事情,就不可能是單純而簡單的。劉備又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不會拱手把江山送人,他如此說只是想要諸葛亮的一個保證而已。

    “君可自取”只是拋磚引玉,諸葛亮接下來的回答才是重點,而劉備在聽到諸葛亮回話之後的囑託,也進一步印證了,他不是真的想讓諸葛亮“自取”。

    劉備的試探

    彰武三年(223年)春,劉備病重,臨終前將諸葛亮從成都調往永安,把兒子劉禪託付給他,同時託孤的還有尚書令李嚴。這一點就很有意思,諸葛亮和李嚴分屬荊州派和益州派,關係並不和諧,從後期李嚴的種種表現看,他也確實有和諸葛亮爭權的嫌疑。因此單從託孤人選看,劉備就是在製造相互制衡的局面。

    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這段話源自《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基本相同,只是將“君可自取”改為“君可自為成都之主”。但是我們都知道,劉備已經稱帝,劉禪自然是要繼任蜀漢帝位的,那劉備為什麼要含糊其辭,只說自取,不說禪位呢?《三國演義》則更蹊蹺,“自為成都之主”,與禪位更是相去甚遠。

    其實原因很簡單,劉備根本就沒有讓劉禪禪位給諸葛亮的意思,不是不想說清楚,而是不能說清楚。“自取”可以是取權力,但可沒說讓你取江山。他也怕說的太清楚,萬一諸葛亮不客氣,直接答應了怎麼辦。

    這不是囑託,而是擔憂,實乃誅心之言!

    諸葛亮的應對

    聽聞此言,諸葛亮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此段也是源自《三國演義》,為什麼正史的問題要拿小說的內容來回答呢?因為此段的整體描述基本與《三國志》無異,只是作者加入了一定的動作神態刻畫,向讀者展示了他對此事的理解。從“遍體流汗”、“手足無措”、“叩頭流血”幾個詞語可以分析出此時諸葛亮的心理活動,他也是在心念電轉之間思考著劉備的真正用意,這是劉備對他的敲打!擔心主弱臣強,難以控制。

    自古對於這種情況,先主都會多派顧命大臣,從而形成制衡,比如霍光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同為顧命大臣。但是結果不止一次證明,顧命大臣中總會有一人做大。因此劉備雖然也同時託孤於李嚴,但是心裡清楚,李嚴絕對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所以才會在臨死前將這一層意思點破,你要是上道也就罷了,如果不上道,趁著我還沒死,還有機會把你幹掉。

    所謂伴君如伴虎,諸葛亮正是想明白了這一點,才趕緊表態:自己絕對忠於您,忠於後主!

    劉備的真實用意

    聽聞此話,劉備方才放下心來,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意思就是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這就更有趣了,之前不是還說可“自取”嗎?現在又讓劉禪與丞相“從事”,以父親之禮待之。將諸葛亮抬到這麼高的位置,如果再敢對後主有異心,想必難逃悠悠眾口,這樣就是給諸葛亮加上了一層道德的束縛。

    劉備知道蜀漢離不開諸葛亮,但是又實在擔心劉禪無法駕馭,因此只能以進為退,先敲打一番,再將其捧高,如此厚恩,讓諸葛亮死心塌地輔佐劉禪而不生異心。

    也許有人會說,劉備是仁義之主,怎麼會如此對待自己的股肱之臣?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劉備的政治智慧絕對是三國群雄之首,以草根之身問鼎天下,從寄人籬下到稱霸一方,一個單純的好人不可能在亂世廝殺中存活這麼久。

    因此,劉備臨終時這看似簡單的囑託,其實頗有深意。也許是他多慮了,諸葛亮根本就沒有過分的想法,但是劉備臨終的暗示也並未傷及二人的感情,反而將諸葛連推向道德楷模的位置。如此政治智慧,怎能不讓人欽佩?

  • 8 # 青史回聲

    無論是在《三國演義》、還是在《三國志》中,都有劉備託孤的情節,劉備臨死前曾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若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這句話到底是啥意思呢?是試探和真心的?

    我覺得試探應該是不可能,不過誠信這樣說,也說不過去。畢竟劉備姓劉,漢室宗親,即使諸葛亮的才能再突出,也不可能有稱帝的條件,因為就算劉備有這個心思,底下人也不會同意的。所以劉備不至於連這點不清楚,他知道諸葛亮不可能接。

    至於試探?我剛才也說了,這也不可能。如果諸葛亮真的有異心的話,豈是一句話就能夠堵回去的?而且如果真的是試探,劉備就是再不信任諸葛亮,也不會用託孤來試探,這樣反而會讓諸葛亮寒心,甚至可能會逼反諸葛亮,那樣的話就得不償失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嘛!

    那他為啥要說這句話呢?

    我想這不是說給諸葛亮聽,而是給其他大臣和自己的兒子聽的。目的就是給諸葛亮最大的權柄,等於給他一把尚方寶劍,給予他最充分的信任。防止自己死後,有人會質疑諸葛亮的權威,甚至會誣陷他謀反,這樣對整個蜀漢來說,就有害而無利了。

    所以自劉備死後,劉禪都是對諸葛亮信任有加,“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作為一個權臣,諸葛亮能做到這份上,也算是獨一份了。而且諸葛亮還能夠善終,也實屬難得。這跟劉備託孤有很大關係。

  • 9 # 密探零零發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退守白帝城。不久之後,劉備病重,在臨終之時,他召來諸葛亮、李嚴等人前來託孤,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輔佐少主劉禪。在整個託孤過程中,最耐人尋味是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不行,你可自取之。”千百年來,人們對這句話的解讀可謂千奇百怪,其中以試探論和陰謀論者尤為著名,有人更是認為劉備在兩側安排了刀斧手!那麼,劉備為什麼會對諸葛亮說出“君可自取”這樣的話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探究一二。

    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透過上面的記載可知: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先是讚賞了諸葛亮定國安邦的才能,又說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佐。如果劉禪不成器,就讓諸葛亮自己取而代之。此話一出,諸葛亮痛哭流涕,諸葛亮承諾定當盡心輔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於兩人的對話,很多人都認為是兩個老司機最後的一場博弈!試探論者認為劉備如此說,就是為了試探諸葛亮到底有沒有二心?這種觀點有點搞笑,劉備和諸葛亮都是人精,像這種低階的試探又有什麼用呢?即使諸葛亮有二心,他豈會表露出來,除非是諸葛亮精神失常了!劉備如果是要搞這種低階的試探,反而會傷了諸葛亮的心,甚至弄巧成拙,得不償失呀,劉備豈會如此傻事呢?

    陰謀論者更是離譜,認為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在兩側還安排了刀斧手,一旦發現諸葛亮有問題,就直接衝出來,將其斬殺。這種觀點可謂漏洞百出,難免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當時,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損失了幾萬蜀軍精銳,曹魏和東吳虎視眈眈,蜀國國內各方勢力也蠢蠢欲動,蜀國搖搖欲墜!在此生死存亡之際,劉備還要殺死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股肱大臣,除非是劉備是病糊塗了。

    目的決定行為,劉備在臨終之時,做這麼安排,無非還是為了他老劉家的江山,為了他的寶貝兒子可以坐穩寶座,絕非是坑兒子,將蜀國拱手讓給諸葛亮。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能有以下三點原因:一是出於對諸葛亮的信任和支援。劉備這樣說,表達了對諸葛亮的信任和支援。既有籠絡人心之意,也有支援諸葛亮大膽放心去做的意思。說完這句話,他就讓劉禪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劉備為了自己的寶貝兒子真可謂用心良苦。

    二是對劉禪的一種鞭策。這句話也是說給劉禪聽的。劉備心裡說:“劉禪,吾兒,你要好好幹幹。如果膽敢胡作非為,就讓諸葛亮來收拾你!”劉禪可不是傻子,自己的老爸都說了如果自己不行,就讓諸葛亮取而代之,有了這種鞭策和約束,劉禪不敢肆意而為,只能老老實實地做一個好皇帝!

    三是劉備也是說給自己的部下聽的,劉備連江山都可以給諸葛亮,以此表露自己對諸葛亮的完全信任和支援,希望自己的部下可以聽從諸葛亮的話,大力支援諸葛亮,可以上下一心,力挽狂瀾,救蜀國於危難之中。

    還有人說如果劉備這樣信任諸葛亮,還為什麼要同時託孤於李嚴呢?劉備託孤於李嚴並非是為了制衡諸葛亮,而是基於以下兩點的考慮:一是勢力平衡的需要。劉備手下主要有兩派勢力——荊州舊部和益州新部。諸葛亮代表的是荊州勢力,為了蜀國的穩定,必須要平衡朝中的兩股勢力,在託孤諸葛亮的同時,也要託孤於益州勢力的代表人物李嚴。二是李嚴作為益州勢力的代表能力突出,劉備希望李嚴能夠成為諸葛亮的得力助手,攜手共建蜀國大業!

    總之,無論劉備這樣說到底是出於什麼目的,諸葛亮都在劉備死後盡心輔佐劉禪,一心向著北伐,完成劉備收復北方的遺願,最後更是累死在五丈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事實勝於雄辯,我們還要懷疑什麼呢?各位,你們說呢?

    參考文獻:《三國志》

  • 10 # 小小看歷史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很多人熟知的橋段,而在託孤之中最重要的當然是臨終前對最諸葛亮等重臣說的話,其中對諸葛亮說的話可謂是意味深長,令人深思。劉備說到:“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找出其中的關鍵字,“君可自取”,意思是說,你可以取代我的兒子也就是劉禪去當蜀國的皇帝。

    那麼我們簡單的來分析一下劉備說的話,劉備先是用了幾個分量很重的詞去稱讚諸葛亮的才華,而且對比的物件還是曹魏的皇帝曹丕,說君的才華十倍於曹丕,很顯然,劉備沒有把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個曹魏的軍師或者和哪個國家的軍師比,而是和曹魏的皇帝曹丕比,顯然是暗示說諸葛亮有皇帝的才能,當軍師有點委屈了你的才華。

    而“十倍”來對比才能是不是也感覺有點熟悉,劉備的第一個軍師名曰徐庶,但是因為曹操綁架了徐庶的母親,最後不得不投身曹營,但是卻推薦了一個人,此人便是諸葛亮,當時徐庶說道,此人的才能百倍於我,同時還稱讚諸葛亮說道:“庶如螢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舉出這樣一個百倍的例子的目的也只是為了說明劉備所用的“十倍”很顯然是對諸葛亮的肯定,並沒有虛無的吹捧之意。

    在稱讚之後就說諸葛亮比能成大事,如果我的兒子可以輔佐就輔佐,如果他不是一個可輔佐之人,君可以取而代之。但是諸葛亮不是傻子,立馬泣曰:“臣安敢不竭盡全力輔佐幼主,孝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很顯然,諸葛亮並不想有任何的冒犯,更加不敢魯莽行事,更是畢恭畢敬,長跪不起。

    那麼,劉備說的一番話事真心的嗎?真的是把自己的江山拱手讓人嗎?真的是讓諸葛亮自己做選擇嗎?我們都心存疑問,因為帝王之心,很難有人可以真正的讀懂,但是從劉備的言語之中,至少可以讀出那麼幾分的誠懇,但是細細體會,又感受到了幾分的試探之意,為後主把把關也說不定。但是後來諸葛亮的表現,也算是在劉備的意料之中吧。因為劉備知道,就算是給諸葛亮選擇題,諸葛亮也會選擇忠心。

    當然也不排除劉備真的想要諸葛亮當皇帝的打算,因為劉備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但是前面又用曹丕和諸葛亮對比,應該是暗言要當皇帝才能最終成事,所以才會有後面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是中和劉備一生的為人以及人物性格來看,他並不是完全相信身邊的很多人,就算是自己三顧茅廬請出山的諸葛亮也不例外,而劉備對趙雲的不信任就是明顯的例子,對於諸葛亮,無論是建立了多少的功勳,在劉關張三兄弟面前,似乎總是一種外人的感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孩子學習教育中,究竟是家長付出的心血多還是老師付出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