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黔東V布衣
-
2 # 鈍刀直入
書畫同源是不用主觀判斷的。是客觀存在。你看以前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寫信,錯字,白字,圖畫,各種手段一起上,總之,看的人讀懂了,這就是最簡單的書畫同源。
高階抽象一點的,則要求線條,也就是點畫要精神獨立,氣息暢通,韻律生動,任何一個區域性都反映整體,全部整體都在表現這個區域性。是書亦是畫,是畫更是書。
現代人的作品,雖然大多己超越第一種情況,稱得上識字人,但比對第二種情況,是要汗顏的,不能算有文化。因為雖為文人,卻不能大而化之。故有此論!
-
3 # 樂觀人962
現在的大師不是在寫書法,是在畫書法、在地上滾書法、爬書法,實際上這都稱不上什麼書法,只能說是在畫字、爬字,一群大……悠
-
4 # 高閣聽雨
我認為書畫同源是一箇中國文化的傳統說法,我們在傳統的文人繪畫中也見到了,書法筆法的應用。從上角度這一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由於時代的發展,西方文化的引入,對於中國傳統的影響很大,書法與繪畫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了其獨立的地方。
好的篆刻家多是著名書法家。書存金不氣是書法的一種境界,所以篆刻家是書法家,不會書法不能成為好的篆刻家。
-
5 # 五步齋主
其次是回答書畫同源的問題。這個問題早有定論,是古代先賢的經驗總結。因為自古以來書法繪畫的工具就是毛筆,絹帛,宣紙,墨和硯為主。為敷彩,後新增丹青,硃砂,明黃等天然顏料。當然還有水,這一不可或缺的要件!
因此,古代讀書人必先習書而後學畫,絕沒有不會書法而先習畫者!先書法而習畫大有好處,。因為在長期與筆墨打交道的過程中,人們才能逐步掌握水墨與紙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特性,從而領悟人與線條之間的微妙關係。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學畫,筆隨意走,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很多古代大畫家都是中年以後方習畫事的。如《富春山居圖》的作者,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就是五十四歲方拿畫筆,卻能留下驚世駭俗作品的道理!
不多贅述。奉勸後進同道,書畫同源為至理,急功近利不可取也。
-
6 # 千年蘭亭
普及一下,畫畫的人以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為榮,搞篆刻的人以加入西泠印社為榮,寫書法的以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為榮。如能加入兩個甚至三個,當然更好,說明他是多面手。
實際上,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與西泠印社社員的含金量更高。中國書法家協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成立時,吸收了一批老同志入會,他們的水平在今天看來,是有問題的。
中間一段,加入中國書協更是比較難的,對獲獎、入展有要求。但大約10多年前,趙長青主政中國書協期間,舉辦的展覽過多過濫,商業味太濃,在讓書協一幫人快速致富的同時,也讓一大批寫字的人獲得更多入展機會,從而得以加入中國書協。
而近幾年,陳洪武主政後,又走了另一個極端,展覽大幅減少,加入中國書協的機會也大大降低。
應該說,書法水平最高的一幫人基本都是中國書協會員,但同時,也有很多水平一般的人,良莠不齊。
-
7 # 盧秀輝侃侃詩書畫印
【畫畫的、搞篆刻的,還有幾個會寫字?】
盧秀輝
畫畫的、搞篆刻的,還有幾個會寫字?這個問題有點得罪人,我先縮小下範圍,談談玩篆刻的。
篆刻一技真的深有考究.不要說理論和實驗中的一些唐突 (唐突一詞用的好不?)比如,大多數人都贊成一種觀點:沒有筆法,遑論什麼刀法?請朋友們手捂心口自問:你在學習篆刻的同時,是否狂寫篆書?從好多朋友的篆印們我們得到了好多資訊.就是時下出名的大佬,有幾人在書法上用心?從前,清末的大家可是個個了得.就說民國,王福廠,齊白石,鄧散木,陳巨來,那個書法差?
篆人的書法走下坡路是文革後的事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能刻印,就能到縣,地區上展覽了.上過縣,地區展就能老得意.到了現在,聰明的法子更多.不是好多人,電腦集字,然後放大複製,一幅字狂描兩個多月也能進國展?當然,這也是學習的路子!
快餐式的思想使好多朋友對要求寫字的聲音反而感到莫名.甚至有朋友說,不寫字我也能刻好印.不信我的話,網上可以搞個調查,請省書協以上的會員(搞篆刻的),把自已的書法作品發上來讓我們大家學學!
有的朋友對我說,玩篆刻的好多了,全國美展還不能瞧,有的直接不寫字,落個名就妥了。當然,比玩篆刻的有個優勢,有的會描字,描的很好玩,有什麼法子,越是職業化越是沒章法,越是沒章法越是要瞎來。 這個話題,後面開專帖談。
有人問我,你會寫嗎,我會寫,還在這做鍵盤俠?
回覆列表
大約三年前,我在去成都的飛機上,偶爾看到《成都商報》登載的一幅字,無論我怎麼看,真的欣賞不來!
雖然我也寫毛筆字,但因工作太忙,一直是井底之蛙,侷限在自己的天地裡,從不關心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怎麼回事。
看到報紙上的字,我深為震撼!
那是一篇標題為“成都商報牽線書法篆刻家郭強為朱東夫婦題字”的文章,仔細端詳了好半天篆刻書法家郭強的“神鵰俠侶”四字,無知無覺無語。這結體、這筆法、這墨法、這章法,不知是啥玩意、啥東西?
刻意百度了一下郭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培訓中心教授,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篆刻委員會主任,西泠印社社員,第一批巴蜀畫派影響力代表人物。似乎篆刻更擅長一些……
一大串響噹噹的頭銜,看得我目瞪口呆。我是真的沒想到:今天能在報紙上大篇幅登載宣傳的所謂篆刻書法家的字竟是這等水平!
報紙吹說好,我真的來氣。我又不是不懂書法、不會寫毛筆字!啥引碑入行,我怎麼就那麼看著不順眼呢?今天的媒體咋啥都敢吹噓?怎麼看怎麼覺得是在瞎吹忽悠人的。
說實話:但凡看到書法筆法拿魏碑、篆隸、漢簡說事的,我從來就沒覺著有幾個人是真把毛筆字寫好了的!
也就是從這一天這張報紙起,我開始關注當今書法。後來,又看過一些畫畫人的所謂書法作品、大草作品、狂草作品、亂草作品,更是讓人大跌眼鏡。比如說畫界自以為無所不能的範大師,想必,大家對他狂妄自大的書法言論早有耳聞,對其書法作品也早有見識……
再後來,我又自覺不自覺地接觸到了劉正成、曾翔、沃興華、邵巖、王冬齡、張旭光、胡抗美、劉洪彪、何應輝、沈鵬……等等等等人的書法作品。接觸得越多,越是讓我詫異:就他們寫的那些東西,竟然是今天中國書法的大寫意?天吶,那都是些神馬玩意神馬東西……?
我真不認為這些人能代表當今中國書法。後來,欣慰地看到了二田的楷書;但深究下去,卻看到了整個書法主流界對田楷的鄙視和不屑,主流媒體很多文章大有討伐絞殺之勢。於是,我毫不吝嗇筆墨地寫了一篇《為田楷說幾句公道話》的文章。說真的,無論楷行草,中書協那些所謂的大咖真沒幾個比二田寫得好的。特別是楷書,寫不好便弄個今楷,讓人沒了脾氣!
假如楷書寫成旭宇那樣,要不要推廣呢?假如草書寫成張旭光、胡抗美、劉洪彪那樣,我真看不出大草的神采和飄逸去了哪裡?假如臨完魏碑最後寫出郭強那樣的字,我覺得不臨也罷;假如行書寫成屎殼郎體,真的不如不寫;假如以為書畫一體,會拿毛筆、會畫畫、會雕刻就以為自己會書法、會寫字,還真不是這個理!
我是真不明白,為何沒有書法基本功底,寫那樣奇醜無比字的他們,怎麼就成了書法家、書法大師呢?還在國家、省級書協擔任要職?後來才明白,問題出在體制!
或許,郭強的篆刻不錯、範曾的畫也可以、劉正成的編輯水平不差、沃興華的授課水平還行、何應輝的協調能力出色、沈鵬的組織能力卓越,那你就認真刻、好好畫、努力編輯、全力協調、教好學生、做好管理唄,何必一定要大秀醜字呢?
又後來,看到線條論,瞭解了很多搞畫的踴進書法領域,我不知道他們改行的勇氣是哪裡來的?是今天的書法潤格很高呢,還是今天的中國書法真的很孬?我不知他們想沒想過:若想做“書畫同源”的典範,那是要真材實料的!
當今中國,書家畫家同時掛兩個三個五個八個甚至十幾個名號的都不稀奇,但要同時符合兩個名號、稱職兩項以上職務的,真是寥寥無幾。若只是因為權、名、錢、利,那是令人不恥的。
伏羲畫卦、倉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起初確無太大歧異,因此,自古便有了書畫同源的說法。
我認真參詳學習過古代雕刻書畫等技藝,真正稱得上書畫同源的典型代表人物僅僅只有趙孟頫、文徵明、唐伯虎等寥寥幾人而已。其他人,包括早期的徐渭,近現代的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吳冠中等人,畫是大家公認的,字是真不咋的!
就篆刻而言,從明代篆刻名家文彭、何震、蘇宣、朱簡,至近現代的鄧石如、吳熙載、趙之謙、錢松、巴慰祖、吳昌碩等,沒一個篆刻名家的書法足以傳世。
今天,多數人知道趙孟頫的書法了不起,少有人知他畫藝全面,在人物、山水、花鳥、馬獸諸畫科皆有成就。他提出了"作畫貴有古意"、以"雲山為師"、"書畫本來同"、"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等口號,其畫吸收南北之長,兼具多民族之美,開創了元代新畫風,確立了元代繪畫藝術的審美標準,被稱為"元人冠冕"。
古人在學畫之前,肯定是先學的毛筆字;字好在先,畫若好,則字畫皆好,才成就了“書畫同源”的美譽,而不是今天那些畫畫的沒有根底、偷樑換柱的覬覦;就算“四勿四寧”的狂語,別人是從小就拿毛筆寫字的古人啊!所以,“書畫同源”也只是針對趙孟頫、唐伯虎、文徵明等元明時期的古人說的!
今天,自從有了鋼筆、圓珠筆、鉛筆,乃至鍵盤俠的出現,書畫就逐漸不再同源!當代現代搞雕刻、搞繪畫的人,不僅拿毛筆的機會少了,搞宣傳、做推廣、辦個展、拉關係、頻應酬以後,還有多少時間執著於專業?
其實,能把篆刻或繪畫中的某一項做好,就很不錯了, 哪裡還有時間去鑽研書法,大量臨摹、練字、書寫……畢竟天不假年,時不我待!何況一大幫子被文革耽誤了文化、被廣闊天地虛耗了青春的人,糙而為之,書法作品真不值得一看,書寫技藝也不值得一提,“書畫同源”更是口中的偈語、臉上的遮羞布而已。
真心希望,這種曾經極端浮躁大背景下的悲哀已經過去;希望中國篆刻、書畫未來更加專一純粹些;但願,我們給兒孫留下的,不僅僅只是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