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石洞的秋天

    自始皇焚書坑儒後,中國就沒有思想家了,武帝更變本加歷,上千年的思想禁錮如鐵桶一般。五四挑開了禁錮的鐵幕,民國才出現了很多大師級的人物。

  • 2 # 崑崙139100429

    “獨尊”以後所謂利有兩點:一是維護了封建統治,對歷代帝王及其親族保護權力有利;二是對儒家有利。它包括三點:1.抬高了孔子的地位和名氣.直到‘至聖’.‘王’。2.讀‘聖賢’書就能當官,由學者變成了統治者,也更有權維護儒派的至高地位。3.孔氏家族獲得了‘萬世’不滅的政治.經濟.文化.話語(輿論)權,同時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獲得了任何姓氏無有的護身符和世代受封衍聖公及子孫泛衍。實際是比形式上的封建帝王更加牢固的精神文化上的封建制度的一姓傳承。孔子本意(原儒)是‘克己復禮’要維護分封制的,結果‘獨尊’以後經‘閹割’反倒從反面協助維護了秦創的.大一統和郡縣制。也算對大一統出了部分力,這也算是總的一利!至於弊也實在不小,兩千年一貫制,本是古代封建宗法制下形成的思想,更何況是向後看的觀念,又死守.固化怎麼能適應變化了的世界大勢?!後來吃了大虧.受了大辱就不必再細數了……。當然,有人極力辯護說那是統治者……,與儒家無關。不要忘了儒家你就是統治者! 想躲是躲不掉的!

  • 3 # 沈圖2

    表面上,對於儒學似乎是有利的,既然是“獨尊”,就等於從國家層面,不但承認了儒學的合法性,而且強調了儒學的唯一性,擺在了最高位置,確立了顯學地位。但實際上,對於儒學弊遠大於利。首先,把儒家從百家單提出來,養在金籠裡,同時,斥退了其它各家。過去,平等的關係完全被打破。從此,失去了百家爭鳴的學術自由和學術爭論。其它各家當然被桎梏了其發展,而失去學術爭論的儒學也無從進行學術砥礪,因而,也無從發展。儒學在孔子之後,先有曾子,子思;後有孟子,荀子,充分發展了儒學。到了獨尊之後,只能固步自封,再也無從發展了。其次,儒學從此成了御用工具,徹底失去了學術自由。孔孟之道,“四書五經”從此成了金科玉律,不允許懷疑,更不能批判。此後的兩千年,儒學再無法與時俱進,取得突破性的發展。不幸的是,在宋明時期,衍生出理學這麼一個怪胎,把原本儒學的修身部份片面化和絕對化,成了違反人性的極端反動的禮教,它要求人們荒謬地修身,因而失去了血性,更失去了平治天下的本事。宋以後,漢族兩度被少數民族統治,和禮教的毒化有著必然的關係。所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儒學本身是弊大於利,對中國整個學術,更是悲劇性的禁錮。

  • 4 # 沉墨I方之城

    漢武帝時期,真正對中國文化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就是“廢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家思想成了兩千多年的中國正統思想和治國理論基礎。

    漢初初期,劉邦登基稱帝后,就非常厭惡儒生,就更別說提倡儒家思想了,他更多的遵循道家的思想,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此時的整個漢初時期都是道家的黃老學說佔據了統治地位,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遵循著道家的思想。

    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前幾任皇帝的一番收拾,雖然在思想上依舊遵循著道家思想,但是此時的道家學派卻是越來越多,各有各的說法。漢武帝上位後,加大了國家中央集權,執行推恩令,瓦解了諸侯王的勢力和底盤,加速了國家郡縣制的改革和推行。

    此時的國家政治需求和主流的治國思想卻發生了衝突,或者說是格格不入了。黃老學說主張無為而治,主張順勢而行,貴清淨而民自安,說直接點就是不沒事找事兒,儘量不給百姓過多的束縛,統治階級和農民階級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就行了。

    而中央集權制度卻需要高度的控制百姓和農民階層,需要底層為上層建築做出重要的貢獻,於是漢武帝就聽取了董仲舒的建議,廢黜百家,獨尊儒術。

    那麼儒家學說為什麼那麼受漢武帝的推崇呢,那是因為儒家學派非常適合漢武帝的政治需要,甚至是整個封建時代的需要。

    就漢武帝而言,要把一個百廢待興,內有諸侯王春蠢蠢欲動,外又匈奴來勢洶洶的局面進行扭轉,就必須強大國家,而強大國家最根本的國策就是調動和把控每一個底層百姓為整個帝國運轉。

    為了達到這這個目的,只有從思想意識上進行灌輸和統一,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儒家提倡的仁、愛、孝等等學說是非常具有蠱惑力的。

    儒家學說是一種治民之術,是統治階層利用倫理道德這一核心思想來對民眾的思想進行固化,形成一套可以傳統的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來進行民眾管理。

    無論是從管理成本和思想接受程度來說,儒家遠比其他的學說要容易得多,比法家、墨家、道家等等學說更有群眾基礎和傳承條件,也更符合歷代王朝的統治階級利益。所以備受中國曆來統治階級的推崇。

    那麼儒家真的就是萬能的嗎,非也。他給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禁錮是無以復加的,甚至是傷害性的。

  • 5 # 隨緣58750052

    儒家是宗法制,法家也是宗法制,儒家宗法制藉口善而相對有選擇的寬鬆,執法也有選擇的寬鬆,法家宗法制比較嚴,甚至酷,特別是執法,但商鞅所謂人心如海,非善惡能概括為什麼會被歷代文人說法家提倡人性惡.但看禮崩樂壞的戰國之後,特別是寧有種乎的陳勝出現,統治者不再是光芒萬丈的聖人,甚至沒有一個象聖人,倒很符合所謂性惡論。禮的合理性被推翻,裝神弄鬼的樂自然是一層薄紗隨著被捅破,於是周禮換了個名字變成了孔禮,貴族的聖人周公也改成了私生子的孔丘,搞了個察舉制,把出身論打破了一大半,平民也可以做君子了,但是歷史有時候會驚人的相似,這些滿懷雄心壯志的察舉制賢者們假冒偽劣君子的後代要不了多久就又搞起了出身論,渾然忘記了君子一詞本來的意思。居然自認為天命為官。世襲官場和世襲土地性質一樣,或許開始時候危害小點罷了,應該說漢武以後的百年裡汲取了春秋以至於八王之亂分封制的教訓,也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地方勢力的支援,激發了幾代寒門子弟的熱情,直到地方氏族形成規模,直到曹丕的九品中正開啟氏族的黃金時代卻也是在墓碑上寫的第一個字。

  • 6 # 阿岔視角

    利在——統一思想,確定“大統一”專制觀念,統一輿論,穩定國家。隨後儒家將作為正統思想,作為大統一專制政權的主流意識形態固定下來,其制度也將隨之定型,統治中國兩千年。

    弊在——禁錮思想,壓縮了華人的思維空間,阻斷了思想上哲學上的百花齊放。其自身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成為保守、糜爛、腐敗的代名詞。華人的思想和制度形態因此成為一潭死水。

  • 7 # 晨曉cc

    秦朝有“焚書坑儒”,到了漢朝,統治者們深刻的意識到了儒家的思想對於他們的好處。

    當時的社會環境也已經不適合去大動干戈,透過漢高祖,到文景之治,無不是與民為善,休養生息。儒家主張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尊禮守法,恢復周朝禮制。對於楚漢之爭,秦朝虐民的殘敗朝廷,有些很大的促進發展作用。

    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漢武帝為什麼會同意這樣的想法呢,且看上面的六德,六行,六藝。智信聖仁義忠,等等。重點就在這個忠字上面,儒家思想透過各種條條框框來規劃人的人格,從而加強皇帝的中央集權,此制度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兩千多年的歷史,也深刻的看到了儒家的忠君思想下,有多少愚忠愚孝之人,在青史留名。

    當然還有很多客觀原因,比如在漢武帝的爹,爺爺和太爺爺的確是在儒家思想的幫助下嚐到了甜頭,透過修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多數恢復了前朝鼎盛水準,也有了後來的北征匈奴。

    但是“獨尊儒術”好處有很多,壞處也有不少。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促進社會極速發展,從奴隸制社會快速進階到了封建主義社會,漢武帝之後,其他三教九流完全得不到發展,被壓迫到了極致,造成了社會思想的單一化,社會進步緩慢,哪怕後來沒有這麼多的條條框框,因為儒家一家獨大,其他都是大貓小貓兩三隻,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很多流派已經沉寂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他們的發明創造也追溯不到了,無不是一個又一個的遺憾。

  • 8 # 無所事生非

    學術派系太多很難統一思想作為明星帝王劉徹肯定要革清紛擾的百家獨尊儒家學術治國理政鞏其封建王朝中央集權的統治。

  • 9 # 談歷解史

    一直以來後代人對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利弊這個話題爭論得沸沸揚揚,有人認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明顯的鉗制思想的工具,所以全部都是消極影響,但也有人認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曾經起到過積極作用,畢竟它曾經維護了漢代的大一統趨勢,也加強了漢武帝的權威,對於整個漢代的發展起到過一定推動作用。

    後來大部分歷史學家都傾向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利弊不均等,其消極影響顯然是佔了主要的,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本質就是為了維護皇帝的權威,鉗制思想的發展,漢武帝是一個佔有慾非常強的皇帝,他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威,不得不鉗制人民的思想,所以才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論,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漢代本來繁榮的文化圈變得死氣沉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元文化的發展,對於整個漢代的詩詞歌賦來說是不利的。但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件事也曾經起到過積極作用,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迎合了漢武帝的需要,也維護了皇權統治,尤其是獨尊儒術中天賦神權的說法給了漢武帝的王位很重要的法律保證,使得整個社會的統治基礎被打牢,奠定了漢代發展的穩固基礎,所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於皇權的發展是有積極影響的。

    雖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力,但是它弊端也佔了絕大多數,所以後來人對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評價不是很高,認為影響主要表現在消極方面,也就是弊端上,畢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一個鉗制思想的工具,不利於漢代思想文化的發展,更不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如何評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相關資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實行的封建思想統治政策,讓儒學成為封建正統思想。惠帝四年(前191年)廢除《挾書律》,進一步促使諸子學說復甦,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較活躍,其中儒、道兩家影響較大。

    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

    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牴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繼位後,丞相衛綰奏言:“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竇嬰、丞相田蚡還薦舉儒生王臧為郎中令,趙綰為御史大夫,褒揚儒術,貶斥道家,鼓動武帝實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議不向竇太后奏事。竇太后對此不滿,於建元二年罷逐王臧、趙綰,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職。

    建元六年,竇太后死,儒家勢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

    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指出的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思想統治政策,很受武帝賞識。儒術完全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而道家等諸子學說則在政治上遭到貶黜。

    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專制帝王,漢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而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亦同樣成為定型;是他完成了專制政治結構的基本工程,所謂“內聖外王”,剛柔相濟,人治社會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為有了一套完備的仕進制度而得以確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社會牢固、安定的勢力,並進一步推而廣之,最終使之成為整個宗法制國家的基礎。

    不過,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進步意義,但它對歷史的負面影響卻也同樣不容忽視,像專制“大一統”的思想固然能夠增強民族之間的凝聚力,但同時卻也將專制集權推向了登峰造極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雖然的確成為超穩定社會之基石,但同時也使得人治政治成為兩千年不變之定式;至於漢武帝時代連年不斷的戰爭與攻伐,則更是造成了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之惡劣後果,其間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難盡。

    有人說“一個專制的時代必然是一個嚴酷的時代”,這句話質之漢武帝的時代也同樣適用。事實上,在人治社會中,越是有作為的君王,其破壞力往往也會越大,就像宋代詩人蓮池生在自己的詩中所寫的那樣:“漢武愛名馬,將軍出西征。蹀血幾百萬,侯者七十人。區區僅得之,登歌告神明。”“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固然是君主常態,“好大喜功、黷武嗜殺”對於他們也不過只是一個尋常故事。為一己之私慾而大動干戈,帝王的個人好惡實際關係到千百萬人的身家性命,所謂“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即是對帝王個人作為的最佳註腳。作為一代英主,漢武帝的確是中國古代極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但英主也是凡人。從漢武帝對待神仙方術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偏執與迷狂的心態,從“巫蠱之禍”的發生,更能夠看出他晚年的冷酷殘忍、喜怒無常——人治社會常常會出現像漢武帝這樣的“半截偉人”。受到生理、智力、年齡等諸多方面的限制,漢武帝的個人作為也不過是暴露了人治社會的共同弊端而已。

    儒家思想的負面影響:

    以孔丘為創始者的儒家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以家庭為本位,以倫理為中心,以等級為基礎的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主張“禮治”和“德治”,也就是“人治”。儒家人治論的要旨在於:聖賢決定禮法;身正則令行;法先王,順人情。儒家在禮與法的關係上強調禮治,在德與法的關係中強調德治,在人與法的關係中強調人治[1]。自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成為思想意識形態的一極,後世無非是對它進行修修補補,它獨霸中國二千餘年。封建思想實質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現實社會中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活,並及於法律等各個層面。物極必反,沒有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單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專制。歷史證明,人治和專制是一脈相承的。要建立現代司法理念,這種本土環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與強調以制度、規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法治觀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現代司法理唸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礙。那就是法治觀念先天不足。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中國後來文化的影響: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當時漢武帝那個時期是一種對政治,對統治極為有利的做法。

    當時在那個年代是百家爭鳴的時期,人人都各有一套理論,人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種主張自家反對別的家的觀念在封建時期的是引起對立與矛盾根源。對統治者在政治上極為不利!所以當時只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是對國內最有利的唯一做法!

    但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任何事都有利也有弊!這套做法在當時那個時期是正確的,但不代表在所有的時期都是正確的!

    明後期的政治黑暗和滿清入關才是導致中華民族文化瀕於滅亡的重要原因!明清皇帝對中國古文化並不是真正透徹的理解。只看懂了表面,卻不解內裡!曲解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真正意思,最後形成了八股文。漢朝到明清時已經過了千年了,可明清還沿用千年前漢的政治做法,不懂變通,只能失敗!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後來的影響是什麼簡單點?

    正面有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正統思想,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國歷史的發展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影響極其深遠。但是,它的負面作用在封建社會後期日益明顯,固步自封,因循守舊,阻滯了學術思想的發展,阻礙了科技文明的進步,導致中國近代的落後。

  • 10 # 汽車小楊說

    謝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建議漢武帝實行的統治政策。儒家思想的“相容”與“發展”特性,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封建思想實質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現實社會中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活,

  • 11 # 蓋天宣夜說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上就是拋棄抹掉華下大中華“萬年黑、千年白”龍的傳人歷史文化“萬年黑”,人首蛇身上古帝女媧居上座母統母系久久女兒紅的幽幽邃月、風閒宓信堂虞朝的風月曆史與文化,只允許尊崇孔丘與時俱進的“千年白”現在時空中的儒家文化。對於漢劉徹這種禍國殃民的舉措,老子在道德經中早就提出了“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女)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知?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的警示。三魂七魄,把魂丟掉,豈不是失魂落魄的魂飛魄散?“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子孫祭祀不輟”。拔掉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華下大中華的故鄉家的文化,是不是那喪家犬行為?“明白四達能無知”?不知天高地厚的跑到殷商王室分封的諸侯國鼓吹顛倒黑白的公羊能生羊羔,公雞也能下蛋的指鹿為馬邪說,不導致逐鹿中原這殃民“能無離?”的信仰分裂才怪了。讀懂天經地義的歷史,就知道歷史是怎嘛一回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性八大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