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孫子兵法講武堂

    有關聯,可參照閱讀。

    孫子兵法,是一整套關於如何高效使用作戰力量的認識論、方法論和戰法。

    孫子兵法,既講戰略;又講戰術;還講戰地,即環境約束。

    三十六計也有他的體系,更側重在戰術體系。

  • 2 # 文城觀點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當然是有關聯的,前者是中國古代最好的兵書,在世界軍事思想史上也是最傑出的軍事著作之一,而後者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戰爭經驗的總結之後以通俗易記的形式流傳下來的兵法短論,二者皆是兵法的理論精華。

    孫子名武,齊華人,曾為吳國將領,他比吳起早,可能是春秋末期人(約為公元前496—453之間)。孫子當過將領,所以他有實戰經驗,他寫《孫子兵法》並非紙上談兵。孫子前,楚國有《令典》(兵書),《左傳》記載有《軍志》、《軍政》,這些都談兵,孫子很可能讀過後兩書,他正是在繼承前人兵書,同時總結當時的實戰經驗而寫成《孫子兵法》的。春秋時中國兵法的發達,很可能與當時戰爭頻繁有密切關係,春秋時有三十四次戰爭。

    《孫子兵法》是很系統的兵法著作,內容非常豐富,結構嚴謹,語言精煉,意味深遠,思想異常深刻,論述精彩,有很多成了後世流傳的名句。在那麼早的時候,有這樣的兵書,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孫子兵法》全書十三篇,可分為四大段:第一篇到第四篇為第一段,討論戰略問題,戰爭與政治的關係,戰爭關係到國家的存亡等等;第五篇到第六篇為第二段,討論戰爭藝術,關於用兵、作戰等問題,這部分是古代說的“將道”的精華,如:戰可知而不可為,奇正而受敵無敗,虛實而獲壓倒優勢等等。第七篇到第十二篇為第三段,這部分討論比戰略較低層次方面的問題,如戰術、後勤、技術、地理等方面。第十三篇獨立成段,講的是“用間”問題,即現代所說的情報工作。

    《孫子兵法》全書的邏輯順序很合理,從談論戰略開始,宏觀論及戰爭與政治等的關係,中間詳論戰爭的幾乎所有的重要問題,以情報問題結尾,並把情報工作提到了相當的高度,這是很系統也很有遠見的兵書。難怪,它令現代的軍事戰略非常驚奇,如此古老的兵書,有這樣的真知灼見。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的記述。它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精簡的表現,是中國古代戰爭經驗精要總結,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優秀結晶,至今仍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家謀略的精要表現,也是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其三十六計是: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樑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有人為便於熟記,將三十六計每計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打油詩,便是:“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很有意思。

    三十六計按計名排列,可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 前三套乃兵力處於優勢時所採用的計策,而後三套是兵力處於劣勢時所用之計策。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值得注意的是,每計名稱以及後面的解說,都是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以及古代兵學中的重要範疇,如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進退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而推演出來的,包含著深刻的兵學韻味。特別是每一計後面的解說按語,不少是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以及中國古代一些著名軍事家如孫武、吳起、孫臏、尉繚子等兵論述中名言、名句來表述的,這也可以看出,《三十六計》其實也可以說由古代兵書總結和演化而來的,它是孫子的兵法思想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如果將這兩部中國古代的兵家名著放在一起比較閱讀、分析,收穫一定會更大,更能知曉中國古代兵學的奧秘。

  • 3 # 晚亭與落霞同暉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都是軍事方面的名篇。前者屬軍事戰略層面,可上升謂之"道"的軍事理論。後者則是根據敵我雙方態勢的靈活運用,屬於戰役戰術層面。

    兵法十三篇為中國曆代軍事家所追捧。包括近現代的外華人,如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也視為聖典。他的開篇: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簡練、高度的概括了用兵之道事關存亡的深邃道理。

    關於《孫子兵法》為何人所著,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議。

    因為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孫武在助吳國擊敗楚國後,辭別吳王時,獻上了畢生心血所著的兵法十三篇。而在另一處,司馬遷又寫到,孫子臏腳,兵法修列。這種矛盾的說法,使後人爭論不休。

    直到1972年山東銀雀山大墓的發掘,出現了散落零亂的竹簡,經清洗整理後,人們驚人的發現,這竟是首次面世的孫臏兵法。至此謎團解開,兵法為兩部,各自不同,孫武、孫臏是祖孫關係。

    而《三十六計》成書較晚。作者已不可考。應為經歷了很多年代很多人在一兩千年已發生過的戰例中的智慧總結。

    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是在戰役戰術層面上的戰熟運用。

    他分六大部: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每部又分六計,故共三十六計。

    在這六大部中,以佔絕對優勢的勝戰計和處於劣勢時的敗戰計為例:

    勝戰計: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

    敗戰計: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

    這些在實際的戰例中屢試不爽。更奇的是,一些卓越的軍事家能靈活運用,並不墨守成規。如抗戰中八路軍兩次在七亙村以同樣的手段伏擊了日軍。這雖不符合用兵不復的通理,卻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勝利。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一說“孫子兵法”,人們通常會馬上連出個“三十六計”,好像“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就是一起的,兵聖孫武的成就就是創作了“三十六計”。然而這二者之間其實沒多大幹系。

    《孫子兵法》又稱《吳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軍事大家,兵家至聖孫武所著。

    孫武當年從齊國跑到吳國,被伍子胥舉薦給了吳王闔閭,闔閭拜伍子胥為相,拜孫武為大將,當時孫武為闔閭奉上了兵書十三篇,後世稱之為《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是什麼呢?它是清朝人所著的東西,作者不詳,篇幅極短,與《孫子兵法》那種洋洋灑灑的正統兵書不同,《三十六計》簡直算是惜字如金的可以。遇到讀不通的人,不看封面還以為這是本成語大全。往往需要旁人大量的註解才能弄明白。

    《三十六計》簡單到何種程度呢?它目錄倒是分類挺詳細,分為勝、敵、攻、混、並、敗等總綱,每綱下有6計,分別為一個成語。每計所言極為精簡,至多不過30個字。

    例如“美人計”,提到這個名字,許多童鞋可能會以為會有一場驚世奇情,什麼貂蟬西施,三國無雙...可惜《敗戰計·美人計》只有:“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將弱兵頹,其勢自萎。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就這幾個字兒,剩下全腦補,反正沒點AC之間的文化你也別看啥兵書了。

    換個《勝戰計·圍魏救趙》:“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又沒了。你以為是《史記·魏公子列傳》裡的《信陵君竊符救趙》嗎?太史公惜字如金都沒搞到《三十六計》這種程度。

    與《孫子兵法》裡面細緻的哲、理分析比起來,《三十六計》就像個成語批註,箇中內容不做引用,全憑個人積累與腦補,有時候標題本身比其內容提供的思維還要多點。

    那麼問題來了,《三十六計》與《孫子兵法》有什麼關係嗎?你要說有關係那就有關係,你要說沒關係那是一點關係都沒有。《三十六計》如此簡潔,就算想誇它什麼繼承了前人的思維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啦都沒辦法。

    反倒是《易經》與《三十六計》更為貼合,也不知作者是算卦成痴還是大清研究兵法搞錯了方向,《三十六計》總體上充滿了《易》中的數理、陰陽概念。比如上面提到過的《圍魏救趙》“敵陽不如敵陰”之說。

    還比如《暗度陳倉》中的:“益動而巽”,這根本就是直接引用的《易經》的“益卦”,為“益動而巽,日進無疆”。你要去翻易經,只能得到一堆什麼“下震為雷乃動,上巽為風乃順”的東西,嗯,雷動風順,大吉大利,今晚吃雞也!

    你看,這是不是又酸又腐?有人說這是樸素唯物主義,你覺得呢?

    我不知道什麼樸素不樸素,當年解放戰爭倒是有這麼一位信奉易學的“羅盤將軍”張淦,凡事必其一卦。對這號人而言,《三十六計》簡直就是《易經》軍事方法論總綱。

    說到底,《三十六計》頂多在取材和概念上借鑑了《孫子兵法》,它可能只是滿清王朝一個酸腐的書生依靠《易經》編出來的東西,實在是比不得兵聖從實際出發的客觀論述。《孫子兵法》影響了後世千年,而《三十六計》只是個文人的文字遊戲罷了。

    那麼老王就說到這兒了,不妨談談你的看法?

  • 5 # 對影c三人

    肯定不是一回事。《孫子兵法》是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孫武(即孫子)創編的軍事著作,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共十三篇,6075個字。有:始記篇、虛實篇、九地篇、作戰篇、軍事篇、火紅篇、謀攻篇、九變篇、用間篇、軍行篇、行軍篇、兵勢篇、地形篇等。《孫子兵法》以行軍、打仗為主,側重於大局的控制和軍事的謀略,開創了諸子百家中一派的先河,提升了整個春秋戰國時代軍事思想的層次,甚至其中很多的軍事思想,對現代乃至於當代依然有很大的戰略意義。《三十六計》源於南北朝,最終成書於明清時期,是根據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分6套,每套6計,共36計,全書5000字左右,比《孫子兵法》晚了兩千多年。第一套:勝戰計;第二套:敵戰計;第三套:攻戰計;第四套:混戰計;第五套:並戰計;第六套:敗戰計。36計: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乘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度陳倉、隔岸觀火、笑裡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途伐虢、偷樑換柱、指桑罵槐、假痴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計等等。《三十六計》作為“後來者”,其在戰爭上的價值遠超前人,是中國古代戰爭的集大成者,也是對中國2000多年冷兵器時代戰爭謀略的精華縮影,即使在今天的各行各業當中,絕大部分的謀略仍然可以使用。好,就摘錄這麼多了,其它請各位網友補充。謝謝。

  • 6 # 豫東水城

    三十六計是從孫子兵法等古代兵法中總結出來的,是三十六計的源頭,《孫子兵法》是由2500年前春秋時期孫武的作品,而《三十六計》是由明末清初有心人收集編撰的,兩者不是一個朝代。但三十六計給人們拿實際例子展示,讓人們更易理解,情節更加具體,更加實用,可操作性較強,三十六計是《孫子兵法》的支流,他們都是中國古代戰略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很強的借鑑和指導價值,至今被各行各業廣泛運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人們都誤認為《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是一會事。

  • 7 # 贛州楊公風水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書自問世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被人們尊奉為兵經,百世談兵之祖。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作者為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成書於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比歐洲克勞塞維茨 寫的《戰爭論》還早2300年。

    《三十六計》是根據中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一語出處為《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至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 8 # 葉維榮

    很多人提到《孫子兵法》都會聯絡至朗朗上口的“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甚至很多人都認為,孫子兵法裡有三十六計,然而《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完全是兩本內容不同的兵書!這兩本書作者為不同,年代不同,內容也不同!

    《孫子兵法》是由2500年前春秋時期孫武的作品,而《三十六計》是由明末清初有心人收集編撰的,具體作者無從考察。兩者完全不是同一回事。

    《孫子兵法》論述的內容是戰略戰術,是用兵作戰的大方略。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戰略理論的基本確立;而《三十六計》主要是計謀,是可以用於政治與軍事領域的計策,二者有所不同。 至於非要說兩者之前有所聯絡的話,由於《孫子兵法》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早的兵書著作,後代兵書均會借鑑到《孫子兵法》,所以說《三十六計》從《孫子兵法》等其他古代兵法中總結出來的,單獨且具體的計謀應用進行闡述,使其他人更容易學習並運用。然而,這兩本兵書都是中國古代軍事戰略文化中的一部分,影響了後代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具有很強的借鑑和指導價值,在軍事指戰及其他行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 9 # l思維與智慧l

    本人當兵21年,期間對《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都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和研究,畢竟跟自己的工作任務和性質有關係。看到這個問題,非常高興來談談自己對這兩部兵書的理解和看法。

    一、《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兵書著作。《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兵書,由春秋末期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思想家孫武所著。《三十六計》是明末清初著作,目前作者尚無定論。兩部書籍都是中國古代兵書,都是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軍事鬥爭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對後世的軍事、政治、外交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孫子兵法》重點講戰略,《三十六計》重點講謀略。《孫子兵法》從哲理層面來研究戰爭,重在揭示戰爭的一般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戰備指導思想。其核心思想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戰爭觀念。提出了“慎戰”的理論。二是戰略思想。推崇“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果,提倡先發制 人。三是治軍理論。包括將領的選用、軍隊的訓練、制度的建立等。而《三十六計》重點講軍事謀略和策略,透過形象生動的計名,真實有趣的故事來闡述各種計謀,具有簡明實用的特點。

    三、《孫子兵法》價值和影響力,遠遠大於《三十六計》。《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而廣博的影響,被譽為“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古今中外許多軍事家、政治家都從中汲取治國治軍的方略。而且,《孫子兵法》所闡述的規律和思想,在經濟、外交等領域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三十六計》因其成書較晚,且重在講戰術層面的東西,所以其價值和影響力遠不及《孫子兵法》。

  • 10 # 活著的偷笑

    俗話說:“用兵如孫子,策略三十六”。從這話中我們可以可出《孫子兵法》偏向於實戰術戰術,而《三十六計》偏重於戰略。

      《孫子兵法》是孫武向吳王闔閭索官時寫的論文,旨在解決現實問題,即如何在吳楚爭霸中取贏。而《三十六計》則是由《易經》演化,早出自南朝的檀道濟,是其必生戰爭經驗的總結,後人按語更是萃取眾兵書之精華。可見《孫子兵法》是具體務實的,而《三十六計》是抽象概括的。

      有區別就是可比較,可比較但不一定非得有高下,融會貫通,綜合應用才是正招。

  • 11 # 國學經典與人生智慧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由春秋時期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所作,被譽為“兵學聖典”,處處表現著道家與兵家的哲學。

    提及古代兵書,除了《孫子兵法》,相信許多人還會想到《三十六計》。這兩部軍事著作,也常常會因為“氣質相仿”而被人們混為一談,甚至還有人會認為二者實為一體。

    那麼事實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真的沒有區別嗎?

    《孫子兵法》,創作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典籍。

    《孫子兵法》共十三篇,6075字,目錄如下:

    【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 。

    《三十六計》,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

    《三十六計》共分六套,每套又分六計,共三十六計,全書約5000字左右。

    ▪ 勝戰計: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

    ▪ 敵戰計: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裡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

    ▪ 攻戰計: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

    ▪ 混戰計: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途伐虢;

    ▪ 並戰計:偷樑換柱、指桑罵槐、假痴不顛、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

    ▪ 敗戰計: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成書時間有所不同。

    《孫子兵法》成於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而《三十六計》最終成型於明清,它晚於前者2000多年,也就多經歷2000年的風雨。

    兩部著作分處冷兵器時代的兩端,中間流淌著千載春秋的血雨腥風。因此有人說,這分別是戰爭歷史的開端和總結。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書籍理念亦有所不同。

    《孫子兵法》少有謀略,多為將領應該如何領兵打仗的描述;

    《三十六計》則全為具體的謀略,沒有絲毫的行軍要領。

    縱覽兩書,《三十六計》中的每一“計”,其實都對應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是比較具體的謀略指引。《孫子兵法》則描述許多行軍打仗的要領,包括對將領的“智信仁勇嚴”的要求等等,儘管成書時間很早,但書中理念直到現在都依然有很深遠的影響。

    《孫子兵法》的首篇就叫“始計篇”。但這裡面的“計”不是指計謀,也不是指出奇制勝,而是全面、準確地計算敵我雙方的實力差距,從實力計算中判斷戰爭勝負的可能性,並由此推算這仗應不應該打。

    《孫子兵法》,從來就不是教人如果出奇制勝,而是教人如何立於不敗之地。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比“知彼”更重要。

    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想當然地忽略“知己”的重要性,而把自己的優勢看得過大或者過小,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危險,只一味地在對手身上找獲勝的機會。

    兵法原意就強調“知己”的重要性,並把“知己”放到了“知彼”的前面,把自我審檢視得比打探敵情更加重要。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百戰百勝意味著一百場戰爭的勝利都未能徹底解決敵人,徒徒消耗了敵我雙方的人命和資源。

    《孫子兵法》的原意,不僅要保全己方的人命與資源,也要儘量保全敵人的資源(因為那將作為戰後的勝利果實),因此追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一戰而定。

    透過一場全面勝利的決戰,來徹底地解決戰爭,而並非一直持續征戰。在這場決戰機會到來之前,最好的策略是備戰和等待。

    正如前文所提到,《孫子兵法》是教人如何立於不敗之地,而以弱勝強是賭博,《孫子兵法》講以強勝弱。

    不同於《三十六計》中的“敗戰計”,是戰爭中己方處於非常不利狀況下反敗為勝或者退而自保的一套策略,是處於弱勢方對待戰局因時制宜使用的計謀。

    《孫子兵法》的“計”,類似於是現代的SWOT分析(優劣勢分析法):優勢、劣勢、威脅、機會。在決定開戰之前,先衡量雙方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對比,“五事七計”,從五個方面七個科目進行打分。打完分就能知勝,稱“多算勝,少算不勝”。

    《孫子兵法》說:“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堅守不跑,就會為人所擒。

    正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人性的特點,總是想要贏。但現實中成敗皆有時,要懂得認輸,懂得暫時的放手,才能保留住贏的希望。

    “以正合,以奇勝”應該念“以正合,以奇(jī)勝”。這是多音字帶來的千古誤會。

    許多人不明真相的讀者,往往會因為這句話而偏頗了對《孫子兵法》的看法。

    奇(jī),兵法原意指的是多出的部分,意思是在與敵人交戰的時候,永遠要預備一支多出來的兵力,就是奇(jī)兵。奇兵能出其不意,突然打亂敵人的部署,是致勝的關鍵。所以這句話的“奇”不是奇(qí)謀詭計,而應該是“分戰法”的基本法則。

    寫在最後

    謎底揭開,《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就是大不相同兩部優秀兵書。

    《孫子兵法》開諸子百家中一派的先河,可以說整整提升了古代軍事思想的層次;《三十六計》則像是對中華2000年冷兵器時代戰爭謀略的精華縮影。二者各自精彩,斷不可混為一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裡都是吃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