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鄧海春
-
2 # 獵人81616958
自秦王政十七年(前230)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最後秦國以摧枯拉朽之勢,先後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自周幽王十一年(前770)西周覆滅後長達五百餘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狀態,重新實現了國家統一和社會大致和平穩定。
-
3 # 小楊品史
信陵君魏無忌去世後,魏國事實上已經垮了,早打晚打都不是什麼事。趙國還有一定的戰鬥力,趙人也比較強悍,倘若先攻打魏國,趙國很可能會來幫忙。經過綜合權衡,秦國先滅趙國。
魏國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了魏無忌當權的魏國,還具有相當的戰鬥力,曾擊敗過秦軍,迫使秦軍退守函谷關。
秦國看魏無忌是一大威脅,就耍起了陰招,派間諜在魏境大肆造謠,準備慶祝魏無忌當新君。他的哥哥魏安釐王本來就不放心這個本領逆天的弟弟,在秦國的離間之下,更是坐臥不安,於是就收了魏無忌的大將軍印。魏無忌心灰意冷,整天沉湎於酒色,不久就去世了。
魏無忌逝世後,魏國已經沒有傑出的人才了,國勢日落西山,在恐慌中等著秦國大軍的到來。
魏國處於中原腹地,攻打魏國,可能會引起其他國家恐慌除了魏國很弱外,魏國的地理位置也挽救了他們一段時間。
魏國處於中原腹地,南有楚國、東有齊國、北有趙國,倘若秦國率先滅魏,楚、齊、趙在看到自己必死無疑的情況下,說不定就會再一次合縱伐秦。雖然這樣改變不了什麼大局,可畢竟也是一次麻煩。
相對來說,殲滅尚有戰力的趙國,對其他國家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心理震撼,畢竟趙國在北方,離家門口還遠(戰國末期,很多國家就是這種心理)。
趙國還有一定戰鬥力,滅趙可消除隱患趙人在與匈奴等遊牧民族長期作戰的過程中,形成了驍勇善戰的風格,士兵的戰鬥力一向不弱。
雖然廉頗走了,李牧被逼死了,但趙國在明知必死的情況下,必然會不顧一切的反擊,在正面戰場上,秦軍自然不懼,但要是在側翼襲擾,破壞力也不容忽視。
與其讓趙軍制造麻煩,還不如一鼓作氣滅了他,秦國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綜上所述,滅趙對秦國更有利,所以趙國就先倒下了。
-
4 # 去味流浪頻
長平之戰結束後,秦國的勝利讓他基本上已經確定未來能夠統一六國了。不過秦國為什麼要先滅強大的趙國在滅魏國呢?其實秦國的戰略就是先把自己鄰居這一塊給搞定,收攏南韓就是為了先把趙國搞定,畢竟趙國當時是最棘手的,拿下趙國以魏國的國力基本上也不從抵抗了。當時其他五國並沒有及時聯盟,導致被逐個擊破是非常大的戰略失誤。
秦國為什麼要先滅趙再滅魏?秦國統一戰有什麼講究?
秦國滅掉的第三個國家是東邊的“鄰居”:魏國。戰國初年,魏國國勢強盛,曾做過諸侯的老大,是堵在秦國東向中原必經之路上的銅牆鐵壁,不可撼動。斗轉星移,到了戰國末期,時勢完全巔倒了過來,秦國國勢強盛,成了諸侯的老大,是碾壓向東方鄰國魏國的巨大的時代車輪。
秦國為什麼要先滅趙再滅魏?秦國統一戰有什麼講究?
秦國的祖先中最猛的一位是春秋時期的秦穆公,在位期間,將秦國領土的東部邊境前推至黃河、函谷關一線,儘管後來秦國沒守住穆公經略過的土地,但洛河以東、黃河以西、函谷關以內的大片土地,造就了秦晉兩國的爭議地區,後來晉國三分為趙、魏、韓之後,轉而成為了秦國與魏、韓之間的領土爭端。這短暫的輝煌給秦華人記憶太深刻,以至於“復穆公之故地”成為了穆公之後歷代秦國國君的追求,而這個夢想,在秦國“第一王”惠文王時期才基本實現,爭端就此消除。
秦國為什麼要先滅趙再滅魏?秦國統一戰有什麼講究?
秦簡公時期(公元前414年至公元前400年),洛河向南直到華陰(今陝西華陰)以東的地區都是魏國領土,魏國在此地還設有河西郡。秦國被迫於洛河西岸修築“塹洛長城”以為屏障。秦獻公時期(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62年),國力漸強,為收復河西之地,秦國主動出擊,數挫魏軍。商鞅變法後,秦國的軍力大增,進入強國之列。而魏國則在馬陵大戰中,其主力部隊十餘萬人被齊軍消滅,從此國勢大衰。秦孝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339年,商鞅率軍攻魏,迫使魏國交還一部分河西之地,魏國還被迫將政治重心從舊都安邑(山西萬榮)撤至大梁(河南開封)。
秦國為什麼要先滅趙再滅魏?秦國統一戰有什麼講究?
秦惠文王時期(公元前337年至公元前311年),秦國集中全力為收復河西之地而同魏國開戰。時魏國已無力抵擋秦國的強大攻勢,不僅獻出了河西之地,還將河西北段的上郡15縣獻與秦國。秦國從此完全據有了河西之地,實現了歷代國君的夙願。秦人終於東線控制了黃河天險,摒諸侯於函谷關外;南隔秦嶺,同楚、巴、蜀為鄰,已經是名副其實的擁有了“關中”。
秦國為什麼要先滅趙再滅魏?秦國統一戰有什麼講究?
此後,秦國不斷蠶食魏國。到秦昭襄王時期(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魏國基本上被秦國打怕了,向秦國俯首稱臣。莊襄王時期(公元前249年至公元前247年),秦國已經佔有魏國河東、上君、河內等地,秦國的東部邊境已經推進到魏都大梁附近。秦王政繼位後,便開始了削平六國的戰爭,魏國已經不堪一擊。秦莊襄王在位的3年和秦王政在位的前9年,共計12年時間,都是呂不韋在實際操控秦國的東進戰略。
自古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魏國之敗首先應歸咎於內政不修,其中人才的流失最為嚴重。秦孝公時的商鞅、秦昭襄王時的範睢、秦王政時的尉繚等都是由於不得志於魏國而流亡到秦國的。就連王室宗親信陵君魏無忌,也無法為祖國大展宏才。信陵君是魏安釐(lí)王的異母弟,他不僅禮賢下士、廣攬人才,而且通曉兵法,頗富韜略,並多次率各國聯軍與秦軍對壘,擊敗秦軍,威震天下。魏安釐王嫉妒這位弟弟之賢能,唯恐重用他會危及自己的國君地位,便迫使信陵君長期流亡在外。
秦國為什麼要先滅趙再滅魏?秦國統一戰有什麼講究?
秦王政(呂不韋)依然使用的是屢試不爽的“離間計”,離間魏國君臣,使魏王寧願把大好河山丟失給秦國,也不願意放手讓自己的兄弟保家衛國。信陵君曾一度統率魏軍,給秦國帶來很大的威脅。為了除掉這個大患,秦王政令人攜帶大量黃金赴魏,收買信陵君的仇家,讓他們在魏王面前詆譭信陵君。秦國還故意多次派遣使者,無中生有地祝賀信陵君為魏王。魏王心中生疑,於是剝奪了信陵君的軍權。投機取巧者勝。
space
秦國為什麼要先滅趙再滅魏?秦國統一戰有什麼講究?
秦王政四年,即公元前243年,信陵君、魏安釐王弟兄倆敗給了時間,先後死去。次年,秦軍便兵分兩路攻擊魏國,攻佔20城,並在佔領區設定了東郡,今天河南濮陽一帶。秦王政六年,即公元前241年,秦國又擊退五國聯軍,攻取魏國的朝歌,今天河南淇縣,及其附庸衛國。秦王政九年,即公元前238年,楊端和率領攻佔了魏國大批城池,並逼進魏都大梁。以上戰略部署和軍事行動,都是呂不韋代勞,之後,秦王政親政,呂不韋退出歷史舞臺。
秦國為什麼要先滅趙再滅魏?秦國統一戰有什麼講究?
秦王政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他父親就是那位著名的秦將王翦,率軍擊魏。秦軍掘開黃河大堤,引水灌入魏都大梁城。水淹三月,城牆崩塌,魏王假被迫投降,魏國就此滅亡。這就是魏國悲的結局,也是秦人殘酷的本質!站在歷史時空邃道的這頭,回望秦人在東擴的過程中滅絕人性的暴行,不知道為什麼有人是如此讚賞和肯定這個血腥的王朝?!
秦國為什麼要先滅趙再滅魏?秦國統一戰有什麼講究?
秦人信手拿下南韓這個弱者,啃下趙國這個硬骨頭,除掉魏國這個勁敵,秦國已經擁有了天下一半的領土,吞併六國的大業也已經完成了最艱難的一半。
-
5 # 漩渦鳴人yy
這個原因可能有一點點出乎大家意料吧,其實跟交通有關。
我們可以看到秦國滅六國的過程,基本上可以這麼概括,自西向東,自北向南。
就是說秦國滅六國,首先看看你是不是位於最西邊兒的,如果兩個國家都位於最西邊兒,那就看看哪個國家偏向於北方,如果說你這個國家位於最西邊兒,那首先打的是你,如果你這個國家偏北方,那優先考慮的也是你,趙國,偏偏是六個國家裡面,一個位於西北方向的一個國家。
為秦國想到了一套溫水煮青蛙的方法,青蛙如果把它放到滾水裡面,它會立刻跳出來,而如果把它放到一杯冷水裡面,慢慢把它夾著,它反倒會被煮死。
秦國所做的方法跟溫水煮青蛙差不多,他就是一層一層的剝開六國的武裝,把六國最外圍的國家一個接著一個打掉,剩下的的國家短時間之內是無法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擰成一股繩子一起對抗秦國。
目的已經定下了,那當然還是得考慮究竟該怎麼實施的問題,秦國的這一套實施的辦法其實更多的是考慮一個交通的問題,我們知道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雖然二者都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但是黃河流域的開發相比較於長江流域而言,在戰國那個歷史時期更加發達,更加繁華,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秦國首先要攫取的就是這一塊膏腴之地。
其次就是這個地方出兵更加符合軍隊的補給路線,軍隊的補起的困難程度相比較於去攻打楚國將會更加簡便。秦國攻打楚國的時候,60萬大軍吃的糧食,那是臨時挖了一條靈渠才勉強滿足。
言歸正傳,我們說到趙國和魏國的問題。
首先進攻趙國,他有一條固定的補給路線,秦國曾經多次攻打到趙國的邯鄲城下這一點秦國可以保證進攻的軍隊是有糧食可吃的,最起碼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超過40萬以上的大軍沒有餓死過,這就證明秦國對趙國的這條補給路線是可靠的,可以馬上投入使用的。
趙國經歷了長平之戰,雖然解了邯鄲之圍,但是國家實力大大受損,綜合國力遠不如從前。
當然,相比較於兆國這個邊緣之國衛國更加處於天下的中心,移到衛國這個國家遭到了進攻並且最後被滅掉的話,很容易引起與其有交界的幾個國家會出現一些過激的反應,比如說趙國,燕國,齊國,楚國這幾個國家都還沒死呢!
如果在這個時候,因為這麼一個國家最終激起了其他國家的聯合,對於秦國來講這這筆買賣就不划算,況且魏國的首都大梁確實是一座堅城,很難把它短時間之內攻下來!
-
6 # 浮沉的歷史
戰國後期,在秦王嬴政即位之時,秦國已經擁有了全天下將近一半的土地,秦國的統一大業勢在必行。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年),秦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滅掉了南韓,滅亡南韓意味著秦國統一戰爭的開始。按理來說,秦軍下一步應該是直接就可以滅掉魏國,而不是去攻打難啃的趙國。那麼,秦國先滅趙國再滅魏國的戰略秦國是如何考慮的呢?
一、魏國的國力遭到了巨大削弱,無法影響秦國的統一戰爭。戰國後期的韓、魏兩國處境相同,兩國在都遭受到秦軍的屢次進攻後,國土範圍日益縮小。但魏國和南韓的情況有所不同,憑藉厚實的家底和更靠東的位置使得魏國還有一戰之力。在秦趙的邯鄲之戰過程中,由於信陵君率領魏軍的救援使得秦軍打下邯鄲的計劃破產,並且遭受了嚴重的損失;秦莊襄王四年(前246年),由魏國主導的合縱聯軍在信陵君的領導下在黃河以東大敗秦軍。魏國的這兩次作戰,使秦國的注意力再次轉到了魏國這邊。
於是秦軍趁魏國的魏安釐王和信陵君雙雙去世的機會,在魏國新君魏景緡王在位最初的五年時間中,持續不斷的對魏國用兵。《史記·魏世家》記載:魏景湣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為秦東郡。二年,秦拔我朝歌。三年,秦拔我汲。五年,秦拔我垣、蒲陽、衍。魏國在一次次的喪城失地後,魏國在黃河沿線的城市全部丟失,秦國控制了黃河中游,勢力範圍已經觸及到了齊國。經此一系列打擊後,魏國的國力已經徹底被消弱了。到秦國開始統一天下時,魏國已經不可能有力量去援救趙國,既然沒有了魏國的後顧之憂,秦軍也就沒有必要把滅亡魏國放在心上。另外,在滅亡南韓已經向天下展現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決心,因此也就必要再去滅魏國了,而是應該把力量放在解決趙國上面了。
二、滅亡魏國雖然比較輕鬆,但影響重大。正如上面所談論的那樣,秦國滅亡魏國是手到擒來的。在魏國最後的滅亡過程中,魏國也顯示出他的無力,魏軍只能全力防禦住大梁城,在三個月的戰鬥後,大梁城破魏國滅亡。
如果秦軍在攻韓之戰後,馬上就發動攻魏之戰,秦軍的處境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魏國一旦滅亡,秦國將直接面對南面楚國、東面的齊國和北面的趙國三股力量。這與滅趙再滅魏的情況大不相同,齊國楚國在趙國還存在的條件下,極有可能會以趙國為首聯合救援魏國,而不是出現後來的各自為戰的狀態。
以魏軍堅守大梁三個月的時間,趙、楚、齊三國聯軍很有可能會再次重演秦趙邯鄲之戰的事情,秦軍困於堅城之下,援軍趁此大敗秦軍。如果這個構想成為現實,無疑再次宣告了秦國統一天下的程序再次被拖延,作為秦國的統治集團必然也是有所考慮的,所以秦軍正確的選擇了北上攻趙,而不是繼續攻擊魏國。
-
7 # 南宮雁門
我認為秦國先滅趙國再滅魏國主要原因是防止趙國在秦國和魏國交戰的時候趁機派兵攻打他,給他造成麻煩!
趙國在立國之時軍事實力不強,戰鬥力在諸侯國中處於中下游的水平。在趙武靈王推行了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軍事實力大增。雖然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戰敗,十四多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實力大損。但是趙國仍然是非常有實力的諸侯國。秦國在長平之戰之後的三個月再進攻趙國竟然不能攻下趙國。秦國不甘心就瘋狂進攻趙國,但是也沒有將趙國滅國,反而使秦國自身損失慘重,最後不得不撤兵。在秦國撤兵以後燕國覺得趙國好欺負就派兵攻打趙國結果被趙國打的大敗。這些秦國都看在眼裡。
而魏國就不一樣了。在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後,魏國的土地最大,當時也最強盛。曾多次攻打周邊的國家。但是魏國的強盛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在秦國商鞅變法之前魏國已經不如當年強盛。雖然當時魏國還有龐涓商鞅這樣的人才。秦國在商鞅變法以後迅速的強盛,不斷的為秦國周圍的國家用兵,其中被秦國打的最多的可能就是魏國和南韓了。魏國在秦國的攻勢下不斷的割地求和。使得自身的實力不斷的減小。在戰國末期魏國已經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第三弱的國家了。第一弱和第二弱是南韓和燕國。雖然燕國曾經佔領過齊國,但也只是曇花一現。在樂毅走後燕國又迅速的變得像之前那樣弱小了。
嬴政在滅六國的時候首先就拿七雄中實力最弱小的南韓開刀。在不費吹灰之力的情況下就滅掉了南韓。本來第二個滅掉的應該是魏國。但是秦國擔心趙國會在秦國和魏國交戰的時候趁機派兵攻打他,給他造成麻煩!趙國此時還是很有軍事實力的。為了減少這種麻煩秦國第二個就滅掉了趙國。魏國被秦國打的早就嚇破了膽,此時肯定不敢援助趙國。所以秦國能放心攻打趙國。
情況也如秦國所料。秦國在攻打趙國的時候魏國沒有伸手援助過趙國。致使趙國最後被秦國所滅。
趙國還是相當難打的。秦國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經過了一場大敗,老將王翦親自出馬才終於滅掉了趙國。可見如果秦國不先滅掉趙國就滅魏國萬一趙國出兵攻打秦國會給秦國造成多大的煩惱。可見先滅趙,再滅魏是很正確的策略。
在趙國滅亡以後秦國又迅速的滅掉了魏國。秦國終於滅掉了三晉。
-
8 # 柏林森林
韓魏趙本自一家,三家和平分了晉國的領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錯綜複雜的局面。如果先滅韓魏(拿下都城),那麼趙國就會順勢接受韓魏剩下的領土,上黨就是列子,特別是黃河以北,如果是那樣,趙華人口和麵積可不小了。所以秦國很聰明,最後南韓就剩下都城新鄭,魏國剩大梁,都不攻他們,而且留下他們的王。這下趙國沒有理由去接受他們的領土。最後秦軍完全佔了黃河兩岸大城市,把趙國和韓魏完全隔離後,派了一個內史就把南韓接受了,大粱已是孤城,不過作了多年準備不降,可是秦軍早就把上河口桓雍佔據了,然後放水。就這麼簡單滅掉了魏國。
秦滅六國的順序其實是很多客觀的因素造成的!至於為什麼先趙後魏,以下是鄙人的一些拙見,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首先,趙國相比魏國,綜合國力還是要強大許多的。而根據秦國的戰略佈局,趙國實力較強,隔得較近,是應該重點打擊的物件!如果先滅了魏國,魏國部分土地和人員編制可能會被趙國吸收,(因為韓趙魏本是一家的)而本來較強的趙國如果吸收了魏國部分的軍隊和土地後,將會大大加大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而如果能先把趙國拿下來,則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再者,秦國和戰國之間似乎一直以來都有很深的舊仇吧!而且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半,就算君王不想,將領也會建議決戰來證明自己吧!長平之戰秦國雖勝,但是消耗了太多的國力。不久後的邯鄲之戰,秦國戰敗,更是加深了其和趙國的矛盾!
趙地大兵強,即便長平大敗,還是在龐媛李牧等名將的帶領下多次單獨大敗秦軍。秦所以不間斷的攻趙就是不想給趙國以喘息之機。長平戰後僅僅暫緩,未及時攻打邯鄲,就造成了後面邯鄲保衛戰秦國的大敗,白起冤死。趙武靈王之後到六國滅亡之前趙國之強一直甲於三晉。而魏國自惠王之後,東敗於齊,西失地於秦,南辱於楚。國力不能單獨抗秦。秦滅六國要先攻魏,北面趙國會合縱來救,或者騷擾秦後方,而攻趙,魏國僅能自保,不能對秦造成威脅。還有一條攻趙的重要原因就是當時趙國大地震,民心不穩,國力受損。秦國是不會錯過這個滅掉最強對手的機會。是以秦先滅趙。
除此之外,還補充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當時趙國正與燕國開戰,秦國抓住機會趁虛而入。如果當時燕趙之間沒有發生戰爭,秦國先趙後魏還是先魏後趙就說不準了額。上述就是鄙人對秦選擇先趙後魏的簡單看法,還希望圈內各位朋友多多指正不當之處!
魏國地方敏感,國力又弱,滅魏容易引起魏國周圍大國干涉,合縱抗秦,趙國有抗秦的能力和決心,其他國家沒有,先滅魏,趙國必然干預,合縱魏楚,那樣就不是滅魏那麼簡單了,其實這個時候魏國和被滅了也沒什麼區別了,給其他國家一個幻想,只佔你領土,不滅你宗廟,不會引起奮力反抗,滅了魏國,秦國將會與趙,楚,齊三強處於前線,和同時滅六國有什麼區別,先滅趙,燕趙世仇,秦齊聯盟,韓魏太弱,楚國比較遠,暫時不會有唇亡之寒,同時趙國作為六國最強國,先滅趙,震懾其他諸侯國,比如齊國,後來直接就投了,先攻韓魏,略其土,弱其國,強大自己,先滅趙,五國旁觀,韓魏表示,我也很絕望啊,三晉被攻滅,可無能為力啊,燕國樂呵呵的看著趙國被滅,就差趁火打劫了,雖然趙國滅了燕國也跑不了,誰管這個呢,舊恨要緊。齊國還要向秦國恭賀一番吧,楚國應該在想,先滅北方,讓我喘口氣先。
秦始皇時東方六國中趙國仍然是實力最強的,由於長平之戰後坐失滅趙良機,趙國短短几年內養精蓄銳,貯備了轉前的戰力,而秦滅韓後首先選擇攻趙而不是魏的主要原因是"遠交近攻、難易結合"的原則所決定的。我們知道,遠交近攻的核心是由近及遠,步步為營,一是攻一處守一處並由前沿轉為後方,同時交好遠處,消除干擾,此其一,其二是由趙國特殊的地理環境所決,中原三國中,趙國地盤最大,與秦結壤的邊境線也較長,特別是長達幾百年的交戰中,趙兵最勇最強,如果蔽開趙國先攻魏可能有幾種不利戰況發生:一是趙魏聯手拒秦甚至其它三國參和進來,二是趙軍繞道北部遠襲秦國大後方或是包抄使秦首尾不及,而這兩種情況只有先攻趙才可免於發生!所以先攻趙而不是魏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策略!
遠交近攻,合縱連橫,的策略有關
上黨之戰,趙國損失45萬大軍,都是青壯年,國力大減,以後就完全不是秦國的對手了。
趙軍戰力強悍,所以此戰秦國損失肯定在10萬以上。
但上黨秦軍士卒主要來自剛剛被征服不久的三川郡等東部領地(原屬、南韓、東周),秦國本土老秦人損失不大。
秦國滅楚用了數年,60萬大軍,戰事有反覆,中間還有昌平君、昌文君的叛變,所以秦軍損失應該也不下10萬。
只是這時韓、魏、趙、燕已滅,剩下的齊國無所作為,秦國無後顧之憂。
而且秦國可以動用被征服的韓、魏、趙、燕的人力物力來滅楚
趙國是戰國時期除秦之外最勇猛的國家,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國軍事力量得到迅猛地發展。秦國先滅趙後滅魏,主要原因是:集中精力消滅趙國,其餘國家只能束手待斃,攻打趙國時,其它諸侯國也不敢與強秦作對。先攻打魏國,趙國如果插手,會讓秦國難以應付。
還有一個原因,魏國處在趙楚之間,楚國地廣人多,綜合國力在六國中最強。攻打魏國,一定會激怒趙楚,魏趙楚三家合縱,秦國必敗。邯鄲之戰中,秦國是吃了大虧的。
秦國滅六國是經過精心策劃的,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合縱。透過蠶食,最後實現了大一統。
假如六國能夠預知被吞併的結局,一定會保持合縱抗秦,那麼,可能最早被滅的是秦國了。
南韓是扼要,所以南韓很多時候都秦國猛打——不打南韓,滅不了周,更滅不了齊。
魏國可以作為在張儀時就是秦和齊兩國的屏障,有了魏國,秦齊不之間接戰,滅魏國天下震動。
趙國是新崛起的潛在對手,在不犯齊國、結好魏國下,滅趙是最好選擇——滅趙影響,沒有滅魏的影響大。滅趙一是消滅潛在對手;二是防止三晉聯盟;
趙國被滅了,魏國的屏障作用不存在了,那就舉手滅了——三晉以滅其二,沒有什麼擔心的。
先滅燕,是因為燕國支援趙代國,棒打出頭鳥。
至於齊、和楚,只是順序問題。
這個次序很合理,當初戰國末年的局勢是,秦國一家獨霸,趙是唯一有點能力可以與其抗衡的國家,合縱多次都是各懷鬼胎不歡而散,秦國就採取連橫遠交近攻。為什麼先伐趙而不是伐魏,因為趙最跳!魏楚早已屈服,南韓已滅,齊國因為六國伐齊已經不行了,何況都是仇家誰死他都很高興。燕國攪屎棍忽略。其實當時秦國國力早已可力扛六國,滅誰都一樣,山東六國在昭襄王時期就已經喪失了合縱抗秦的機會了。後期滅國的宗旨是,誰近先滅誰,誰跳先滅誰。南韓之後自然是又跳又近的趙國啦。
回覆列表
自秦王政十七年(前230)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最後秦國以摧枯拉朽之勢,先後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自周幽王十一年(前770)西周覆滅後長達五百餘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狀態,重新實現了國家統一和社會大致和平穩定。
在這場六國統一的戰爭中,先趙後魏的這個順序引起眾多議論,總讓人想要一探究竟!為什麼秦會選擇先趙後魏的順序呢?
其一,我們來看趙魏兩國的歷史淵源,韓魏趙本自一家,三家平分了晉國的領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錯綜複雜的局面。如果先滅魏國,那麼魏國部分土地和人員編制可能會被趙國吸收,而這個時候綜合實力本來較強的趙國如果吸收了魏國部分的軍隊和土地後,將會大大阻礙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而且趙國是新崛起的潛在對手,在不犯齊國、結好魏國下,滅趙是最好選擇。
滅趙的影響,沒有滅魏的影響大。滅趙一是消滅潛在對手;二是防止三晉聯盟;趙國被滅了,魏國的屏障作用不存在了,那就可以一舉滅了魏國——因為三晉已滅其二,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其二,從魏國的地理位置來看,先滅魏不合時宜。首先魏國處在趙楚之間,楚國地廣人多,綜合國力在六國中最強。而攻打魏國,一定會激怒趙楚,魏趙楚三家合縱,秦國必敗。另外一點,魏國介於秦國和齊國中間,算是秦齊兩國的屏障,有了魏國,秦齊之間不接戰,這也會減少一大勢力對秦國的威脅,因為若是滅魏國對於齊國來說無異於唇亡齒寒。
其三,戰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攻打魏國的地理位置和秦滅六國的大勢已經具備,此時又具備了趙國當年逢大旱的天時,應侯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也已有成效:攻打趙國,既可以吞併趙國的土地,又不會遭受其他諸侯國的襲擊,那秦先趙後魏何樂而不為呢?而且秦趙兩國多次交鋒,雖各有得失,但不可避免的是兩國間的仇恨也隨之增長。
長平之戰是秦趙之間的大戰,也是兩國戰略決勝之戰,雙方共投入百萬兵力一決勝負,應侯范雎以反間計使趙王換下了老當益壯的廉頗,任用年輕氣盛的趙括,結果是白起坑殺趙國45萬甲士。長平之戰秦國雖勝,但是消耗了太多的國力,不久後的邯鄲之戰,秦國戰敗,加深了其和趙國的矛盾!
趙國即便長平大敗,但趙國還有名將,趙軍在龐媛、李牧等名將的帶領下還可以多次單獨大敗秦軍。秦之所以不間斷的攻趙就是不想給趙國以喘息之機。長平戰後僅僅暫緩,未及時攻打邯鄲,就造成了後面邯鄲保衛戰秦國的大敗,白起的冤死。趙武靈王之後到六國滅亡之前趙國之強一直甲於三晉。
而魏國自惠王之後,“東敗於齊,西失地於秦,南辱於楚。”國力已然不能單獨抗秦。秦滅六國要先攻魏,北面趙國會合縱來救,或者騷擾秦後方,而攻趙,魏國僅能自保,不能對秦造成威脅。還有一條攻趙的重要原因就是當時趙國大地震,民心不穩,國力受損。秦國是不會錯過這個滅掉最強對手的機會。
以上便是秦在滅六國的時候先趙後魏的原因,魏國雖然不復之前的強大,但處於戰略要地,若秦輕易取之,反而還會陷入不利的境地,而趙、燕世仇,秦齊連橫,韓魏太弱,楚國比較遠,天時地利人和,滅了趙國,也算是為秦國一統天下鋪好了路。由此可見,秦國滅六國是縝密的戰略佈局和強大實力等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