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海明

    首先,倭寇是明代在中國和北韓沿海地區出現的由日本武士,浪人和姦商組成的,並且得到日本封建主支援和慫恿的海盜集團。倭,是古代中國對於日本的稱呼。倭寇出現以後,經常騷擾中國沿海,給中國帶來巨大的損失,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形成了規模巨大的倭亂。倭寇常常數以千計,甚至數以萬計的從海上入侵。

    其次,倭寇在明朝猖獗起來,無非是因為倭寇中間還參雜了大量的華人。有時候華人甚至佔百分之七十以上,而且許多倭寇頭子都是華人,比如徐海,陳東等等。倭寇搶奪了大量的財富,還常常擄掠人口,所以明朝後期實行了海禁政策。

    最後,當時明朝的政治非常黑暗,嘉靖皇帝昏庸無恥,奸人當政,害死了一大批忠臣,這極大的阻礙了明朝的戰鬥能力。

    綜上所述,就這是明朝倭寇猖獗的原因。

  • 2 # 評古說今

    倭寇,是指13世紀到16世紀左右侵略北韓、中國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從事中日走私貿易。倭寇初時僅為九州沿海一帶的名主、莊官等階層及失業人民,14世紀初,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在長期戰亂中失敗的南朝封建主組織武士劫掠中國與北韓沿海地區。因中國古籍稱日本為倭國,故稱倭寇。

    明初朱元璋因為其對沿海居民支援張士誠的憤恨,再加上其偏向農業的治國理念,朱元璋不僅給江浙兩省施以重稅,而且還厲行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這讓素來以外貿商業為生的江浙百姓立即陷入了貧困之中,而到了嘉靖年間,由於明朝內部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對外貿易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因此,江浙沿海的居民就開始鋌而走險出海走私。王直、徐海就是其中的兩個海盜王。

    明朝倭寇猖獗屢禁不止,其實大部分都是像王直、徐海這樣的海盜所扮,主要目的是用倭寇的身份掩護走私。其中真正的倭寇很少,由於有沿海居民掩護的明朝海盜混浠視聽,所以導致明朝沿海倭寇猖獗。

  • 3 # 信仰Into

    任何事件,都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倭寇是我們對於日本海盜的一種稱呼,他們並不是明朝時期才有的,早在明朝之前,在東南沿海等地,就有了倭寇的蹤跡,他們燒殺辱掠,無惡不作。這些倭寇本是日本國內一些不得志的武士、浪人,當時的日本正是分裂時期,封建諸侯你打我,我打你的,戰敗的勢力就慢慢形成了海盜,從海上跑到中國的沿海地區幹壞事。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曾下令整治這種現象,倭寇也收斂了一陣子。隨後,朱元璋寫信派遣信使去日本譴責日本的懷良親王,想讓日本官方管理這些浪人海盜,可人家不吃這一套,還殺了好幾個使臣,朱元璋隨後好幾次派遣使臣交涉,日本那邊才做出一點行動,但是日本國內本就亂糟糟的,倭寇的現象還是屢禁不止。

    到了明朝永樂年間,與日本的貿易往來逐漸增多,這個時期,大家還是一團和氣,我給你倭刀,你給我紡織品、醫藥,還算較為正常的貿易。但日本人就是不服管,跑到這邊開發貿易,還鬧事,後來大明官方就關停了兩國的貿易港口。

    這就讓很多以此為生的海盜、走私商人失去了收入,慢慢的倭寇的現象又開始愈演愈烈,最終導致很長時間裡,東南沿海倭寇釀成大亂,直到明嘉靖時期的抗倭英雄戚繼光、俞大猷合兵大敗倭寇的多股勢力,終於解決了倭寇之患。

  • 4 # 焚劍煮酒

    倭寇是十三世紀到十六世紀左右侵略中國沿海各地、北韓和南洋的日本海盜合稱,因古代中國稱日本為倭國,所以稱這群海盜為倭寇。倭寇之亂持續了近三個世紀,為何一直剿而不絕?這主要就是因為倭寇的成員組織複雜、而背後勢力利益摻雜,極為廣泛。

    倭寇的起源。

    倭寇的出現來源於十三世紀日本的海禁政策之下,而一些日本商人違反海禁前往此時還是元朝的浙江、福建一代經商,不過這些商人在正常的交易之下,還會客串一把強盜,慢慢的他們發現了甜頭,並逐漸在某個有勢力的人下聚集形成規模,並有組織有計劃的實施掠奪。

    讓明朝剿而不絕的倭寇之亂。

    足利幕府時期,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為了向朱元璋示好,主動打擊倭寇。而到了足利義持繼承將軍之位後,將其父義滿時期的外交政策改變了過來,不再與明發展友好關係,對於倭寇也放任不管。不過在洪武、永樂期間,兩位皇帝致力於打擊倭寇,並數次全殲來侵之倭,此時的大明海岸還算平靜。

    倭寇之亂爆發的時期在嘉靖年,嘉靖時期嚴厲的海禁政策和幹倭寇這一行帶來的巨大利益使沿海各省很多百姓也加入到了倭寇裡面,並且常有岸上居民為倭寇引路,或者隱瞞不報,致使倭亂愈發嚴重,而且自正統之後,明朝政治日趨腐敗,貪汙賄賂之風盛行;這直接導致軍屯田遭到侵吞,衛所軍丁被豪強勢家佔役。軍士不堪虐待紛紛逃亡。軍隊缺員嚴重,戰鬥素質極差,經常有數十名倭寇追著數百名大明官兵的局面。

    民族和國家的英雄:戚繼光!

    首先不得不提一下“胡宗憲和徐渭”二人,一個將畢生精力放在剿滅倭患的官員和一個將畢生所學拿來輔佐官員剿滅倭寇的普通人。正是胡宗憲一手提拔了戚繼光,也正是徐渭教會戚繼光剿倭之本領。

    戚繼光得胡宗憲支援,得徐渭所指點,打造出了一支令倭人聞風喪膽的戚家軍。

    總的來說,倭寇之亂難以剿滅無非三點:

    1、無法行成有力的軍事打擊,這在戚繼光等人出現之後才改變掉。

    2、倭寇背後官商患勾結,使朝廷指令如廢紙一般。

    3、百姓中良莠不齊,總有些甘為倭寇走狗,上岸引路、通風報信,致使剿倭難度增加。

  • 5 # 歷史微探索

    中國有句古話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對於底層民眾而言,天大的問題其實就是吃飯問題,這也是華人民的最為可愛淳樸之處,只要能吃飽飯那就是太平盛世,而這這也是歷朝歷代王朝更替,動亂頻發的最根本的核心問題。

    在我們達成了糧食問題或者說吃飽飯的問題是民生最為核心的問題這樣一個共識之後,我們再來分析下看看為什麼倭寇能在明朝時期的沿海如此猖獗,屢剿不止,難道倭寇真的就那麼強大?生命力如此頑強?

    倭寇

    倭寇強於大明官軍的戰鬥力以及沒有固定或者具有隱蔽的海上據點

    首先我們得承認,倭寇之所以能夠在大明的海岸盛行霸道,這跟他們具有強大的戰鬥能力也是分不開的,畢竟如果倭寇真的那麼不堪一擊,相信為了追求政績以及功績的沿海官員早就挺身而出,當仁不讓的拿下這些倭寇了。

    其次,倭寇之所以難以剿滅除了強大的戰鬥力之外,還有就是他們居無定所,或者說他們的據點非常隱蔽,畢竟倭寇再強,人數也是有限,面對源源不斷且火器裝備強大的明朝軍隊,整體實力上來說,差距還是非常大的,但是倭寇打不過就跑,四處偷襲,不像有固定的據點的,可以圍而殲之,所以明軍也只能疲於奔命,自然成效不佳。

    官倭勾結,資訊的洩露導致倭寇能夠提前做好準備

    對於倭寇的難以處理其實內鬼的存在也是其中的一大原因,畢竟即便說你做好準備開始圍剿倭寇,但是路線以及出兵時間,兵力多寡,武器裝備等等資訊都被內部倭寇的暗線或者內鬼給出賣出去了,讓倭寇能夠提前做出選擇,打得過就設伏打,打不過就提前撤離,這自然是屢剿受損,屢剿無功了,而且有內部存在的內鬼運作,先進武器的流失也是造成倭寇難剿的一大痛點所在,更有甚者,藉助倭寇之手,因糧於敵,因財船於敵等等。

    明朝禁海政策或為最核心因素

    前面也說了,民以食為天,而且老百姓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靠海那自然也就是吃海了,而海禁政策的施行,使得沿海很多百姓失去了活路,所以也就出現了很多假倭寇,真海賊,真海盜,而這些海盜,海賊平時為民,劫掠時為盜,有嚴密緊切的地方關係網,本來就是當地人自然難以被發現,更難以被剿滅,而且即便被剿滅了,但是海禁一日不除,百姓溫飽一日未解決,海盜,倭寇也自然一日不會滅絕。

    戚繼光抗倭

    所以說,明朝倭寇屢剿不止,生生不息的問題其實歸根結底主要還是民生問題,只要解決了民生問題,讓百姓能夠過上溫飽的日子,僅僅如此,便可海疆安定,四海鹹平,只不過即便是如此簡單,基本的要求也尚難以得到滿足,自然有反抗,有抗爭也不足為奇了。

  • 6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明朝建立之後尚有張士誠等南方的殘餘勢力以及沿海走私商與日本海賊合作,以日本一些島嶼為基地,在中國和北韓沿海進行侵擾。所以朱元璋為了防止來自海洋的威脅就實行禁海。但明朝官方雖然禁海。但沿海地區的商人卻依舊在偷偷的實行走私販運。明朝正德年間私人海運貿易初步形成規模。到了嘉靖時期私人海運貿易已經非常繁榮了。沿海地區走私商人實力越來越大所以他們也就不再滿足偷偷的走私。而是聯合日本倭寇進行大規模的劫掠。再加上嘉靖年間明朝軍事由強轉衰。所以東南沿海地區海防形同虛設。再加上北方胡族威脅更甚。朝廷精銳軍隊全部調往北方對抗胡族。明朝海防更加廢弛,以致倭寇大舉侵犯東南。

  • 7 # 爬到井口看天下

    倭寇之亂的集中爆發發生在嘉靖二年到隆慶元年。隆慶元年,猛人戚繼光北調薊遼,宣告抗倭戰爭的階段性勝利。

    明朝的倭患,尤其是嘉靖一朝為什麼那麼猖獗?倭寇是被戚繼光等一干猛人徹底打服的,還是有其他因素?歷史,是需要慢慢品的。

    何為倭患?

    倭寇,是指13世紀到16世紀左右侵略北韓、中國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從事中日走私貿易,因中國古籍稱日本為倭國,故稱倭寇。

    倭寇對於中國沿海地區的侵擾,在元末即已出現。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秋,倭人寇蓬州,守將劉暹擊敗之。至正十八年(1358年),倭寇開始連年侵擾中國沿海。在劉暹率軍反擊下,倭寇活動曾短暫停息數年。

    明初,從洪武到永樂的57年間,倭患次數共為94次,年平均不到2次;永樂以後到嘉靖之前(1425~1522年)近百年間的倭患記錄次數僅為17次;在嘉靖一朝的45年間,倭患次數猛增到628次,佔明時期倭患次數的80%;進入隆慶後,又驟減為48次。

    為何嘉靖一朝倭患如此嚴重?

    1、一紙禁海令。洪武四年朱元璋下達禁海令。沿海老百姓片板不得入海。因為他是第一任皇帝,所以對於後來的皇帝來說,這叫祖制。祖制不可輕破,即使是在行動上早就已經變通了,但是大面上講,朱元璋當年定的這個海禁令是不能破的。所以禁海令之後,代之以起的是“朝貢貿易”,也叫“勘合貿易”。

    何為朝貢貿易?我天朝上國,你們拿東西來叫貢,是迫於天朝上國禮儀之邦,是懾於我的聖德,你送 給我的。但是我不能白拿你東西,我加倍地返還給你,所以一個是貢一個是賜。

    2、寧波爭貢之役埋隱患。中日之間的勘合貿易在明朝踉踉蹌蹌搞了這麼一百多年,但是到了公元1523年,就是嘉靖二年的時候,出事了。在寧波城內兩撥日本的進貢的使臣---大內氏與細川氏---因為勘合真偽之辯而引發衝突,在浙江寧波爆發了武力殺戮事件。大內氏代表宗設沿路燒殺搶擄,對當地居民造成很大損害,追擊的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等明朝官兵戰死。史稱爭貢之役。這一事件直接導致明朝政府廢除福建、浙江市舶司,僅留廣東市舶司一處,也導致明朝與日本的貿易途徑斷絕,倭寇滋生,為後來的“東南倭禍”埋下了伏筆。

    3、打擊走私引起的滅門案。福建有一句話,說閩人以海為田。你不讓他下海,他怎麼吃飯,你就是不讓他耕田,是一個道理。那既然合法的生意不讓做,只能做非法的生意,走私嘛。所以從嘉靖二年一直到嘉靖二十六,這二十多年間,表面上是貿易都結束了,海疆平靜,沒有事情發生,但實際上民間在大量地走私。而且官員也深度捲入。公元的1547年,在寧波餘姚縣,縣裡面有一所大宅子,這是前朝閣老謝遷的後人住的宅子。一天晚上被一夥盜賊一把火燒得精光,闔門被殺,是一樁滅門慘案,那到底為啥呢?最可信的說法是謝遷的後人已經深度陷入民間的走私貿易,而且付款信譽也不是很好,惹怒了汪直、李光頭、許棟,所以招致滅門。餘姚縣令破不了案,又事關重大,只能上報朝廷的時候說這是倭寇,海上來的,不歸我管。

    4、誘殺汪直,倭患正式爆發。謝遷後人的滅門案,導致第一個猛人—朱紈—來到浙閩整肅,一頓亂殺,將浙閩沿海的匪患一掃而空,許光頭等海盜伏法,但汪直流竄至日本,建立基地,開始瘋狂的報復。這個汪直當時已經橫到什麼程度?光能裝兩千人的大船一百艘,帶了二十萬人到中國來燒殺搶掠。當時的南直隸浙江總督叫胡宗憲,胡宗憲這個人其實特別明白,跟這汪直打是打不過了,光看這次來的這個聲勢,你整個大明沿海力量,軍事力量可能都不是他的個兒,所以只能是招安。更何況胡宗憲心裡清楚,這個汪直其實就是想做生意,他沒有什麼別的惡意,只要朝廷有誠意,招安應該是有希望的。

    所以胡宗憲就派人去跟江直談,汪直猶豫半天,後來還是來到浙江與胡宗憲談判。談了半天突然斜刺裡殺出一個人,這個人叫王本固,是浙江巡按使,這個人說哎呦胡大人吶,你把這個汪直弄到手啦,咱們把他抓起來吧?胡宗憲擔心被扣個“通賊”的罪名,就只好把汪直抓了起來,但是胡宗憲知道這個人不能殺,這個人一定得好吃好喝好伺候著。因為把他殺整個這個江湖就亂了。但是在朝廷的逼迫下,嘉靖三十八年,汪直被關了兩年之後,臘月二十五,還有五天就要過年,就生在杭州街頭被殺掉了。

    汪直一死,浙閩沿海的倭患徹底爆發,因為沒了唯一的權威進行約束。

    第二個猛人—戚繼光—登場,他的豐功偉績不再贅述。

    倭寇究竟是日本人還是明朝人?

    一則史料就明確記載,有一個崑山人是被倭寇抓去,後來又放回來,他就回憶,在那艘船上二百多個人,主體是福建人,有一部分是浙江人和安徽人。真正的日本人不過十幾個人,你看二百多個人十幾個人,不就百分之十不到嗎?但是你要知道他是怎麼判斷他是日本人,他說那個梳髻子的就算日本人,就是日本武士扎那個小辮。其實這裡面的情況也有可商榷的餘地, 倭寇本身就是半商半盜的團體,風聲不緊的時候,衣服一脫就是商人,風聲緊的時候刀一拔他就是倭寇。而這些人平時往往在大陸上還有妻兒老小、爹孃妻子,所以他為了不連累他們,平時做做異族人的打扮,包括起日本人的名字,講幾句日本話,上岸同村人看見假裝沒看見,這不是日本人嘛,實際上就是他們村的。這種情況也很多,也見於當時的記載。

    所以明嘉靖年間的倭寇其實多半都是華人。

    抗倭戰爭,明朝是怎麼打贏的?

    到了嘉靖四十五年之後,由於戚繼光等一干猛人的出生入死,倭寇基本上就肅清了。但是歷史有趣就有趣在這兒,嘉靖一朝一共四十五年,然後嘉靖的太子登基,改元隆慶,這是發生在公元1567年。但是隆慶元年年間同時發生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戚繼光被北調,去鎮守北方的薊州,這就算抗倭戰爭打贏了,可是同時隆慶發生了明朝歷史上的隆慶開關。就是明朝政府也突然意識到,因為換了一任皇帝,大臣們也有明白事的,認為這麼打下去根本不是辦法,把戚繼光調走的同時就開放了海上的貿易。當然開放的這個港叫月港,這個港說白了根本就不是什麼好港,尤其不是深水港,所以當時很多大船,要在廈門一帶海面上停泊著,裝船運貨包括卸貨都要靠一些小船往那兒運。但即使是這樣,月港這個小口了一開,明朝政府可以以某種正式的渠道和海外通商了,倭寇之患立即就沒有了。

    結語:

    所以說倭寇之患其實並不是用刀子來解決的,最終還是回到開放貿易這個途徑,讓整個貿易的交易的衝動有一個宣洩的口子,才最終平息了倭患。包括月港這個地方,剛開始明朝也沒覺得,反正解決問題嘛,先開這麼一個口子再說。但是萬沒讓他們想到的是,就這麼一個條件並不很好的小港口,剛開始馬上就給朝廷帶來了一年五千多兩銀子的收入,到了萬曆年間,這個地方已經每年的歲入,已經達到五萬多兩銀子。當然還有人分析說,整個明朝後期,全世界三分之的新出現的新生成的白銀都流到了明帝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口岸就是這個月港。所以月港這個地方成為後來在明朝史書上稱它為天子南庫,就是江南的銀庫,它的財政地位已經達到了這麼高。

    我們從中可以得出什麼樣的教訓?就是如果你阻斷貿易,就會產生對貿易衝動的那種惡性的轉型,就會變成暴力。

    公元1522年,也就是嘉靖元年,麥哲倫環球航行結束。中華民族和歐洲民族對於海洋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也直接決定了兩個民族的不同的命運。

  • 8 # 詩和遠方的前提是什麼

    明朝的倭寇就是日本的武士、浪人。當時為了掠奪財產、侵略大明,不斷的騷擾中國的東南沿海。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所謂的倭寇是指指十四至十六世紀侵擾劫掠中國和北韓沿海地區的海盜,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從事中日走私貿易。說白了當時的倭寇就是一群海盜,而這群海盜裡面有日本的武士、浪人,但是更多的還是以華人為主。

    日本倭寇的興起

    最初倭寇的主要組成人員確實是以日本的武士、浪人為主。元末明初,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所謂的南北朝時期,當時日本政局混亂,諸侯林立,相互之間爭鬥不斷。在這場爭鬥中失利的南朝封建主為了恢復實力,派出了大量的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

    後來日本北朝封建主為了加強與明朝的經濟貿易,派出了大軍在日本境內絞殺倭寇,大明的沿海地區獲得了短暫的和平。但是在這之後,日本政府因為修改了與大明的貿易政策,倭寇又死灰復燃。到了明朝中期,國力衰退,倭寇勢力越發猖獗。此時的倭寇在人員結構上也發生重大的改變。

    中國海盜的加入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倭寇實際上就是海盜。我們都知道鄭和下西洋過後,明朝的對外貿易政策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政府在沿海地區大力推行海禁政策。禁海,讓原本依靠對外貿易的沿海商人失去了財富來源。為了避免自己經濟上的損失,這樣沿海鉅商加入了倭寇的行列。

    他們聯合日本武士、浪人走私了大量的商品,從中牟取暴利。其中比較出名的中國海盜商人就是王直、徐海等。明朝中期參與剿倭的將領王忬曾向當時的皇帝報告:據他調查,“倭寇”頭領約有百餘人,其中“雄狡著名”者,都是本國之人,如“徽州王五峰(王直)、徐碧溪、徐明山,寧波毛海峰、徐元亮,漳州沈南山、李華山,泉州洪朝堅”等。此外剿倭名將胡宗憲也曾編寫了一本《籌海圖編》,在這本書裡面列出十四股勢力最大的“倭寇”,其頭目同樣全部是華人。

    官倭勾結的倭寇集團

    這些倭寇為了牟取更大的利益,不惜花下重金收買了大量的朝廷命官,讓這些朝廷命官為他們通風報信,規避風險。其中最出名的當屬朱紈被逼死之事了,明嘉靖二十七年,朝廷派出朱紈巡撫浙江,兼提督福建軍務。朱紈上任之後,為了治理倭患,下令封鎖海面,追殺了暗通倭寇的李光頭等96人。李光頭等人的死自然不會激怒倭寇,可是朱紈的禁海卻是觸犯了暗通倭寇的官僚、富商的利益。他們收買了朝中官員,指責朱紈擅自殺害百姓,最終朱紈只得自殺身亡。

    後來在戚繼光等抗倭將領的帶領之下,經過了近十年的平叛終於解決了騷擾多年的倭寇之患。但是歸根結底地說,這些所謂的倭寇實際上更多的還是華人,

  • 9 # 雲鋒工作室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亙古名言告訴我們無利不起早,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當然倭寇也不例外!倭寇為啥在明朝猖獗,全是利益使然!下面就由本人小卷毛來為大家梳理倭寇氾濫的脈絡: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認為倭寇都是由日本人組成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倭寇之亂以嘉靖朝的爭貢之役為分水嶺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倭寇以日本人為主,故被稱為“真倭”(以平戶藩松浦家為核心),後期倭寇基本上是中日混編隊,除了日本的浪人,還有中國的海盜、流民。

    前期的倭寇——戰亂的日本引發的難民潮:

    其實最早倭寇寇邊始於元朝,是為了報復蒙朝聯軍的侵略和女真海盜的擄掠;到了元末明初(元朝時間實在太短,很快就到了),日本也進入南北朝的動亂狀態,倭寇的活動也由於政府管制力減弱而加劇。用現在話講就是連年戰亂,引發了難民潮,這波難民為了生存,首選偷渡目標就是大明和北韓。而這兩地兒也沒設定難民營發點糧食救濟啥的,那就只能動手搶了。

    多管齊下,日本難民潮得到控制;開發貿易,前期倭寇逐漸式微

    由於前期倭寇對於日本與明朝、高麗貿易造成破壞,初成立的明朝政府對日本南朝發出討伐倭寇的要求,隨後敕封討寇有功的南朝將軍“日本國王”的稱號。之後北朝室町幕府在南北朝合一後,由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再度進行討伐,隨後受封為新的“日本國王”。

    李氏北韓的開國君主李成桂因為討伐倭寇有功得到很大的聲望和勢力,後來進行政變取代高麗王朝建立北韓王朝。

    朱元璋雖實施海禁,下令片板不得下海,但並沒有徹底關閉對外貿易。只是貿易方式為朝貢,也就是勘合貿易。

    勘合貿易讓日本人在明朝大賺特賺!

    永樂年間,是明朝與日本關係比較好的時期,共接待日本的遣明使六次。日本有些人利用貢船大做文章。來明朝的貢船,除了有官方代表,還夾帶著大量不知來路的商人,各自攜帶日本的土特產來明朝交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倭刀,被視為刀中極品,非常搶手。

    日本很多貢船滿滿當當塞的全是倭刀,有一次來明朝朝貢,僅倭刀就有十幾萬把。禮部尚書李至剛提醒朱棣,日本人帶這麼多倭刀來,謹防不測。朱棣自信地說:“朕的百萬大軍還對付不了日本人?讓他們做倭刀生意就是。你從社會治安的角度看問題,而朕是從大局和外交上看問題。”朱棣下令:日本人可以不受限制地把倭刀運到寧波港,然後在各地販賣。更讓日本人感動的是,明朝皇帝竟然不向他們收取一文錢的稅收,賺多少都是自己的。

    日本人賺到錢了嗎?賺翻了!一把倭刀在日本賣,最多隻能賣到一千文。把倭刀運到寧波,再賣給明朝人,一把倭刀能炒到五千文!而從日本到寧波的海路上,所消耗的成本並不多。同時,日本把從明朝購買的紡織品、書籍、醫藥,以及銅錢運到寧波,再轉運回日本,促進了日本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日本人透過正當的貿易能掙到錢,自然也就沒人冒著殺頭危險當倭寇了。

    爭貢之役----倭寇演變的分水嶺

    日本人在明朝賺錢的好日子,終於在明世宗嘉靖帝即位之後結束了。這一切事情的緣由都始於爭貢之役。

    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兩大豪族細川氏和大內氏為嚮明朝遣使爭風吃醋,各自派遣使節入明。細川氏派的正使是一名僧人,名叫鸞岡瑞佐,問題出在副使。此人名叫宋素卿,本是寧波漆匠的兒子,後來去了日本。正德年間,他以日本貢使的身份來到明朝,結識了大太監劉瑾。

    宋素卿重金收買寧波市舶司的太監,讓市舶司先檢視他們的貨物。大內氏的遣明使宗設謙道對此極為不滿,說寧波市舶司一碗水端不平,一怒之下燒了寺廟,搶劫寧波市舶司的府庫。細川氏的正使鸞岡瑞佐被砍死,宋素卿因熟悉地理,僥倖逃脫。宗設謙道一夥人在寧波附近燒殺搶掠,殺掉很多明朝官吏,影響極為惡劣。

    明世宗聞之大怒,有的大臣認為這事的罪魁禍首是寧波市舶司,關閉市舶司,日本人就鬧不起來了。明世宗覺得有理,下旨關停寧波市舶司,不再與日本做生意。

    日本以寧波港為視窗,與明朝進行貿易一百多年,突然關停寧波港,砸了很多日本人的飯碗。日本是小國,必須依賴對外貿易才能生存。官方不允許貿易,那就只能走私,各種亂象橫生。寧波港進不去,那就在寧波東南沿海的雙嶼港進行貿易,雙嶼港成了“小寧波”,市場非常繁榮。近代日本人把明朝嘉靖時的雙嶼港,稱之為小上海。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時任提督浙閩海防軍務的朱紈下令砸掉了雙嶼港的貿易市場。日本人以及寧波周邊靠貿易為生的人,飯碗徹底被砸掉了。怎麼吃飯?只能鋌而走險,最終導致嘉靖時東南沿海倭寇大亂。但這次跟以往不同,華人開始成為主角!

    嘉靖年間持續到隆慶、萬曆年間的四十年,是明朝倭寇為害最烈的時期,史學界稱嘉靖大倭寇

    在這一階段裡,中國沿海平民才真正是倭寇的主體。而原因之一就在於嘉靖關閉寧波港,徹底中斷了中日貿易。雖說明初朱元璋就下達禁海令,片板不得下海,但是卻留下了勘合貿易這道貿易的口子。大家都知道,華人歷來是精於變通的,只要留有口子,那就有迴旋餘地。

    明朝沿海的對外商貿口岸中,寧波正好處在中間位置,與日本正好直線相對。日本人往來明朝,往往都要航海至寧波登陸。隨著嘉靖關閉寧波港,這道小小的口子也紮起來了。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中國東南濱海地區人口增加迅速,而土地沒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從宋朝以來,當地居民一直將出海貿易視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運加上種種服務,可以說大海養活了起碼百萬計的沿海居民。在福建,有句話叫做:海者,閩人之田。明朝海禁令無情地把當地居民的田給剝奪了,飯碗跟著也砸了。在廣東潮州、福建泉州、漳州地區一向是通商出海的發舶口,潮漳以番舶為利,不許貿易等於斷了他們的生計。對茫然失所的沿海居民來說,眼前擺著兩條路:要麼忍飢挨餓,要麼鋌而走險進行海上走私。

    後期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擁有令人難以相信的支援

    後期倭寇因為基本都是本鄉本土的華人,作戰時,屢屢發生看似荒唐的一幕:倭寇天時地利無所不佔,如魚得水。而代表正義之師的官軍,反而不受歡迎,舉步維艱。不少沿海平民百姓甚至直接支援倭寇。

    參加過抗倭戰爭的明人萬表記錄道: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賊,但貪圖其厚利,任其堆貨,且為打點護送。銅錢用以鑄火銑,用鉛製子彈,用硝造火藥,用鐵製刀槍……大船護送,關津不查不問,明送資賊。近地人民或送鮮貨,或饋酒米,或獻子女,絡繹不絕;邊衛之官,有獻紅被玉帶者……(與)五峰(即王直)素有交情,相逢則拜伏叩頭,甘心為其臣僕,為其送貨,一呼即往,自以為榮,矜上挾下,順逆不分,良惡莫辨。

    所以也難怪萬曆年間編寫《虔臺倭纂》的官員謝傑發出這樣的驚呼:海濱人人皆賊,有誅之不可勝誅者,是則閩浙及廣之所同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麥克斯韋公式怎麼預言光速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