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剛一樣的堡壘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經久不衰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儒家思想的不斷傳承。這裡的傳承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儒家學派的繼承人對於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從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到孟子對於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再到荀子的不斷完善以及董仲舒的新儒學的提出無不體現了這種繼承性。其次是歷代統治者對於前朝思想以及律法的批判性繼承。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經歷了諸多次的朝代更替,幾乎所有的統治者都選擇不拋棄前朝的統治思想和律法,這一明智的做法使得儒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不斷得以傳承。

    1、春秋至漢初的消沉時期

    儒家思想產生於春秋時期,春秋戰國屬於混戰時期,禮治已經無法適應當時的社會趨勢,儒家思想在當時的混亂年代必然無法得到重視。

    先秦時期,李悝攜《法經》入秦,秦始皇在法家思想的指導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國家。法家思想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主導思想,秦朝將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極致。

    立法上採取嚴刑峻法的策略,同時實行文化專制。 漢初的統治者總結秦朝二世而亡的基礎上,認識到了仁政的重要性,一味的嚴刑酷法會導致政權的顛覆。

    因此,漢初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儒家的思想不斷得到重視。採用儒、道、法相結合的黃老思想為指導,主張清靜無為、約法省禁、與民休息、尊主安民。

    這一時期的黃老思想吸收了儒家的思想,為儒家思想後期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2、漢武帝時期到魏晉南北朝的確立以及發展時期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採納,儒生們可以參與禮法和註釋現行的法律,逐步開始實現引禮入法。

    儒生們可以參與禮法和註釋現行的法律,逐步開始實現引禮入法,將儒家思想注入維護封建統治的律法之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戰亂時期。

    但這一時期卻是中國歷史思想大發展和大繁榮時期。儒家思想的封建正統思想地位得到不斷的鞏固,引禮入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如“八議”等等,都體現了儒家思想在律法中的地位。

    3、隋唐到清朝的完善以及鞏固時期

    隋唐時期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不斷得到完善,尤其是唐朝。唐朝是封建社會的繁盛時期,經濟較之前的朝代有了極大的發展,隨著唐朝開明政策的實施。

    文化也出現了大繁榮的景象,中華法系基本得以確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禮法的結合不斷完善並達到最高水平。

    從唐朝之後一直到清末,歷代的統治者都繼承了前朝的律法,雖有區域性的修改,但貫穿於其中的儒家思想卻被不斷的繼承下來,並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得以不斷鞏固。

    儒家思想立足點是統治階級,強調君君臣臣,有利於統治.封建統治階級為什麼把儒家學說定為正統思想,是因為儒家思想是為封建社會服務的,儒家思想簡單來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世界三大宗教都是偶像崇拜,講究前世,來生!只有儒家,才在當下!

  • 2 # 塵飛揚007

    儒家思想體系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用於治世學說的著作裡最完善,最系統的。歷經上千年的洗禮依然還是獨領風騷。思想流派眾多非但起不到治世之功,反而會引發很多政治力量的爭奪。廢黜百家而獨尊,並不是其他思想流派一無是處的表現,而是治世需要的統一,一致做出來的抉擇。其他思想流派中優秀的思想觀點最後也被吸收融匯進了儒家思想中。從而達到催生了思想流派的完整性。這是傳承之功。中國曆經幾千年依然傲立於世是有依據的。

  • 3 # 春臺96245986

    儒家思想能成封建正統,一是因其“皇權天授”是天道選擇需要,老子說“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即指社會及其王也是天道選擇需要才能產生的,不是誰想當王就能當成的。二是儒家董仲舒解決了“三綱”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等皇帝、夫父高尚等級的“社會關係“,才使封建社會經濟基礎得以鞏固發展。三是確立了“仁義禮智信“封建道德五常生克迴圈,禮為道德五行生剋迴圈主導。因此,生產關係決定封建皇權在政治與意識形態中穩定主導即上層建築穩定地位,故其才能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指導思想。故社會主義新時代也必有其“新三綱五常“正統指導思想,才能保持經濟基礎的穩定起伏發展。對嗎?

  • 4 # 師太73362816

    保國家安寧,保百姓安居樂業,保官員成為國家的脊樑骨有浩然正氣而名留青史,保社會風清氣正,保國家長治久安,保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甚至要保世界人類的安危!這是儒家之大功德!

  • 5 # 擺渡天堂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孔子的思想"是什麼?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他十五歲就致於學,為什麼?生活環境所迫嘛, 為了改善生活環境而學嘛!19歲在季氏做"委吏"、"乘田",做得怎麼樣?孟子說:會計當、牛羊茁壯長。意思是盡到了自己的本職,做委吏料量平,出入賬都對得上。做乘田,牛羊都長得好。從這一點就看得出孔子是個務實的人。

    三十歲創辦私學,教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既然敢創辦學校,教書育人,首先肯定六藝是精通的,要不然半吊子能教出來什麼!也不會有人來求學。那麼問題來了,一個務實、精通六藝的人,為什麼要選擇教學?而不是去社會上作為一番?

    難道是社會環境沒有他的立錐之地嗎?可以說這樣的人放在二十一世紀那也是寶貴的人才啊,哪個公司不想要這樣的人呢?況且那個落後、人才稀缺的朝代。而真正的答案就是孔子自己說的:三十而立。我們一般人理解的"立"的主語是財富、社會地位,是成家立業。假若孔子的"立"也是這樣,那麼他應該在季氏家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往上爬才合乎邏輯。史書上也沒有孔子被趕出季府的記載,這說明孔子是主動辭職不幹的,選擇辦學、教學是主觀行為,而不是被環境逼迫的。學費是一束脩,就是一捆乾肉,收乾肉能發家致富嗎?顯然不能,孔子辦學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發財。

    透過邏輯推理,再來看什麼是三十而立?"立"的不是成家立業,而是"志於學"。透過教學提問、思考、解答從而教學相長, 增長學問。是這樣嗎?子曰:"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是樂乎。"這是學習的快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也,不如丘之好學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向老子問學周禮、向師襄子學琴、向檀子請教、向漁夫請教……,都是"志於學"的表現。

    孔子有教無類,為什麼?不同的社會地位、不同的人生經歷,有不同的問題和觀點嘛,有教無類可以讓他了解到更多知識嘛。可以說孔子都是從事實出發,在平常中探索、學習,瞭解世界、瞭解人類。以至後來子貢問: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子貢問有一句話是我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用一個字概括一種人生,可以說這是龐大的閱歷後,高度的總結啊。

    當我們知道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後,再來看他的思想主張是什麼?《大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之道。君:古代譯為最高統治者,《儀禮·喪服》篇講:“君,至尊也。君子是怎麼產生的?我個人空間《內聖外王是怎樣煉成的》有相關論述,篇幅太大,這裡就不說了。簡單的說,君子就是思想行為突破"得失價值系統"的人,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

    因為他透過修身可以看透人性,透過事物結果可以知道人的行為習慣,透過行為習慣可以知道人的選擇、喜好,透過選擇、喜好可以知道人的價值觀,透過價值觀可以反推人的思想行為,就是說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幹什麼,他可以推演出來。這是君子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這也是孔子為什麼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原因,首先他得有能力看到別人的弱點、缺陷,才有教的可能。

    當一個人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常常會引發災難。像霸王項羽,因他而死的人以百萬計,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這是個極大的數字。又如諸葛亮、司馬懿對壘,故事的背後是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多少家破人亡的人間慘劇。而我們呢,日夜研究他們的三十六計、七十二般變化,背後的人間慘劇被所謂的"成功代價"而一筆帶過。從人類的角度來說,這是靈魂缺失、喪失人性的行為。這是孔子反對戰爭的原因,他看到的不是一將功成的輝煌,而是萬骨枯的人間地獄。

    子路問老師:聽到了一個道理,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踐?孔子說:那怎麼行,要先問過父親、兄長才行。冉求問:聽到了一個道理,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踐?孔子說:是的,聽到了就應立即實踐。他兩問問題的時候公西華都在旁邊,公西華就問老師:他兩問的問題一樣,為什麼老師給出的答案不一樣呢?孔子說:子路性格魯莽,所以讓他問父兄,以求減少行為過失。冉求優柔,做事不果斷,於是要打消他的疑慮,讓他放心去做。

    孔子透過人性看到別人的弱點、缺陷,想辦法幫別人在行為上彌補缺陷,而不是掠奪、奴役。這是儒家"德、仁"由來的原因,是曾參"止於至善"的原因,是王陽明"致良知"的原因。當人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以天下大同的思想境界去愛人,才是治國平天下的君子。

    再來看看孔子的學生。子路代表勇猛,一個勇猛的人會向軟弱、無力的書生求教嗎?子貢富可敵國,一個財力如此雄厚的人會臣服於一個無能、無智的人嗎?顏回代表思想境界,一個能在一単食、一瓢飲中找到快樂的人,他向孔子學習是為了做官、 發財嗎?這些人從孔子身上看到了什麼?從他眾多、來路參差不齊的學生又說明了孔子是個怎樣的人?這是孔子偉大的地方,也是值得我們為之去思考、探索的根本。

    我們為什麼喜歡掠奪、奴役?因為比別人強幸福、快樂嘛。而我們為什麼又憎恨掠奪、奴役呢?因為比別人弱受欺負、痛苦嘛。得之喜、失之慮,是人爭強好勝、社會階級、奴役、掠奪、戰爭產生的根本原因嘛。那些吠儒家、孔子的人,有幾人瞭解自己,瞭解孔子?一個得失價值系統下苟且、痛苦輪迴、低境界思想的下層人,也侃侃而談,除了顯示自己的本相外,無一是處。

    從人類的發展歷史及未來命運上看,"人類大同"是最終的歸宿,階級思想、階級矛盾終將成為歷史。孔子的思想就是"人類大同"的基石,他的思想不可能泯滅,除非人類沒有了思想或滅絕。

  • 6 # 流芒流

    符合時代需要,符合人民需要,符合教育需要。貼切中國社會,有的放矢,有高度針對性。理論體系完整,可行性高。也經歷史檢驗證實,收到較好效果。當然,時代變遷,應把精華用於與現實相結合,去其糟粕。有能力者也可修正發展創新。

  • 7 # 手機使用者59766698065

    人性所致,忽略自己的道德,重視別人尊重,給面子。這是人性,符合人性的思想就能使人群和諧,穩定。皇帝也不例外。為啥今天的貪官能貪汙十多年?禮節起到一定的作用。“水至清則無魚”好像也是揭示人性的!七反八反,好像也啥事幹不成。這種矛盾導致很多文人糊塗。儒家思想才經久不衰。

  • 8 # 厚德載物1957082

    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的主要原因是為封建統治服務,裝裝門面而已!

    把封建統治王朝比喻成一個四合院,儒家應當是前邊的門樓,富麗堂皇,兩邊的對聯,上聯是忠君愛國,下聯是,仁義禮智,橫批過高,高不觀細,字跡寫小點,吃人,正屋為皇帝的威嚴,有始皇帝嚴刑俊法,漢武帝的金戈鐵馬,有嶽鵬舉的熱淚,有朱元璋火燒功臣樓,有多爾滾的楊州十日,東廂房住娘娘,脂粉,珠寶,金子,銀子,租子,農夫的血淚,閹人的奸詐,匠人的悲衰,西廂房放的帳目,國帳,私帳,管帳人的假帳,多收的餘帳,不可公開的帳。裡面烏龜王八大頭魚都有。到門口這裡儒家能給出各種理由,忠君,愛國,什麼事用仁,什麼事用義,什麼事用智,什麼事用信總之拉大旗,作虎皮,包庇統治者,嚇住宋江,矇住范進,愚弄百姓,這就是儒家的作用。您說對嗎?歡迎討論。

  • 9 # 易動塵念

    只要還有三分理智,任何王朝的當家人,都會自然地推行儒學的基本要求和教義!以期減少管理成本,延長王朝傳承的壽限。任何朝代,只要各級掌權者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崩潰了,那麼離改朝換代也不遠了!王朝三百年詛咒,從創業起前一百年,還可沐祖上餘威,中一百年也可浴祖上餘蔭,後一百年必毀祖上餘德者眾!天作孽,猶可非;自作孽,誰給你活?!可以說,任何朝代十有八九,都是其後代的繼承者們毀掉的!不作死,就不會死;不太貪,就不會死;不太狠,也不會早死!有句話叫作:勢強不欺心,欲極警知止。可是又有多少人能自警,自省,自糾的呢?!慣性之下,積重難返。亡朝不可避免,而貪腐者總是心存僥倖!

  • 10 # 光文字上旻

    儒學,不能叫儒教!不是洗腦的宗教!孔子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文化符號,經過幾千年的文化傳承,要將其具體為一個某些具體的人,已是一種思維的簡單。

    有人老提出“使壞”之題目,讓你們華人中的傻蛋來自鬥。旁觀者卻樂得觀戰,喜上眉梢、一肚子壞水!

    哪有幾千年前的先賢要完全符合今人的認識,況且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些人是找不到怪的了!

    似乎和文革如出一轍,現在卻由西方來導演,要抽掉你這些華人的精神根基,滅掉你們的文化基因。你們不要文化的傳承後,一定會變為行屍走肉!

    中國是一融合民族,全靠文化傳承走到今天,不是無緣無故的;就是幾次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後也被同化,就因為有這內生能力極強的,永恆的文化傳承!大家可不能上別人的當,數典忘祖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總分類賬中哪些不用寫期初餘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