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象山易學堂

    曾經看過一個美國博士生研究報告結果頗為嚇人,在通過了博士資格考試的美國博士生(candidate)中,有70%的學生保持著ABD(AllBut Dissertation)的狀態,因為沒有完成畢業論文以及人生的其他選擇最終沒有拿到博士學位。

    在我的學校裡,有學姐三次痛改博士研究課題、人到了博士學習的第十年還在畢業的邊緣掙扎;有同事有人被“兩個老闆”整得頭都大了,兩位導師指導的方向和期望相差甚遠,他聽了一個導師建議、花很多時間新寫了30頁,另一位導師堅決不要他新增那30頁;有朋友們硬是被導師留下了一個學期到一個學年不等,因為論文質量還不過關,導師不予放行,不說白花花的銀子如水流,心裡的壓力非常之大……博士生們的經歷說多了都是淚,所以學弟學妹們不要輕易問我們“什麼時候畢業啊?”因為有時候我們也不知道,老闆不放行,想也只是白想啊!

    作為30%不是ABD的倖存者,作為幸運避免了以上列舉情況的博士生,我覺得有責任和義務把自己的博士論文撰寫經歷分享出來,也許可以幫到某些正在水深火熱的朋友們。我寫的是文科英語系的博士論文“ExploringAcademic Socialization and Identity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U.S.”,去年6月16日正式開寫第一個字,今年6月12日上交了最終稿,獲得了美國華盛頓大學英語系博士學位,論文被ProQuest資料庫和華大校方圖書館收錄 。

    最終成文270頁英文,六大章節。包括導言及理論、方法論、介紹研究物件、發現第一章、發現第二章、建議及結論,六章末加上附件文摘。論文委員會四位教授:三位英語系大牛,一位人類學系教授,另外一位教育系GSR(Graduate School Representative)。

    ▲華盛頓大學圖書館

    本文適合閱讀物件:文科類論文撰寫者(隔行如隔山,文科不一定都合適,但可以參考);所撰寫文章較長、較系統者(如果親需要寫較長的碩士論文,也可以看看);能吃苦、願意為目標奮鬥的朋友們(要不然策略學了你也不會下功夫用,白學)。

    本文不完全適合閱讀物件:實驗為王、三篇發表論文+引言模式的理科論文作者可能從中所得相對有限;親只要寫個十頁之內的文章,也不大需要看;想要一步登天、不勞而獲,本文也幫助不到你。

    我的畢業論文是英文的,但是我覺得中英博士論文應該有相通之處,可以互相交流。好了,我們開始吧!

    1 提早開始,早比晚好

    關於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學論文這個事情,我覺得我卡住了一個很好的點:博士資格考試透過以後,我花了一個學期做研究計劃以及獲得研究課題的校方審批同意,然後一個學期蒐集資料,然後就馬不停蹄開始準備論文的寫作了。

    開始寫論文並不需要等待你的理論讀得完美,採訪資料整理得一絲不苟——就像你說英語不需要等待英語完美再說,而是因為說英語才慢慢變好。我建議研究資料蒐集得差不多就可以開始寫論文了,開始寫方法論、理論框架、導言……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完善、更多地引經據典。

    如果你只是等待等待,可能越等越害怕越覺得沒有準備好。沒有人是完全準備好才開始寫論文的——就像開始學游泳的時候哪怕你還不會,可是旁邊有教練看著、理論知識聽了一些,你就需要鼓足勇氣跳進池子開始撲騰。

    現在回想起來,我特別慶幸在我的論文最開始階段加入了“論文寫作小組一週訓練營”。那是華大寫作中心為了博士生寫論文開設的一個全新專案,面對全校各個專業的要寫論文的同學,費用是25美元用來購買食物,時間是6月16日-20日一週早上9點到下午5點,內容包括講座、座談會、分組討論、一對一培訓、論文寫作、全組分享等等。一共有20名博士生入選。

    我很慶幸自己在很早的時候加入了這樣一個訓練營,開始寫下了我博士論文的第一個字,列出了第一個基本框架,在每個人都奮筆疾書的時候開始整理我的採訪內容,和輔導的同學談話說我的論文思路。

    我很慶幸在論文最開始的階段,在這個為期五天的朝九晚五的訓練營裡,我得以完成了從零到一的轉化,有了一些基本的論文寫作的思路,認識了一些可以互相鼓勵的朋友。這個開頭,開得漂亮。而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別拖延,該開始時就開始,該出手時就出手。

    2 別等完美, 兼顧各章

    我的那個公共事務系的David教授語重心長地告訴我,你千萬不要花很多很多時間,試圖把論文的一章也到完美然後再交給導師看——因為一方面,達到你認為的完美需要花很多很多時間,另一方面,無論你覺得多麼完美,交到導師手中還是會被修改,有時候還可能改得面目全非。這樣看來,你多花的“達到自己完美的時間”屬於浪費。

    經濟效益裡面有個“邊際效應遞減”的原則,也可以用來解釋。在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的基礎上,為了達到理想的90%-99%的水平,這其中每一分的提高都要花很多時間精力,每一分投入獲得的增長減小。

    對於論文的初稿沒有必要花很多時間達到心中的完美——如果能夠達到自己水平的優良,覺得無愧於自己的中上水平,不會讓老師看了直搖頭,這個時候已經可以開始上交初稿等待回饋了。導師的回饋非常重要,他們的一席話、一些反饋可能可以減少你花一兩個月的冤枉時間在黑暗裡獨自摸索。

    在等待回饋的同時也可以開始下一章的初稿撰寫工作了,多頭抓起而不是隻顧一頭,也是保持論文效率的一個關鍵。畢竟一篇博士論文不是靠一個章節的質量取勝,而是總體的效果。建議大家合理平衡的分配時間,努力兼顧到每一章。

    “短板效應”裡面講到,一個桶子到底能裝多少水,不是取決於最長的一塊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一塊——如果別的板子都很長可是有一塊很短,桶子總容量還是大不到哪裡去。此概念放到寫論文這個浩大工程裡,我們應該儘量平衡時間讓每一章節都質量不錯,而不要花了絕大部分時間精力在某一兩章,結果其他的寥寥草草不合格。

    別等待完美才交初稿,兼顧各個章節。

    3 每天堅持,保持慣性

    如果同樣是20個小時,一種是每天4個小時堅持五天,一種是兩天每天10個小時,前者效率會比後者好很多。

    寫作需要形成一種習慣,一種格式。如果每天都能有寫作的時間和規律,每次需要切換到寫作狀態的時間所需更短。

    其實每天堅持,保持慣性這一點我自己做的也不是特別好——在我的一年的博士論文寫作過程中,曾經有兩次長期的停止狀態:一次是夏天回國45天,雄心壯志想要整理好所有采訪錄音並且寫好一個發現章節,最後回美國前一天發現只寫了不到三頁,而且錄音也沒怎麼整理。

    一次是春假去夏威夷的兩週,同樣也是想得很美好,資料隨身帶,結果沒寫幾頁。所以我知道了自己是那種放假玩只能盡情玩,同時想要學習只是美好幻想的人。所以我一年中的兩個月時間可以說是沒有寫論文的。

    我發現放假回來以後進入狀態,甚至於逼迫自己在電腦前靜下心來都是困難的。我也發現經過長時間的停滯,想要突然一下文思泉湧、下筆如有神是不大可能的。每次大的停滯總是需要花時間又從零開始,積累效率。

    而個人寫作效率很高的時候,一個是暑假回國前每天在Suzzallo圖書館的9-4點,那時候我白天寫作,中午帶上中飯、水果和酸奶,下午去打羽毛球或者游泳,把“方法論”一章和“介紹學生”這章的大部分搞定。

    另一個是春季學期和清華男神L教授在法學院圖書館自習的晚上7-11點,在三個月裡,我訂正、調整、收尾,效率也是很高。我注意到這兩段高效率的時間我都是基本固定寫作時間、地點,沒有長期中斷。

    從我個人和周圍朋友的經驗角度來說,如果說大家可以的情況下,不妨每天都安排一些時間出來固定寫作,中間不要有長距離的空隔和中斷。並且在每次停筆的時候,記住自己寫到了哪裡,明天或者下一次應該從哪個方面接下來寫。給自己的一個小筆記能夠成為下次重新獲得靈感的線索。

    讓寫作保持一種慣性,一旦慣性開始,就不要輕易丟掉這種慣性。

    4 聯絡導師, 主動跟進

    如果說我覺得自己有哪個方面做得很好,我覺得我充分利用了導師的專業知識和資源,跟他們保持了緊密的聯絡和親切的互動。

    首先,教授是非常忙的,需要指導的學生也不是我一個——從研究生學習很早很早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會叫的鳥兒有蟲吃,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你不主動聯絡教授而等著人家大忙人來找你,那麼有一陣好等的。所以一定要積極主動。

    在整個委員會中有一位主席(Chair)具有很高的生殺大權,至少在我們系,如果chair點頭,你被其他成員為難的機率不大——而如果其他成員都贊同而主席不放你,你還是畢不了業。

    我在學年開始就告訴了我的chair——SandraSilberstein教授心中的時間安排——我希望一年之內可以把文章寫完並且畢業。她思索了一下,告訴我在她的教學過程中這樣的例子很少,但是有過,而且我的情況也不是不可能做到。她承諾會盡力配合。

    我於是製作了一個詳盡的進度表,並且在每次寫完一章節、請英語為母語的朋友幫我修改過語法以後發給她(這樣教授的時間精力不會浪費在幫我改英語語法上面,而且到了博士程度,英語寫作水平也應該不會太差)如果有特別需要解決的問題我會在章節末尾用不同顏色的字標註。

    Sandra教授會看完以後用Word的Track Changes 和Comments 功能標註她的修改和意見。然後我把所有的修改看過以後和她約著見面一小時——一方面討論一些她的評價修改意見裡我不太懂的地方;一方面討論下一章的思路、寫法。

    和她見面的這一個小時對我來說非常有益:我常常帶著筆記本去記下我們的對話,Sandra教授對於不同問題的看法、她指導過那麼多學生的經驗、她寫文章的思路……然後我會把這些對話記錄下來,引導我寫作下一個章節。

    除了她以外,我也常常和另一位導師人類學的StevanHarrel教授見面聊論文:他會說普通話、彝族話還有粵語,是個正宗的中國通,教過的中國學生無數,對於我的研究課題非常感興趣。是他從我的論文初期開始便熱烈地鼓勵我,認為課題具有現實意義;是他在我每個章節寫完以後很快地回覆我,並且給予真摯且積極中肯的評價;也是他邀請我到他的班上做演講,分享我的研究成果……被一位經驗豐富、瞭解中國的老教授一路帶著、鼓勵著、指引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為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也知道有人為我搖旗吶喊、加油鼓勁。

    5 與人作伴, 同寫互助

    還記得我前面提到的“論文寫作小組一週訓練營”嗎?那是一個與人作伴、同寫互助的典型例子,我在一個團結互助的集體裡,如同海綿吸水一樣汲取別人的經驗和教訓、聆聽各種資源策略。

    第一天的自我介紹,我知道了大家來自華大的各個專業——從機械工程到心理學,從歷史到女性研究,當然還有學英語的我;我知道了大家的論文進度分佈在各個地方——有人只差了一個簡介章節,並且計劃兩個月後畢業,有人開始了半年到一年寫了幾章,還有一個字都沒有動筆的我。我也聽說了每個人的寫作偏好——有人喜歡開啟搖滾音樂邊聽邊搖擺邊打字,有人會把自己綁在椅子上兩小時不能動,有人喜歡安靜的圖書館靠窗的角落,有人只能在桌子很亂的環境裡才文思泉湧。五花八門,十分有趣。

    這是一個學習的社群、平等交流互相幫助的地方:一方面,寫作中心安排了成功寫完畢業論文的前輩們給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用的是什麼reference軟體,什麼寫作軟體,如何安排寫作進度,如何跟導師溝通,遇到瓶頸怎樣處理……他們都毫不吝嗇分享了自己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並且再三強調因人而異,我們大可以嘗試選擇自己合適的方法。另一方面,我們20個博士生之間也有了很多的交流和分享——尤其是那些已經開始、寫了一段時間的同學們,交流了很多。

    訓練營結束以後,我和拉美裔、理工科的Bralio相約一起去圖書館寫文章,我們常常帶著零食一起分享、互相照看電腦、一天寫得差不多了便一起聊聊當天的進展以及下一次的安排。他是我的writingbuddy,寫作夥伴。身邊有人同樣為著博士畢業論文而奮鬥、筆耕不倦讓我覺得很安心,我們互相鼓勵,一起進步。

    Bralio在我們一起寫作了三個月以後把他的文章上交併且成功獲得了博士學位。他的努力和經歷鼓勵了我。我見證了他的刻苦努力,也看到了他獲得畢業證書站在榮譽舞臺上的一刻,這種鼓勵,不言而喻,他起到了榜樣和示範作用。

    而我的論文後半段有了清華男神L教授的陪伴,他經常和我一起自習,寫他的法律文章,我寫我的英語論文。我們自習完走回家的路上討論每天的寫作進展程度、順利和卡殼的地方——我喜歡和學者一起交流,不光是聽別人的意見反饋,有時候說著說著,自己的思路也被點亮了。能夠把一個問題先說清楚,寫下來的時候也會更加容易。

    建議大家也找到寫作的夥伴,一方面是一起的努力和陪伴,一方面也是互相交流、說出想法。當你覺得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的時候,動力是很足的。

    6 全面計劃,層層推進

    博士論文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花時間精力無數。

    如同建房子要有圖紙、做專案要有進度,我始終相信,不管寫什麼科目的博士論文,也應該科學、系統的層層推進,關於時間和內容上的合理規劃。

    我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文章架構的:六大章節,每一個章節下分幾塊。舉例來說:第二章“方法論”,需要寫到的是五大塊:“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差異”、“定性研究的侷限性與優點”、“我所採用的方法:採訪、觀察、資料蒐集”、每個方法的利弊、我作為研究者身份對於最後結果的影響。

    每一大塊裡面又可以細分幾個部分。而每天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寫完中間的一小塊。

    這樣,一篇200多頁的論文被分解成為了30-50頁的章節,每一章又被分成了5-10頁的部分,每個部分再細分下去,需要完成的就是1-2頁的小單位了。雖然說我完全同意內容有完整連貫性,不能夠依字數而定,但我個人很喜歡這個“庖丁解牛,化整為零”的小遊戲,因為從心理上的畏懼感降到了最低點,而每次完成小單位的任務都給自己劃一個勾、點一個贊,便能很有動力地去做下一個部分。我常常鼓勵自己,“已經完成了1/8了”,“已經快到這一章的1/3了”,“這一部分已經寫了超過一半了”……自己心裡有一個全盤的計劃時,層層推進,每次只要做好一個小的部分就好。

    建議大家可以嘗試在空白板上方寫在自己的題目,然後開始豎行寫下幾章的名稱,每一章橫向展開重要組成部分,每個部分下面能夠分幾大塊……這樣一個樹形結構是你論文的主幹地圖,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你的心裡有一張這樣條理清晰、枝幹明確的圖,你在寫文章的過程中就不容易走丟,也不容易只拘泥於一個部分(參見策略二:兼顧各章)。你會很清楚現在的進度在哪裡,下一步往哪個方向走。

    這種分解-再整合的過程使人的心理壓力降低,完成每項任務成就感提高,同時有更為明確清晰的方向,更加能夠注重當下。強烈建議大家嘗試。

    7 借鑑前人,參考名著

    當我不知道美國英語博士論文為何物的時候,我跑到圖書館借來了包括華大、哈佛、哥大、斯坦福等美國著名高校教育系、英語系、傳播系、話題看上去與我研究相關的20多篇論文,每一篇都像一本書那樣厚。(比如哈佛LiuJ 撰寫的“Asian students"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US universities: anemic perspective”;Chen X 撰寫的“Sojourners and foreigners: Chinese students"relationship-building with Americans in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比如華大英語系學姐HeeSeung 和Zheng Xuan的畢業論文)我把自己埋在這些厚厚的論文堆裡,看前人是怎樣寫的,從字數、內容到樣式上有了初步瞭解——

    讀多了便也發現大多論文在結構上都有引言、摘要、致謝、目錄、介紹、研究問題、理論方法、研究方法、侷限性、所作貢獻、以後研究方向、文摘等構成。在立意上會研究一個專業內精細的問題,從以往文獻的角度整理整合前人的觀點和認知,在方法論的角度解釋為什麼要用該方法研究、利弊、貢獻在於哪裡。從語言角度上比較中立客觀,書面化專業化,邏輯思維很嚴謹……讀別人寫好的博士畢業論文使我有了直觀的第一印象。

    在準備博士資格考試、讀完書單所列文獻的準備過程中,我看到了一本特別有用的書,在此推薦按給大家——《Completingyour qualitative dissertation: a road map from beginning to end》 by Linda DaleBloomberg and Marie Volpe。我用了五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240頁的書,做了很多筆記,而且後來一直有參照這本書。作者透過與很多博士生的採訪,瞭解幫助和阻礙撰寫博士論文的因素,並就此對症下藥、提供建議。

    他們把博士論文的基本部分定義、注意事宜、常見問題都予以歸納,從心態到知識、從理論到實踐、從學生到教授的觀點都進行了採集,如果一幅地圖帶我走過博士論文的撰寫征程。

    我的文末參考文獻有16頁、300多本書籍或者期刊文獻,其中一部分是理論內容,一些是方法內容,一些是別人相關課題的博士論文……我覺得自己很多時候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看問題,透過最開始的參考模仿完成了從零到一的過程,又在每天的寫作過程中細化提煉,不斷成熟。

    我非常建議大家讀讀貴院系歷屆學長學姐的優秀畢業論文——這直接反映了貴系的水平要求和格式規範,是很有價值的一手參考資料。同時可以學習和你課題相關的其他學校學生文章,認真參考起來你會發現很多共同之處,八九不離十。可以的話也找些博士論文撰寫參考攻略一類的工具書,一方面心裡有大的全景圖,另一方面每一個章節也能看到注意事項。

    不要從零開始一個人摸索,一定要充分利用資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和奮鬥。

    看得越多,摸得約透,寫起自己的文章才越得心應手。

    另外,準備博士資格考試的時候一般大家會做閱讀筆記(我當時做了將近50頁的word筆記),寫博士課題研究申報計劃的時候也會有好幾十頁成文的文章,這些內容都可以利用起來:有些部分可以直接複製黏貼,有些可以作為基礎進行刪減訂正。總之,以前的努力都是可以轉換到現在的論文裡面的,寫博士論文並不是從零開始。

    8 先撿容易,建立信心

    中國有句俗話“專揀軟柿子挑”,這句話在我的畢業論文撰寫過程中體現得淋漓極致。我認為寫作一般是越寫越順;先易後難,符合事物循序漸進的基本規律。不為“欺軟避硬”的行為不好意思,這種有選擇的、挑揀容易內容先寫的策略對我十分可行。

    理論和以往文獻於我而言都是深奧的部分,個人覺得比較頭疼的內容,我怕一開始沒有基礎就試圖攻克難關,拿不下會影響心態和信心。所以最開始,我選擇的是難度最低、最易上手的方法論部分:研究主要採取的是什麼方法、為什麼要選擇這些研究方法、有哪裡優點、有哪些侷限性?如何招募到研究參與者的?他們的隱私和人權是如果得以保障的?蒐集資料的時間有多長、哪些具體措施、資料怎樣分析和整合、具體方法對於研究結果可能存在的影響性……這些內容雖然瑣碎,可是寫起來卻可以就事論事,直接簡單,也不需要華麗優美的文字,或者深奧複雜的邏輯思考。

    洋洋灑灑把方法論寫出來以後,發現已經有了20來頁文字,這對於寫作初期的我是極大的鼓勵!所謂“萬事開頭難”,能夠找一些相對簡單的內容入手對於樹立自己的信心,作用不可小視。

    寫出來不怕親笑話,我也曾經在八字還沒有一撇、文章一半都沒寫到的時候遇到瓶頸,不知道怎麼繼續——於是我決定調整順序,把“致謝辭”先寫出來——感謝一路上幫助和參與我的成長的朋友們、師長們、家人們。寫著寫著,我發現原來一路上那麼多貴人相助,自己原來那麼幸運!於是從中也獲得了動力,滿心歡喜、打了雞血般繼續投入了下一段的寫作環節。

    我的導師建議,我個人也很贊同,把導言這章放到最後:雖然導言講述的是你做什麼課題,研究什麼問題,為什麼要做這個課題,論文結構如何等等並不複雜的問題,但是很多時候論文的內容結構都在調整,不到最後沒有定型的版本。同時,不到最後也可能缺乏對你文章的全面系統的理解,以及高屋建瓴、簡介歸納的能力。

    9 調整期望,不求完美

    博士圈裡流行一句話“the bestdissertation is a done dissertation”(好的畢業論文就是寫完了的畢業論文)。因為有太多人花了太多時間寫,且越到後面越沒有動力,最後沒有完成。所以後來圈裡說,只要寫完的,就是好的畢業論文。

    哪怕說親們對著學術有著很嚴謹的態度,想要把畢業論文成果出書——其實也是可以在畢業了以後任教職的同時修改文章、準備出版,還可以在教書的生涯中繼續你的相關研究,擴充資料,補充內容。我見到不少教授都是在任教的前六年裡把自己的博士畢業論文整理出書——很少有人一畢業就能夠直接把文章出書;追求一步登天比較困難。

    對於畢業論文的預期的確因人而異,並且是看你想要什麼——如果你覺得不管花多少時間都要寫得完美,我尊重你的想法和選擇。與我,畢業論文是我獲得博士學位的一個必經階段,是我展示幾年所學成果的好機會,是一個階段的重要印記,是我豐富人生裡面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用心上交了一篇良好到優秀水平的文章便是無愧於心,自己滿意了。我的生活要繼續,如果可以一年完成論文質量良好,我不願花好幾年的時間達到所謂的完美——我願意把時間花在別的地方做其他的事情。

    至於理論框架,我希望達到中上水平,但不著重於理論的創新。我的委員會成員很尊重和支援我的想法,我們都同意也許多花一年,我能夠寫出更漂亮的理論,更嚴謹的論據,更好的畢業論文——但是在我個人的情況下,沒有這個多花一年的必要。我得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實際操作層面、訪談資料綜合整理、意見建議提出的部分,而理論部分達到要求即可。

    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我很明白要在自己充滿信心、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把論文搞定。我不要做出完美的畢業論文,我只要交出一份不錯的、用心了的、教授滿意的畢業論文即可,以後還有的是時間和機會整理出書。

    在這裡,我並不是教大家濫竽充數,昧著良心交低質量的作品。我只是覺得每個人都可以看看對自己的要求和對文章的預期是什麼。如果你不求完美,但求良好到優秀,然後獲得學位、騰出時間給生活的下一個部分,那麼寫完文章所花時間應該可以省去不少。

    而且,完善論文的機會畢業以後還多著呢,並不是寫完了上交了就再也沒有機會改了。但是寫好了畢業論文一張博士文憑在手,可以給你很多機會的通行證。

    10 勞逸結合,懂得調整

    每個人都有瓶頸期和寫累了的時候。如果說可以自律、逼自己一下,度過了也就度過了。如果到了看著螢幕就想吐、看著書本材料就頭疼的地步,那我真心建議可以暫停一下,休息一下。

    寫博士論文就想跑一場馬拉松,掌握節奏很重要,千萬不要因噎廢食。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大家一定要注意好身體健康,跟進營養,同時注意調整,勞逸結合。

    我知道坐在電腦面前寫論文弄久了會脖子肩膀手腕痠痛,所以我經常堅持去打羽毛球,一個星期能夠有三到五次,即可以思想上放空,也可以眼睛遠眺,還可以拉拉筋、舒展一下身體。每次打完球大汗淋漓的時候我都有一種暢快不已的感覺。

    我也會一兩週去跳一次莎莎舞——拉丁社交舞的一種。在和人的交談聊天中、在拉丁音樂的奔放柔情裡、在旋轉跳躍閉上眼的時候,我覺得很放鬆,也很快樂,自己的腦子得到了休息,身體也獲得了鍛鍊。

    每個人各自喜歡的放鬆方式不一樣:我身邊朋友有人愛游泳,有人喜逛街,有人看電影,有人做飯菜,有人唱歌兒,有人爬山……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耗子的就是好貓。不管這法那法兒,讓你開心放鬆的就是好方法。

    我特別相信一句話:學的時候認真學,玩的時候放肆玩。我覺得哪怕寫論文很辛苦,也一定別忘了給自己放鬆休息找樂子。機器用多了也需要保養滴油,更何況是人的身體呢?勞逸結合才能夠跑好跑完馬拉松,才能寫好寫完你的畢業論文。

    如果你很辛苦了,累得不想寫了;或者剛剛完成一大章節,想犒勞一下自己了,都可以去休息放鬆一下,絲毫不要有罪惡感和內疚感。你就邊休息變想:磨刀不誤砍柴工,會玩的人才會學哈:)勞逸結合、懂得調整才能細水長流,攻克下“馬拉松”一般的畢業論文。

    今天十條策略就分享到這裡,希望大家覺得有幫助。古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希望大家有空能夠試試這些策略——畢竟它們幫助我平穩高效地走過了博士論文撰寫歷程,身邊有些朋友也覺得有效。

  • 2 # 司馬情1

    1、確定論文內容;2、主題確定後去網上打一個關鍵字進去,出現大量的你需要內容的文章,然後有選擇的下載幾篇;3、對下載的文章邊看邊摘錄;4、摘錄好後歸類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將摘錄的東西的主題概括出來變成摘要,正文分塊寫;5、最重要的是,這些摘錄的語言要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加上自己的思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起名姓趙帶格字,三個字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