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41617198968
-
2 # 琪琪大百科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講的是順應自然,免除物我之別而融與天地萬物之間。
“天地與我並生“就是說化自然於無為之中,順應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壞自然之道。
“萬物與我為一”就是讓我免除了物我之別,大小之分,體驗“無往而非我之妙”。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出自莊子的《齊物論》。
擴充套件資料:
《齊物論》是《莊子·內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個相對獨立的故事連珠並列組成,故事與故事之間雖然沒有表示關聯的語句和段落,但內容上卻有統一的主題思想貫穿著,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現出一種似連非連、若斷若續、前後貫通、首尾呼應的精巧結構。
《齊物論》末節中的“昔者”二字,為推斷其著作年代提供了一項鐵證。莊子卒於公元前286年,已處於戰國後期。“昔者”說明在莊子死後又隔了很長一段時期,推斷為秦漢之間,是有可能的。從文字上看,也確為後人追述的口吻。
是一種唯心主義思想。就是“我”存在,世界存在。“我”消失,世界消失
科學的發展就是觀測技術的發展,但是人的觀測能力是有限的,即使藉助工具也不能改變這一點。所以科學不能解釋一切,它的發展被人的身體條件所束縛。
哲學是為了解釋科學不能解釋的一切,唯物主義只是其中之一。但是它太過強調唯物,所以很難解釋科學所不能解釋的問題。它只能等待科學發展,來解釋新的問題。
但是科學的發展已經到了“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世界觀”的地步了。物理學中,為了解釋量子力學,已經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理論,這些理論都能近乎完美地解釋量子力學的問題,但是它們所表達的世界觀卻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有與“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事物是客觀存在的”在某種程度上相悖的理論——哥本哈根學派。還有諸如“多重世界理論”這樣在唯物主義看起來是奇談怪論的理論。所以當科學進入了研究“世界觀”的範疇時,哲學所能生存的空間就更少了。如果科學能夠把“意識與宇宙的關係”解釋清楚,那麼哲學就再沒有立足之地了。
所以哲學永遠是對科學的補充。當一個哲學理論,能夠解釋所有事物的執行原理的時候,這個哲學理論在“當前”就是成功的。
唯物主義只是一個不會錯的理論,它很少有錯誤(除非新科學理論與它的原理相矛盾),它一直依賴科學,缺乏創造力。它比唯心主義唯一的進步在於:它提供了從整體上分析一個事物的方法——辯證法。除此之外,它不過也是一個不成熟的理論而已。
如果說有什麼有可能“正確”地解釋一切的話,只能說是科學,不是任何一種哲學。究竟是“唯物”還是“唯心”必須由科學來判斷。
假如科學最終不能解釋一切,所有不和科學相矛盾的,能解釋科學不能解釋的問題的“哲學”,都是“正確”的。
而科學是“人”的科學,解釋的是人所觀察到的世界,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沒有“人”知道。人體能感覺到顏色、聲音、力、味,並且它是三維的。所以人不太容易解決“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的要素”,“宇宙是幾維的”這樣的問題。要說人被什麼所束縛,那就是這具軀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