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源文軒

    “君子”是指正直無私的人,同時也是身份的象徵;“小人”是指缺少道德修養的人,也是身份等級不夠的代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正直忠信的代名詞;

    小人,陰暗奸邪的化身。

    個人理解: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但也並非怕小人,是遠離“垃圾人”,因為你跟他之間是講不通道理的,正如佛家所言:“狗咬我一口,難道我還要咬回去嗎?”

  • 2 # 明貞

    小人是隻在乎自我和自我享樂的人,而君子而明明德止於至善而圓德成道。德,如何定義。即生存延續進而成道的正確有效途徑,道即轉物解心全知全能,並不實在。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遷,君子小人的形成與父母家庭有很大關係。

  • 3 # 王德良I心理哲學I

    為什麼有人反對孔子和儒家文化,孔子是一名老師,他有一部語錄叫《論語》,論語是對道德的闡述和構建,是對人性進行壓制,對行為準則進行教條式的構建,對中國道德文化有深刻的影響和貢獻,我們欠缺的是對人性和社會深刻的理解與剖析。

  • 4 # 慕亭衣

    《論語》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在這裡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點之一,就是小人因私利而結黨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而君子不同,他做事總為多數人著想,能與眾人和諧相處,但不與人勾結。

    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孔子這種思想就有積極意義。

    朱熹在《四書集註》中的註釋是:“周,普遍也。比,偏黨也。”

    “周”,“比”兩字都有與人親厚團結的意思,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周”是為了公,“比”是為了私。君子辦事與人團結在一起,是出於公心,而不為私。

    在平時的修養中,也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不會為了私利與人勾結在一起。這就是“周而不比”。而小人辦事,汲汲於名利,而不為公。

    閒暇無事時,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無公,為了趨近利益而與人狼狽為奸結為黨羽,一利不合,就會馬上翻臉,甚至互相落井下石。

    人處在社會之中,難免會有群體合作的時候,如何合作,君子與小人之道各有不同。

    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說到的君子和小人的理解。周是包羅永珍,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

    南懷瑾先生說:

    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事,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就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

    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這樣一個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態度,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說,一個君子不仁,是有的;但是一個小人能仁,這種事是不會有的。以現在的話來說,一個好人不仁慈,有這個道理,如果說一個壞人而能仁慈,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知道孔孟的思想,都是《春秋》責備賢者的作風,孔子所要求的物件,主要的是知識分子。

    在古代教育不普及,知識分子少,一個君子當然要仁慈。但是人非聖賢,誰能無過?有時不仁也是難免的事。至於壞人當然沒有仁慈的心,壞人如果有了仁心,就不是壞人,有句俗語“強盜發善心”,這是不大可能的。如真的強盜發了善心,他就不做強盜而改做好人了。

  • 5 # 柒零說

    1君子和小人的基本含義;君子被用來形容士大夫和讀書人的道德品質,小人是被用來形容看重利益,沒有道德底線的人。

    2在傳統中,宗法制度裡的君子和小人的本意:在過去的宗法制度裡邊,等級最高的叫嫡長子,就是妻生的第一個兒子,妻生的其他兒子叫次子,小妾生的兒子叫庶子,這種等級制度的特點就是一個家族的地位,血統,爵位,領土財產必須有嫡長子繼承,宗法制度裡邊是嫡長子繼承製,一路傳下來,一路傳下來就叫做嫡傳,這樣傳下來的系統就叫做嫡系,這樣傳下來的血統叫做正統,這樣的一個宗派叫做正宗,這樣的後代叫做君子,因為他是君王的兒子,所以簡稱"君子"。

    3小人;小妾生的庶子,被分出去成為諸侯,諸侯又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繼續往下傳,那又有一部分不能繼承的兒子被分出去做大夫,諸侯有國,大夫有家,大夫也是嫡長子繼承,後面又有不能繼承的那些孩子繼續作為士,士是有世世代代所繼承的職務,他們沒有領地,但是有職務,又有一些沒有職務的人,就慢慢變成庶人,庶人的宗派就叫做小宗,小宗的人就叫做小人。

  • 6 # 太陽雨47155173

    儒家的君子是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是指沒有道德的人。

    違反法定原則和社會良序的是指壞人惡人,壞人惡人不一定是小人。

  • 7 # 陳廣逵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部分言行和個別教學內容的片段式散文集。《論語》中孔子的語言多是針對弟子說的,這些內容當然是教育弟子的。但也有與國君、執政卿以及弟子以外人的對話,這不宜使用“教育”的字眼。有的則可能是史料,如《堯曰》,是歷史教學內容。還有個別其他記錄是傳授的知識,也不能用“教育”概括。

    《論語》中的“君子”與“小人”含義複雜。《論語》中“君子”凡107見。

    “君子”是與“小人”相對應的概念。這一組對立概念,既抽象又具體,從不同角度劃分,可以分出若干組別:道德高尚的人是君子,道德低下的是小人;學識修養高的人是君子,學識修養低的人是小人;志向遠大的人是君子,目光短淺的人是小人;寬宏大量的人是君子,氣量狹小的人是小人;做事大氣的人是君子,做事小氣的人是小人;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是君子,身分低沒地位的人是小人;富貴的人是君子,貧賤的人是小人……

    《論語》裡的“君子”有時甚至指國君。《論語》裡的“君子”並不是一個非常清晰明確固定的概念,各種情況有時常常攪在一起,好在對這107處君子,人們都能領會它的特定含義。

    比如《論語·憲問》第6章中,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的話用今天的話通釋就是:“身為君子卻不仁慈的人有吧,沒有小人卻仁慈的啊。”

    “君子卻不仁慈”中的“君子”應該是指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沒有小人卻仁慈”的“小人”顯然不是從文化修養和身份地位出發形成的判斷,而是從道德水準出發形成的判斷。

    這“君子”是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以身份標準劃分;這“小人”是道德品質低下的人——以道德標準劃分。也就是說此君子是“地位君子”和“衣冠君子”,他不能達到孔子的“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的標準要求。因為品德高尚的真君子,不可能有“不仁”的品行;道德層面的真小人“未有”“仁者”是成立的。

    如果從地位身份來衡量,“君子”中“不仁者”不但有而且還不少;同樣用地位身份來衡量,“小人”中的“仁者”不但有而且也不少。

  • 8 # 風雨闌珊

    如何區分君子和小人?如何對待小人呢?孔子告訴我們八條標準。

    第一、看胸襟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擅長自我修身;小人心胸狹窄,斤斤計較,時常埋怨他人。”

    寧得罪十君子,莫得罪一小人。

    唐朝時有一位叫楊炎的宰相,有治國之才。為人正直,最不屑與小人交往。而不巧的是,當朝另一位宰相盧杞就是個阿諛奉承的小人。

    兩個宰相本來應該一起吃飯,但楊炎卻經常找藉口到外面單獨用餐,避開與盧杞同桌,盧杞因此懷恨在心。後來楊炎被縊殺,全是因為盧杞在皇帝面前進了讒言。

    楊炎的死在於他得罪了小人。

    君子遠小人,楊炎奉行了這個行為準則。但以為不與小人來往,就能獨善其身,就大錯特錯,這樣會得罪小人,被小人惦記上。

    常言道:“寧得罪十君子,莫得罪一小人。”小人難養就在於小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小人往往心胸狹隘,不給小人好臉色很可能就會遭到小人的怨恨,給你背後一刀。

    坦蕩做人,小心待客。

    同樣是當朝官員,郭子儀又是如何對待盧杞的呢?

    據說郭子儀見賓客,向來姬妾不離左右,而盧杞來訪,郭子儀則令姬妾躲避。有人問郭子儀原因,郭子儀回答:“盧杞貌醜而心險,婦人見到他的相貌必定會笑,肯定會招來他的嫉恨。如果他有朝得志,那我們家族就要遭殃了。”

    郭子儀確實很有遠見。後來盧杞掌權,迫害忠良,獨獨對郭子儀存有尊重。

    孔子說:“敬而遠之”。不得罪他,也不願接近他,對像是鬼神,換成小人也是一樣的。郭子儀與楊炎結局不同,原因就在郭子儀從不修築高牆擋開小人,坦蕩做人,小心處世,不給流言蜚語滋生的機會。

    第二、看交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賈平凹說,朋友是磁石吸來的鐵片兒,釘子,螺絲帽和小別針。

    你是塊什麼樣的磁石,自然會吸來什麼樣的人,磁力弱的,甩一甩就掉了,彼此相忘於江湖;磁力強的,自然緊密相連,牢不可破。

    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周和比的區別,在用心不同。真正的圈子,以生命的本色相交,以彼此的氣場融合。即使未來因為際遇不同,漸漸疏遠,也依然有一份情與義。

    那些互相維護、互相吹捧、互相利用的,是小人,他們以成見、私利、資源相交。強盛如《紅樓夢》裡的賈、史、王、薛四大家族,一旦大難來臨,也是“樹倒猢猻散”。

    再比如《金瓶梅》中的西門慶,他有一幫朋友,為了讓彼此更靠得住,大家商議結拜為十兄弟。

    其中和西門慶關係最好的,是應伯爵。

    此人很會巴結奉承,結拜兄弟時,西門慶要按年齡排次序,伯爵伸著舌頭道:

    “爺,可不折殺小人罷了!如今年時,只好敘些財勢,哪裡好敘齒!”

    硬推最有錢的西門慶做了大哥。

    應伯爵在西門慶面前極力標榜兩人的交情:

    “比來相交朋友做什麼?哥若有使令去處,兄弟情願火裡火去,水裡水去。”

    所以西門慶也最信任他。

    這幫子人整天聚會喝酒,常常玩到深夜不歸,連西門慶的老婆吳月娘都看不下去,埋怨西門慶:

    “我看你自搭了這起人,幾時曾有個家裡!”

    儘管西門慶待應伯爵如膠似漆,賽過同胞弟兄,讓應伯爵吃他的、穿他的、受用他的。但是其後西門慶剛死,屍骨未寒,應伯爵便投靠了其他人。

    應伯爵不但敗壞西門慶的生意,還攛掇別人搶西門慶的女人,做出許多不義之事。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第三、看境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說: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

    有些人看事情,看來看去看到的都是錢。拿嘔心瀝血寫的文章給他品讀,他看都不看,直接問,又賺了多少錢稿費?拿張大千的國畫給他欣賞,他瞅一眼,問,這畫值多少錢?叫他一起去聽音樂會,他劈頭就問,門票多少錢?

    這樣的人,一天到晚,待在自己的小角落裡,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儒家強調:“正其義不謀其利。”擁有此境界的人做人,出發點一般不是自己,而是社會,是大眾。以社會之福祉為自己奮鬥的意義。

    王安石籌備改革時,已經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他完全可以對百姓困苦生活視若無睹,不聞不問,最後安然退休;但他不忍見百姓於水深火熱中,還是銳意改革,雖然最終失敗。但在為官擔當這一點上,不能以成敗去品論王安石。

    這類人,即是儒家所謂君子,君子喻於義,以天下為己任。

    第四、看德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的壞事。小人剛好相反。”

    成全是一種難得的美德,必須具有欣賞、接納,以及寬宏大量的素養。先要欣賞別人的長處,能夠接納所做的好事,並且衷心加以讚揚和協助。

    小人的心胸,通常比較狹窄,見不得人家好。一旦發現別人有什麼長處,必定想辦法揭發他的缺失,大力加以批判和指責。

    君子希望透過成全的美德,使所有的人,都逐漸成為好人。小人深怕別人好過他,恨不得所有的人,都變成小人,來掩飾自己的過錯。

    幫助別人做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成全具有選擇性,不能夠什麼都熱心幫忙,變成濫好人。

    第五、看包容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說:君子能夠以道義包容不同的意見和想法,營造和諧的氛圍;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卻心口不一。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廣為人知,然而我們卻很少有人想過,俞伯牙作為朝廷大臣,而鍾子期卻只是一個穿蓑衣、戴斗笠、抗扁擔、持板斧的樵夫。

    俞伯牙和鍾子期成為摯友的原因只有一個:“伯牙善鼓琴,子期善聽。”

    俞伯牙從沒擔心過自己和鍾子期身份地位懸殊,三觀不同,共同話題不多。

    在俞伯牙看來,鍾子期能聽懂他彈琴,就這一點,就足夠成為朋友了。

    至於其他,不重要。

    對朋友的要求總是過多,一點小事情,就足以讓我們對一份友誼全盤否定。

    君子和而不同。真正的友情有一個,或者奢侈點有幾個談得來的點就夠了,剩下的需要彼此包容。

    畢竟,朋友不是自己的複製品,而是一個有個性、獨立的人。而每個人的獨立,都應該得到理解、尊重,予以包容。

    第六、看心態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孔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所謂“泰”,就是穩如泰山,就是處事嚴謹,這樣的人是能夠讓他人信任之人,這樣的人是能夠讓他人放心之人,是厚道之人。

    君子泰然,小人驕橫。

    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風骨。君子心態平和安定和勇敢,安詳舒泰是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則是故作姿態,驕矜傲人,內心多的是一股躁氣,氣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閒。

    人的一生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這也是有境界的人和無境界的人的區別。

    第七、看格局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成就大事之人,不僅要“上”,高屋建瓴,俯察全域性;更需“達”,洞悉世事,達於情理。一言以蔽之,能成大事者,一定是個有大格局的人。

    農家出身的劉邦剛打進咸陽的時候,一見宮中財寶無數,便死活不肯走了。

    張良一見,趕忙忠言相諫。他明白,等劉邦成就了大業,這點財貨根本算不得什麼。但如若敗壞了漢軍名聲,甚至消磨了劉邦稱霸天下的雄心,那就不值了。

    劉邦也從善如流,封了宮廷,向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爭取了民心,奠定了爭霸天下的基礎。而入關後先忙著斂財的起義軍首領們,多半沒混出什麼名堂。

    《論語》有云:“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小事,小利也不是不值得重視,但選擇不偏狹,不拘泥的著眼點,則是更重要的。站得高了,眼前的小境況就蒙不住雙眼;看得遠了,自然不會為一時得失盲目樂觀,或妄自菲薄。

    有了大的格局,才能心遠天地寬。在千雲萬水間,遊刃有餘,而又怡然自樂。

    第八、看氣量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說: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當爭執發生時,相信多數人都很難做到冷靜下來思考對錯,更有甚者把情緒帶入,固執己見,最後落入一個不歡而散、誰也不服誰的尷尬境地中。

    其實人與間之所以有無休止的紛爭摩擦,都是沒做到“求諸己”而造成的。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嚴己寬人,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寬容大度,這樣的人才可以遠離怨恨與是非,甚至能籠絡人心。

    三國時期的官渡大戰,曹操打敗袁紹後,曹軍從戰利品中發現了一封曹營裡的人給袁紹寫的信。當時有人主張把寫信的人抓來治罪,曹操卻讓人把信燒了,不予追究。他說:;;“在勝負未分之前,連我都不知道將來會怎樣。個人為自己的前途著想,這是可以理解的。;;”站在他人的角度為人著想,能有如此的雍容大度,才不失為真君子。

    一個真正的君子,其做法當然與小人截然不同。

    《荀子.法行》記載道:曾子曰:

    “同遊而不見愛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見敬者,吾必不長也;臨財而不見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識,失之己而反諸人,豈不亦迂哉?”

    其大意是:與人交友卻得不到對方的喜愛,一定是我缺乏仁愛;與人交往而得不到對方的尊敬,一定是我沒有敬重別人;待人接物而得不到信任,一定是我沒有信用。三者的原因都在自已身上,怎麼能埋怨別人呢?過失在於自己卻反而責備他人,豈不是太愚蠢了嗎?能如此常思己過,即使不是修道之人,也已在道中了。

    當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和衝突時,只有反省、內疚和自責可以化暴戾為祥和,化干戈為玉帛,才能使人真心相對,真誠相待。

    謹記“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讓自己在人生修行的道路上多一些和諧與美好,少一些矛盾與不快。

  • 9 # 寂語堂齋

    我們從《論語》裡可以看出這樣一個現象,孔子所接觸的人物大多都是達官顯貴,就連陽貨孔子都敢閉而不見,陽貨那是何許人也。可見孔子當時的聲望有多高,衛靈公是衛國的君王,曾三次接見孔子。所以說孔子的目光大部分在政界。

    另外孔子都是和弟子們在一起,這樣可以說孔子就接觸了兩種人,一種是達官顯貴,另一種是自己的弟子們。雖然孔子回家鄉一次,《論語.鄉黨篇》做了記載,但那只是象回家鄉旅遊一次而已。

    透過孔子人際關係這種現象,我們再來理解孔子說的君子和小人就現實而又簡單多了。其實孔子所說的君子和小人,都是他所接觸過的人,然後孔子把這些人歸類為哪些是君子,哪些屬於小人。孔子是最現實而又實事求是的人,他不會憑空想象,就象他自己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所說的君子和小人大多是指社會地位而言的,普通老百姓是夠不上君子這個稱號的

    1,政界的君子和小人

    孔子自己也當過官,他教弟子們也是為了當官,他又大部分時間接觸當官的,所以他的君子和小人首先就出現在政界。

    我們看君子不器,是說君子當官了就不能說話時大喊大叫。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說君子當官了就要用周禮,不要跟人相攀比,當官的小人是不講周禮的,專門與人攀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說君子當上官就與眾人不同了,但是能和大家和睦相處,小人與君子相同也當官了,但確不能和大家和睦相處。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是說君子對官職泰然自若而不驕傲自滿,小人當官了就驕傲自滿而不能泰然自若。

    還有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病無能焉;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君子貞而不諒;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君子亦有惡;君子學以致其道;君子有三變;君子信而勞其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這些都是政界的君子和小人,君子很簡單 ,只要做對了上面所說的一種事就可以成為政界的君子了。小人也很簡單,小人一當官了就叫小人得志,上面所說的小人就是小人當官得志的表現。

    2,宗族和鄉黨裡的君子和小人

    論社會地位除了當官就是宗族,在孔子那個時代宗族是構成社會的最基礎單位,就象孔子說的,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君子若是沒有社會地位,那君子靠什麼生活?

    我們看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是說宗族和鄉黨裡的君子對天下大勢,無所謂對,無所為錯,比較一下是不是正義就可以了。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個意思太明顯了,宗族和鄉黨裡的君子要懷德懷刑,種地的小人就懷土懷惠。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是說宗族和鄉黨裡的君子即族長之類的,要講義,宗族和鄉黨裡的小人才講利。

    還有君子不憂不懼;君子敬而不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恥其言而過於行;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這些都是宗族和鄉黨裡的君子和小人,因為這些人是有社會地位的,沒有社會地位是不能成為君子的。這裡的小人有兩種,一種是有社會地位的小人,另一種是沒有社會地位的小人,比如小人懷土,這是沒有社會地位的小人。小人下達,這是有社會地位的小人,若是沒有社會地位,那還往哪下達去?

    3,孔子要求自己的君子

    我們看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這是孔子說自己坦坦蕩蕩而又無牽無掛,這裡的小人是戲稱,是對所有人的戲稱,是說你們七大姑、八大姨親戚套親戚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是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想要去邊遠的少數民族地方居住,他的弟子勸他說那個地方太簡陋了,然後孔子的回答。還有孔子回家鄉時,對自己的著裝也是有要求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這是孔子沒事的時候對自己提出的要求。

    4,文上的君子

    我們看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慎於言而敏於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是求學時候的君子。君子博學於文,這是要求文上的君子要博學。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是要求文上的君子要文質彬彬。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這是說文上的君子要有朋友。文上沒有小人,因為那個時代要想學習文化,必須先學做人,做好人才能學習文化,所以沒有文上的小人。

    5,勇武上的君子和小人

    我們看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這裡說的是無義,那要是有義呢?君子有勇又有義應該是勇上的君子,小人有勇又有義呢?應該是忠。

    以上就是孔子所說的五種君子和四種小人所對應的人,細分析起來很簡單,並不複雜,都是孔子所接觸過的人。

  • 10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孔子論語裡面的“君子”是指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是指缺乏修養、低階趣味多的人。我的理解,就是按照《論語》所說的:

    《論語·述而》: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其意思就是:“君子心胸坦誠寬廣,小人心思常常多憂愁。”坦,無機詐,不隱瞞。蕩蕩,寬廣。長,常。慼慼,多憂愁。

        《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意思就是:“君子講求有原則的和諧而不盲目附從,小人盲目附從而不講求有原則的和諧。”

    《論語·子張》: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其意思就是:“小人有過錯,必定會加以掩飾。”文,掩飾。

    現實中的真正君子就是心胸坦誠寬廣,講求有原則的團結、和諧。而小人除了上述的以外,有多種不同程度的區別。其中有一種人是當面不說,背後亂說;當面說好話,背後陷害好人。

    嚴正宣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歲寶寶面板過敏能吹風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