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一空禪師

    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

    朝庭君臣聚一堂,

    互吹國盛民富貴。

    文人雅士擺酒水,

    吟詩賦詞互侃對。

    百姓著花放糕點,

    暢談牛郎織女配。

    小孩執手拿月餅,

    對著月光心爽醉。

  • 2 # 13505349607

    先說一下‘古代’。根據時代的劃分,古代是指1840年以前。

    古代人怎麼過中秋節?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正在三秋大忙時期,以農耕為生的人們,為了慶祝豐收,期盼來年更好年景,在這一天月圓之夜擺供奉天,貢品是一些西瓜,葡萄等圓形水果和圓餅。宋朝以後把八月十五定為除‘過年’以外的第二個節日,這時過節的氣氛濃起來了。有了月餅(五仁月餅)象徵五穀豐登,月圓,家圓。每逢過中秋

    節家人團聚,共飲桂花酒,吃月餅賞月。

    現代人的過中秋節的方式就是這麼延續下來的。不過現在生活好了,過節的氣氛更濃。特別是國家又把中秋節定為法定節假日。現代人過中秋節就豐富多彩。

  • 3 # 豫鄉文旅

    咱們過中秋節要放假,古代人放不放假的呢?應該有的。據歷史民俗專家研究,在唐朝的時候,中秋節就是“法定”的節假日了,要放假三天的。但是那個時候放假,指的是當朝為官的官員們,而不是全民皆大歡喜。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慢慢的成為華夏的一個傳統節假日。

    古人怎麼過的中秋節?說起來比現代的我們還要隆重。每到中秋節的時候,人們要祭拜月亮的,往往會擺上一個大大的香案條几,上面放滿祭品,拱月亮神享用。

    說起中秋節來,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團圓的日子。大家有條件的都會相聚一堂,共話桑麻。同時又因為中秋節正是處於秋收時節,農民就會和家人分享豐收的喜悅。吃月餅,和美酒,品嚐肥美的小吃糕點,自然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還要拜月祈福。

    據說以前的月餅很大,是要有家人一塊兒分享的。家裡有幾口人,就切開幾塊,不多不少,象徵性團團圓圓,大家共同分享。有個民間的傳說,說以前的月餅不叫月餅,而是叫胡餅。後來楊貴妃覺得不好聽,就把胡餅改為月餅。

    但是楊貴妃的說法還不算月餅的正是命名。在南宋的時候,月餅才全面的被人接受。據說那時候的月餅一個有兩斤多重,一個人肯定吃不完,於是才有分享一說。

    在明代的時候,月餅基本公式化的成為中秋節的必備糕點而固定下來。古人云,十五是為中秋,做餅肖月狀,就是月餅了。民間有互相贈送月餅的,團圓之意。那個時候的中國老百姓很講究的,在中秋節來臨之際,是要走親訪友互相饋贈月餅的。

  • 4 # 浙江快攬

    古人對節日的儀式感,遠遠大過現在的我們。

    賞桂

    在唐朝時的一年中秋夜裡,明月高懸,滿地灑滿地上霜,靈隱寺的一個燒火和尚德明半夜起身去燒粥,卻聽見滴答滴答的雨聲。他抬頭仰望,看到無數無數珍珠般的小顆粒兒從月亮裡落下,掉在寺邊的山峰上,他就去撿,每一顆都如黃豆那麼大,色彩斑斕,甚是好看,拾了滿滿一兜。德明問智一老和尚這是什麼東西。智一老和尚說:“月宮裡有一株大桂樹,莽漢子吳剛一年到頭都在砍這株桂樹,但總是砍不斷。有時使勁過大了,就會把桂子震落下來。”

    於是,他們把那些小顆粒兒種在寺前寺後的山坡上,一月長一尺,一年高一丈,到了第二年的中秋節就長得又高又大,開滿了緋紅的、橙黃的、潔白的小花朵。德明就按照不同顏色的花分別命名為金桂,銀桂,丹桂。從此,西湖四周就有了各式桂花,每到秋天,大家都喜歡來這裡漫步香甜中。

    月餅

    早在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中就記載了杭州人在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而且跟現代相似,古人也會相互贈送月餅以表心意。明代時的月餅一般是居民自制的實心麵餅,而商鋪出售的月餅與今天相似,每逢中秋,一個月餅也要賣數百錢。

    斗香

    清代時,杭州出現了“中秋斗香”的燈綵風俗,這是從由中秋祭月衍生出來的。《杭俗遺風》一書中就有提到,斗香是四方狀的,上大下小,用紗絹糊住,上面有月宮、樓臺殿閣、走馬燈等微觀景觀,四角點燈。大的斗香有兩尺寬,多在琵琶街出售為。大街店鋪都有很多人在供奉,還請來唱南詞的書者表演節目。普通家庭擺設斗香必須在天井搭臺,再搭配上各種燈飾人家擺設,須於天井搭臺,佐以各式燈景。

    放燈

    在宋代,錢塘江潮水多次侵蝕城東的良田,人們為祈願平安,討江神喜歡,遂於中秋夜在錢塘江放一種名為“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水燈浮滿江面,有如繁星一般燦爛,這種場面在現在只能靠想象和後期了。

    觀潮

    在宋代,錢塘觀潮是在浙江一帶除賞月之外的另一中秋盛世。蘇東坡在杭州任佑府時,曾作過一首《中秋夜觀潮》,“萬人鼓譟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欲識潮頭高几許,越山渾在浪花中”就直接描述了觀潮時人潮湧動、潮水氣勢磅礴之勢。而在《武林舊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則更生動形象地描述了錢塘江潮來時視覺與聽覺的震撼:“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直至今日,錢塘觀潮仍是浙江中秋節最具特色的觀光專案之一。

    賞月

    夜市

    等到晚宴、賞月大會過後,杭州便迎來了“燈燭華燦,競夕乃止”的全民遊玩狂歡之夜。這一夜大街上的買賣一直延續至第二天凌晨,各類商鋪都將各自的商品陳列出來,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畢竟在當時,熬夜至凌晨甚至大晚上都還能在逛街,或許只有在過年守歲和中秋之夜才得以實現,所以人們也格外珍惜這次不眠之夜。

    祭月

    中秋節其實是由傳統的“祭月節”演變而來的。在中秋月出時開始祭祀,隨後開始飲宴、賞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處,都可以舉行祭月典禮,如遇陰天,可以根據月亮的方位擺放祭桌。

    上述一些習俗隨著時間的流逝早已消失不見。如放水燈的習俗,在明清以後的歷史文獻中已無記載,燒香斗在民國年間也逐漸消亡。只有三樣習俗保留至今:一是品月餅,二是互送月餅,三是家人團聚。從最初的親戚鄰里間互送,再到近年公司單位發給員工和需要“聯絡感情”者為主,從深棕色豆沙月餅到各類冰皮月餅,時代不斷變化,各種風俗也在不斷演變。

    蘇軾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而鄧麗君和又將此詞改編為一代金曲,多少遊子聽聞此曲無不魂牽夢繞。唯一不變的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穿越千年而不變的思念。

  • 5 # Andre安德烈

    1、賞月

    中秋賞月的習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

    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

    2、觀潮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大賦名篇《七發》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又一中秋盛事。

    3、吃月餅

    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宋代,月餅有“荷葉”“芙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宋代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還設計了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

    4、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古人對此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5、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

    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 6 # 純粹一凡

    1.北宋

    中秋節前,大小酒家都重新裝點一番店面,用綢緞搭建綵樓,花團錦簇,挑出醉仙酒旗,開始賣新酒。人們紛紛來到酒家痛飲,到中秋節下午,酒都賣光了,酒家便扯下酒旗。這時節,正是螃蟹剛剛上市,還有石榴、榲勃、梨、棗、慄、葡萄、染色的橙子這些新鮮果品。中秋夜,富貴人家在裝飾華美的臺榭賞月,一般人家則趕去酒樓佔好位子。四下音樂聲鼎沸,離皇宮近的居民,夜深還能聽到遠遠傳來笙竽之聲,宛若雲外。平民街巷裡,兒童嬉戲通宵,熱熱鬧鬧的夜市,一直開到天亮。

    ——譯自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2.南宋

    中秋夜裡,皇宮中有賞月遊園,比如倚桂閣、秋暉堂、碧岑,都是臨時由皇帝下旨安排。一直到夜深,宮中的音樂還飄傳到宮外。御街上的絨線鋪、蜜煎鋪、香鋪,紛紛擺出貨物,爭多比好,這還有一個說法,叫“養眼”。燈燭華燦,一直到天光才消停。這夜裡,浙江還有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的風俗,數十萬盞小水燈浮滿水面,爛如繁星,十分壯觀。有人說這是迎合江神的喜好,不僅僅是圖個好看。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一天是秋季三個月恰好過了一半,所以叫“中秋”。中秋夜裡,月色比平時更加明亮,又叫“月夕”,正是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無不登上高樓,在欄杆邊賞月;或者聚集在寬闊的平臺上,山珍海味,仙樂飄飄,痛飲高歌,一玩就是個通宵。而一般人家,也來到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就圖過好一個佳節。即使是十分貧困的人們,甚至寧願把衣服典當了換酒喝,勉強作樂,不肯虛度。這一夜天街的市場一直開到天亮,玩月的遊人比肩接踵,一整晚不絕,反正京城裡,這一晚是不實行宵禁的。

    臨安的風俗十分奢侈,每一日都少不了吃喝玩樂。西有美麗的西湖,東有壯觀的江潮,都是最好的景觀。每年八月,潮水就比平時大很多,京城人從十一日起,就開始有人去觀潮。到十六、十八日則傾城而出,車馬紛紛。十八日最為繁盛,二十日以後人稍少。十八日是因為元帥出郊,演習水軍,從廟子頭直到六和塔,附近人家的樓屋,全被高官貴戚租來作看位觀潮。

    3.明

    八月十五祭月,所用的果餅都要是圓形的,切瓜要切成錯落的一瓣瓣,好像蓮花一樣。紙鋪子賣有月光紙,繪滿了月亮的造型,還有坐在蓮花寶座上的月光徧照菩薩。花枝下有明月和桂殿,玉兔站立著,手持石杵搗藥。月光紙小的三寸,大的過一丈,製作精美,金壁繽紛。家裡在月亮出來的方向設定月光位,人們拜月,焚燒月光紙,然後撤去供品,分給每一位家人。親戚之間還要相互饋贈月餅和果品,大的月餅直徑有兩尺。若是妻子回孃家的,在這一天一定要回婆家,因為這一天是團圓節。

  • 7 # 用心傾聽你的故事

    先要了解一下中秋節的來歷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的“舉杯邀明月”,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在中秋節,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但每一種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8 # BoyBoy汽車

    對於古代過中秋節的場景記載得最多的朝代是南宋,南宋的首都是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歷來都是人文聖地,其繁華景象非他處可比。據史書記載,在中秋之夜,上自皇室下至貧窮之家,都有設宴賞月的習俗。皇宮中的宴會有樂隊伴奏雅樂,可謂高貴豪華。而豪門大戶登高樓逛軒之上,一邊大排筵席一邊飲酒高歌。如果是一般的中產階級,就在住宅的月臺上安排家宴,子女團圓共度佳節。至於窮人家,哪怕典當衣服也要買酒歡度節日。等到晚上的酒宴過後,臨安城便迎來了全民遊玩狂歡之夜。這一夜大街上的買賣一直要延續至第二天凌晨,尤其是點心鋪、胭脂香鋪這些和喜慶氛圍有關的店面都將各色貨物陳列出來,史書裡記載這個場面寥寥幾句就把場景勾勒出來了——“誇多競好,謂之‘歇眼’。燈燭華燦,競夕乃止”。遊人們“婆娑於市,至曉不絕”。

    此外在臨安的中秋夜還有一個特殊的風俗,就是在錢塘江上放燈。在宋代,錢塘江潮水數次侵蝕城東的良田,人們為祈願平安,遂有此舉。數十萬盞水燈浮滿江面,有如繁星一般燦爛,這種場面在現在只能靠想像了。

    到了明清時期,社會的人文氣息得到了發展,這個時期中秋節的風俗又有了不同的變化。同樣是杭州城,中秋祭月的祀品除月餅、方柿、石榴、栗子等食品外,到處還掛滿了彩燈。人們主要賞月的地方有西湖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及鳳凰山上的月岩這些優美的景點,而蘇堤之上更是“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上海地區的中秋習俗和杭州相比可就簡單多了。現在上海的位置在明代屬於松江府,這個地區的中秋活動主要是登樓臺、賞月觀鶴,因為松江府傳說有每到中秋夜就有鮮見的仙鶴出現。到了清代,上海縣城有家家戶戶燒香斗的習俗,形狀大概像是寶塔形,裡面還要放金箔。中秋之夜吃的東西也比較有地域特色,除了月餅之外,每一家都煮毛豆莢和芋艿,這個季節的的毛豆和芋艿都非常好吃。直到現在上海還有管中秋叫“踏月”的,是因為上海歷來沒有什麼名勝風景,只有一種避災祈子求福的活動“走三橋”,與杭州蘇州這些名勝城市相比遜色很多。

    剛才所說的習俗,大多因時代的變遷也有變化。比如錢塘江上放燈的習俗,在明清時期就消失了。燒香斗的習俗也消亡於民國年間。因為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只要有空隨時可以出行遊玩,所以中秋之夜出遊的習俗也已消失多年。現在只有兩樣習俗保留至今。一個是吃月餅,現在月餅的大批次上市還得是中秋之前,平時基本也想不起來吃。另一個當然就是送月餅,而且月餅的價格一年比一年高,更奢華的月餅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的,所承載的含義早已經超出了“節日食品”,現今更像是“聯絡感情”的手段,於是也就衍生了一盒月餅送來送去又轉回最初送出去的人手裡這樣的笑話。

    說到這兒,小編又想老生常談一下。現在大家休閒娛樂方式都很多元化了,包括中秋節在內的眾多傳統節日,“節味”似乎漸行漸遠。商場利用這些節日大搞促銷,很多人也把節日當成狂歡,而過去那些傳統的習俗都消失不見了。其實向中秋節這種傳統節日承載著寶貴的文化,帶著文化訴求過節更能品味到過節的樂趣。如果中秋節這三個字僅僅與“吃月餅”、“聚會”、“放假”劃等號,那可真是社會文化的退步了。

    其實說起現在的中秋節,貌似已經變成了各大商場搞促銷的一種噱頭,隨著大家休閒娛樂方式越來越多元化了,像中秋節這種傳統節日,“節味”似乎已經漸行漸遠,過去那些傳統的習俗都消失不見了。其實像中秋節這種傳統節日承載著寶貴的文化,帶著文化訴求過節更能品味到過節的樂趣。如果中秋節這三個字僅僅與“吃月餅”、“聚會”、“放假”劃等號,那可真是社會文化的退步了。

  • 9 # 踏實創業迎未來

    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 10 # 崆峒山

    每個朝代過中秋的習俗都非常有意思。

    唐代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節時,家家祭祀土地,答謝神靈的庇佑在來就是賞月觀潮或是乘舟夜遊飲酒作詩。

    明朝過中秋其實跟現代也差不多比如說中秋節要在月下襬酒席貢些果品,時令果鮮加上月餅,當然還有拜月的活動,民間比較簡單可以全家人一起給月亮或“兔爺”磕個頭,但有的地方是男女分開,男的要拜太陽則女的才拜月亮,在北方南方除了瓜果時令的季節到了,還有一種東西是分不開的那就是螃蟹,大家在這個時候都說秋風起蟹腳癢,所以中秋的時候明朝人們要拜月 飲酒 品蟹。

    清朝八月十五,老百姓中秋只慶祝一天,皇帝則要慶祝三天,而慈禧太后則要慶祝五天之久。京城到了八月份,到處都是賣兔爺的,兔爺是招待客人的,普通老百姓就簡單擺兩盤胡蘿蔔來慶祝,當然除了拜兔爺,還要祭拜神碼,貢品不可缺的就是月餅,人們把貢品搭成一座金字塔。加上咱們常吃的蓮藕,代表“節節高升”

    中秋節當日,皇帝要接受大臣們的供奉,午時皇帝要設宴招待大臣們,宴席上的器皿全部都是金銀所制。雖然不是美味佳餚,但只有四品以上官員才能夠入席。

    中秋節必不可少的肯定是吃月餅了

    說起月餅,在古時候一塊月餅要一家人一起吃,不管多麼富裕都是這樣

    大家可能在電視裡也看過古人過中秋之夜少不了的肯定是放花燈

    中秋之夜放花燈

    花燈是民間傳統工藝,種類眾多花樣獨特有剪紙、書畫、詩詞等等,點燃花燈中的蠟燭放入河中,期盼家庭和睦來年好收成,河中的花燈不僅讓中秋氣氛更加的濃郁,夜晚河中景色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花燈象徵著希望。中秋節賞燈非常流行,正表明百姓對生活的樂觀、對未來的期盼。

    流傳中秋之夜睡越晚越長壽之所以集市到了晚上都是不關門的而百姓則也徹夜不眠

    中秋節的習俗有很多,除了賞月、吃月餅、放花燈,還有很多,雖然形式不同,但都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盼。

    古人過中秋是不是比現在有趣多了, 中秋快到了,你準備怎麼過呢 ?

  • 11 # 草原之旅

    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中秋宴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嚐,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難不死,加入艾弗森的聯賽,奧多姆一年的出場費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