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廣百宋齋
-
2 # 使用者92708201520
有人說,《紅樓夢》就是純粹小說而已,怎麼可能隱射歷史?就算真的是隱射明清史又怎樣?你這樣一個字一個字掰開來研究,跟破解電報似的摳字眼,有意義嗎?
是呀,大清都亡了,還管明朝的歷史幹嘛?無論有什麼恩怨,都跟我們現代人沒關係了!研究再清楚又如何?不如就當一本小說,好好欣賞文字!
但是,解讀《紅樓夢》,何嘗不是還原《紅樓夢》的文學價值呢?難道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已經只限於服飾妝容了嗎?
如果不能理解《紅樓夢》以詩傳史,以風月情事寫清風明月史,就不能理解《紅樓夢》回前詩所說的“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紅樓夢》是明亡清興史的說法,來自蔡元培。蔡元培的學識人品,難道還不如胡適嗎?胡適的“曹家說”真的比蔡元培的“明清史說”更靠譜?可能嗎?
蔡元培認為寶玉隱射玉璽,林黛玉隱射崇禎,薛寶釵隱射皇太極。姜子說書,是在索隱派鼻祖蔡元培的紅樓夢索隱基礎下,結合脂本與明清史,倒推文字,解讀《紅樓夢》。
如果無法知道真實的歷史,從何處做到以史為鑑?如果不關心真正的歷史,關心什麼是更有意義的事呢?姜子以明清史倒推《紅樓夢》文字,再以文字對質史書,研究《石頭記》的真面目,至少知道了很多不一樣的歷史真相。
明白了《紅樓夢》作者的真正用意,我們可以見識到:草蛇灰線、空谷傳聲、一擊兩鳴、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雲龍霧雨、兩山對峙、烘雲托月、背面敷粉、千皴萬染等諸奇書中之秘法。
深入解讀《紅樓夢》,才會發現,原來當時不同的政權,在作者眼裡是不一樣的,朱明政權是玉,明鄭政權是瑪瑙,而滿清政權只能是玻璃,對峙的雙方,一個是活龍鳳凰,一個是龜蛇魚蟲。
深入解讀《紅樓夢》,才會發現,原來時空在文學作品中是可以逆轉的,不同時空的人物可以出現在同一個場所,即證之後的空間可以以神仙預言的形式出現,正所謂“事則實事,然亦敘得有間架、有曲折、有順逆、有映帶、有隱有見、有正有閏”。
深入解讀《紅樓夢》,才會發現,書如明鏡,可以正看,更要反照。每一個字都可以有正反面,每一個字都有千金重,可以拆開,可以言傳,也可以會意,每一個字,都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也未必就如你眼中所見。越是將書中一幕幕銜接,越能發現文字中的神奇之處。
研究紅樓夢有什麼意義?就算真的是隱射明清史又怎樣?也不怎樣,真相只有一個,無非就是個人好奇心。現代人已經不讀書只看影片了,哪裡管什麼真相,哪裡能理解,歷來名著的精華,都在眾人跳過無視的詩詞裡,看不見處,才是真相。
1、《紅樓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全息影象。僅就其所涉及的傳統文化,就有詩詞歌賦、歷史名人典故、神話、醫學、心理學、人文地理、禮儀典制、園林藝術、飲食烹調……幾乎無所不包,其蘊含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琳琅滿目,俯拾皆是。
2、《紅樓夢》再現了古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 透過《紅樓夢》豐富、詳細的描述,能瞭解古代華人的社會結構、家庭結構、行為規範和各種意識形態。同時,《紅樓夢》對現實也有一定的啟示啟示作用和醒世作用,裡面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可供學習借鑑。
3、《紅樓夢》批判了某些社會制度、婚姻制度,謳歌男女平等,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為女性的解放提供了文字基礎與智力資源。
擴充套件資料:
紅樓夢體現的政治影響:
《紅樓夢》是一部小說體裁的政治論著。曹雪芹在書中表現了明確的政治觀點和政治理想,認為當時社會面臨的不只是一般的朝代更替,而是國家、人類社會正在走向覆滅,所謂“末世”、“劫終”。面對如此巨大的危機,他看到了最後僅有的力挽狂瀾於既倒的辦法。
時間上他認為真儒士失意和假儒士得道的轉折關頭正是自己構建國家新制度、社會新秩序的起點,利用之後一段相對平靜的遮羞布尚存的賈雨村時期,還可以完成一代人從自發到自覺的成長,完成一代人新思想的武裝,他們不但可能降低最後兇相畢露的大惡儒“擾亂天下”的破壞程度,而且隨著人數的增多還可能用新體制取代封建帝制。
-
3 # 虞思桐說文史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和高度思想內涵的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思想的綜合體現。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它所囊括的內容和意義實在是太廣:政治、經濟、文化、歷史、風俗、建築、考古、醫學、飲食等等都有涉及。
“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 。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
這首“護官符”是紅樓夢一書提綱挈領的警示。作者透過門子之口介紹說:“這四家皆連絡有親,一損皆損,一榮皆榮,扶持遮飾,皆有照應的。”
毛主席指出:《紅樓夢》不僅要當作小說看,而且要當作歷史看。曹雪芹寫的是很細緻的、很精細的社會歷史。他還建議大家看三遍到五遍。
魯迅曾說:“自從《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 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中國“紅學”第一人周汝昌指出: 《紅樓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部古往今來、絕無僅有的“文化小說”。沒有哪一部能像《紅樓夢》具有如此驚人廣博而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了。
另一位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則指出《紅樓夢》在21世紀的地位和作用: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經濟騰飛的世紀。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也必將顯示出崇高的魅力。《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鉅著,它比歐洲最早的現實主義大師司湯達、福樓拜、巴爾扎克、果戈裡和列夫·托爾斯泰等要早出一個世紀左右。這本書將成為衡量人們東方文化修養的一杆標尺。
除了以上權威大家們的觀點,我們普通人還可以看到什麼呢?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真摯的愛情,友情和親情,透過人性冷漠和溫情的對比,超脫的美好生活和現實艱難的對比,充分表現了作者對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
另外還有大家熟悉的“宅鬥”,以王熙鳳、探春為代表的一票女性治理家族“精英”們的表手段,以及高低貴賤各個不同階層人物的生動表現。
書中涉及的各種知識太豐富了。無論文學,歷史,建築,中醫,甚至衣飾,菜譜,我們至今看來都精彩至極,從中可以學到不少東西,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和內心世界。
總而言之,《紅樓夢》是一部集各種知識之大成的寶書,奇書。沒有看過的人一定要去讀一讀。
-
4 # 寂語堂齋
這個問題出的太深太大了,我不是紅學研究者,我只是在年輕的時候看了幾遍《紅樓夢》這本書,對《紅樓夢》的文學價值,有什麼現實意義和作用?我還真沒有研究過。至於什麼語言特色,表現手法,又是什麼審美,愛情,普遍愛好性。象這些問題,我認為應該找紅學專家來解答,並且這些問題也不是悟空問答,2000字以內能夠回答了的。
我就用《紅樓夢》裡的兩句詩,來說明一下作者對愛情是如何看的。詩日:情天情海恨情深,情到深處就是淫。作者把愛情解釋的非常徹底,愛來愛去,愛的死去活來,愛的殉情,愛的自殺,愛的私奔,說穿了就是那麼點事。就這麼點事,導致於古今中外頌讚不絕,皇帝丟了江山,西門慶丟了性命,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所以作者深刻的解釋了愛情的本質,看透了人情冷暖。
民俗言,夫妻尤如同林鳥,大難來臨各自飛。這和作者的思想有異取同功之妙,男死女改嫁,女死男再取,自古以來就是這個樣子。所謂的愛情只不過是家庭的紐帶,家庭的約束而已。作者的愛情觀,對現在社會的男女愛情,還是有很大意義的。
-
5 # 溪水淙淙11
謝邀。涉及文學鉅著《紅樓夢》一書的研究,諸多學者、文人均聚集在“紅學”論壇上,各持已見,爭論不休。僅其書作者究竟是誰、原版是何種版本、發表於什麼年代,各找論據作出論文,發表於報刊、雜誌中,至今他們也沒有得出較為統一的公論。在這裡我談點個人見解。
首先,作者結合當時的現實生活,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創造出成群有血有肉,有鮮明個性的人物。無論是滿口仁義道德的“主子”、“善人”,到低眉唯諾、出身貧寒的“奴婢”、“下等人”,作者抓住當時的環境,從人物的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動作語言的描寫,夾雜以詩化意境、詩化語言的寫作功底,把每個人物的複雜性格刻化的入木三分。可見“紅學”與“美學”有異曲同功之妙。
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歷史上變遷》一文中評價“至於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底小說中不可多得。其要點在敢於如實描寫,並無諱飾。”
《紅樓夢》的創作,從人物的形象、性格的刻劃到衣食住行的描寫,尤其是其寫實內容涉獵廣泛,對當今的繪畫、戲曲、詩詞和醫藥等方面均有啟迪,尤其為今後的文學創作開闢了一條新思路。
-
6 # 李郎觀點
紅樓夢的文學創作,包攬各種創作手法,甚至現代的蒙太奇手法,在紅樓夢已經出現了。在紅樓夢裡經常用迴圈蒙太奇手法來講故事,這比西方的蒙太奇手法早了幾百年,這是值得人們稱奇的地方。另外,紅樓夢作者的知識面,涉獵廣泛,從政治,經濟,文學到詩詞,歌賦,哲學,醫學,社會學,交際學,佛學,道家,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堪稱世界經典。
-
7 # 閆秀樂
這個題目有些大!從具體描述上看也不小!
從《紅樓夢》中的詩詞入手,闡述《紅樓夢》對現實人審美、愛情以及普遍愛好性、紅學研究等方面的意義和作用。
這個要求夠廣的吧!
《紅樓夢》是一部詩化了的小說傑作。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創作了二百多篇別開生面的詩詞曲賦。這些詩詞曲賦在小說中起到了深化主題、塑造形象、描繪環境、隱寓人物命運、展開情節、交代歷史、反映社會風尚等各種作用。
如果僅限於“闡述《紅樓夢》對現實人審美、愛情以及普遍愛好性、紅學研究等方面的意義和作用”是否容易一些呢?
我的回答是,仍然不容易。
別忘了,《紅樓夢》是“文備眾體”的百科全書,是彙總中國文學史上眾多體裁的詩文佳作。加之詩詞創作講究語言含蓄有味、時空相互跳躍、以形象寫情思的“詩家語”藝術。
更何況“《詩》無達詁”,優其《紅樓夢》詩詞尤無達詁,就更令人無所適從了。
“《詩》無達詁”,語出《春秋繁露》“精華”篇。原意是說《詩經》沒有肯定的訓詁,與“《易》無達言”為對文。
我覺得自己才學疏淺,要全面“闡述”這個問題有困難。於是,我決定只選擇《紅樓夢》中其中一首詩,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屬於偷機取巧,“噓!”別告訴別人!
今天,我們從審美的角度,談談林黛玉的葬花辭。
林黛玉在怡紅院吃了“閉冂羹”,受了刺激,回到瀟湘館雙手抱膝、兩眼含淚一直坐到二更天。
第二天是芒種節,大觀園內花枝招展,繡帶飄揚,姑娘們個個喜悅非常,忙著祭餞花神。只有林黛玉一個人默默地來到和寶玉共同葬花的花冢前,邊葬花,邊哭泣,吟出了這首“似讖成真”的葬花辭。
葬花辭原文從略,原著上有。
這首洋洋灑灑五十二句的葬花辭,如泣如訴,淚血凝成,字字句句同黛玉這個苦命少女的命運和個性相融,成為了獨步古今的“林黛玉詠歎調”。
為落花縫錦囊,為落花埋香冢,為落花悲苦,為落花作詩。這種“荒唐”的舉動,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可能性不大。但寫在《紅樓夢》裡,放在林黛玉身上,發生這種事,誰都能理解。這就是典型環境和典型性格融合的範例,這就是獨一無二的曹雪芹表現手法。這種手法對後世的文學創作有著典型的指導意義。
林黛玉貴為千金小姐,卻過著寄人籬下的孤女生活,錦衣玉食不缺,卻無法滿足她的精神生活,雖有寶玉這樣的隱秘情人,卻對未來毫無把握。這就鑄就了她多情善感、孤高無友、少喜多淚的個性。
林黛玉就是在百花凋謝的暮春時節,借花喻己,傾吐滿懷的愁緒和無可名狀的悲傷的。
斥榆柳、飛燕,實際是罵人情的冷酷;恨風刀、霜劍,實際是哀憐自己的境遇;淚水流盡,繼之以血;青燈照壁,冷雨敲窗;春來春去,前程茫茫;百感交集,萬箭穿心,怎不令她唱起一首悲哀的輓歌。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掙土掩風流”,這是難言的憤懣;“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掉陷渠溝”,這是絕望的抗議。讓讀者都分辨不清這是悼花還是自掉,讓誰都會為此灑下一掬同情之淚的。
林黛玉的這首辭,也成了其隱示命運的讖語。曹雪芹這“千紅一哭”,也成為了“萬豔同悲”。
-
8 # 木兮有枝
1.曹雪芹反對題材的因襲
2、全書對封建社會的腐朽本質做了前所未有的藝術解剖,令人信服的揭示了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反映了封建社會各個側面,包括政治壓迫、經濟盤剝、奴役與抗爭,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如兄弟相鬩、姑嫂鬥法等,同時也指出新生力量的可貴及慘遭毀滅的痛惜。
3、作者善於從表面看來極平常的生活現象背後,展示不平常的意義,筆鋒直指封活社會的本質問題,穿透力強,藝術效果大
4、全書對婦女命運、愛情、婚姻表現出深切的同情,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一個作家如此理解女性的靈魂、曹雪芹敢於肯定生活中的美好和光明,甚至打出女尊男卑的旗幟,表現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勇氣。
5、在反封建這一主題的深度和廣度上,從來沒有出現過想《紅樓夢》那麼高的水平,《紅樓夢》在思想上同封建制度、精神道德、文化傳統、習慣勢力等方面根本性的衝突,他對那一時代的批判帶有近代民主主義的色彩。
6、《紅樓夢》充滿了美學的光輝,曹雪芹以他的美學理想和審美識力塑造人物形象和他們的精神世界,啟迪人的智慧,提高人的情操,開拓熱的視野,使人獲得審美的愉悅
7、曹雪芹打破了大量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說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小說模式,他對公式化概念化提出尖銳的批評,《紅樓夢》形象地獨標出它的風格和見地。
-
9 # 打醬油醬打
價值應該體現在文體類別,寫作手法,當時的一些服裝建築,風俗習慣,政治歷史等一些方面。
說實話個人感覺對我們來說並沒有任何的現實意義和作用。就只是本不錯的古典小說,你讀的再精也改變不了現實什麼,最多讓你對過去的事情有一定的瞭解,對現在的社會不會有任何改變。可能你有一些獨到的見解,寫出文章發表還有一點額外收入。
說到底這也只是一本名著小說,有價值但並不是不可或缺的。
-
10 # 心中的蓮花XZdlh
謝邀。我前面也回答過關於《紅樓夢》的話題,但是感覺這次問題提的大了。紅樓夢的價值正因為它不只是一部愛情小說,它還是百科全書,涉及面非常廣泛。紅樓夢是雅俗共賞的,它讓人們看見,各種命運,人世情關係的變化。紅樓夢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藝術性的偉大作品,是古代文學的巔峰之作。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這些都表現在他的作品裡。它是作者親身經歷,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劃材基礎上創作的。
《紅樓夢》的情節結構,在以往傳統小說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突破。正如魯迅先生稱讚它說:“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紅樓夢》它改變了古典長篇小說情節和人物單線發展的特點,創造了一個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藝術結構,使眾多的人物活可於同一空間和時間,並且使情節和推移也具有整體性,表現出作者卓越的藝術才思。可以說它已經垮入了近代小說的門坎。
紅樓夢的現實意義,是一部宣揚真善美的作品。我們看裡面的主人公賈寶玉是個無視權貴的人物,這一點是多麼難能可貴,正是賈寶玉的不凡之處。如果從家族的利益著想,寶玉與寶釵無疑是最佳的組合。賈家和薛家都是四大家族之一,正所謂門當戶對。可寶玉偏偏不理睬,追求個人的幸福,真正的愛情,他認為婚姻不是買賣,不是交易。男女之情沒有錢權的參雜,這正是賈寶玉真善美的表現,現在的人也未必做得到。真善美是任何社會共同的願望,到現在一味注重經濟發展的時代,更應該提倡。
另外,我們看到寶玉眾生平等的情懷,他對丫鬟的態度就可以看出,沒有高低貴賤的觀念,這也是現實社會需要弘揚的。
可以從《紅樓夢》中的詩詞入手,語言特色以及表現手法分析,來闡述《紅樓夢》對現實人審美、愛情以及普遍愛好性、紅學研究等方面的意義和作用。
回覆列表
曹頫的“荒原意識”
——簡論曹頫“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與T.S.艾略特《荒原》之比較
現存120回《石頭記》的真正作者、清代大文豪曹頫(1706年6月8日~1775年?)長久埋沒在歷史塵埃的深處,這是中國文學界、文化界和思想界的沉重悲哀,是中國知識分子在學術和道德上的巨大傷口。
儘管如此,曹頫的作品在中國卻始終擁有龐大而狂熱的讀者群,並使來自歐美的文學和歷史領域的專業研究者深感著迷。不為人知的曹頫可謂“孤篇獨絕,竟成大家”,他以廣為人知的《紅樓夢》(本名《石頭記》)而註定成為世界文學歷程中一座偉岸的里程碑。
曹頫的《石頭記》既有華美精緻的文字表象,又有博大莊嚴的精神氣質;他繼承了東方文明古國源遠流長的文學傳統,然而又在語言文字和思想情感的複雜性與穿透力等方面達到了古往今來漢語寫作者難以企及的高度、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在曹頫的作品裡,大家又不難發現世界各國、各民族、各語種裡最優秀的小說家、戲劇家和詩人所共同遵循的藝術法則與道德取向。
曹頫的獨特性在於他以個人成長的經驗和始終如一的純真之心觀察、辨析其生活環境,揭示了假醜惡肆行於世、真善美慘遭摧殘的悲哀現實,摧毀了古中國存在任何所謂“盛世”的神話。
與此同時,曹頫的博大與悲憫使世界的複雜性在其筆下得到了自然而真實的再現,不但人性的真善美與假醜惡有機地統一於作品中的各種角色,而且一個古老而封閉的文明陷入死亡荒原的大趨勢,以及這種文明獲得新生的內在資質,都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呈現與闡釋。
《石頭記》以一個小男孩賈寶玉的成長過程為主線,逐步揭示生活環境對於他的全部意義。賈寶玉對世界的觀察是敏感的,他在幼年時期就指出男人們是一群“濁臭逼人”的“國賊”、“祿蠹”,表達了不願按既定生活程式進入成年人世界的志向。賈寶玉對其生活環境口無遮攔的尖刻抨擊,一開始只是被他周遭的男人女人們當作小孩子的無知戲言。然而小說接下來展開的一個又一個的情節,卻充分映證了賈寶玉的觀感。
在這個男人佔絕對統治地位的世界裡,男人們道德敗壞,愚蠢無能,貪婪虛偽,他們駕馭的國家機器充斥著黑暗和腐敗,官僚貴族驕奢淫逸,寡廉鮮恥,肆行貪汙掠奪,法律如同兒戲,禮教徒有其表。《石頭記》甚至尖刻地諷刺了皇帝,這個位於國家機器頂端的所謂“聖人”,其實不過是沉溺於“聖朝”“聖世”謊言中的昏君和暴君。賈寶玉終於明白,這樣的皇帝所統治的世界,不過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末世”,它摧毀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愛情,因此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遠遠逃離。
鮮為人知的是,《石頭記》的這種徹底批判有著鮮明的指向性。小說在敘事時間的安排上極為精妙,曹頫按照從自己出生的1706年6月8日(農曆四月二十八乙卯日,“藥王聖誕”日)到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年底這樣一個真實的年代序列逐年展開敘述;這個時間序列隱藏在120回小說情節之中,同時又被曹頫用曆法特徵、元旦朝賀、皇家殯葬、黃河在河南境內大決口以及八字命理、科舉考試等情節暗示出來。從1706年到1724年這一時期,恰好是被吹噓為超越中國曆朝歷代的“康熙盛世”,而曹頫筆下的賈寶玉如同安徒生筆下的小男孩,毫不客氣地指出所謂“盛世”的華美新裝不過是一絲不掛的荒唐醜態。
曹頫在時間敘述上的精妙安排,是徹底澄清二百多年來關於《石頭記》的幾個基本疑問的“時間密碼”,同時又是射向造假者的穿心利箭。
黑格爾曾批判道:“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曹頫的《石頭記》顯然早已詳盡透徹地表達了類似的絕望觀察,表現了曹頫對於古代中國社會和歷史的深刻洞見。
曹頫的絕望使我想起曾經站在諾貝爾文學獎領獎臺上的英國大詩人T.S.艾略特。將《石頭記》的批判意識與艾略特的《荒原》作一番比較,大家就會發現:中國作家與詩人的“荒原意識”在曹頫筆下已經構築了完整的思想體系。曹頫對社會、時代和歷史的批判是全面的、徹底的和義無返顧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恰恰是“荒原意識”曹頫式的表達。
1922年10月,T.S.艾略特發表長篇詩作《荒原》(The Waste Land),在英美詩壇上引起了巨大震動,在現代派詩人那裡引起了思想共識和藝術趨同,有人將這種文化心態稱之為“荒原意識”。所謂“荒原意識”,就是在《荒原》的影響下,一部分現代派詩人頭腦中產生的對於西方社會乃至人類整體悲劇命運的現代性關照,以及對於荒謬與黑暗現實社會的批判意識。
《石頭記》不僅是一部愛情悲劇,而且還包涵了更為深廣的內容。作品以曹頫從出生到18歲的真實年代序列為敘事的時間主線,以其親身經歷為小說情節和人物原型,對其所處的家庭和社會作了全景式的生動描寫,真實而充分地展示了曹頫的心路歷程。其中既有對愛情刻骨銘心的體驗,也有對家庭和婚姻的冷峻透視;然而更多和更主要的方面,是曹頫對其所處的以男權為中心的傳統社會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徹底的否定。
魯迅先生用《狂人日記》揭露了傳統社會“吃人”的本質,《石頭記》則是曹頫對其所處的那個社會和時代所發出的血淚控訴:荒唐!這種荒唐的表現,就是明末大思想家李贄李卓吾所揭露的“說假話,行假事,做假人”,“滿場是假,無所不假”;這種荒唐的文化本質,當然是曹頫巨筆所描畫的“皇權至上”這一暴政體制所造就的自欺欺人的奴性。
從政治意義的角度來看,曹頫用一部小說粉碎了康雍乾所謂“盛世”的謊言;從文化思想的角度來看,曹頫透過描寫賈寶玉的離家出走,對自己身處其中的那個封閉的文化圈作了全盤否定。
曹頫是絕望的,但絕望不是他的全部,他還有清醒和傲岸的一面。曹頫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充分了解自己獨有的高貴价值,因此他可以對皇權的淫威、科舉仕進的規範道路,以及富貴貧賤的無常採取無比藐視的態度。
這種價值取向,絕非出於血勇匹夫的鹵莽,而是源自“不失赤子之心”的聖賢君子對庸常價值體系的決絕立場。曹頫在小說中所提出的“不失赤子之心”,顯然承繼了李贄李卓吾的“童心說”;而曹頫對於現實及他所理解的傳統社會的徹底否定,顯然又與後世龔自珍的“四海皆秋氣,一室難為春”心意相通。
在艾略特置身其中的西方文明“荒原”之上,畢竟有拯救的聲音——雷霆開始說話了,它說的是梵語:“佈施。慈悲。忍辱。/平安。平安。平安。” 這被一些研究者認為是詩人已經對西方文明絕望,轉而試圖從異質的東方文明中尋找西方社會的復興之路。
艾略特最終當然沒有轉向東方文明,在經歷了人生的種種挫折和精神上的困惑之後,他轉向了天主教。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認為,艾略特早期作品反映了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中人們的絕望,但另一方面,“一個人不能老是對生活絕望!一直絕望到成熟的晚年……或早或晚不得不對生活和社會採取一種肯定的態度”。而艾略特的好朋友艾肯則認為,艾略特從大學時充滿銳氣和激情的寫作逐漸退卻到“遵從規範的安全境地”,是一種奇蹟般的轉變,但也是一種投降,是他所知道的“最令人悲傷的事情”。
艾略特崇尚的是“模式和秩序”,追求“絕對秩序的世界”和“絕對真理”。他宣稱,“絕對真理”是以“信仰行為”為基礎的,如果信仰消滅了,理性認識與知覺的架構也就倒塌了。他參加英國天主教運動,正是因為他認為這一運動是傳統的繼續,是歷史和儀式的延續。與艾略特不同的是,曹頫在現實社會中的任何宗教活動中都找不到精神的寄託。在曹頫筆下,寺院、道觀和庵堂基本上是流氓、騙子、殺人犯和柺子等作奸犯科之輩的庇護所。這表明曹頫註定不會以任何方式與其置身其中的社會達成任何妥協。
艾略特曾解釋說,基督教調和了他與人類存在的關係,否則這種存在就會顯得空洞無物,令人噁心。沒有宗教信仰的曹頫如果不願意調和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他又是依靠什麼來維繫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其不至於崩潰呢?
我認為,由太史公司馬遷所總結的“發憤著述”的人文傳統是曹頫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而從根本上來說,中華文化裡固有的博大、剛健、豪邁的君子之風和浩然之氣已經內化為曹頫個人的精神氣質。
這種精神氣質是不可複製的,但它又似曾相識;是個人的,而又歸類於群體;是歷史的,卻將再現於未來;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這種精神氣質的內涵,就是傲然獨得的個體敢於以其同時代人難與比肩的高妙才華和熔金裂石的道德勇氣,堅決反抗歷史程序中的一切暴政、強權和謊言;是不惜以生命的慘痛為代價,以奔流的血淚作一個時代誠實而永久的見證。
中國歷史舞臺上從來不缺乏“這一個”,“這一個”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氣質構成了中華文化綿延不絕、至大至剛的人文傳統。這一個,被砍掉膝蓋卻可以站得更直;這一個,被流放到千里之外卻可以流芳千古;這一個,為救民於水火累累若喪家之狗而不失其志;這一個,慘遭暴君閹割卻可以將帝王將相眩目的光環打得粉碎,盡顯流氓無賴的猥瑣原形;這一個,敢於為變法而引頸就戮;這一個,身陷囹圄卻矢志以監獄為戰場,以淋漓的鮮血譜寫自由的華章。
曹頫出現在這樣一個群體裡,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他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奇蹟。作為一個思想者,他遺憾地沒有艾略特那樣多元選擇的天空;但作為一個文學家,曹頫綻放了他最絢爛的才華,完成了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應該竭盡的義務和使命——用奔流的血淚去作誠實的見證。在曹頫的時代裡,我們看不到希望;但是在曹頫的文采和風骨中,我們卻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涅槃新生的優良資質。
曠世奇才曹頫其寂寞而慘痛的生命,以其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表現力和思想穿透力,以其無與倫比的奇思妙想,鍛造了世人無法繞開且難以逾越的藝術高峰。如此令人震撼的一座豐碑,足以成為曹頫身後中國每一個時代文學藝術、教育學術,以及思想道德等多個領域的試金石。
(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