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絕境愛寫詩
-
2 # 小六忠誠
我一直強調銀行股是價值投資的首選,它們的低估值高股息受到我們的喜愛。可是最近銀行板塊卻跌跌不休。
大家都看清楚了,最近受到美國特朗普打響貿易戰的利空因素影響,致使股市慘烈暴跌,銀行股的集體下跌,在我看來是被嚴重錯殺了。
銀行股一方面是被錯殺了,另外一方面,有一些先知先覺的大機構正在瞄準買便宜貨。他們甚至落井下石趁機打壓,目的就是要買進更便宜的籌碼。
跌破淨資產的銀行股已經是底部啦,根本就沒有風險了,不用害怕啦。股票下跌不可能會跌去公司的賺錢能力,哪怕股價不漲,公司每年的淨資產都會增長的。
-
3 # 中銀財富股權基金__夏愈
大藍籌行情早就結束,銀行股價格按照國內股市往年表現,去年漲幅已經是牛市表現,未來震盪行情為主!
科技創新,科技革命需要看到潛力,而不是保持今天的穩定,銀行盈利模式以及風險性資產處置還未正真開始,所以,目前的價格並不能說明未來趨勢,個人認為,未來銀行股保持目前的穩定已經的好的預期,所以,建議遠離大藍籌,遠離銀行股。
個人觀點,買賣風險自擔!
-
4 # 天天來說錢
銀行從2月份以來一直下跌,有的出現破淨。覺得原因有幾點:
一是回撥需要。2017年上證50大幅上漲,銀行也大幅上揚,漲幅驚人,而不可能有一直上漲的板塊。從月線上來看,銀行價格並沒有完全破位,更不用說回到前低。目前回落還可看作是回撥。
二是資金選擇。三月份以來資金大幅加倉創業板,以科技股為代表的創業板代表著創新驅動,創業板目前在歷史低位,拉到板業板顯然比拉動高位銀行股划算,資金利用率也高。
三是政策影響。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是一直強調的,去槓槓影響最大的就是金融業,所以證券銀行都一定程度被看空。而另一方面來看,銀行如果拉動上證50馬上會拉高,顯然不符合2018慢牛的定性,而創業板拉動對指數影響較小。
-
5 # 胡一股
本人觀點:二級市場股票的漲跌跟進出場資金有關,跟淨資產沒太大相關!
1,先整體看下板塊的圖表K線走勢圖:
從整體走勢圖來看,板塊指數在高位打出M頭,接著向下突破了就近的支撐位,判斷行情以波段的方式進行大幅度的回撥,短期內是持續看空。
2,再看下一些板塊中的個股:
後面就不一一列舉了,相當部分股票都創新高後開始出現大幅度的回撥,說明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資金在階段性高位出貨了!後市若是操作這些股票,還是等待回撥到一定的位置才去考慮操作。
-
6 # 仁愛誠信義善慧厚福
這很簡單,這是國家隊、基金與機構割韭菜的結果,再所謂的慢牛行情,假如銀行股漲多了就不是慢牛行情了。目前的獨角獸概念既符合華人的賭徒心理,又容易操縱。割了韭菜,自然要進入新領域繼續割。這麼多年創業板裡並沒有走出幾家像樣的公司,原因是好的創業公司尤其是獨角獸企業都去了美國和香港。現在好了,政策要求這些公司迴歸。假如這些公司真的迴歸了,創業板就會暴跌,因為目前創業板上市公司裡大多數公司既沒技術含量又沒市場。但目前創業板是機構、券商及部分國家隊介入最深的板塊。加上科技又是很容易被替代的,更是燒錢的。所以在6月之前,一邊造輿論,一邊砸銀行保險股,一邊爆拉創業板。一句話就是割新韭菜而已。獨角獸迴歸之日就是創業板暴跌之時。
-
7 # 對沖研究
第一、銀行是週期性行業,週期性行業股價波動基本和經濟週期吻合。
第二、週期切換時行業預期開始改變。
第三、破淨不奇怪,銀行的總資產遠遠超過淨資產。下行週期,壞賬增加同時利潤減少,如果經營不善或者上行週期過度擴張,銀行的淨資本可能會迅速下降,所以破淨並不奇怪。
-
8 # 三人聚眾
中國A股有二八之說,既沒有增量資金進來的前提下,要麼是小盤股跌大盤股漲,要麼是大盤股跌小盤股漲。
很顯然,去年一整年都是大盤藍籌股在漲,例如上證50可以說天天都在漲。而在上證50的50只成分股中,銀行佔有主要地位,剔除次新銀行股,銀行基本納入上證50成分股。
而如今人們比較看好中小盤股,如創業板,那麼在沒有增量資金進來之前,那麼必然拿這個“二”開刀。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上證50出現大幅回撥。
上證50出現回撥,銀行又是主要成分股,那麼首先受累的自然是銀行股。因為銀行股總體波動範圍較小,抽取資金比較便利的同時,撤離到以後重新進去風險較小,更重要的是人們已經習慣了銀行破淨。
如果看好銀行並要作長期價值投資的話,如今這個點位進去未嘗不可,整個板塊處於近期新低,反彈空間較大。但是嘛!銀行股是圍繞淨值上下波動的板塊,即使反彈20%可以說是極限了,並且反彈緩慢,整個過程需要較長時間。如果追求短線的話,人們是遠離銀行股的。
-
9 # 流年碎語
漲多了就跌,就這麼簡單!
都是大象股,沒多少成長性,也沒有什麼想象力。拿宇宙大行工商銀行來說,十年前就是這個價格!中間的波動也不大,除了2017年走勢有些犀利,其餘時間讓你感到很無聊無趣!
-
10 # 民眾投顧
準確點來說,近期不止銀行板塊一直下跌,整體金融板塊都在跌,你看看保險和券商哪個板塊是漲的。更準確一點來說,是近期傳統藍籌表現都比較弱勢,特別是在3月23日大盤出現深跌的情況下,傳統藍籌作為以往的護盤主力,此次不僅沒護盤,反倒成了下跌的主力軍。
傳統藍籌持續弱勢,而創新品種成護盤主力,是否意味著2018年之後A股將是新興產業的天下?是否意味著創業板的大牛市即將到來?
近期受到中美貿易摩擦升溫的影響,全球指數大跌,A股作為主角之一,自然未能倖免於難。3月23日,A股主要指數全部深跌,其中以上證50為代表的傳統藍籌在盤中更是領跌;緊接著,3月26日,A股出現一定的反彈,但此次反彈的主力軍很明顯就是晶片為代表的創新品種,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藍籌依舊是領跌;市場風格徹底轉換最明顯的表現就是3月27日,創業板隱隱出現大牛市開啟的意味,而上證50為代表的藍籌依舊是兩市中最弱勢的品種。
從本輪大跌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市場風格已經轉換,甚至於GDJ的護盤風格都出現一定的轉變,以晶片、半導體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以大飛機等為代表的高階製造成為了市場資金最關注的板塊,而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以有色為代表的強週期股、以白酒為代表的大消費股等等這些典型的傳統藍籌反倒成了市場上典型的弱勢品種。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作為在股市浮沉了十幾年的專業投顧,我個人認為,傳統藍籌“失寵”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價值修復矯枉過正眾所周知,中國股市從1991年開市以來,雖然途中走過短暫的以價值投資為導向的炒作,但是大多數時候還是題材炒作,甚至是純題材炒作。這種情況直接導致題材概念股的高估,以及2016年和2017年整個創業板的低迷。那創業板低迷了資金怎麼辦?這個時候主力就想起來自己作為底倉的藍籌股了,或者說是權重股則更為恰當。
於是,2017藍籌炒作開始了,首先主力先拿有色這種強週期股測試了一下市場的反映,結果出乎意料,市場的交投熱情堪稱高漲。在這種情況下,藍籌的炒作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了。之後的行情大家也都看到了,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藍籌大漲,就連工商銀行都漲到了7塊多。
而這種瘋狂藍籌炒作的背後直接引發的就是對藍籌估值的矯枉過正。這種情況下再加上《中國製造2025》的出現,藍籌下跌趨勢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2、《中國製造2025》大家都知道,這個方案的出臺主要是為了扶持創新型企業的發展,是供給側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補”中的“補短板”,涉及的產業主要是晶片、半導體、通訊服務、人工智慧、區塊鏈、海工裝備、大飛機、高鐵等新興高科技產業以及高階製造產業。
該方案的提出吸引了市場大批次的資金對相關板塊的做多,而從2015年股災以來,中國A股市場始終呈現出存量資金博弈,增量資金觀望為主的態勢(這點從成交量的比較上就可以看出來),也就是說市場資金有限,顧得了這頭顧不了那頭,都去炒作創新品種了,傳統藍籌自然也就偃旗息鼓了。
3、中美貿易摩擦的本質中美貿易貿易摩擦升溫明面上是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出口的鋼鐵和鋁產品徵收較重的關稅,而本質上是為了抑制或是遏制中國新興產業的發展,其導火索就是中國《中國製造2025》的提出。
近期盤面創新品種的強勢反彈也印證了這一點基本上是市場共識。
綜上就是銀行股近期一直弱勢,傳統藍籌同樣一直弱勢的根本原因。
回覆列表
最近股市大環境不好,別說銀行板塊了,就連業績超出預期的白馬和藍籌也跌跌不休;而中美貿易戰又無疑給股市蒙上了一層陰影。
而且近期中國經濟遇到壓力,企業逾期現象增多,互保聯保問題頻發,導致銀行的的不良債務率上升,再加上網際網路金融對傳統銀行的衝擊,使得市場對銀行不怎麼看好,市盈率及股價均偏低,已經有七八家銀行股價跌破淨資產。
當然了,相比於傳統制造業,銀行的普遍盈利能力還是挺強的,不少城市的商業銀行還保持了20%以上的利潤增長。
當股價跌破淨資產是買入的好時機,意味著買入的價格更加便宜,投資更加安全。這時候入場的風險相對而言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