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花

    首先虞朝的說法佐證是來自《韓非子顯學》中的“虞夏二千餘年”這句話,具體無從考究,不過說明韓非子當時的社會認同虞朝的存在,或者說韓非子是這樣認為的,虞朝朝和夏朝時間加起來總共2000餘年,夏朝歷史大約存世471年,做個減法,也就是說虞朝至少持續了1500多年。

    但是夏朝被大家公認的是處在原始社會晚期,那麼在夏之前就應該是真正的原始社會,這時的所有人類都還是原始人,茹毛飲血,吃生肉,一起住在洞穴裡,沒有所謂的等級制度,所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這個時候壓根就不可能萌生出什麼君臣關係,自然也就沒有朝代的概念。

    所以這樣一段歷史可能是有的,但是稱之為朝就太過了,人們大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做的都是原始人的行徑。人們可能會簡單的種植和捕獵,一起抱團取暖,沒有任何娛樂活動,一切都是為了生存的本能。

  • 2 # 貓有九命

    虞朝(約公元前36世紀-約前21世紀),中國歷史上一個可能存在過數百年的王朝,在夏朝之前。舜是虞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虞朝"就是史書上說的"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華。姚重華字為有虞氏,是氏族公社的一個部落。為什麼名字叫"重華"?傳說舜的眼睛是雙瞳仁,故為"重"。"華"字可能為華夏族的華族之意。可能存在的證據:經查最新的永濟地方誌,清光緒12年(公元1886年)蒲州知府事贏杜崧年《續補永濟縣誌序》上首句就是:"蒲坂自虞帝以來經天緯地之人,歷代層見迭出,昭著史冊,目河中為人文之蔽"。既然稱說虞帝,可見認為就是一個朝代。《尚書》中的《虞書》也記載了堯的事蹟,堯本身也是舜的岳父;這說明唐堯可能也屬於虞朝,但堯與虞朝的關係不是非常清楚。春秋時,周朝姬姓仍為嫡姓,“於今為庶”的三後只能是指虞夏商三代的後代。《國語·魯語上》: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這說明,幕是虞朝的中興君主。。透過這些資料,一些學者估計,虞朝可能並不只是虞舜一代,而是一個和夏商周一樣長達數百年的王朝。關於舜與禹之間的權利交替,說法甚多。但可以確認的是,禹建立夏朝取代了虞朝,並分封了舜的兒子商均於虞國。到了商朝初年,商湯分封商均的後代虞遂於陳國。周武王又分封虞遂的後代於陳國。 在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主要是龍山文化那時候還處於金石並用時代,有一些原始的大型城市遺址,例如堯王城遺址、陶寺遺址等等。那時候是氏族社會時期,說白了也就是原始時代也是以《部落聯盟》為形式的王朝。

  • 3 # 東吹西侃

    上學期間在背誦“夏商周秦西東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候,你有沒有像我一樣會好奇,夏朝之前是屬於什麼朝代。

    在2002年,《河北學刊》曾發表一篇叫做《夏、商、周之前還有個虞朝》的論文,學者王樹民認為,在夏商周之前能可能還有一個朝代,這是虞朝一次進入大眾視線。文中不僅提供了大量的證據,還借鑑了不少的史書為輔助證明。他認為虞朝是真實存在的,並且最後一位君王是舜,舜在位五十餘載後,把位子傳與禹,禹把公天下改為子天下,於是夏朝開始登陸歷史舞臺。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

    “三後之姓,於今為庶。”

    杜預注:三後,虞、夏、商。庶:百姓。

    《尚書》的目錄:虞書、夏書、商書、周書。

    《韓非子》第五十卷“顯學”:“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

  • 4 # 行雲流水1437995

    在當今夏朝還在爭論存不存在的時候,討論夏之前的虞朝沒有意義。不過在史書記載中有個"禪讓制",講敘的是堯讓位於舜的故事。舜是虞氏,也就是虞舜,他是否就是所謂虞朝的末代統治者呢?我想不太可能!上古社會不是後世的家天下,而是禪讓制,那麼上推幾代,統治者還是虞氏嗎?

    中華大地上發現的上古遺存眾多,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馬家窖遺址、大地灣遺址、半坡遺址、楊官寨遺址等等,許多遺蹟都有六七千年的歷史,比如陝北的石卯遺址有巨大的城市和官殿,還有玉器等發現,按其規模部落聯盟是搞不成的,那時是否有現今的國家存在呢?留待後人解釋吧!

  • 5 # 一葉木舟sd

    關於虞朝的這三個問題,查詢了相關資料,現簡要歸納整理如下一一

    【其一】虞朝 ( 約公元前36世紀初-約公元前21世紀初 ),又稱黃帝王朝,是史書中記載的比夏朝更古老的朝代。舜是虞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 。《河北學刊》2002年第一期刊發王樹民同志的學術論文《夏、商、周之前還有個虞朝》。“虞朝”即史書上說的“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華。姚重華字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個部落。為什麼名字叫“重華”?傳說舜的眼睛是雙瞳仁,故為“重華”字可能為華夏族的華族之意。

    【其二】虞朝,是唐堯死後建立的王朝,他繼承了唐堯時期的一切政治遺產,包括人才的任用和國家的體制,都是延續著唐堯時期的制度。

    堯死以後,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此時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擔任“納言”,負責釋出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透過這樣的整頓,“庶績鹹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

    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當比之時,“四海之內鹹戴大禹之功”,“天下明德皆自大禹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其三】唐朝,是上古時代唐堯建立的王朝,後世之人經常把唐朝與虞朝並稱,史稱“唐虞”。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史稱唐朝。

    唐堯去世後,唐朝宣佈告終,虞舜正式建立虞朝,史書把唐堯禪位後的二十八年稱為“唐虞之際”。

    【其四】有虞氏是上古時代的一個方國或部落,也是夏以前的一個獨立的朝代名。古史傳說中著名的聖王舜,就是有虞部落的首領。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時人還言之鑿鑿。不幸的是春秋以後文獻散失,有關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沒,戰國以後文獻中所述的虞史傳說又大半經過了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

    近代辨偽思潮興起以後,古史辨派的學者們索性從信史中將虞代一筆勾銷,將夏以前的古史一古腦兒歸於“神話傳說時代”。現今通行的大中學校歷史教科書以夏朝的建立作為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不但使虞非朝代說的影響空前擴大,而且促成了虞非朝代說與虞屬原始社會說的合一。這樣一來,我們在探討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時就不得不回頭對虞非朝代說的論據重新作一番驗證了。

    由於當時洪水氾濫,大禹治水有功,大家便北遷中原同意他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夏王朝,大禹就是夏王朝的第一任國王,存在千年的虞朝由於洪水的泛濫,逐漸從一個王國退化為部落。夏朝建立以後,大禹的兒子啟即位,封舜之子商均為虞國君主。

    【小結】綜上參考,虞朝在中國歷史上之存在是確實可信的,但其存在時間年限則後人看法不一。“其一”認為是“約公元前36世紀初-約公元前21世紀初 ”,“其三”強調了“史書把唐堯禪位後的二十八年稱為‘唐虞之際′”; “其二”是我現在看到的關於第3個問號的較完整的文字記述。至於“其四”,在一定程度上給出了虞朝何以未被近現代華人所熟知的主要原因。

  • 6 # 歲七夸父

    虞朝,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消失很長時間了。隨著現代歷史的不斷研究發現,虞朝逐漸又進入人們的視野中:虞朝,是指舜時代。堯帝建立唐朝,舜帝繼位,因為舜帝是有虞氏部落的首領,所以就建立了虞朝。虞朝大體繼承了唐堯時代的政治制度,但對官員的職責進行了具體劃分,國家政治制度進一步發展,同時堯帝提倡孝道,成為後世儒家“孝道”的典範。

    虞朝的前任:唐朝

    上古時期,堯帝建立唐朝,初步建立了國家制度,也就是按照各種任務來指派官員負責。但實際上,國家只是天下鬆散的部落組成的整體。總體上,百姓按照當時部落的生活來發展,其樂融融。

    堯帝,在歷史記載中是文武雙全的帝王。在神話傳說中,就是堯帝派后羿射日,拯救蒼生。其中去除神話傳說,堯帝在武功方面,的確是受到當時百姓的擁戴。同時,在文治方面,堯帝也是很出色,其中最被後人稱道的就是:堯帝禪讓天子之位給舜帝。

    虞朝

    舜帝繼位之後,上古時期進入虞朝時代。

    舜帝也是一位賢能的君王,妻子為堯帝的女兒娥皇、女英,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帝王世家的相互姻親關係,利用婚姻來籠絡各個部落,鞏固天下的統一與和平。

    舜帝本是有虞氏的首領,而有虞氏在當時只是一個部落或者方國,但舜帝表現很是出色,受到四方首領的認可,也通過了堯帝的考驗,最終繼任天子之位。

    繼位之後,虞朝大體繼承了唐堯時代的國家體制,同時也進一步推進了國家政治制度的發展。虞朝保留任用了唐堯時代遺留下來的許多人才,如大禹、棄、龍等人,為了方便管理,對這些人才進一步提出了明確的職位分工:大禹掌握水利建設,棄掌握農業建設,龍負責國家政令的釋出等。

    舜帝的品行中,最為後人稱道的就是“孝道”,並且被孔子及其儒家奉為“孝道典範”,也可以說是孝道先祖了。舜帝的父親瞽叟(gu,sou,都是第三聲)犯法了,被抓到監獄了。舜帝十分孝順父親,想營救父親,但有礙於自己天子的身份,不能破壞法律,最終決定偷偷救走父親,放棄了天子之位,兩人一起逃到海邊,共享天倫之樂。這件事情,一直被後世儒家廣泛傳頌,對“孝道”的傳播影響很大。

    虞朝的消失

    上古時代過去,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在大量的文獻中,都記載有“虞夏商周”四朝的說法。但是由於年代太過於久遠,再加上遠古時期並沒有完整、詳細的文字記載,後來的一些文獻資料,又經過諸子百家的整理篩選,使得人們便對“虞朝”的存在性產生懷疑,認為虞朝是神話中的國家,沒有真實存在。

    到了近現代,出現了真偽的歷史思潮,使得許多人不相信有虞朝的存在,於是大部分史書就直接從夏朝開始,而把夏朝之前的唐朝、虞朝忽略了。近年來,隨著對史書資料的不斷認識、研究,虞朝的說法又逐漸出來了,畢竟許多文獻資料都有提及“虞夏商周”四朝。

  • 7 # 羅爾斯正義

    既然科學從基因的角度已經證明我們大概是六到三萬年前從雲南入境的東非大裂谷智人的後代,那麼有虞朝也是可能的。

  • 8 # 莪就不懂了

    剃髮續辮子不留鬍鬚的老祖先—商人。

    存不存在未可知,反正現在沒證據存在。

    殷墟17餘萬甲骨研究,都不曾發現商族之前有文明存在的證據,更無“夏”字,何論虞舜?

    從下圖出自武丁婦好墓,從人俑裝束可知其迥異於我們現在認知的“留髮束髮留鬍鬚”的周人及以後華夏文化,其似更接近於滿蒙遊牧部落文化。

    血緣關係的商族先祖都是外來人,就別老臆想什麼“正統”虞舜了。

    基於地域與種族思維的狹隘視角去看中國歷史,才會對其執迷不悟

  • 9 # 龍豹雞

    傳說中的堯舜是否存在過,我不知道,誰也不知道。

    但是,在夏王朝這樣的廣域國家出現之前,在二里頭文化出現之前,在新石器時代,在中國廣大中原地區,存在過兩種非常發達、具有明確繼承關係、與後世夏王朝也有明確連續關係的文明,分別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4800年,龍山文化距今約4800年至4000年。仰韶文化主要分佈於河南、陝西關中和甘肅東部,龍山文化進一步擴張到山東、山西、河北、安徽、湖北等廣大地區。我們所熟知的新石器後期發達的遺址,基本都屬於這兩類文化。而且,龍山文化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併吞並或者融合了周邊其他文化型別。而約4000年前建立的夏王朝,則繼承了龍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高度發達,如果平移到古埃及、古巴比倫等地區,是絕對不會被命名為某某文化的,而是會被稱作第一王朝、第二王朝。但是,這兩類文化又遠不及夏王朝,仍是部落聯合體,雖然實力強大,但不能算作中國意義上的朝代。

    這兩類文化先後雄踞中原大地的同時,在中原的周邊,也存在其他型別的文化,比如山東及淮河流域的的大汶口文化,東北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湖北的屈家嶺文化等型別。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其他幾個文化具有明顯的這樣的關係,即仰韶、龍山不斷擴大,不斷進入原屬其他文化的區域,不斷融合其他文化的特徵,但始終不改其主流,而其他文化沒有擴張,而是不斷向更加偏遠的地區轉移,而且越轉移越衰落。這樣看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無疑可以對應華夏部落聯盟,而其他幾個則是四夷,華夏不斷髮展,四夷或被華夏征服融合,或遠走他鄉,以至於無。

    這是對這一問題的科學答覆。

    同時,針對傳說中的堯舜時代,我自己產生過一個想法,可能沒什麼科學依據,純屬自己瞎猜,但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堯、舜可能都不是一個人,而是幾代華夏聯盟的首長的共用帝號,因為那時的技術落後,民生多艱,人活不了那麼久,平均壽命很短,像堯舜那樣活上百年左右是不可能的。事實大概是這樣的。高辛氏(帝嚳)之後,陶唐氏部落(堯)取代帝摯成為帝,其歷代首領均被尊稱為堯,一共傳了幾代堯,一共執政百餘年,後逐步衰落,被與之聯姻的有虞氏部落(舜)取代。有虞氏歷代部落首領均被尊稱為舜,一共傳了幾代舜,一共執政數十年,後被崛起的夏后氏部落(禹)取代。

    陶唐氏歷代君主帝號都是堯,分別是堯一世、堯二世、堯三世等等,有虞氏歷代君主是舜一世、舜二世、舜三世等等,不過當時可能不是這麼叫的。早期的舜建立了非常不朽的功勳,叫大舜,後來禹也被叫做大禹,大通太,所以,很可能是第一世舜被稱作太舜,第一世禹被稱作太禹,通假作大舜、大禹。所以,陶唐氏的歷任君主分別叫做太堯、中堯、少堯等等,有虞氏的君主分別叫太舜、中舜、少舜等等。當然,也有可能像商朝那樣按照天干地支排列,分別叫堯甲、堯乙、堯丙、堯丁、堯戊、堯己、堯庚、堯辛、堯壬、堯癸等。

    有虞氏最開始的時候應該是非常弱小的部落,其首領瞽叟想廢長立幼,長子重華處境不利,但因緣際會得到時任帝堯x世的支援,並與陶唐氏聯姻,最終成為有虞氏首領,並在聯盟中央擔任高官。有虞氏逐漸壯大,雖然不是帝,但帝堯y世受制於有虞氏,其地位類似於太康時期的有窮氏后羿。後來,在換屆選舉時,有虞氏首領被選為帝,迫使堯z世退位,落選的陶唐氏首領丹朱避位,故不再享有堯的帝號,有虞氏首領成為帝,帝號舜,是為太舜或大舜。從太堯到少舜,雖然帝位由部落實力決定,但還要走一下選舉的形式。

    而從禹往後,激烈的繼業者戰爭使得選舉形式最終被廢除,家天下正式確立,而且帝號制度也有所變革,其後不再叫中禹,而是每個帝有各自獨立的帝號,禹之後為啟,啟之後為康,所以大禹之後沒有中禹、少禹,大啟之後也沒有中啟、少啟,這可能不僅僅是稱號的變更,而是權力體系的整體變更,是一種革命。但舊制度還有過反撲,於是後來還有太康、中康和少康之名號。中康和少康之間夾著相,大概是因為相逃亡了,實際的帝是羿和寒浞,相不是帝,所以他沒有得到康的帝號,相的兒子復辟後,恢復帝號康,所以他被叫做少康。而中康之所以也叫康,大概是執掌權力的羿的決定,作為部落勢力的代表,他不能接受禹和啟的改革,於是推翻了啟的改革,恢復了舊制度。但是少康的兒子再恢復祖先啟的改革,不再叫康,而是叫杼,其後再無帝號相同的帝。

    至於為什麼沒有像太康、中康、少康一樣留傳下太堯中堯少堯、太舜中舜少舜,一是因為時間太久遠了,二是因為堯和舜的世代大概太多了,在沒有原始文字的時代,僅靠結繩記事或口口相傳,實在記不過來,也分不清楚,最後就模糊為一了。據傳,堯執政百年,舜執政七十年,估計少說也得有七八世堯,五六世舜。不同部落執政,帝號各不相同,有的叫堯,有的叫舜,有的叫禹。之所以叫法不同,估計是各自部落的習俗不同,就像後世的北方草原上,有的部落酋長叫單于,而有的卻叫可汗,各從其俗爾。部落首領被選為帝之後,部落首領的內部封號就被升級為新的共同的帝號。而禹的父親叫做鯀,父子稱號卻不同,為什麼呢?因為鯀是有崇氏部落首領,後被某任舜帝處死,有崇氏部落被打散,其子帶著殘部和其他部落重組為新的夏后氏部落,夏后氏部落首領的封號就不再叫鯀,改成了禹。

    以上,供參考,不喜勿噴。

  • 10 # 賣房子的路華兵

    到底有沒有虞朝這個朝代?大兵帶你揭秘!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有上下5000年的悠久歷史,這是讓我們非常自豪的。然而我們都知道中國最早的王朝是夏朝,距今4100多年,這樣算起來並沒有5000年。那上下5000年這一說法是從何而來呢?

    中國古代的一些史書上有記載在夏朝之前還存在著一個王朝,只是在目前還沒有有力的證據去證實。根據史料記載,虞夏兩千年,虞朝確實是夏朝之前的一個朝代,但是也有人認為這樣認定朝代的話過於草率了,史書記載不一定百分百真實。

    我們先從當時的地方誌來看一下,到底有沒有這個朝代。在上古時期,有虞氏是當時北方的一個部落,他也是夏朝之前最早的以朝代為命名的部落,傳說中的聖王舜,就是有虞氏的首領,所以很有可能是存在的。

    據《韓非子·顯學》載:“虞夏二千餘歲”.按此說法,有虞氏決非只有一代五十年.另外,根據《國語》、《左傳》等史料記載,可以列出有虞氏的世系有:幕、窮蟬、敬康、句芒、蟲喬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等15個名號.

    這樣看來,虞朝很可能是真實存在的,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歷史學家就可以為我們證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火柴沒發明之前,除了鑽木取火,人們日常還有什麼其它方法取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