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嘀嘀嘀滴答
-
2 # 淘淘淘淘
這是二戰時期最出名的防禦要塞,也是當時的第一要塞,為修建這一要塞,法國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是在二戰中它卻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為什麼馬奇諾防線沒有起到作用呢?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德軍繞路攻擊,同時還因為馬奇諾防線有一個防禦漏洞,這個漏洞就是阿登森林,這是法國的戰略要地,自古以來都是歐洲的兵家必爭之地,但是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的堅固卻沒有涉及到這一地區,原因是什麼呢?當時的法國軍部認為這一地區軍隊是不可能穿過的,於是不僅僅沒有在這一地區修建防線,同時在這一地區沒有什麼防禦,於是這一地區成為了德軍的突破口。
法華人認為無法越過的阿登森林,最終沒有擋住德國的裝甲車,德軍多路進軍,最終包圍了馬奇諾防線。法國的馬奇諾防線作為二戰時期投資最大的要塞,同時也是這個時候沒能起到什麼作用的要塞。在我看來馬奇諾防線的作用還是有的,但是法國沒有利用好這一要塞,要塞的真正作用是用少的兵力來防住敵人的進攻,但是因為這一條防線的存在也讓法國軍隊十分的安心。俗話說得好,居安思危,但是法國軍隊卻是“居危思安”。作為鄰國的德國,正在虎視眈眈的盯著法國,法國的馬奇諾防線也是在法國和德國之間,防備的就是德國,但是德華人很聰明,根本就不從正面進攻馬奇諾防線,再加上一些防禦的薄弱點和防禦漏洞,使得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失去了作用。
-
3 # 嘴強
熟悉二戰的人都知道馬奇諾防線的故事。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了防止德國再次入侵,花了大價錢沿著兩國國境修了一條馬奇諾防線。號稱固若金湯。
但是結果呢?二戰爆發之後,德國並沒有直接進攻防線,而是從法國東北部的阿登森林找到一個突破口,繞到了馬奇諾防線的後面。結果是,法國在幾個星期內就投降了。回頭看那段歷史,大家就難免笑話法華人,說你花了大價錢修的馬奇諾防線,純粹就是個擺設。
這件事簡單理解就是,一個房間有兩個門,法華人只在其中一個門上上了鎖,結果德華人輕鬆推開另一個門,打進來了。
但是我們憑常識想想就知道,事情絕不會這麼簡單。法蘭西是個多麼優秀的民族,不缺人才。法國是個大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又打得創鉅痛深,花那麼多錢修的馬奇諾防線工程,不可能沒有經過各個角度的慎重論證。它可以犯錯誤,比如忽略了阿登森林,但是絕不可能犯這麼幼稚的錯誤:明明有兩個門,只上一把鎖。
但事實就是這樣啊,馬奇諾防線最終是被繞過了啊,白修了啊,這怎麼解釋呢?
你想,馬奇諾防線修在哪裡?德國和法國的邊境線上。那請問,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麼打的?德國是從德法邊境入侵法國的嗎?不是啊。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就是繞過了邊境,從北邊,就是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那個方向打過來的啊。這就是著名的施裡芬計劃。
奇怪就奇怪在這一點。按說,大家都知道亡羊補牢,那得是哪兒破補哪兒。你法國為了防範德國,不在一戰中德國曾經發動進攻的北邊修防線,跑到東邊、南邊大興土木。這不是瞎耽誤功夫麼?
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法國其實預料到後來發生的情況,是故意這樣乾的。那為啥呢?
我們先把馬奇諾防線放下,給你看另一個例子。那就是第四次中東戰爭時候,以色列修的“巴列夫防線”。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之後,以色列佔領了西奈半島,和埃及中間只隔著一條蘇伊士運河。那時候戰爭雙方都知道,這仗還沒打完,遲早還要再打。所以,在停戰期間,雙方都在各種做準備。以色列人做的準備就是修防線,也就是我們要講的“巴列夫防線”。
巴列夫防線的第一道,是一道沙牆。對,不是鋼筋混凝土的堅固工事,就是沙子堆起來的牆,當地沙漠裡有的是沙子。這道沙牆最高60米,全長175公里,非常壯觀,我在文稿裡放了一張圖,你可以感受一下。
用沙子堆牆好處很多,可不光光是為了省錢,你就想,沙子是很鬆軟的,無論是人往上爬,還是坦克往上面開,都會陷進去。而且因為是沙子,口徑再大的火炮打上去都是聽個響,不會破壞牆的主體結構。當然你可以讓人去鏟沙子,那是個多大的工程?在戰場上根本行不通。所以沙牆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創造。
但是這道沙牆最後還是被埃及軍隊輕易攻克了。
過程特別有戲劇性。埃及人剛開始面對沙牆也很頭疼,不停地想辦法。有一個埃及工程師在澆花的時候突然想到,沙子做的牆,用水衝不就好了?這個道理只要小時候玩過泥巴的人都明白。埃及軍隊高層一聽,對啊,於是花了大價錢,從英國和德國手中採購了450臺高壓水泵。
埃及進攻那天剛好是猶太教的“贖罪日”,那天以色列全國放假,軍隊很多人也放假,整條巴列夫防線上都沒有什麼守軍。埃及軍隊也是就地取材,從蘇伊士運河中抽水,對著巴列夫防線的沙牆一頓沖刷。不到5個小時,防線上就被衝出了60個缺口,之後埃及軍隊一擁而上,在一天之內就突破了沙牆。
說到這我問你個問題,巴列夫防線的沙牆是擺設嗎?不是。如果從整場戰爭的角度來看,這道沙牆不僅不是擺設,甚至為以色列在戰爭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進攻那天,以色列的守軍因為放假,只有460名。而埃及當時的軍隊,足足有31萬人,如果他們一擁而上,以色列人怎麼可能守住全長175公里的巴列夫防線?但是因為有了沙牆,埃及軍隊只能被迫分成一小股一小股,沿著被水衝出來的缺口進攻,完全發揮不了人數優勢。隊伍無法展開。
等到埃及人好不容易突破沙牆,以色列軍隊有時間集結重兵,包圍了出口,在區域性形成了人數優勢,對想要衝出通道的埃及人瘋狂射擊。故事還沒完,沙牆僅僅是巴列夫防線的第一個關卡,整條防線縱深有16公里。埃及主力軍隊一邊冒著槍林彈雨,一邊緩緩推進,足足用了6天都沒能走完這段距離。但這六天中,以色列軍隊在戰爭的北線已經獲得了勝利,轉過頭向南,把埃及軍隊包了餃子。所以,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又贏了。
所以你看,以色列修建這道沙牆的真實目的,並不是為了拒敵人於國門之外,而是管理埃及軍隊的行為,讓他們只能在一個小範圍內活動,而且限制了他們活動的速度。這為之後的反擊打下了基礎。
明白了這個道理,咱們再回頭看馬奇諾防線,就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你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也是從馬奇諾防線的北邊繞過,從荷蘭比利時那個方向進攻的法國。但是結果呢?結果是一頭撞在法軍的防線上,雙方進行了連續4年的陣地戰、塹壕戰。最後以德國輸掉一戰告終。
所以,法國之所以花大價錢修馬其諾防線,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逼迫德國軍隊繞過馬其諾防線,再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的劇本,再讓他從荷蘭比利時方向進攻。
法華人這麼想,一戰的時候,我沒準備好,都可以打敗德國。二戰,英法聯軍在德國進軍的道路上,準備好了330萬大軍,只要德國按照這個劇本演,法華人是有信心讓德國敗得比一戰更難看的。對啊,一個劇本,咋能演出兩種情節呢?
當然,法華人沒有想到,德國這次居然從阿登森林裡鑽出來了,劇本雖然是老劇本,但是德華人改了關鍵情節,法華人猜到了開頭,沒猜到結尾。
但是今天我們回頭看馬其諾防線。其實也能看出法國當時的防守思路:不是想要修建一個堅不可摧的堡壘然後在家裡高枕無憂,而是設計一個對敵人不利的劇本,讓敵人按照自己設計的步調行動,一步步引導敵人走向失敗。所以,馬奇諾防線雖然被繞過了,好像沒有起作用,但馬奇諾防線本身的目的其實是實現了的。它不是個擺設。
今天我們聊這個例子,其實是想打破我們通常的那種“目的論”的思維慣性。做一件事,就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嗎?如果沒有達成這個具體目的,這件事,就沒有價值嗎?不一定。
一件事,除了表面上的目的之外,還可能是在編一個對他人施加影響的劇本。
你熱愛學習,你學的每一個知識點不見得都有用,但是你熱愛學習的態度看在其他人眼裡,你會收穫尊重。尊重會帶來不可預期的成功。
你認真做每一件事,這每一件事本身可能價值都不大,但是看在他人眼裡,你會收穫信任。信任會帶來不可預期的價值。
這麼說來,什麼是有效的行動?其實不是直接達成目的才叫有效。而是有方向地調整了他人對你的預期,管理了他人的行為,讓他們在你設計的框架中行動。這就是有效的行動。
-
4 # 紅色軍艦鳥
總所周知,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系。整個防線耗時12年之久,綿延數百公里。
馬奇諾防線規劃與設計目標:
1.避免敵軍的突然襲擊,併發出警報
2.為法國軍隊的動員爭取時間(兩三個星期)
3.節省人力
4.保護阿爾薩斯和洛林(1918年迴歸法國)和其工業基地
5.應對突然襲擊時,作為反攻的基地
6.同樣防禦由瑞士和比利時方向進攻的敵人
7.延緩敵人的進攻,等待主力部隊的增援
8.顯示非進攻而和平的軍事態勢,並在德國入侵比利時的情況下,迫使英國幫助法國
9.阻擋德國先期進攻後,推動比利時參戰(比利時在馬奇諾防線德國一邊)
事實上,馬奇諾防線的建成,使德國軍隊不得不避開德法邊境正面,另選進攻法國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國主力透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弟防線,佔領了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使防線喪失了作用。
總的來說,馬奇諾防線有其存在的價值,它完成了預先的目標,保護了其負責的邊界。它的存在是德國決定透過比利時和荷蘭進攻的重要原因,阿爾卑斯山區的工事群也很容易的擋住了義大利的進攻。很多人將馬奇諾防線沒能拯救法國視作失敗,但真正失敗的原因是法國最高統帥部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軍事思想已經嚴重落伍的結果。
所以,時代在變,觀念落後,就會捱打。
-
5 # 不正經的軍棍
還真不是擺設,成功的把德軍主力逼到從法國北部進攻了。但是,無論結合哪一點開看,馬奇諾防線都無可避免的變成了軍事史上的一個笑話了。沒有馬奇諾防線,就沒有後來曼施坦因非常漂亮的鐮刀閃擊計劃以及德軍一系列的奇蹟出現。
其實馬奇諾防線呢,應該說是法華人自己圖謀不軌,想坑比利時。我們看地圖,法國南部和德國一部分領土是接壤的,法國北部的領土和德國中間隔著比利時、盧森堡。法國與德國接壤部分,德國可以直接進攻,如果從北部進攻法國,就得經過比利時境內去進攻法國。
而法華人聰明啊,直接在法國和德國接壤的部分上修了一個非常堅固的馬奇諾防線,德華人根本無法正面攻克。而法國不可能修個防線,把法國整體都隔開吧。法華人特意考察了一下阿登山區,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在阿登山區,德華人根本無法穿過,法國可以高枕無憂。
這能看出啥來?德國想進攻法國,就只有一條路線了,從比利時進攻法國。法國修馬奇諾防線,目的也就是把德華人逼到比利時等低地地區和法國決戰。這樣做的好處是,法國可以集結主力,進入比利時,加上英國比利時軍隊,將優勢集中,怎麼都能打贏德軍了,就算是消耗,也能把德軍拖垮了。
而且這一招很陰,戰火是在法國之外打的,在比利時打的,法國可以免於戰火侵襲,比利時打的破敗不堪沒關係,法國沒事就行。
而比利時人也看清了,這法國明顯甩鍋啊,戰爭開始前,早在1935年,比利時就宣佈自己永久中立了,而且拒絕了法軍入境幫助加固要塞、加強防禦的提議,希望透過這個能夠避免希特勒對於比利時的打擊,讓德華人從馬奇諾防線精工,最後兩敗俱傷。結果呢,元首嘴角一斜,說了一句:“別忘了你當初是怎麼傷害德國的”。
戰鬥打響前,英法主力集結在法國北部,隨時準備支援比利時,馬奇諾守軍嚴陣以待。等戰鬥開始時,德國C集團軍進攻馬奇諾防線,B集團軍北上進攻荷蘭比利時,這基本就是在法國的劇本中,英法主力立刻跨過法比邊境去增援。這是法華人的計劃,也正好掉進了全套。他這邊調動了,德國A集團軍立刻進攻盧森堡比利時,從阿登山脈直穿而過,法國徹底亂套。法華人千算萬算,也沒想到德華人會從阿登山脈穿過來。
可以這麼說,機關算盡,法華人還是被砸了腳,而且這一砸就再也沒起來,比利時也一樣,想讓法德死磕,雙方都沒得逞。德華人就是用這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從阿登山脈穿過進入法國腹地,而馬奇諾防線的守軍,還在為頂住了德國的佯攻而沾沾自喜。這個時候,法國已經輸了。
-
6 # 北京講武文化
馬奇諾防線的功過是非
國際政界、軍方及史壇對耗資巨大的馬奇諾防線的功過是非,向來說法不一,褒貶各異。
一戰結束後,法國為防德國入侵,威脅其北部與東北的工業重鎮,花費50億法郎(相當於當時法國好幾年的財政預算),耗時12年(1928~1940年),在其東北邊境,修築馬奇諾防線(以其陸軍部長馬奇諾元帥名字命名)。
整個防線綿延390千米,由保障地帶(縱深4~14千米)和主要防禦地帶(縱深6~8千米)組成,共修建142個大小要塞、352個暗炮塔、78個軍營、17個觀測所,工事掩體總數超過5000個。
在二戰爆發前,馬奇諾防線是法華人的驕傲。這個當時歐洲最為龐大的工程專案,將築城技術發揮到極至。國內很多人都認為這個耗資巨大的工程一文不值,把馬奇諾工程與國內的長城、江陰要塞等相比較。殊不知,馬奇諾工程在法華人看來是一座偉大的工程。
馬奇諾防線有其存在價值,它完成了預先的目標,保護了其負責的邊界,完全斷絕敵人從側翼迂迴的可能性。它的存在是德國決定透過比利時和荷蘭進攻的重要原因。只是用來牽制不完全版的馬奇諾防線,德國就投入17個步兵師的兵力。阿爾卑斯山區的工事群也很容易的擋住義大利的進攻。
馬奇諾防線失敗的原因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從戰術角度來看,馬奇諾防線有一個巨大的缺陷就是不能移動,德軍只要選擇一個薄弱點在轟炸機的幫助下就可以開啟大門。
從戰略角度來看,馬奇諾防線造價高昂,需要駐守的兵力也很多,這就導致要花費大量的財力和兵力,其他海軍、空軍等部隊的裝備很受影響,一旦德軍繞過防線很容易透過裝備壓制實現突破。
從心理角度來看,馬奇諾防線其實會給法華人帶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英國陸軍軍長艾倫·布魯克爵士曾兩度參觀馬奇諾防線,並一針見血地指出:
“馬奇諾的設計絕對是天才的設想,但是給我的安全感卻很少。我認為法國應該把更多的經費花在機動防禦裝備上,比如說給飛機、裝甲師等部隊,而不是把錢扔進地下……馬奇諾防線最危險的方面是在心理上,它給人造成一種錯誤的安全感,躲在牢不可破的鋼鐵防線後面的感覺,一旦這種感覺被打破,法國的戰鬥意志將一起被粉碎。”
事實上果真如此,德軍從阿登森林插向馬奇諾防線身後,短短 42天,民眾的抵抗意志瓦解,法國選擇投降,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便滅亡。
-
7 # 驚蟄001
個人認為,馬奇諾防線起到了防線的作用,但卻不能阻止法國的失敗。
馬奇諾防線 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貝爾福,全長約390公里。包括梅斯築壘地域、薩爾氾濫區、勞特爾築壘地域、下萊茵築壘地境和貝爾福築壘地域。整個防線由保障地帶(縱深4~14公里)和主要防禦地帶(縱深6~8公里)組成。馬奇諾防線從1928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價50億法郎,由鋼筋混凝土構成,十分堅固。
由於造價昂貴,所以僅防禦法德邊境,至於荷蘭則由英法聯軍作後援。由於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嶇,不易運動作戰,且比利時反對在法比邊界修建防線,所以法軍沒有多加防備,但萬萬沒有想到德軍會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軍誘使英法聯軍支援荷蘭,再偷襲阿登高地,聯合荷蘭德軍將聯軍圍困在敦克爾克。而馬奇諾防線也因為德軍襲擊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可以這麼說,馬奇諾防線起到了預期的目的,保護了其所負責的邊界,同時阿爾卑斯山區的工事也輕易擋住了義大利軍隊的進攻。法國的戰敗不能歸咎於馬奇諾防線,而應該歸咎於法軍戰術思想的落後。
-
8 # 多年未見
馬奇諾防線 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系。馬奇諾防線從1928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價50億法郎(1930、1940年代貨幣),其名稱來自當時法國的陸軍部長A.-L.-R.馬奇諾的姓氏(1877~1932)。防線主體有數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
從二戰中德軍最終進攻方向來看,他們既沒有選擇主攻北部德法邊境,也沒有選擇強攻馬奇諾防線,而是突破了被認為不可逾越的中部阿登山區。馬奇諾防線起到了阻止作用,問題在於法軍戰爭理念落後,迷信一戰陣地戰經驗,忽視坦克等大規模機動力量。不是馬奇諾完全沒用,而是不能把馬奇諾防線當做萬能鑰匙,從此萬事大吉。最主要還是人的因素。
-
9 # 沒有的嗶哩吧啦
透過以色列與埃及的戰爭中知道以色列修建這道沙牆的真實目的,並不是為了拒敵人於國門之外,而是管理埃及軍隊的行為,讓他們只能在一個小範圍內活動,並且限制了他們活動的速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也是從馬奇諾防線的北邊繞過,從荷蘭比利時那個方向進攻的法國。但是結果呢?結果是一頭撞在法軍的防線上,雙方進行了連續4年的陣地戰、塹壕戰。最後以德國輸掉一戰告終。
所以,法國之所以花大價錢修馬奇諾防線,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逼迫德國軍隊繞過馬奇諾防線,再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的劇本,再讓他從荷蘭比利時方向進攻。但是今天我們回頭看馬奇諾防線。其實也能看出法華人當時的防守思路:不是想要修建一個堅不可摧的堡壘然後在家裡高枕無憂,而是設計一個對敵人不利的劇本,讓敵人按照自己設計的步調行動,一步步引導敵人走向失敗。所以,馬奇諾防線雖然被繞過了,好像沒有起作用,但馬奇諾防線本身的目的其實是實現了的。它不是個擺設。
-
10 # youtube武器秀
馬奇諾防線當然不是擺設……
馬奇諾防線(法語:Ligne Maginot,英語:Maginot Line,德語:Maginot-Linie,(IPA: [maʒi"noː]),其名字來源於法國戰時陸軍部長安德烈·馬奇諾(1877年至1932年)。馬奇諾防線主要由混凝土堡壘、障礙及相應武裝所組成,自1929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價50億法郎(1930、1940年代貨幣)。防線主體有數百公里,主要位於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境內。戰前位於法國東部所設的防禦工事,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堅固。由於造價昂貴,所以僅防禦法德邊境,至於荷蘭則由英法聯軍作後援。馬奇諾防線可以防禦多類攻擊,包括空對地轟炸、大口徑火炮轟擊等,其內部擁有各式火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各類軍事及生活設施,較大的工事中還鋪設有有軌電車的軌道。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透過施裡芬計劃從低地進攻法國。但是,由於兵力不足,止步於法國東北部。然後,西線就在法國的東北部打了四年。為了防止這種悲劇,法國修建了馬奇諾防線。
法國一戰後的目標,是避免主戰場在法國境內。看了周邊一圈,主戰場在低地地區,是唯一的選擇。那怎麼讓德國再走一次低地,而不是從南部法德邊境進來。很簡單,修建一條難以攻破的防線,逼德華人走低地。法國的計劃是,馬奇諾防線將迫使德華人放棄從德法邊境進入法國。而是像一戰一樣走低地地區。一旦德國入侵低地三國,法軍將迅速越過東北部邊境,在低地與德軍交戰。進而把主戰場放在低地,避免戰火燒到法國本土。
從地圖上看,法軍將會像一扇鐵門一樣,從法國東北部邊境旋轉著,把德國擋在低地。而這扇門的門軸就是阿登地區。法華人不是不知道這個地方的兵力不足。但是法軍認為,阿登地區是山區,補給不暢,德軍不能發動大規模進攻。即使阿登地區的法軍被擊敗,德軍也會迎面撞上馬斯河。德軍想要突破馬斯河要等待重炮部隊支援,而這一過程需要至少十天。法國有時間調集援軍支援。
法國的想法很美妙。但是,這個作戰計劃是應對一戰施裡芬計劃的鐮刀攻勢所制定的。但是,德軍改變了計劃。德軍主力沒有迎面撞上低地的鐵門。而是出現在了阿登地區。當德軍出現在馬斯河前時,沒有停下來等待重炮部隊,而是指揮坦克強渡馬斯河。至此,法軍防線被徹底撕開。法國的計劃也就破產了。
硬要說馬奇諾防線有什麼用。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低地地區阻擋德軍的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於德軍的阿登地區的攻勢。這個計劃破產了。
回覆列表
馬奇諾防線規劃與設計目標:
避免敵軍的突然襲擊,併發出警報
為法國軍隊的動員爭取時間(兩三個星期)
節省人力
保護阿爾薩斯和洛林(1918年迴歸法國)和其工業基地
應對突然襲擊時,作為反攻的基地
同樣防禦由瑞士和比利時方向進攻的敵人
延緩敵人的進攻,等待主力部隊的增援
顯示非進攻而和平的軍事態勢,並在德國入侵比利時的情況下,迫使英國幫助法國
阻擋德國先期進攻後,推動比利時參戰(比利時在馬奇諾防線德國一邊)
馬奇諾防線的建成,使德國軍隊不得不避開德法邊境正面,另選進攻法國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國主力透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弟防線,[2]佔領了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使防線喪失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