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那一望無際的-孤獨
-
2 # 001林
最喜歡曹仁,曹仁算得上是個很好的統帥了,帶病打仗,排兵佈陣樣樣精通,給曹操很多地方上看上去很是相似,是一個很善於堅守保衛者的人才,當年在樊城之戰今安徽合肥和孫權大戰,七千之人大戰孫權十萬人馬,打敗孫權,還差一點就活做孫權了,僅此一戰讓東吳都害怕曹仁了,也是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再加上曹仁和曹操夏侯惇一起從早年,我就是曹操剛起家之時,就給隨曹操,可以說是戎馬一生。
-
3 # 枯骨雜談
三國時代,群雄爭霸,人才輩出,文臣武將之能人更是璀璨耀眼。
題目是小說《三國演義》裡的武將,所以我們要跟正史區分開,只根據羅貫中的描述來發表意見。
最喜歡的武將有蜀國趙雲、姜維,魏國張遼、曹仁,吳國太史慈、陸遜。
我喜歡三國演義裡的武將有個標準:第一要武藝出眾,至少都是一流好手;第二人品要端正;第三汙點極少,不一定壽終正寢但要得以善終。
以此標準,首先類似呂布之流的人物,三姓家奴,哪怕其武藝再出眾,也不會喜歡;其次諸如華雄、顏良、文丑等所謂一方大將,但基本死於名將之手,說明武藝膽略不足以跟名將媲美。
演義裡部分武將分析:
關羽:有勇有謀,忠義兩全,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在,他的影響力是與孔子並列的“武聖”,但關二爺剛愎自用,恃才傲物,雖是一代名將而且是蜀國唯一一個能獨當一面的大將,但是最終因為驕傲的性格敗走麥城,從此標誌著蜀國衰落的開始。
張飛:飛義釋嚴顏,卻有國士之風。但“飛敬愛君子而不恤小人”,最後果然死於非命小人之手。
黃忠:出場較晚,定軍山一戰斬死夏侯淵,但隨主公出徵吳國時,不聽勸阻,以致喪命。
馬超:三足鼎立前馬孟起可謂是戰場上的明星,鬥許褚,戰張飛,殺的曹操割須棄袍,但蜀國建立之後,沒有什麼戰績,而且,關鍵是馬超著實是坑爹專業戶,有勇無謀。
魏延:本是一代名將,偏偏被羅貫中寫成反叛代表,不得善終。
趙雲:英俊瀟灑、人品出眾、武藝高強、不驕不躁、膽識過人,三國裡男神的代言人,而且是一直擔任守護中軍之重任,劉備的妻兒老小全交由趙雲負責,可見趙雲的人品,子龍當屬演義裡的武將第一人。
姜維:文武全才,“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曹魏五子良將:首推張遼,德才兼備,威震逍遙津,與關羽交好,國士之風。
曹氏、夏后氏:首推曹仁,看過原著的朋友都清楚,曹仁是曹操的關羽,從來都是分兵拒之,獨當一面,沉穩幹練,有膽有略。
江東集團:太史慈,信義篤烈、古人之風,羅貫中贊曰:“矢志全忠孝,東萊太史慈。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諮”,三國裡忠孝的代表人物;陸遜,出將入相,社稷之臣,初出茅廬時與呂蒙共謀白衣渡江,戰勝華夏名將關羽,後掛帥夷陵一把火燒的劉備託孤於白帝城,忠誠剛直,演義裡儒將的代表。其餘如典韋雙戟護主、夏侯惇吞嚥父精母血、甘寧百騎劫曹營等等也都是武將的佼佼者,但相對而言,有所差距。
觀點不同,個人喜好不同,各位看官,不喜勿噴!
-
4 # 不知鉤上物淪為盤中餐
談不上最。這樣說吧,少年感覺呂布厲害,青年感覺諸葛亮厲害,中年感覺曹操厲害,最後還是感覺劉備厲害。
呂布。可以說是三國公認的戰神。讀三國的小朋友們都幻想著自己有一天能成為武功天下第一的人。不可一世。尚且稚。
諸葛亮。諸葛亮是現在料事如神的代名詞,算無遺策等等,雖說有些神化,但歷史上諸葛亮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不是所有諸葛都叫臥龍。
曹操。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有人說曹操是三國裡最厲害的軍事家。我不敢絕對同意,但曹操的軍事與治國的能力是非常厲害的。否則不會打敗像呂布,袁紹,張繡,馬超,韓遂等諸多英雄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即便三國鼎立,曹魏也是最強的,也是最後統一、笑到最後的那個。
劉備。這裡又得提一下曹操了,他的識人能力非同小可。在劉備協助曹操打敗呂布之後,手無多少兵將的情況下,曹操竟拿劉備與自己相比,孫吳尚不看在眼裡。曰:“天下英雄,唯孤與君耳!”劉備的過人之處,不僅如此,比起曹操,更為“奸詐”。有人說劉備是三國最大的偽君子。攻破同宗城池,言此非不得已之事。關羽敗走麥城,不予以援兵。總之就是,既把事情做了,又把自己形象維護的很好。與曹操相比,劉備相當於白手起家,而曹操是在朝為官。曹賊與劉皇叔的名稱一比,就知道孰輕孰重了。
-
5 # 清塵逸想
我還是比較喜歡張遼的。張遼身為五子良將,能力無庸置疑,但是他出身相對於其他四子,還是很低微的,最初只是呂布手下的一個小伍長,最被人無視的呂布手下八健將(宋寵、郝萌等)都是張遼當初要仰望的存在,而且他屬於降將,在當時的派系中,是容易遭人猜忌的,就是在這樣艱難的境地中,硬是登上了武將生涯的頂峰,而且得以善終,實屬不易(張郃名聲比張遼大,且爵位也比張遼高,卻在對戰蜀國時,被司馬懿所害,冤)。再者,張遼與關羽有一定的交情,據說是因為性氣相投,其實就是二者都有些儒將氣度,史載張遼更近於儒將,有文化的武將在那個年代是非常稀有的!!文武全才,知進知退,留名青史,澤蔭後人。
-
6 # 芒果開火車
最喜歡的三國武將是典韋
典韋,字子滿。陳留己吾人(河南)。
曹操在袞州時招入。他死的早,出場率很低。那為什麼能排到9人中的第三呢?這就得好好探究一下。
演義中述其勇力過人,能“逐虎過澗”,一對80斤重的鐵戟運使如飛。一日,帳下大旗被風吹得岌岌欲倒,眾軍士挾持不定,典韋下馬,喝退眾軍,一手執定旗杆,立於風中,巍然不動。操曰:“此古之惡來也!”PS:惡來是商紂名臣,以勇力著稱。
大戰許褚,二人從早上鬥到黃昏,未分勝負。
曹操大戰呂布。操望西而走。忽又喊聲大震,一彪軍至:郝萌、曹性、成廉、宋憲四將攔住去路。眾將死戰,操當先衝陣。梆子響處,箭如驟雨射將來。操不能前進,無計可脫,大叫:“誰人救我!”馬軍隊裡,一將踴出,乃典韋也,手挺雙鐵戟,大叫:“主公勿憂!”飛身下馬,插住雙戟,取短戟十數枝,挾在手中,顧從人曰:“賊來十步乃呼我!”遂放開腳步,冒箭前行。布軍數十騎追至。從人大叫曰:“十步矣!”韋曰:“五步乃呼我!”從人又曰:“五步矣!”韋乃飛戟刺之,一戟一人墜馬,並無虛發,立殺十數人。眾皆奔走。韋復飛身上馬,挺一雙大鐵戟,衝殺入去。郝、曹、成、宋四將不能抵擋,各自逃去。典韋殺散敵軍,救出曹操。前有箭矢後有追兵,典韋奮勇當先替曹操開道。待五步之內才開始向追兵攻擊且從容鎮定每擊必中,這是何等膽色!
城門開處,兩員將引軍出戰:前軍侯成,後軍高順。操即使典韋出馬,直取侯成。侯成抵敵不過,回馬望城中走。韋趕到吊橋邊,高順亦攔擋不住,都退入城中去了。高順能與夏侯敦戰四五十合,是呂布手下軍銜最高的大將(在張遼之上)。曹操進得城來方知中計,炮聲一響伏兵四起,張遼、臧霸、郝萌、成性,一齊殺出。操急走南門,高順、侯成攔住。典韋怒目咬牙,衝殺出去。高順、侯成倒走出城。典韋殺到吊橋,回頭不見了曹操,翻身復殺入城來,門下撞著李典。典韋問:“主公何在?”典曰:“吾亦尋不見。”韋曰:“汝在城外催救軍,我入尋主公。”李典去了。典韋殺入城中,尋覓不見;再殺出城壕邊,撞著樂進。進曰:“主公何在?”韋曰:“我往復兩遭;尋覓不見。”進曰:“同殺入去救主!”兩人到門邊,城上火炮滾下,樂進馬不能入。典韋冒煙突火,又殺入去,尋覓多處終在東門找到了曹操。典韋擁護曹操,殺條血路,到城門邊,火焰甚盛,城上推下柴草,遍地都是火,韋用戟撥開,飛馬冒煙突火先出,操隨後亦出。
曹操出去找樂子,首先想到讓典韋保護。張繡乃趙雲師兄槍法非常好,可畏於典韋也不敢直接下手,派胡車兒盜取雙戟。典韋失了兵器,戰鬥力大減。然其竟以人作兵,死守門寨。身中無數箭更兼槍傷,乃大叫數聲而亡,血流滿地。死了半晌,還無一人敢從前門入。
曹操設祭祭典韋。操親自哭而奠之,顧謂諸將曰:“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眾皆感嘆。回至許都,曹操思慕典韋,立祀祭之;封其子典滿為中郎將,收養在府。
曹操行軍至襄城,忽於馬上放聲大哭。眾驚問其故,操曰:“吾思去年於此地折了吾大將典韋,不由不哭耳!”因即下令屯住軍馬,大設祭筵,弔奠典韋亡魂。操親自拈香哭拜,三軍無不感嘆。祭典韋畢,方祭其子其侄。
典韋的描寫多為側面,單挑戰役不多。然對其描寫十分細緻,人皆歎服其勇,而《三國》的武力排名又以民間喜好為基礎;還有一點,正是因為他英年早逝,人們對他有許多惋惜與期許。故役少而名高也。
-
7 # 12345688順流
錦馬超啊!就演義而言一部三國前表呂布後表馬超,神威天將軍!個人單挑能力無與倫比,幾個回合打敗所謂的五子良將於禁,20個回合打敗另一個五子良將張郃!趙雲張飛之流皆未做到!
-
8 # 萃採園
悲情英雄呂布與他的方天畫戟
說起《三國演義》中武將的戰鬥力,呂布是當之無愧的NO.1。原因大家都知道,關羽與張飛這樣戰鬥力爆表的牛人聯手,都奈何不得呂布,直到劉備手舞他的雙劍,加入戰團,呂布這才怯戰而走。在劉關張三人的攻擊下,可以全身而退的,三國時期估計沒有幾人。
張飛可能因為自卑的緣故,見不得比他漂亮、功夫又好的人(呂布、趙雲、馬超),數次謾罵呂布為“三姓家奴”。從此,呂布被臉譜化,貼上了反覆無常、惟利是圖的標籤。人們甚至忽視了一點:講起反覆無常,劉備可以甩呂布幾條長安街。
歷史上的呂布,確實殺了丁原、董卓,仔細分析一下殺人動機,就會清楚,呂布是被冤枉了,他沒有演義中說的那麼不堪。陳壽評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是個粗鄙武夫。可是從呂布曾做過丁原手下主簿之職來看,呂布是個文化人,算得上粗通文墨。
《三國演義》只演繹了董卓“誘”呂布,卻無視了另一個關鍵字——“令”。
丁原官拜執金吾,而董卓官拜前將軍、斄鄉侯、幷州牧,兩人官職相去甚遠,董卓“令”呂布殺丁原,呂布敢不奉令?初進京的董卓虛心納諫、選拔賢能,儼然是中興名臣的作派。他發號施令,誰敢不聽?
呂布不是事後諸葛亮,他也沒有想到後來的董卓會倒行逆施。況且,呂布為自己的行為做了補救,董卓不是被他親手殺了嗎?說到呂布殺董卓的動機,既與其忠於漢室有關,另外與董卓對他的角色定位有關。
呂布殺董卓,與戟有關。
呂布殺了丁原,因功封中郎將、都亭侯。表面上是漢家的官,乾的私人保鏢的活——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已,行止常以布自衛
因為一點小事情,董卓用手戟擲呂布,不是呂布腿腳利索,當場就得掛了。呂布與貂嬋私通,擔心被董卓發現,王允的誘導,呂布這才動了殺心。
《三國志》《三國演義》都忽略了一個情節,那就是呂布手中的戟。影視作品與連環畫中,呂布手中的方天畫戟是屌炸天的蓋世神兵。其實,在東漢末年,戟是兵器不假,但它同時也是一種儀仗器。說的直白一些,戟,是門房人使用的。
另據《後漢書-輿服志上》記載,官員出行,按照品級大小配備有隨員和相應的儀飾:“公以下至兩千石,騎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縣長二人,皆帶劍持棨戟為前列”(棨,有衣之戟)。
因為棨戟特殊的作用,兩漢皇帝經常將棨戟作為獎勵物賜予臣下,以示寵信。在某些場合,戟甚至成了迎賓禮儀中的信物,什麼樣級別的來賓,享受什麼樣的迎接禮儀。一如外國元首來訪,需要鳴禮炮21響,政府首腦來訪19響,副總理級別官員則是17響。據《東觀漢記》載,劉秀與王郎(新朝末年群雄之一,其政權史稱“趙漢”)交鋒,王郎派出手下諫議大夫杜長威來談判。諫議大夫只是六百石的中下級官員,但因為他持節代表的是王郎,所以劉秀派出棨戟列隊迎接,以示莊重其事。
三國時期,戟的種類開始增多,有長戟、手戟、雙戟等。
手戟柄短體輕,可擲可刺,是一種近身防禦的利器。曹操去行刺大太監張讓,就是舞動手戟逃離虎穴的;呂布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得罪了董卓,董卓抓起几案上的手戟就向他擲過去;孫策與太史慈打鬥,“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不但是太史慈使手戟,孫策也擅此物,曾擲手戟殺死嚴白虎的弟弟。根據這些史料的記載分析,手戟也是分為兩種的,一種是隨身攜帶,另一種則是放置於几案上以備不時之需。
西漢以來,一般會將各種武器分類陳設在木製的蘭錡架上。這種木製的兵器架,近年來在考古發掘中曾有實物出土,與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上繪製的基本相同。董卓、孫策的手戟,應該就是放在蘭錡架上的。
曹操與太史慈使用的手戟,都是隨身攜帶。
晉張協作《手戟銘》曰:錟錟雄戟,淬金鍊鋼。名配越戟,用遇干將,嚴鋒勁柲,摛鍔耀芒。
由此可知,手戟製作精良、價格昂貴,是權貴世家子弟的防身之物。從經常當做暗器使用來看,手戟的尺寸應該不是很長。三國時期,最擅使用手戟殺人的是曹操手下大將典韋。在曹操與呂布戰於濮陽,典韋任先鋒,“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典韋慣使大雙戟,在曹軍中有“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的說法。漢制八十斤約合現代20公斤,典韋就是憑著這一對戟衝鋒陷陣的。
人們將典韋的戰鬥力排在僅次於呂布的第二位,確實有道理。
《三國演義》中,呂布被描繪成“頂束髮金冠,披百花戰袍,擐唐猊鎧甲,系獅蠻寶帶,縱馬挺戟。”但是遍閱《三國志》,也不見有呂布使用戟的記載。關於他和戟,除了董卓用手戟擲他,另有兩次:一次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轅門射戟,但說的只是射戟,並沒有說呂布使用的就是戟。再有一次,就是他派了陳登去求徐州牧,結果事情沒有辦成,“布怒,拔戟斫幾曰:...”。此處斫幾之戟,應該也是几上的手戟。
據《漢書-匈奴傳》記載,呼韓邪單于(王昭君和親所嫁之人)入塞朝見漢天子,漢廷賜其冠帶衣裳,黃金璽戾綬、玉具劍、佩刀、弓一張,矢四發、棨戟十,安車一乘,鞍勒一具....棨戟與玉具劍、佩刀、弓矢、安車等物通通賜予呼韓邪單于,如此大規模、超規格的待遇,既體現了單于的權威,也意在突出漢王朝對匈奴管轄的合法性。
東漢時期的棨戟,儼然與斧鋮一樣具有了生殺予奪的大權。在皇權鞏固的時候,大臣們小心翼翼地遵守著棨戟制度,不敢越雷池半步;但當皇權旁落時,種種僭越不臣之舉層出不窮,董卓不但妄行廢立之事,欺凌百官,奸亂宮人公主,漢王朝的棨戟制度對於他而言,更是視如無物了。
呂布食漢祿,負責的卻是他的安保工作。每天持戟站在董卓身後,看著這個跋扈不臣的傢伙倒行逆施、禍亂朝綱,心底如何會沒有觸動?
曹操獻刀,為的是殺掉董卓,功虧一簣,為天下人所景仰敬重;呂布謀定而後動,成功的誅殺了這個亂臣賊子,卻被人譏為反覆無常。一樣的事情,不同的人去做,就有不同的評判,這是什麼道理?
從《三國志》中的記載分析,呂布不會拿著戟站在董卓府門外站崗,應該是執戟貼身侍衛於董卓左右。這雖是他行刺成功的基礎,但據此認定他手中拿著方天畫戟則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西漢鐵戟,常見為“卜”字形。漢末的形制略有不同,戟刺在戟刺旁先橫仰,隨即向前翹翻,形成向前的倒鉤。出現這種變化,是因為戰車已經退出戰場,戟無須再具有回拉鉤斫的功能,變為了向前突刺。呂布使用方天畫戟,出自北宋《武經總要》一書中的“戟刀”。它流行於明清兩代,除了偶爾出現在儀仗隊伍中,另外就是戲劇舞臺上的武生手中。戟刀,應該就是棨戟的變種。
唐詩中有“深巷烏衣盛,高門畫戟閒”之句,隋唐不但沿襲了前朝的棨戟制度,而且對門前列戟有著嚴格的規定。門戟制度到了宋代仍有沿用,根據史料記載,唐宋時期的門戟“木為刃,赤質,畫雲氣,上垂交龍掌,五色帶,帶末綴銅鈴。”從這個記載來看,唐代門戟更接近呂布的方天畫戟。唐詩中的“畫戟門”,即代指富貴人家門庭。杜荀鶴《感秋》詩,就是感慨富貴人家門禁森嚴的——“畫戟門前難作客,釣魚船上易安身。”
從史料記載看,呂布真正使用的武器是矛,並不是方天畫戟。讓一個蓋世英雄,拿著守門人的畫戟鏖戰沙場,這個玩笑開大了。另外,呂布絕非反覆無信之人,漢獻帝逃出董卓餘部的掌控後,第一個想到要找的依賴物件不是袁紹,更不是曹操,而是呂布;如果呂布沒有過人之處,張遼、陳宮這些人怎麼會死心塌地的追隨他呢?與“郡郡作帝、縣縣自王”(曹操-《讓縣明本志書》)的各路諸侯比起來,呂布完全稱得上是大漢忠臣!
據說,呂布的方天畫戟只重24斤,關公的青龍偃月刀就重82斤了,加上張飛的矛,打醬油劉備的雙劍,重量如此懸殊,呂布可以進退自裕,如果不是深得戟法精要,孰能如此?
-
9 # 冰封的刀1
三國時期,是英雄輩出的年代。<<三國演義>>是一本歷史小說。所以,以真實的歷史是有差距的。咱們拋開歷史來談一下。論武功,不論人品,我更喜歡呂布。論武功,論人品,我更喜歡關羽,關羽的俠肝義膽,義薄雲天,忠貞不二,讓古今多少英雄望塵莫及。論武功,論人品,論為人處事,我更喜歡趙雲,趙雲不但武藝高強,而且渾身是膽,可以說戰無敗績。但他為人低調,不邀功,不爭寵。一個任勞任怨的實幹家。還有什麼張飛,張郃,張遼,龐德,典韋,許褚,孫策,黃忠,馬超,夏侯惇,夏侯霸,等等大將。無部英勇善戰。但他們由於各種的政治原因,出生背景,很少得到後來統治者的推崇。但並不代表他們,就比別人弱多少。唉!我這個人太花心了,只要是英雄,我都喜歡。有一句話叫做,英雄不問出身嘛!
-
10 # 歩織刀
我愛白門樓上沒有臺詞的高順。
白門樓上,眾人做戲,說著臺詞。
呂布說著違心的話希望可以苟活。
陳宮說著就義的話以求赴死,老母妻子卻得到平安。
張文遠說著怒罵的話,老鄉關羽就上前求情,於是他可以說更多的話
曹操說著何如,心裡盤算的必須要殺了呂布的話。
劉備心裡想著還要問我,嘴巴上還要說著扎心的話。
關羽不管其他臺詞,只說著文遠必須活下來的話。
這一幕情景劇被無數人重演,臺上的主角也獲得無數的笑臉。
可是你們忘了一個人,聚光燈打在他身上不足幾秒,話筒遞上了幾秒,可是他呢?
須臾,眾擁高順至。操問曰:“汝有何言?”順不答。操怒命斬之。
在陳宮與曹操對談時,在張文遠怒罵曹操時,在呂布拼命想苟活時。
高順的人頭早已落地,鮮血早已灑滿了土地。
我以往總以為臨死時或大笑赴死,以表示自己看得開。或大罵而死,以表示自己做鬼也不放過你。
白門樓上的高順格格不入,他不求饒,不大罵,他一言不發。
明言著輕蔑什麼人,並不是十足的輕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魯迅
白門樓這場戲,沒有臺詞的高順最震撼我。
我最愛這無人問津的高順。
對了,我也不愛喝酒。
回覆列表
要論武將,當屬呂布,雖被稱是三性家奴,但是本人不那麼認為,白手起家,首先要有實力,三國第一武將的實力毋庸置疑,但是沒後臺怎麼啟事?在以前要一心為主,但是要看你的主子有沒有能讓你盡忠心,如果有,盡心輔佐,沒有,那就是一塊墊腳石,殺之。很顯然他的三任主子都沒有那個能力,最後之死也是宿命,他不死三國怎能鼎力?只要有一方接納他,那麼那一方就可以一統天下,